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返璞归真――玻璃艺术创作的一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返璞归真――玻璃艺术创作的一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返璞归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特质,对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结合个人创作历程,通过解构主义探寻玻璃艺术不拘形式的本真,感悟禅宗美学追求玻璃艺术不加修饰的纯美,经由跨界融合感悟玻璃艺术不息流动的变化,探索依托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玻璃艺术作品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玻璃艺术;返璞归真;艺术创作

[Abstract] Nature simplic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glass art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creation course, the author analyzed how to find the essence of glass art by deconstruction, how to comprehend the pure beauty of glass art by Zen aesthetics, how to comprehend the change of glass art by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how to use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Key words] Glass art; Nature simplicity; Creation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资助项目(PAPD);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项目审批号:XJ2015019)

“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理念,也是长久以来传统文人所推崇的思想意境和美学情趣。归“真”,就是探寻不拘形式的本真,追求不加修饰的纯美,感悟不息流动的变化。无独有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潮流,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与“返璞归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纵观齐白石、李可染、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大家,在其成熟期的创作中,无不使用简约的线条、色彩、造型等形式营造出大巧若拙、藏锋内敛的艺术效果,给人极强的美学享受。虽难与大师们相提并论,但“少即是多”、“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也是我进入玻璃艺术创作殿堂后不变的追求。总的来说,笔者对于“返璞归真”的追求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通过解构主义探寻玻璃艺术不拘形式的本真

笔者于2003年首次接触玻璃艺术之时,正是玻璃工作室运动在国内高校蓬勃开展之际。上海大学玻璃工作室在玻璃创作理念和技法上,向笔者展现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广袤空间,使笔者在感叹“原来玻璃艺术还可以这样”之余,也在思考“玻璃艺术本来应该怎么样”,也就是玻璃艺术的本真问题。

“解构主义之父”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思想给予笔者许多启发,笔者不再把形式完整、主题宏大、材质相同作为评判优秀玻璃艺术品的唯一标准,而是力求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玻璃艺术固有的格式化的结构与秩序,对现成的结构与秩序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使其背后的本真显露出来。主要运用三种方式:

一是突破传统玻璃艺术形式的完整性,有意识地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散乱的特征。在作品《红色》(图1)中,笔者把数十根红色与透明混合料粘连、编织在一起,有意避开对称式的团块状组合,在外观形象上显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在边缘的细节处理上也是纷纷扬扬、犬牙交错,在色彩流动性上体现出突兀、跳跃的特征。这样,就在形体、结构、尺度、方向、色彩的处理上跳出“像什么”的传统审美模式,展示了玻璃这种材质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通过打破作品的整体性,将一些潜在的、沉睡的、附加的、从属的形式特征提高到主要地位。并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加强以及主题化处理后,将其作为主角展示在公众面前,给予参观者强烈的深层视觉冲击力度。正是这种不合常规的艺术冲击力,使人们走入一种残缺美的艺术意境,体验到在正常心理状态下难以体会到的美学感受,以达到从另一角度获得对事物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是突破传统玻璃艺术主题的宏大性,着力表达作品的残缺美。传统玻璃艺术作品一般承载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许多作品更是通过人物、场景、情节的再现,讲述宗教、神话、历史中的故事。而解构主义的玻璃艺术,则强调作品的不完整状态,并且在结构与细节的处理上,故意做出残损、缺失、破碎的效果,令人愕然而又耐人寻味。作品《月影》(图2)的灵感来自于一次深夜从工作室返回宿舍,不经意抬头看到穹顶一轮圆月,“团圆美满”的传统记忆,与彼时冷寂的心态形成强烈反差,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撕裂感,使笔者萌生出两个残缺的半圆影像。在作品中,我着意表达了“不了了之”的危险状态。玻璃材质透明、坚硬而又易碎以及锋利的边缘,往往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把注意力更多投射到作品之中。而玻璃残缺之后,在光线照射与折射之下,产生出光怪陆离的表面,又会产生某种神秘感。整件作品没有试图向人们讲述某个“故事”,而是引发观众当下的心理感受。

三是突破传统玻璃艺术作品的内在和谐性,有意识地创造出组织突然性。作品《流行风――皮草时代》的主体是有着尖锐边缘的类似皮草的玻璃圆盘,但在盘子边缘,却忽紧忽密地插上了24颗钢钉。这样的组合显得很突然,从作品的主体结构中看不到这样的预示,也没有过渡环节,用坚硬的玻璃表达柔软的皮草、用钢钉作为作品的外边缘,这样的组合看起来有些生硬或者牵强,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通过概念解构、形式解构,使得这些传统观念中本不该在一起的事物“碰巧地、偶然地”连接到一起,产生出全新的观感。组织的突然性,在解构主义的玻璃艺术作品中,还常常表现为倾倒、扭转等动态造型,产生即将坍塌的不安势态。

通过这些方式,解构主义玻璃艺术使再次创作后的作品体现出非主流、完全原创性的感觉,从而使被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掩盖的本真显露出来,也极大地丰富了玻璃艺术的表达形式,使形式不因技术和材料的制约而无法延伸。

二、感悟禅宗美学追求玻璃艺术不加修饰的纯美

在组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玻璃工作室后不久,笔者便试图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玻璃艺术创作之路。解构主义是一种好的方法,可以极大地解放思维,但解构主义并不适合作为玻璃艺术创作的终极指向,因为它开辟了一条通往本真的路,却没有告诉人们路的尽头是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禅宗美学思想,随即被其顿悟圆成、瞬间永恒、荒寒残缺、空灵净素等美学意境所吸引,这些不加修饰的纯美,正是我长久以来追求的玻璃艺术表达风格。在玻璃艺术创作中,我有意识地将感悟和禅宗美学意境融合,在探索“返璞归真”的道路上,丰富了创作表达方式。

