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越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越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于1906发端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百年越剧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历经盛衰沉浮。新时期越剧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与创新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全国越剧教育现状作了专题调研,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剖析越剧的生存、传承现状,为越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全国越剧教育基本概况

越剧教育的形式伴随着越剧的发展而变化。解放前越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个别拜师学艺、科班、随团学艺。随团学艺即“团带班”,是越剧鼎盛时期全国各地越剧团培养后续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如今,因其培养经费投入少,学制灵活、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等优点仍然受到剧团的青睐。

解放后越剧教育主要分为三类形式:一类是着眼于剧团现实的需求,以训练班、学馆等名称开办的越剧演员培训班,其性质就如“团带班”,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剧团,或者本地区剧团的需要,学制3―6年,不发文凭。建国后至今,各地陆续有培训班创办。为越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称为现代越剧“中流砥柱”的演员,如:茅威涛、洪英、夏赛丽、赵志刚、许杰、陈颖、吴素英、吴凤花、陈飞、周柳萍、楼明迪等等。

第二类是立足于越剧事业的长久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提高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越剧人才的目标出发,由国家投入创办的学历教育越剧专业。主要有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戏曲分院(上海戏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校)、江苏省艺术学校、宁波外事学校(宁波文艺学校)、杭州市艺术学校、浙江艺术学校、绍兴艺术学校、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嵊州文艺培训学校、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

第三类是从素质教育、兴趣培养、观众培养的角度展开的各类教育。如:嵊州市在全市各所小学的四年级段中,推广使用《小学生学越剧》这一地方特色教材;杭州古荡小学成立“小不点”越剧社、越剧博物馆;也有由社会“爱越”人士主办的以满足越剧爱好者与培养越剧兴趣者为主旨的培训班,如江苏常州的 “常州市青年越剧培训中心”等。

这三类越剧教育形式对于越剧的发展传承、越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越剧的推广与传播、青少年人才的兴趣培养,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类越剧专业的学历教育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份,发放范围涵盖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个省,主要针对有学历教育的十五家艺术学校及部分剧团,回收16份,回收率达88.8%。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名称、越剧专业(或培训)始办时间、越剧专业(培训)毕业生总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班级数、停办越剧专业的时间及原因、现有越剧专业(培训)学生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教师数、专业层次、学制、培养越剧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越剧专业的看法等等。调查表汇总见(表一)。

从回收的调查表数据来看,截止至2008年,全国现存越剧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共计14所,可分为三类、三个层次、两种体制。三类是指办学的方式:第一类是近几年停办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二类是根据当地需要进行阶段性委托办学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三类是常年连续不断进行培养的有6所;三个层次是指学历教育层次:第一层次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多的层次是中专(包括职高),共有11所;第二层次是高职有2所;第三层次是本科有一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大幅减少,规模逐年减缩。《浙江日报》2007年3月24日的消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为上海越剧院招收10年制本科越剧专业学生,其中6年中专读书期间学费全免,本科毕业后直接落户上海,到上海越剧院工作,如此优厚的招生条件却乏人问津。……今天是该校越剧表演专业在杭州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整整一个月,仅有2人报名……”。招生的生源比从80年代二十几比一,下降到现在的负数。“1980年,我们计划在上海地区招收28名越剧专业的学生。当年,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人数有2000多人,……到了1984年、1985年,报考的人数锐减到了200多人;而在1995年和1998年,整个上海地区报考越剧专业的考生只有四五十人,……”这是上海戏校范老师对中国文化报记者说的话。招生难已成为越剧教育的瓶颈。浙江艺术学校在1987年到1992年越剧最热火时候生源比一直维持在20:1左右。但是,进入了新世纪,这个比例发生了重大的滑坡。相关情况见(表二)。

从上表可以看到,生源比最高的是03年的8.2:1,最少的是07年的4.075:1;从03年到07年同比下降一半,而03年跟90年代相比则又是一半的下降。

2、师资断层、教学质量下滑。越剧教育在七八十年代,每个学校都拥有当时在越剧界顶尖级的教师,如上海戏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浙江艺术学校有姚水娟、张茵、屠笑飞、王爱琴、裘大官、陈佩卿、王瑗、钱鑫培等。同时每个学校都会有很好的京、昆老师介入越剧教学,如:上海的俞振飞、浙江的沈传坤、王传松、盖叫天等。生师比基本维持在2比1或3比1,六年学制每个学生基本能学20出折子戏与三到五台大戏。九十年代许多演员从剧团调入戏校教学,学校教师比较充裕。现在,根据这次的调查统计,现有越剧在校生人数542人,专任教师数46人,生师比是11.3:1。这些教师大部分从剧团调入,极少部分是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学历偏低。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11人,40岁以上的29人,40岁以下有6人。六年学制中,学生大约学习8出折子戏,排1-2台大戏;三年制的基本学4出折子戏,不排大戏。有很多学校限于教学经费与条件,最后一年就直接让学生到剧团实习,有的甚至是一年半学习,一年半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3、学校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由于办学体制与办学环境的限制,越剧教学的许多学校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师资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教育资源上都缺少合作与流动;在办学层次的衔接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是从学校自身的需求出发,缺乏对越剧教育整体发展的统一思路与全盘考虑。在越剧表演与越剧演奏人员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协调,越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调查与研究

