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歌唱中的“气”与“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歌唱中的“气”与“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歌唱,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唱,而且一定要搞清楚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词语、要求和说法。比如声乐学习中,“放松”这个术语用得最多,而至于到底放松哪里,是放松身体还是放松声音,常常却是模糊的。“用劲”这个术语不太常用,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该放松的肌肉放松,该用劲的地方用劲。我们要清楚歌唱中的放松是指获得松弛的歌声,是身体协调能动的运动;而用劲往往是和用气紧密联系的术语。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源”,用气常常伴随着用劲,而用劲却不一定伴随用气,在歌唱中,它们既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含义,本文拟围绕声乐学习中“气”与“劲”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气的内涵

人们呼吸时从口鼻出入的就是气息,由肺的膨胀或收缩而吸入和呼出的气是发音的动力。歌唱的用气不同于自然的呼吸用气。我们平常生活说话时的气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当我们的情绪变化时,气息也会有变化。比如我们情绪激动时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上坡、跑步或背重物时会气喘吁吁;情绪低落时会长吁短叹;哭鼻子时会上气不接下气。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它比生活中的呼吸吸得深,呼得长,所以歌唱中的呼吸要经过一个漫长的从自然到训练过程中的不自然再到自然歌唱的学习过程。看似简单自然生活中人都有的气息,却是伴随整个声乐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技术要领。学会了正确呼吸也就学会了歌唱的基本技术,“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①“好的唱法的动力都来源于深呼吸。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唱法,有训练的唱法等等,都要有呼吸的支持,都要在动力上有上下贯通的功夫,歌唱训练都是这个规律。”②

我国古代关于歌唱气息重要性的理论就有许多: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谈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前人陈汝衡《说谭》亦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唱论》中列举了歌唱中的各种用气方法,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

歌唱的气息如此重要,到底歌唱中的呼吸是怎样运用的呢?歌唱中的用气,主要指的是呼气,当然呼气是在正确吸气的基础上进行的。吸气的通道是从鼻、口起,经气管到肺部,主要是肺的下部。气吸进来要保持住,发声时也就是呼气时吸气的力量不能放松,要使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对抗形成压力,从而产生气息的密度,这个密度就是歌唱的呼吸支持。吸气肌肉群的工作从时间上来说,覆盖了吸气和呼气所需的全部时间;从工作内容来看,歌唱所需的各种变化,均应由呼和吸共同支持,由于歌唱是在呼气情况下保持住吸气状态,这里要强调的只是要保持吸气状态,而在唱的过程中,气息一定是流动的,千万不能把吸气状态理解为“憋气”或“屏气”状态,所以声乐的呼吸训练要求的是对抗,是使歌唱保持在吸气的基础上发声。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形成的对抗伴随着一个乐句的演唱始终保持着,只有一个乐句唱完时才能放松,接着吸气再保持,这就是有正确呼吸支持的歌唱过程。有了支持,我们就可以做到用最小的气息消耗,唱出最大的可能性来。

二、劲的意义

“劲”这个字有四个解释:(1)力气;(2)精神;(3)神情、态度;(4)趣味。③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虽然强调的大多是“劲”的反意词“放松”,但所有关于“劲”的解释无不贯穿始终。我们知道,声乐学习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没有力气,就不能胜任声乐学习。特别是学习美声唱法的人,更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力气才能学好声乐,唱好歌。初学声乐的人,有时一节课坚持不下来,原因就是不适应声乐学习不仅要站立45分钟,而且脑子不能闲着,还要找全身协调、运动的感觉。

歌唱时应该用哪里的劲呢?有两个用劲的地方:1.喉咙需要相对用劲,比平时说话用的力量多些,但是用劲的方向是扩张性的,口咽腔也用合理的力量扩张。这个扩张是整体的,要在喉、咽、鼻腔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空间状态,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产生良好的圆润的貌似“松”而有紧张度的美好歌声。2.腰周围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用劲的部位,这是歌唱气息的“源”。缺少了这个“源”的基础,气息的流动不可能实现,就失去了歌唱的基础。而产生气息的动力,是腰周围肌肉的积极运动,这个劲就是歌唱支持的概念。

