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价: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价: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教学强调的被动学习、填鸭式教学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的障碍,因此,必须向研究性教学转变。研究性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将以教师为主的学习转换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本文针对经济学类公共基础课,探讨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思路、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人才培养;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

一、引言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传统教学强调的被动学习、填鸭式教学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的障碍。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其强调学生非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固化内容,而是要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相应地,教师的作用在于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非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环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独立的探索、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

不同学科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有不同的模式。对于理工类学科,可能实践导向的创新性教学下培养的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最有效;对于管理学科,或许案例或项目导向最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而对于经济学,学习的首要目的并非经邦济世,而如萨缪尔森你所言,“要解释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更科学的理解经济现象。从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限制为项目或实践驱动。熊彼特认为,要想更好的理解经济现实,必须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历史、统计与经济学理论。据此,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启发学生更主动的掌握这三方面的知识,而教学模式应该围绕这三种类型的知识来设计。

二、文献综述

尽管研究性教学在中小学教育的某些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介入,比如英语和数学课程。Peter Sullivan(2011)指出澳大利亚学校数学学习的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估以及有效研究性教学的几个原则。但是,一般认为,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实施阵地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性教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广泛关注是在近20年。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教学和研究之间的联系(Benson&Blackman,2003)。研究性教学将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Kember&Kwan,2000)。此后,Finkelstein(2016)以研究性教学的原则为基础描述了教和学的方法,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产生实践和理念性的影响,并对不同听众的思考空间提供一个框架,这个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共享目标、语言和价值。这些原则包括:学术挑战、与同伴一起学习、与教师的互动、学校的文化环境以及高强度实践。这些教学原则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的“讲”和学术的“听”为主要内容,学生缺少主动、积极的参与。

国内的研究性教学也同样是针对大学教育。吴攀升(2012)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理论梳理,审视人文地理的学科和教学特征,对人文地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原则、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实施过程进行了理性分析、思考,对人文地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特征以及产生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评估探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有多种实施方案,伍国勇(2012)论文阐述了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专业写作课程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内客,与教学组织方案,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年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践应用探索。陈灵、彭成红(2010)结合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开设情况,探讨了研究性实验对本科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的作用和意义,说明了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宗旨和实施过程等。

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和思想、或者某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总体上缺乏对某一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进行系统说明。本文针对经济学类公共基础课,探讨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思路、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

三、经济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思路

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绝大部门内容的教学都采用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公共经济学为例》,该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府活动,包括如何配置资源、如何进行收入再分配以及如何调控宏观经济。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最终学习完这门课,学生仍然是以掌握概念及理论为主,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都有所欠缺。更严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事实上,该课程与历史、统计与实践方面的知识关联程度很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改革都离不开财政与税收制度的改革,通过对税收知识的学习至少可以激励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对欧洲发展史与美国发展史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对于中国的朝代更替与“黄宗羲定律”也应该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更具体一点,为什么西方社会和中国的个人捐赠差异很多,这其中就有税收激励的考量。遗憾地是,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被预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就与培养创新性人才有一定差距。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的理论很少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维度和深度。学习维度会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选择平台,有利于学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或知识面的理解。目前,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内容通过课后习题的形式巩固。与欧美国家的习题设计相比,中国经济学相关课程的习题设计对于知识的运用大多都是直接测试,缺少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的测试以及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习题的“练习”特征很明显。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已是刻不容缓。首先,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找到感兴趣的具体领域和具体问题,随着学生进一步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理解,其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深度或者走向社会参与工作的行业选择以及创业的领域选择;其次,对于未来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讲,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熟悉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和具体工作大有裨益。综合来讲,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使用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更多“武器”。有了这些“武器”,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当代经济现实。

既然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通过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学习,最终实现对经济现实的更好解释,而解释现实需要的工具有历史、统计和经济理论。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就应该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三个工具。掌握这三个工具的前提是要让学生更有兴趣选择更偏好的其中一种或几种工具。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模式,有的学习内容可能设计一种模式,而有的学习内容就可以设计成多种模式。设计模式后,教师应当把教学模式具体模块化,然后将学生分组,细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实现对具体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最终掌握这些解释现实的工具。

