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好声音》“好”在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好声音》“好”在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国声音》的一炮而红,越来越多的音乐类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本文致力于从各个方面挖掘该节目的成功因素,如节目的内容、节目的运作方式、节目的营销宣传以及节目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制播分离 立体化营销 盈利模式

一个节目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节目的内容。只有节目的内容能吸引观众,得到观众内心的共鸣,节目才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好声音》在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节目是由荷兰电视节目《The Voice》原版引进的,每期节目的开始都是歌者的生活和从事音乐背景的介绍,然后由4名著名音乐人作为评委。当歌者在演唱时,评委的旋转椅都背对舞台,采取“盲听”的方式听选手唱歌。当评委觉得哪一位选手声音好听,可以转动座椅面对歌者,才能看清歌者的形象。如果有一位以上的评委转过座椅,参加节目的歌者可以从中选择一位评委作为导师。这就是节目简单的赛制,没有同其它选秀节目一样采取海选、淘汰赛、复活赛,半决赛,总决赛,最后还有待定、PK,评委投票、观众投票、网络投票,等等这些冗杂的环节。就《中国好声音》而言,它对于中国观众最大的吸引力也许在于它确实让观众听到了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把娱乐节目回归到专业的判断。近十年来,娱乐节目的主流是对于专业判断的颠覆,而走上了搞笑搞怪的路。但在《中国好声音》里,观众听到就是好听的声音,比的不是外貌,不是话题,不是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唱好听的歌。为了保证节目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该节目对评委也有严格的选择标准。评委必须是是国内音乐界的一线专业名人,还要有深厚的演唱功底,四位评委果然不负众望,在节目中对选手的提问,以及对选手的评价、音乐指导、人品表现等各方面,均显示出自己的专业音乐水准和艺术修养。有很多观众表示,在看节目的过程中除了欣赏选手的演唱,就是看几位评委争夺选手的环节。参赛选手选导师,这也是选拔类节目的一种突破,看似简单的角色换位其实传递出公平的正能量。历来选秀比赛中,评委都是强者,而选手则扮演弱者这一角色,选手必须“忍受”评委的“毒舌”点评。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这一情形得到改变,在评委对选手的声音进行肯定的同时,选手也有资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而评委这时需要展示自己有利于选手发展的一面,比如杨坤的 “我今年有32场巡回演唱会”几乎成了这场节目的标志性口号,刘欢的“跟着我们中任何一个都会有好的前途,但我会给你最好的”。 学员背后的音乐故事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中国好声音》节目并没有像很多选秀节目那样过度煽情,画龙点睛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感动。这个控制煽情的技巧,体现了节目组的真功夫。

除内容之外,该节目的运作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制播分离给节目带来新的活力,所谓制播分离,就是指把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完全剥离出去,委托给社会上的其他实体去完成,电台、电视台通过购买社会上的节目,或开放时段去实现播出,即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和全面流通。这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自制自播,自编自导的封闭式模式。在之前旧的采编一体的模式下,人员机构臃肿,缺乏有效竞争,难以保证好的节目质量。《中国好声音》实现了彻底的制播分离。如果节目很成功,广告价格翻倍。节目收视率越高,获取的利润越大,双方可以分配的利益就越多。另外,不会限制对节目的投入。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以及必须请非常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不是有意识地节流,而是去开源。我们从节目制作的豪华阵容和设备来看,可以窥见一斑。节目对舞美、灯光和机位等细节方面,都是按照最高最好的标准来做。《中国好声音》的乐队采取的是现场演奏,节目组在国内寻找顶尖的现场乐队,由刘卓和零点乐队的王笑冬领衔的乐队作为节目的现场演奏乐队,这支乐队专给中国一线歌星伴奏制作。节目组还专门聘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作为节目的音响总监,聘请王菲专辑的录音师李军来负责录音。为了打造最原版的标准,连节目中导师的椅子都是从英国运回来的。据统计《中国好声音》在音效方面和舞美的投入各占50%的比重。而现在许多选秀和综艺节目,约80%的费用是花在舞台灯光等方面,20%的费用花在音效方面,可见节目组对音效技术方面的重视。

此外,《中国好声音》还具有独特的 盈利方式,除了以往节目惯用的通过插播大量广告来获取收入,《中国好声音》还采取 “利益捆绑”的营销手段。比如,将学员的声音制作成彩铃, 所有彩铃下载的收益, 会跟导师分成。四位导师的收入模式不是“出场费”或者“薪酬”, 而是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 日后学生出唱片、开演唱会、国内外巡回演出的收入, 依然有“分成”, 这样把整个导师团队跟节目后期的市场开发捆绑在一起。 导师们的全心投入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广告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参赛选手们的前景更有保障,因为导师们的利益和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培养他们,才能名利双收。后期的产业链开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

《中国好声音》的另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营销。通过热点话题、爆料、电视、微博的联动,《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节目自开播以来, 冠名品牌”加多宝”充分调动自身的渠道资源, 将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海报贴到了终端销售渠道, 同时利用电视、平面、网络、微博等媒体、手段, 不断强化中国好声音的传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 这个节目的重要成功经验, 是不仅注重节目上的广告植入, 还通过多地区的海选、巡演、甚至举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活动营销, 并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一起造势。这种“立体化”的营销方式,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活动中还不多见。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简单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给其它音乐类节目一些借鉴和帮助。

注释:

[1]《中国好声音》合作模式独特 青年记者・2012年8月下

[2]《中国好声音》不仅好在“声音”上 新华每日电讯/2012 年/10 月/29 日/ 第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