三、歌唱中气与劲的关系

我们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歌唱是靠气息控制的,那么气息又是靠什么控制的呢?歌唱的气息是靠两组肌肉控制的: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呼吸肌肉群包括从前胸往下主要是两肋、腰部周围甚至后背,也就是胸肌、肋肌、横膈膜和腹肌。在生活中,我们感叹时发出的“唉”“嗨”“啊”以及咳嗽、打喷嚏,大声喊远处的人时都是呼气肌肉群在工作。我们的歌唱严格说来也是呼气运动。但是歌唱的呼气运动,是需要用保持吸气动作来完成的。横膈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一块肌肉,它将胸腔和腹腔分开。这块肌肉,在身体正常松弛时,是向上呈椭圆形凸起的,心脏和肺部是在它的上面。但在歌唱吸气时,它就逐渐拉紧向下伸展,使得肺部的空间增加。肋肌能帮助肋骨的移动,使肋骨下部周围扩大。深吸气时,胸部可以扩张到极大,气息经过气管及支气管,最后到达声门与声带。吸气越多,横膈膜越下降,而横膈膜下降的时候,腹腔内的脏器被挤压,腹部必然稍微突出。在歌唱发声时,腹部肌肉需要微微往里收缩,横膈膜则继续保持下降的状态,腰部要保持扩张,于是就形成了对抗。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吸气是由横膈膜控制的,呼气则主要由腹部肌肉控制,我们训练“支持”、“对抗”,其实就是训练这两组肌肉的协调、配合。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在谈到他个人对歌唱呼吸体会时说:“我发现当我完成吸气步骤时横膈膜已下降,腹壁亦向外扩张,此时肋肌的四周,会随之有规律地张大,整个胸腔达到了饱满。在开始唱歌时,气息已变成一个球;使其逐渐向上移动并保持在横膈膜区,随我的‘音高’逐渐增高与声量增强时,我就感到如何将腹肌逐渐收缩,向里与向上压迫。这样,当我感到这新来的压力由腹部收缩而产生时,它实际上就是向里和向横膈膜处侵入的。同时,我亦感到另一种压力在向这新的压力抵抗,我们的气息是受这个压力支持的。”④可见,在歌唱时,第一要有意识地收缩小腹,使呼吸运动开始。同时,横膈膜向下促使两肋扩张,从而产生压力,形成对抗。由于歌唱时,音乐的乐句长短、力度强弱、音的高低的控制都要有气息的配合,而促使气息运动的劲也要随之调整,该用的劲要用上,不该用的劲一定不能用,所以说歌唱的气息不是越多越好,用的劲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用得合理恰当,这好比我们吃饭,要吃饱,但不能吃撑。气息的运动需要正确的肌肉用劲,是用劲的结果使得肌体运动,发生能量转换,促使气息运动;劲不可能转化为气息,但可以帮助气息运动。劲是气息运动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学习歌唱的方法,就是一个训练该用劲的地方用劲,不该用劲的地方一定要放松的过程。在歌唱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用气都伴随着适当用劲。1.音高。当唱到一定音高需要较强气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紧腹肌,加强腹肌与横膈膜的对抗,这种对抗的程度与音高增加成正比。这时加的劲主要是增加气流量。2.音量。我们要求音量大一些就是要求气息的密度增强,也就是要求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对抗的劲大一些。3.共鸣。有歌唱共鸣的重要条件是打开腔体和有正确的深呼吸。打开腔体与深呼吸是同时发生的,有了舒服的深呼吸,共鸣腔体就打开了。歌唱时,打开的共鸣腔体需要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吸气状态。

在歌唱中我们也要预防用气过程中不当的用劲。1.歌唱时要保持吸气时喉器下来的位置,千万别往下压喉。压喉头的声音是僵的,这是歌唱中不该用的力量。2.歌唱支持的力量要用在腰周围,而初学声乐的人往往一说使劲就用在喉咙里,用在胸部,把憋气当成了用气,还以为是所谓的“支持”。3.歌唱时,呼吸的对抗是为了得到嗓子和共鸣的回应,呼吸的对抗强,则声音的力度强,共鸣大,反之则弱。最重要的是呼吸带动腔体的震动产生带有动听音色的共鸣。呼吸需要力量,但不是要撑大喉咙,不能有撑的劲。

声乐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学习的难度和艰苦性。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努力探索,方可走向理想的彼岸。声乐学习中对“气”与“劲”的认识和使用,是伴随声乐学习过程的重要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了“气”与“劲”的关系,才能更科学地学习和教学。

①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P15.

②同①P20.

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P584.

④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P11-12.

王新惠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