四、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研究性教学的模式与内容

(一)知识点―跨学科理论学习

随着多学科的融合,经济学类课程也逐渐出现了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解释现实的趋势。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新研究领域,放松了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同时将心理学中实验的研究方法带入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在很多学校里是在研究生阶段才讲授,但是很多行为经济学的思想却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都有体现。比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决定理论中虽然假定消费者理性,但在现实中,有些消费者进行消费时的非理性消费就可以通过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进行部分解释。再比如,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的提供一般是由政府征税来提供,但是有时候私人也可以提供公共产品。私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提供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公共产品时会收到同辈人或周围邻居的影响吗?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可以借助实验经济学来进一步阐释。那么,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思想,激发学生对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产生兴趣,然后布置具体的文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再设计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来交换观点,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跨学科的视角和研究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了对现实的解释。

(二)知识点累积形成的相关历史研究

在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很多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相关历史研究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模式有效推行的前提是学生研读重要的相关历史文献与著作。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通过历史专著与历史文献的研读,使学生对整体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也通过对经济史的分析,对现实经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比如关于税收制度,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欧洲经济史,或者英国历史。从相关历史知识中,学生可以把握英语预算制度的确立,明确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关系,并能够比较中国改革开放前“量入为出”与西方“以支定收”的财政制度的差异,进一步明确市场与财政的关系。再比如,讲授经济危机的内容时,可以进一步引申历史上的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和郁金香泡沫,以此为基础,激励学生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21世纪初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比较这两次危机的异同点,鼓励学生阅读《美国大萧条》以及《大萧条》,通过阅读,明确不同学派在解释经济事件的逻辑差异,最后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讨论。

这种模式看似好像没有后面要提到的参与项目等吸引学生,但是通过相关的历史研究,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真正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对将来研究方向有一个预备性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研究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三)知识点与项目的耦合

通过一门课程或者一系列系统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参与项目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基础并能熟练掌握一些统计软件。这一模式最好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运用。在参与项目前,教师需要对项目研究的目标、方法、技术路线、数据来源等内容进行说明,很多项目还需要调查数据,因此,还需要对数据调查与处理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模块化项目,将学生分组,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具体项目任务,具体项目任务包括项目研究思路、问卷设计与调查、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稳健性检验以及最后的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写作。定期要求参与学生进行进度汇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在项目结束时,每个参与小组就参与项目的具体内容形成报告,内容包括该模块的整体实施思路与方法、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不同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并相互交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达到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对于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学术论文的写作流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在项目选择上,既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师所从事的项目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组队申请学校或省级的学生创新项目中,在申请项目时,注意项目和所学知识的联系程度,尽可能选取能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的项目。

五、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教育是为了发现受教者的比较优势,经济学的教育也不例外。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其感兴趣的领域筛选出来,成为“比较优势”,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衡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呢?

本文认为量表对于评价研究性教学效果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对于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能够清楚显示并在量表中反馈,对于进一步优化具体教学模式以及改进原有模式中的问题都具有直观效应。量表的设计需要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共同构成。量表评价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测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激励、学习主题、活动目标、学习方法掌握以及目标实现(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量表评价可以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评价,或者是二者的结合。

量表的设计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体现和反映当前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细化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第二,从量表测量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不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优劣,以及比较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结果的差异。从不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效果中,可以发现某一模式的实施过程的问题以及改进思路,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实施效果更好的模式。从学生和教师评价的差异挖掘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教学模式产生不同认可的原因,在有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跟学生座谈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尤其是某些模式会带来学生的工作量倍增,学生可能消极参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暂时“偏好”传统性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与学生不断沟通,消除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学习”。

研究性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839

[2]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6

[3]吴攀升.关于大学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沂州师范学院学报,012,10

[4]伍国勇.基于科研项目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2011

[5]陈灵,彭成红.加强研究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6]Adam Finkelstein,Jennie Ferris,Cynthia Weston,Laura Winer,2016,ResearchInformed Principles for(Re)desig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s,Journal of Learning Spaces Volume 5

[7]Peter Sullivan,2011,Teaching Mathematics: Using research-informed strategies,Australian Education Review

[8]Benson,A.M. & Blackman,D.(2003).Can research methods ever be interesting?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4(1),3955

[9]Kember,D.,& Kwan,K. P. (2000). Lecturers’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nceptions of good teach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28,469490

作者简介:

康锋莉(1978-),女,陕西澄城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