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治疗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治疗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采取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测, 诊断符合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研究(NASCET)对于严重性颅外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出血。其中2例发生过度灌注, 占4.26%(2/47);3例发生脑缺血事件, 占6.38%(3/47);2例颈动脉窦反应延长, 占4.26%(2/47);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术后未发生死亡事件, 仅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椎动脉开口狭窄。结论 在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治疗中选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外脑血管狭窄;疗效;脑血管事件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052

目前临床脑血管医疗领域早已明确指出颅外脑血管狭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夹层动脉瘤、动脉炎、纤维肌发育异常等相关病症也可造成颅外脑血管狭窄[1]。为进一步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颅外脑血管狭窄的应用效果, 本院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 男37例, 女10例, 年龄62~76岁, 平均年龄(71.3±3.5)岁, 本次研究入选病例均先行头颈CTA检测, 诊断符合NASCET对于严重性颅外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2], 狭窄程度>70%的颈内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介入治疗禁忌证患者、伴有多节段颈动脉狭窄、本次试验前3周内发生过脑卒中及伴有手术治疗禁忌证患者。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针对NASCET颅外脑血管重度狭窄(>70%)患者进行全身状况系统评估, 调节患者血压, 稳定血糖水平, 观察患者是否伴有血液系统疾病, 谨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在术前3~5 d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1. 2.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行常规局部麻醉, 给予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 先行通过导丝引导下将导管(6 F或8 F)向病灶位置靠近, 便于后期放置支架或扩张球囊, 采取肝素3000 U静脉滴注, 并持续静脉滴注, 剂量控制在1000 U/h。由路径图指引下利用导丝导管联合技术通过病变部位, 根据动脉造影结果及患者病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及支架, 将球囊及支架经微导丝(0.35 mm)导引下覆盖病变部位并充盈、释放, 若病变部位位于颈动脉则常规给予远端滤网保护装置。经动脉造影确定手术效果, 根据残余狭窄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后扩。

1. 2. 3 术后观察 对患者手术后24 h内进行密切监测, 记录患者体征症状变化, 若发生恶心、头痛、抽搐等症状, 及时进行头CT检查, 明确患者是否因颅内过度灌注所致, 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 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追踪随访观察, 根据患者的体格检查以及临床表现, 行头颈部CTA检查, 成功手术标准[3]:颈内动脉病变动脉直径增加>20%、残余狭窄程度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出血。其中2例发生过度灌注, 占4.26%(2/47);3例发生脑缺血事件, 占6.38%(3/47);2例颈动脉窦反应延长, 占4.26%(2/47);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术后未发生死亡事件, 仅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椎动脉开口狭窄。

3 讨论

近几年国内微创手术理念不断深入, 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典型的颅外脑血管狭窄微创治疗方式, 主要通过重建动脉血运来改善患者颅脑血循环状态。刘建民等[3]研究报道,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应用于颅外脑血管狭窄治疗, 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极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优点, 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治疗风险。尤其在改善颅外脑血管血运重建方面效果极为显著, 缓解颅脑局部性缺血, 提高患者血氧供给, 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本次研究中, 本院47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在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 均未发生脑出血, 仅发生2例过度灌注, 占4.26%(2/47), 在追踪随访1年观察期间内出现2例患者复发椎动脉开口狭窄, 这一结果也与廖耿等[4]研究相一致。

为增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应用安全性, 作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适用条件进行总结:①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需在术前全面细致评估患者机体状态, 确诊血管狭窄程度>70%;②询问患者在本次手术前2个月内是否采取外科手术, 询问检查患者有无外伤史;④通过CTA评估患者手术耐受状态。另外在开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需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及各项检查数据综合评估, 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此来确保患者手术质量;加强术中肝素抗凝药物的规范应用[5];若患者存在多处血管狭窄, 可采取分期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重点先行对颅外主血管治疗, 待患者术后3个月未发生病情反复后再行开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他血管狭窄。

综上所述, 在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治疗中选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 寇忠爱, 燕鹏,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7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1, 51(13):58-59.

[2] 田朝晖, 唐文雄, 张志勇, 等. 2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26(3):131-133.

[3] 刘建民, 洪波, 黄清海, 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3):169-172.

[4] 廖耿, 杨职, 蓝崧, 等. 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2): 204-208.

[5] 刘玲, 杨防, 李敏, 等.血栓弹力图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 9(2):67-71.

[收稿日期: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