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不仅不是静态而孤立的存在,相反充满了复杂的变化。为了对数学教学进行解释,并进一步改变数学教学现状,“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被构建了起来。本文试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教学策略予以探讨,希望可以对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字:数学教学 视域融合 教学范式 教学策略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策略,主要以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为共同主体,以师生互动交流为指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且突出强调学生的“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完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课程内容四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水平的目的。因此,“视域融合”教学策略在行动规范及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要遵循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了。

视域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其主旨是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其必须以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目前整体来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三大核心问题:学生问题,即如何真正走到学生中研究学生,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解决教学中的“目中无人”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即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学习内容,认识和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师生交往问题,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更加有效,如何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问题。

一、动力调节策略

实施动力调节策略,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学生与课程内容、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视域融合”完成对课程内容意义的理解和构建。而由于这种“视域融合”自身的动态性和关联性特点,不仅使得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还是得学生成为了这种多维而复杂融合关系的“中转站”和“终点站”。而数学教学的主要矛盾,即是教学的动力问题,这正是学生与课程内容所呈现的不同视域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接触,在学生特定的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和接受心境影响下完成的。

学生的期待视野,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个体的生理、心理机制等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学习要求和欣赏”。不同学生的期待视野总是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学习中,也总是依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于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所以,我认为,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特征及作用才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大前提。

谈及学生期待视野,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素养和学生特定的生理与心理机制。根据童庆炳先生的观点,其主要以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种表现形式出现。而受其形成因素的多元化影响,其往往表现出

差异性、发展性与能动性三方面特征。而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期待视野则在学习中发挥着出了学习本身所具有的定向与学习转向的双重作用。

为了更好地调节教学动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对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质予以突出。因为,无论从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还是从其特征与作用来看,学生的期待视野在客观条件下,都对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期待视野又以其个性化优势,对学习发挥着“定向”与“转向”作用。

二、实施意义生成策略,把握课程内容的召唤结构

课程内容的意义与学生与课程内容“视域融合”的角度有着直接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内容在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占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把握课程内容的召唤结构,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在制定纲领是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目标,以其为大纲编织出一张多样化、个性化的开放教学网,依托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性,赋予学生更多地构建课程内容意义、教学意义的权利,真正的实现个性化、创造性学习。

三、实施人际交往策略,增进师生的对话交流

人际交往策略的实施,主要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在被界定为“教师一学生一编者一课程内容”的对话过程中,对话成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视域融合”即是将学习活动纳入到一个普遍的交往理论中加以考察。也就是说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对话”的概念与“内容分析”式教学中的“独白”相对。这里的师生对话指“教师和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共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是达成师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实现双方视域的融合。

因此,我们通常从师生对话的不同向度进行考察,将标准定为在师生对话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上,以便于衡量师生对话展开与推进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师生对话,是以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基础,以课堂语言为中介,以和谐的交往与沟通为实践样态,以拓展和提升师生双方的学习视野并达成视域的融合为目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师生对话通常展现出了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包含两大核心要素:师生人格精神上的平等和教学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缺失其一便会造成对话教学本质属性的偏离,因此可谓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消除阻力,培植对话意识。

师生对话意识的培植,往往由于阻力出自于教师而使得教师成为了关键所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话能力薄弱和实际操作方法的缺失。数学教师对话意识的培植,不仅对改变教学观念有着直接影响,更是其改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话意识的培植,应当以“平等”与“尊重”为核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将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人”。

2.以学定教,促进多向交流

师生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便成为了师生对话的展开与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某种上讲,实现对话教学的关键便是学习方式转变,若教学方式变,就无法将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自主相对于他主、合作相对于个体、探究相对于接受”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与由教向学的转变。也就是说,由“教”向“学”的策略转移,即以学生的体验、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建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角度分析,数学教学应破除“一问一答一评价”的固有模式,建立“充分自主一有效合作一适度探究”的对话机制,将学生作为机制重心,营造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帮助指导。

3.依标扣本,把握价值导向

将师生对话放在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空间内进行。在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常出现认知上的偏离和价值上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其予以正确引导。而教学的价值指向往往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内容展开对话,;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则主要以课程内容理解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引为主要体现内容。因此,正确把握教学的价值导向和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师生对话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结语:范式变革是一种“扬弃”而非“颠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芳.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淄博师专学报,2011,02:11-14.

[2]孙建龙,王云峰.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5,02: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