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视儒家理想人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视儒家理想人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儒家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儒家心目中的圣人或圣王,有着内圣与外王亮面的辉煌。内圣指德性修养,外王指政治实践。儒家强调在内圣基础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因此,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本文浅析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理想并简述了其影响。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理想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61-01

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社会品位,无不受到自身品格的支配。而人格和“品格”、“人品”相通,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由其行为所反映的精神面貌。儒家的理想人格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儒家文化里的理想人格建构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他们设计了规范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以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但是在儒家的心目中,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层次,孔子将他认为的“仁人”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是至善至美的圣人,这是最高人格境界,这是理想的近乎完美无缺的仁人;第二层次的仁人叫“成人”(全人)。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在比较中,君子的品格是更具实际意义的。

在孔子那里,“君子”的含义有所不同,内蕴着深厚的人生境界意味,其内容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君子人格的清贫自守和对社会修己安人的态度,这是孔子的君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君子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完善,对物质要求没有过分要求。还说君子要重义轻利,《里仁》篇载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道德。而中庸之道使得君子不激不厉,修己敬人。君子文质彬彬而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雍也》篇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即指礼,特别是礼仪。在周代贵族社会,彬彬有礼是君子阶层用以自别于庶人的生活方式。但孔子却主张文、质结合,反对片面追求礼乐。在儒家思想里君子还应该修己安人,“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还要求做到“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国。”。

其二,恪守责己宽人的原则,对人生的自我升华。在君子道德体系里,最重要、最权威的人格标准是“仁”。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要求出发,孔子强调君子的风范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仁还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和构造君子人格的道德砥柱。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从正己和道德实践处着眼,严于律己,将礼义道德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子贡问孔子如何做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三,秉持踏实进取的精神,使自己能为社会所用。儒家的文化里要求君子博学慎思,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学术态度上,孔子强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把“学以致其道”作为内在要求,而对“道”有一种体认和向往,这些都成为孔子激励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思想。对思维的多层辩证,孔子总结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也应当积极入世,“学而有则仕,仕而优则学”。

其四,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迈人格,显示君子的独特人格魅力。孔子是通过和小人相对立的君子风格来阐述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出于远大的入世理想,执著着不同于凡俗的坚韧与毅力,在日常伦理道德中将君子的个性注入了超越性的元素,彰显了君子的魅力。这种对“君子”人格的严格要求和高度评价,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人格内修的基本要素,而且成为社会人伦关系中知识群体品格升华的基本纲领。

其五,维护做人的形象和尊严,坚定自己的志向。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完整的人格内修之“仁”和社会秩序之“礼”的统一,在他那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义,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等等。由此我们可知儒家对于人格尊严的重视,强调与维护。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他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的气概。他引用,重申曾子的话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公孙丑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有他的财富爵位,我有我的仁义道德,我并不比他少了什么。继承子思的孟子有着自由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和胆识。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德”与“位”的矛盾学说,举起了“以德抗位的旗帜,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极大的影响。

成为君子只是达到“内圣”,而并非孔子君子思想的终点。孔子进一步改造了从周代沿袭下来的“君子”概念,从更高的层面赋予新型君子以成圣成王的社会历史使命。孔子并不只是要求内圣,而是强调能够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施之于社会改造和恢复周礼(“外王”),能够担此大任的,非君子莫属,从而使君子成为“内圣外王” 理想的践行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倡的新君子人格的进步意义在于:君子、小人的界限被这样确定之后,贵族阶级倚恃地位优势和教育特权而以社会中心人格自居的时代宣告结束。受人尊敬的、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君子直接由“修己以敬”的平民知识分子取代。

君子人格具有道德恒定性,无论在何等环境和条件下,均能表现出最佳的道德风貌。这一原则在荀子的思想里充分地展示出来了。荀子也说:君子“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但是又说“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不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所以在荀子看来即使人生有不得意,但是君子应该始终坚持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对圣人的设计和对君子的种种美德上的,这点和道家的理想人格中倡导的自然主义是不同的。道家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教是极力反对的,他们所追求的是顺应自然的自由,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神秘精神境界。但两者不同的理想人格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确实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古人们把知识的学习、道德人格的完善、家庭与国家的管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联系起来,养成了中国古人的浩然正气和高尚品格,从而立言、立功、立德。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启迪意义:(一)儒家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塑,使得仁人君子理想成为知识分子自觉追求。君子们以天下为己任,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笃行的精神凸显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刚健精神,使人们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的实现。知识分子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而且还要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二)儒家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当代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灯红酒绿的、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操守和洁净有积极的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立群著.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刘泽华著.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