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挑战自己的弱点是否明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挑战自己的弱点是否明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韩涵大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他性格外向,和人自来熟,5分钟就能和陌生人勾肩搭背,是个天生的社交明星。但他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喜动不喜静,不能沉下心来深入钻研一些问题。韩涵是一个有事业目标的人,他认为要在IT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技术能力是基础。因此,在毕业求职时,他放弃了市场销售的机会,应聘了程序员的职位。他想,只要自己克服了不能深入钻研的毛病,练就扎实的技术基础,就等于扫除了事业发展上的一大障碍。但是很快,韩涵难以忍受程序员日复一日编程的枯燥工作,技术进步显效甚微。而一些平时话语不多的同事却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提拔指日可待。同时韩涵也感觉到对于自己的多言多语,领导似乎颇有微词。此时,韩涵觉得自己当初那种挑战自己的弱点、突破自己的决策似乎是个很大的错误。

在职涯发展中,经常有人有意或无意地挑战自己的弱点,认为将弱点克服了自己将变得更为强大。挑战自我弱点,究竟是否适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职涯成功准则:优势生存

韩涵的故事并非个别。在职涯发展中经常有人有意或无意地挑战自己的弱点,以为自己只要克服了弱点,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一些所谓的成功学宝典,也是这么谆谆教诲的:“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纠正的人,只能是失败者!”

还有更为经典的木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桶里面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很多人都在不遗余力地补这个短板。甚至像韩涵一般,不惜放弃自己的所长,偏偏选择自己的弱项,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一头扎进去,奋力耕耘。

事情真的如此吗?木桶理论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吗?

实际上,人的弱点,特别是一些性格上的弱点,大多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对待自己的弱点,理智的态度应该是补充和回避。常言道,扬长避短。弱项就是弱项,不要奢望把弱项变成自己的强项,那是不现实的。出于修身养性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弱点可以修复,可以改进。但从工作和生存的角度看,个人的优势绝对是需要大力张扬的,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任何个人都是凭自己的优点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充分运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也会让自己职业发展道路更为平顺。

木桶理论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而言,可以奉为金科玉律。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次小的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于整个组织的覆灭。但对个人,特别是在求职就业、职涯发展上,并不能生搬硬套,做如此机械的理解。更不可以倾全部心血,去攻克自己的短板。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建立在他的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专注于你的所长,在你熟悉的领域发展,就能取得成功。

韩涵的失误,其实有一定的现实原因。毕竟,现在是一个科技社会,是一个专家导航的时代。如果他真的能够在技术上有更卓越的发展,在行业内当然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可是全才是没有的,上帝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你不能奢望自己既是管理营销的天才,又是技术的领头羊,比尔・盖茨只有一个。韩涵的选择可以说很天真,所犯的错误也很低级。他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岗位,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做不久,也做不好。在这个位置上,他的所短一下就暴露无遗。结果是自己感到压抑,领导也看不顺眼。

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

韩涵的故事其实暴露出当代社会新鲜人普遍存在和关注的问题: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人应该怎样选择工作或职业?哪里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怎样让自己的职涯发展更为平顺和成功?

许君大学毕业已经四年。这四年里,他先后在六家公司打过工,从事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健品公司市场策划,化妆品公司市场销售,推销过奥迪汽车,还卖过人寿保险,做过广告业务,当过人事主管。最近他又辞职了,赋闲在家准备再寻找另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君虽然先后换了七八次不同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仍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他非常迷惘,每换一次工作,他对自己的信心随着低一次,甚至有点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因此没有一项工作让他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并且可以从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而同期毕业的刘君,既是他的同学也是同乡。他自毕业后就和许君一起应聘到了同一家保健品公司,培训结束后即派到外地市场从事保健品的销售工作。这几年来,刘君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因为从一个市场调到另一个市场,居无定所,连女朋友都没得谈。业务上更是从最基层做起,在农村市场发过宣传品,在小城镇里派送过企业的试用装,深更半夜为经销商补送货物,因为找经销商催交欠款,看过不少冷眼,吃了不少闭门羹及苦头,但他非常坚信市场营销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知道自己喜欢挑战,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而且喜欢与各种不同的人接触,因此从事营销工作是再适合不过了。因此,刘君在外地市场做销售,一干就是四年,如今他已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企业一流的营销大师,主管几个市场的销售,年薪数十万。因为他的活力及业绩,猎头公司频频造访,出重金来挖他。比起许君的遭遇,刘君的职业生涯真是顺畅多了!

许君与刘君学历背景相当,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上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何在?

答案在于刘君非常了解自己,他了解自己的兴趣,肯定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为一流的营销员。因此遇到挫折时,他懂得如何去忍受、克服,不会轻易逃避。而许君则不然,他从来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更谈不上什么生涯规划!所以第一份工作遇到挫折时他立即就想到跳槽,第二份工作不顺时,想到的又是跳槽。他以为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跳槽,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事实上,这种尝试错误法,太原始太低级,既损耗了他的自信心,也浪费了他的时间和精力。合适的工作或合适的岗位,不是靠盲目地更换工作得来的,而是通过自我探索、自我了解,或者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职业性向测定而得来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把人按照适合从事的职业分成六种类型:创业型、传统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交型。他认为,同一类型的人与同一类型的职业互相结合,才能达到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当你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与某一种职业所要求的个性品质相一致时,这样的职业或工作,才是适合你的。我们在文后附上一个简略的测验,可以帮助读者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也可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简单地说有以下三个标准:

1、是否是个人兴趣所在,是否喜欢该工作,并且该工作是否为自己能力所及。只有个人的职业兴趣和工作要求相一致时,才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一个人一旦对职业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在逆境、挫折中也能保持工作激情和高效能。

2、工作的薪酬能否达到个人满意水平。这里的满意是相对的,是主观的感觉,而且个人的要求应有一个市场的认可。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薪酬是生活的保障。

3、是否有发展的空间,有无进一步接受培训及提升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图谋进一步的发展,当知识、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个人需要突破,这就要求工作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份工作只有同时符合上面的三个标准,才能够称得上是合适的工作。没有兴趣或能力不及不能产生业绩,没有业绩就没有创造出价值,没有创造价值又哪里来的薪酬?没有持续发展怎么保住现在的饭碗?因此这三个是相辅相成的因素,一个人必须找到适合的工作才能取得职业成功。

职业成功的保障:责任心

曾在报章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苏姗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非常喜爱音乐,但高中联考时,阴差阳错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个专业,但她学得很认真,各科成绩都很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博士学位。

如今,苏姗供职于纽约证券公司。由于她工作认真,成绩斐然,成为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功成名就的她在接受采访时,仍然心存遗憾地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现在,我只能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

有记者好奇地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那是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苏姗的眼里闪着坚定,“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不仅仅是对学习对工作负责,而且也是对自己负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对自己负责。”

一个人能在自己不太喜欢的领域里取得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靠的是坚持和责任心。我们常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和方式。当你把它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有可能获取更多更好的快乐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