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失落的秘境》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失落的秘境》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失落的秘境》,展现西方现代文明与传统的丛林文明之间的冲突,传递出作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以及敬畏自然、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 安・帕奇特 《失落的秘境》 生态批评 生态隐喻

一、引言

《失落的秘境》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安・帕奇特(AnnPatchett,1963-)的新近之作,此书给作者带来了极高荣誉。作者于2012年获《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该小说算是一部冒险小说,将读者带入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探索发生在雨林中的秘密的同时,更引起读者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反思。

小说讲述了斯文森博士为了研发新药,深入巴西雨林中潜心研究,但总是不主动回报的博士让沃格制药公司担心研究进度,于是派出安德斯博士前往了解情况,未料不久斯文森博士传回安德斯死亡的消息却没有多做解释,于是安德斯的好友,也曾是斯文森博士学生的玛丽娜在公司和安德斯妻子的要求下,不得已挑起重任前往亚马逊雨林去弄清楚好友的死因与理应回复的研发现况。

二、现代人对自然的矛盾心理

自现代文明以来,在工具理性和科技至上思维的驱使下,人类在从自然攫取更多财富的过程中,物质欲望越来越膨胀。如生态学者王诺指出:“人类的欲望,就像被释放出来的魔鬼,从原来非正常的被压抑状态,进入同样非正常的恶性膨胀状态。”(王诺,2008:42)沃格制药公司花费巨额资金支持斯文森博士在热带雨林里的新药研究,目的就是获得巨额回报。在故事的最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福克斯先生亲自赶到亚马逊森林,因为医药研究迟迟没有结果而内心压抑着怒火,但当他得知首次人类临床试验初见成效――73岁的斯文森大夫怀孕,“他脸上的表情就变得无限温柔且无限惊喜起来了”,“药物有效,这是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他对文件、树场都没有兴趣,他也无需见到玛丽娜”(帕奇特,2013:340)。药物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意味着从亚马逊丛林中获得的这种原始物种即将给公司带来巨大财富。沃格医药公司及其派出的研究者们代表了现代文明,他们试图融入雨林里的生活,从大自然中获取更多馈赠。从小说人物的融入过程,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要传递的生态思想。作者借着斯文森大夫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代人研究自然的看法。面对能够延长孕期、使人免于疟疾感染的原始物种,人类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正视它,是选择干扰周遭的世界,或选择让它跟你没来之前一样?在欣赏光怪陆离的热带自然风景的同时,读者或许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小说当中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忘我工作,刻板严格,甚至为了医学不惜高龄怀孕的斯文森大夫。面对恶劣的环境,她依然坚强地伫立在雨林之中,试图融入这种“野蛮”文明。但读者还是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代人融入其中的勉强与困难。斯文森大夫坚持在雨林里进行医学研究近三十年,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身在丛林里,就很难相信自己了。雨林环境实在太过异化,无法直接运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帕奇特,2013:154)。大自然就像是圣地,一方面让人心生崇拜想要靠近,另一方面让人心生敬畏,难以彻底接近。人们在野生环境下所做的所有研究不过是自然的赠与,不能也不该改变大自然原有的生存状态。斯文森大夫很明白这一点。“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选择去打扰周遭的世界,还是任其像你不在场时一样自行发展。这是一个人是否尊重土著人的标志”(帕奇特,2013:180)。当一个爬行的土著婴儿差点从楼板上掉落,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土著孩子把玩着砍刀,差点砍到一个老奶奶时,斯文森大夫会说:“要尊重自然规律,一个宝宝失足掉下某一平面,一个学步的孩子把玩一把在长大后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以便生存下去的刀,这些都包含在自然规律中。”(帕奇特,2013:226)斯文森大夫竭力保持与土著人的距离,因为她很清楚:每个种族总有自己的归属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斯文森大夫尽其一生,获得了土著人的信任,但现代文明与丛林文明之间仍然存在难以弥合的间隙。拉喀什人可以任由斯文森大夫对他们进行试验,但很少与科研人员分享食物。斯文森大夫同样严令禁止科研人员为拉喀什人提供自己的食品。她认为“一罐花生酱对土著人的腐蚀,远远大于一台电视机”(帕奇特,2013:238)。人类学导论中最基础的知识认为:分享食物是公共生活和睦的最基本标志。斯文森大夫不愿带她收养的土著聋哑儿童伊斯特回美国做耳蜗移植恢复听力,因为她觉得不可能把每一个遇到的病人都变成美国人(可以享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在给土著妇女做完剖宫产后放任离去,因为她认为没有医生,部落成员也能照顾好病人。现代文明和雨林文明之间与生俱来的距离感比任何试图改变对方的极端行为都要更自然。