一是在对创作对象本质的突然领悟中彰显个性自由。顿悟圆成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式。在当代艺术发展中,艺术家非常重视展现个性、扩张自我,而玻璃特有的物理属性,为艺术家创造出无尽的“带有人类呼吸的形式”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载体。《呼吸》(图3)创作的心理过程是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继而焦虑、失望,伴随着一次次的历练,达到对表达意图和创作理念的彻悟,心境逐渐趋于平稳、超脱。经过泥模、分模、金属丝与耐火石膏模具结合、铸造、二次铸造、三次铸造、低温粘合、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最终获得一种超然的形式美感。

二是在玻璃艺术创作的隧道效应中把握瞬间永恒。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在玻璃艺术创作中,也常常创造出瞬间永恒的美学意境,在作品的外观上着意表达“未完成状态”,用以表现未来时间凝固在现时的某个点。这种效果往往是通过玻璃艺术创作中的隧道效应来实现的。当耐火石膏模具连同玻璃原料置入窑炉中后,烧制铸造过程便如同火车进入隧道一样,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玻璃在900℃时会像糖饴一样处于流动状态,而在600℃以上的任何一个过程中,都可以突然停止升温并快速回落,降温的作用可以使玻璃在运动中突然凝固。冷却之后,我们发现较之一般逐渐变化温度的加工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更为生动――有一种自然重力的鬼斧神工――记录了玻璃在温度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流畅而有节奏的变化。我们可以控制降温点,并大体估算出玻璃料的流向,但其最终的轨迹,则是难以精确预计的。在多数情况下,隧道效应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三是在玻璃艺术创作的分析解构中感受荒寒、残缺。荒凉、寒冷、枯老、残缺的状态能促进心理沉静、冷寂和内收,因而是禅画中常常表现的境况。这一点,与前文所述解构主义有类似之处。只不过解构主义的解析是人为的,而禅宗美学中的荒寒残缺,正如“枯藤老树昏鸦”那样是自然的。客观世界中有许多并不完美的事物,如残垣断壁、寒江冬雪、荒芜陡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玻璃艺术创作的创意源泉。作品《云卷云舒》(图4)通过粉料和透明料二次铸造,有意在水滴形状中间留出一个方型的大洞,在方洞之刚、水之柔、云之实、风之空之间,形成强烈对比,营造出残缺之遗憾。事物的不完美状态,反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完整、顺利之宝贵。

四是在玻璃艺术创作的色形选择中体现空灵净素。禅宗美学意境通常不追求表面喧哗热闹,而是通过简色、留白等,表现心灵的空明自由。在玻璃艺术创作中,笔者也有意识地整体使用透明材料,创造出外形简单、内在肌理简约的作品。作品《North wand》(图5)以大块透明块料为主体,配以极少量粉料、铁丝,通过三次铸造及气泡成型的方式,表现出极其寒冷、陡峭同时又充满未知危险的北壁情景。通过这种通透与简约,表达一种“无”中见“有”、“少”中见“多”的艺术追求。

三、经由跨界融合感悟玻璃艺术不息流动的变化

玻璃艺术的本真与纯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河水一样,处于不息流动的变化之中。把握这种变化,除了在玻璃艺术内部求突破,在色形变幻中求灵感,还需要跳出玻璃艺术的传统地界,在其与外界的跨界融合中感悟这种变化。就玻璃艺术跨界的表现形式而言,主要包括文化跨界、功能跨界、学科跨界,以及在这三个跨界之下多种材质、技法的移植、嫁接、重构等。其中最核心的理念与方法就是“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几样东西拼凑在一起,而是基于文化本质的同一性认识,把具有内在关系性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联接在一起。其主要方法有:

一是使玻璃艺术回归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过程,生活细节、生活经历所激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往往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因而有着天然的跨界诉求。笔者与宗明丹合作的《鹿小姐》(图6)最初的创意就来自于生活经历。她在一家时尚品牌店做兼职,对于时尚物品上面附着的文化、心理、性格、价值观等因素,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因而把名牌包作为作品的主体构造,而在作品上部伸出一对鹿角,作为女性的象征。从生活角度出发,兼有“实用”方面的考量:在玻璃材质的名牌包内部装上LED灯,便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照明功能的灯具。

二是进行文化的升华与碰撞。在《鹿小姐》中,名牌包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女性的诉求,但如果仅到这一步,只能表达女性的虚荣、依附等负面特征。而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特别是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所阐述的女性主义,则可以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来买名牌包的女人,看上去是自主的行为,实际上是被制造女人的社会文化所裹胁,才会变得如此。这样就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反映出人性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从而给予观众更为丰富的感受空间。

三是进行试验探索。跨界是把两个或者多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能否达到“融合”的效果,很难准确预知,必须通过不断地试验,从多种组合中,找出具有最好效果的结合。作品《空想家》的上半部分为极简的玻璃尖顶方柱,通过虚实关系的表现,给人一种空灵向上的感觉,而下半部分,笔者尝试用不锈钢衔接成型,在二者的交界处用大漆做出一条突起状的彩色线条,大漆属历史悠久的纯天然材料,此时用在我的作品当中,更有“掩盖”“掩饰”的意蕴。寓意空想家只有在挣脱现实名、利、人际关系的掩盖之后,才能自由驰骋。

结语

“返璞归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家在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之际,可以从中汲取无尽创意与智慧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所述“返璞归真”的路径和方法,虽然只是个人的尝试,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在东西方艺术理念、艺术风格的碰撞与交融中,努力回应时代诉求、体现民族特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