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冬日里的喇叭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日里的喇叭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室外文物,历史悠久,工程雄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各国人民始终公认并向往的世界奇迹、人类遗产。

•长城脚下的“吹歌”,出现在明朝戚继光所镇守的天马山下骊城一带(秦皇岛抚宁县域),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当地“吹歌”的普及,骊城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此,这里吹喇叭的庄稼汉子,经常被全国各地民间艺术活动组委会邀请,从而走南闯北,有了别样出游的脚步;各种人群也慕名拜访长城脚下的吹歌之乡,有了别样天地的游历。

2007年11月16日,本刊记者和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的《乡土》栏目记者一起,做了一次新年前的寻访之旅――爬骊城的界岭口长城听吹歌,领略那方水土上红日子、白日子都不可少的乡土之音。

界岭口村的村口由一段长城残垣“屏”着,我们是穿过这段残垣中间的城垛门洞进村的。

村子沿燕山余脉往上坐落,被山上脊梁般的长城护着,显得相当的安宁。鸡刨狗咬间,老乡推开朝阳的窗,像面对稔熟的村里人一样,朝我们打招呼:“家来坐会儿吧?”

这里已经习惯了寻游人的来来往往。一条被踩出脚印的崎岖山道,蜿蜿蜒蜒。老乡说:“有个腿脚不好的喇叭汉子,拄着我送他的一根棍子上山了。”抬头一望,果然,山腰上那六个身影,正是我们想找的长城脚下“喇叭汉子”。

六位把唢呐即当地铜管器乐“喇叭”吹活了的汉子中,年龄最大的领队单洪斌39岁,是骊城吹歌学会会长;年龄最小的也27岁了,个个都是骊城的知名人物,找的媳妇都能歌善舞,其中的两对就是吹喇叭的搭档,只一位鼻梁挺直的俊朗小伙还没结婚,心高,非女中吹歌高手不娶。

坐在界岭口长城前,铜头喇叭是朝天吹的,小白鼓是在汉子用腿盘着的土窝窝里敲的,哇哇哇、咚咚咚、嚓嚓嚓――喇叭吹热了山顶上的凉气,鼓槌下飞扬起长城的豪情,大镲拍出乡土汉子的古铜肤色。

唠起吹歌,能感觉到他们那种特殊感情像山脉间起起伏伏的长城,硬朗而缠绵。已经有了8岁儿子的苏洪波说:“我们祖先就是修长城的。打小时拾柴、放羊、刨草药,把这一片300多座长城敌楼都爬过了。那时候爬到跟前,看着长城咋那么大呀!累了,倚在长城墙壁上,拿个秸秆笛哇哇吹;困了,就在敌楼里过夜。到了13岁,白天上学,晚上学喇叭。学成了,谁家办红白喜事就过去吹。娶妻生子,住进了城里,还上小时那个地方去吹,山上宽敞,声高,能传出好几里地去,有了啥喜怒哀乐,也就都吹出来了!”

看得出汉子们对喇叭的珍爱,说话间拿块小手巾在那里细细地擦。“嗨,现在这是职业了嘛,靠这饭碗子养活一家好几口人呢!没事儿了就擦擦它”――这是他们的回答。

上长城来吹喇叭,是因为他们有着说不清楚的长城情结。当年,戚继光总兵府在骊城分山海、台头、石河、燕河等几段路修筑长城,修起一座敌楼就会有吹歌队上来吹庆功喇叭。一年年、一代代,一边修一边立碑,一边立碑一边吹喇叭,如今吹喇叭的,大部分也都是长城官兵的后裔,“万里长城故事多,块块城砖有传说”就是后裔喇叭调里的词儿;“我们对喇叭的感情,与祖上连着筋带着肉,一天不吹心难受”就是汉子们的心里话。

骊城吹歌的普及,就像天马湖汛季溢出来的水,源远而流长。上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骊城就有60左右个喇叭高手到东三省办“喇叭棚”,赵家棚、任家棚等几大吹歌班闻名遐迩,为我们演奏的六兄弟都是赵家班的传人。

如今,单洪斌领着他的喇叭队,已经去过宁波、青海、海南等地,他们尤其为自己能进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大戏院表演吹歌而欢欣。今年10月28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在苏州举办的第八届山花奖颁奖大会又邀请了他们去参加,兄弟几个觉得这辈子值了。

当我们要求喇叭汉子们在高山上、长城边吹一曲时,单洪斌把眼神和兄弟们会心一对,便说:“吹一支《绣红灯》吧!”