其实科学家们想要研发出可以延长人类生殖能力的配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违背自然的想法?部落土著人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尽管生理上是因为某种环境原因而造成的,但当地部落间妇女互相的照应,让彼此无后顾之忧,以及相关环境、生活方式等条件,都能容许这样的情况存在。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仅凭科技、金钱就想解决所有后续问题是不可能的。科学家拥有梦想与研究精神本无可厚非,但是自然法则终究才是人类应该遵循、不可违背的原则,妄想改变自然绝对是最不智之举。

三、小说中的生态隐喻

1.马丁树和拉普菇的培育失败

拉喀什部落的妇女们从第一次生理期开始,就开始啃食一种树皮。科学家们认为,正是因为啃食这种树皮,拉喀什的妇女才能够具有终生受孕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人对疟疾具有免疫能力,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马丁树。能够与马丁树共存的植物只有一种――拉普菇,一种蓝色的致幻类蘑菇。马丁树及拉普菇的研究价值毋庸置疑,一旦研究成功投入到现代文明的制药业中就会带来巨大财富。正如科学家们所言:“自拉普大夫在文章中提到这种菌菇后,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染指它。”“毒贩子、巴西政府、其他部落的人、德国观光客,谁也不知道谁会抢先”(帕奇特,2013:288)。因而,马丁树和拉普菇不仅是热带雨林独有的植物,更是一种意向,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医药公司派科学家们对其进行研究寓意着人类对物质追求的无尽欲望。然而一味地征服自然、占有资源只会带来生态的破坏甚至现代文明与部落文明之间的战争。斯文森大夫也意识到了这点。“我不能引得全世界蜂拥而至,他们将践踏拉普菇、害死马丁特蛾、吓跑部落人民。”(帕奇特,2013:317)然而大自然是集所有生命和智慧于一身的。作者对马丁树和拉普菇的描写也埋下了伏笔。整片马丁树林,其实是一棵树的不断自我复制。“我尝试培植马丁树,连带一起培育拉普菇,已经三年了,还不是把它们种到密歇根去,就只是将根的切片带回实验室培育,用的是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到现在都无法办到”(帕奇特,2013:288)。因为只有在这片雨林里,人和自然才可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现代文明想要侵占它谈何容易。拉喀什妇女即使是啃食树皮也只会挑选大个儿、已被啃过的树,而不碰那些幼小的树。因而马丁树和拉普菇被代表现代文明的科学家们培育时,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这一片树林是一个整体,来自同一个母亲,正如大地母亲一般,任何想要脱离的生物注定是不能存活的。

2.斯文森大夫的胎死腹中

斯文森大夫在73岁高龄的情况下能够怀孕,在现代文明中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热带丛林中,这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斯文森大夫,在研究马丁树的过程中效仿拉喀什人的生活习惯,亲自做临床实验,最终成功地怀上婴儿。然而这一举动本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斯文森大夫在孕期快七个月时,身体已经承受不住高龄怀孕带来的痛苦。“手指间的皮肤都裂开了,淌出血”。“斯文森大夫的脚肿了,脚趾已陷进去一半,整只脚带有一种不自然的青紫色”(帕奇特,2013:341)。这些都是不好的征兆。她得了妊娠毒血症。斯文森大夫自己也很清楚,胎儿已经死亡。斯文森大夫本人也是死里逃生。玛丽娜替她做了剖宫产手术,取出了一个畸形儿。作者用这样的安排,暗示人类如果不能悬崖勒马,继续违背自然,则必将陨灭在自己制造的圈套中。现代文明以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为武器,一味地向自然挑战和索取都是愚蠢而徒劳无益的。

四、结语

科学的发达,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获得更多进步与幸福,但若因此违反自然界的定律,妄以为自己有能力凌驾一切,则恐怕将招致更大的灾厄。秘境给了人类很多提示和警醒。原始丛林的生活看似荒蛮,却合乎野性的生存法则,同时不乏温情。部落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求,没有利害关系和无辜杀戮。看似落后,却折射出人类最本质的东西。身处现代文明困境中的读者,或许可以从中找到解惑的答案。保护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玛丽娜于是离开丛林,返回现代文明。这部作品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更是生态视野下对当代社会的警示,呼吁人们尊重、爱护自然,唤起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愿望。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安.帕奇特著,何文菁译.失落的秘境.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陈小红.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学报,2009(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