声起了,六位农村大汉,把山吹动了,把心吹颤了,把白云吹散了,把日头吹出血了!农家小媳妇在房顶上晒着玉米的村中小院里就听见了,撒着欢儿的看家狗的毛儿也闪亮了,眼前一片片谷茬子支棱起空管管,想把飞上天空的喇叭声吸吮到大地的腹腔里。央视的记者忙啊,这景怎么拍,都好看得不得了、精彩得不得了、震撼得不得了、可意会不可言传得不得了!

吹喇叭的古铜色汉子们是扭着敲着吹着唱着下山的。那份欢愉真是既忘形又忘情,巴不得你就想跟着扭,扭得夹道小院里的百姓跑出来看、扒在墙头上看、坐在门墩上看。此刻,就有老太太端一小盆瓦凉的、大大个头的花盖梨让我们吃,那口头酸甜得地道,沁在心上像听汉子们的吹歌……

农家汉子的心在喇叭里,喇叭也会唠嗑,唠着唠着,脑袋就晃起来、心情就敞亮起来、日子就结实起来、走路就踩起点儿来――咚咚咚、啪啪啪、哆发发……人声、鸟叫、牛哞、马啸,甚至模仿现代汽车压着了狗的声。山上一片声。想到什么声就吹出什么声,随心所欲。•“花不开吹出花来,花开了给吹出果来”,这就是骊城吹歌功夫。

身后是有长城的山,脚下是界岭口长城的垛子洞,吹到劲头上,六条汉子攒在一起喊“嘿!嘿!嘿!”与山站在一起,喇叭汉子就是山;与云流在一起,吹歌就是云。

单洪斌坐在垛子洞上的峭壁边上吹起揪心的调子,孤独又深长,吹出了满目的沧桑、一片的荒凉――往昔的日子复活了,戚继光和镇守长城官兵的英雄气概像缥缈的云,点缀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

•乡土之音在高山

相关链接:

骊城吹歌(鼓吹乐)至少有400年历史。公元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编纂的《永平府志•卷三•政事志•雇银》记载:“抚宁县,吹鼓手八名,每名叁两陆钱(银)”。清代,吹歌高手任正玉就活跃于道光年间,他的后人已到第八代。

与“官喇叭”并行发展的是用于民俗活动中婚丧嫁娶、年节喜庆活动的“鼓乐班子”。至中华民国初年,鼓吹乐开始用于商业广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鼓吹乐才搬上舞台,得到空前发展,一批喇叭手得以进入音乐院校或到专业文艺团体工作。

1977年,当地文化部门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此文化遗产,历时9年,得到乐曲224首,录制音响40余小时,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上成为亮点。2005年,骊城文联主席李景林带领研究人员和老艺人,呕心沥血让吹歌再上一层楼,为成功申报国家、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骊城吹歌,以不同形制的各类唢呐为主奏乐器。分中音唢呐、三节唢呐、咔碗、口琴。最为有乡土特色的是中音唢呐,又叫“大杆喇叭”、“铁杆喇叭”、“二喇叭”、“二杆”。双唢呐由一人同时演奏两支喇叭;咔碗形似高音唢呐碗,和芯子连一起;口琴又叫“口渠子”,用于花吹、咔奏。

各类唢呐有着一定的音域关系,高、次高、中、低音唢呐在一起合奏时,要用三种不同的指法,指法最见喇叭手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