4、学历层次偏低,不适应越剧事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看,14所学校中,只有一所是本科学历,而且刚开办还没有正式进入教学;两所高职,其中一所是挂靠,发的是他校的文凭;其余均为中专或职高。浙江作为全国越剧教育最集中、最发达之地,至今没有越剧本科教育的出现,对于提升越剧人才的艺术素质,培养与挖掘越剧人才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都是一个缺憾。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发展看。首先,大众通俗文化和现代传媒全面兴盛,戏曲已经从主流文化变成了边缘文化。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职业,对家长、学生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青年一代对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责任、兴趣根本无从谈起。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很少有走进剧场的机会。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中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90%是第一次看越剧,80%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剧场。再者,戏曲教育在资本投入与收益的环节上严重的不对称。学生学费每年基本为五千元左右(最高的是一万元),六年就是三万元,加上每年近五千元的生活费,完成学业就得花费六万元。而目前剧团的收入好点的也就两、三千元一个月,投入与收益的严重失调,造成生源严重缺失。最后,城乡差距缩短,户口与粮食关系的诱惑力已经失效。

2、从越剧发展看。①、专业越剧团萎缩。据05年底统计:浙江省只有专业越剧团30个,其中20个保持正常演出,5个阶段性演出,还有5个是保留牌子。②、观众数量日益减少。去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做了一次针对杭州市民的调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显示,近千名受访者中,只有28.25%的人喜欢越剧,在这部分人群中,以退休老人居多。高达88.3%的青年人不喜欢越剧。在越剧爱好者当中,有60.24%的人选择在电视和网络上观看越剧,只有28.92%的人选择在剧场里观看,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只有14.25%的人是自己买票的。③、优秀的演员纷纷改行,转投到影视剧的拍摄,诸如陶慧敏、何赛飞等。

3、从戏曲人才培养的特点看,优秀戏曲演员培养极具困难性。古人云:“十年出一个状元,百年出一个演员”。戏曲表演对人才要求和标准都极高,成为优秀的戏曲演员,先天条件十分重要。生源减少使人才选拔的空间缩小。另外,戏曲教育学习时间长、学习过程苦、成材率低、淘汰率高也造成了戏曲后继人才的缺乏。

4、从学校的角度看。首先,有越剧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行当教学不全,同时又由于戏曲教育规模小,招生不稳定,在校学生数时多时少,使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也影响到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名师陆续退休,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一时又难挑大梁,学校师资行当不全,青黄不接,戏曲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限制了戏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当下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难点。其次,戏曲的不景气与淡出造成就业率的降低。很多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把更多的资源与注意力转向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等,戏曲专业不再作为重点。再者,戏曲专业教学多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一位老师最多能带3―4名学生,戏曲教育的成本投入比较高。据计算每培养一名学生一年投入成本高达4万元左右,在国家已不再对戏曲专业学生提供补贴的情况下,学生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大大影响了许多学校戏曲教育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从政府行政部门入手,完善政策的制定与专项的配套

①改双头管理为单头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艺术院校在人员、用地、资金等管理上归属文化行政部门,在招生申报、办学要求、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又隶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双头管理极易造成学校建设发展的困难。理想的做法是管理体制上从文化行政管理中剥离,归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在办学特色上接受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

②进一步完善专项扶持与学历层次教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及越剧事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增设100万元越剧表演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学费、专业专项奖励金、聘请越剧名家兼课、举办全省优秀越剧演员研修班、开展越剧表演艺术研究和剧目创作等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越剧教育人才的稳定和培养工作,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如提高名家名师待遇,让社会上优秀的老师能进入学校并能安心教学;对全国有影响、成材率高的艺术学校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进一步完善学历层次教育,让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越剧本科教育,形成职高、中专、高职、本科的多层次学习与培养途径。

③把越剧艺术纳入江浙课堂。如京剧进课堂一样,越剧应进入江浙的课堂。作为地域戏曲文化的代表,越剧理应成为江浙学生熟悉、了解的文化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统价值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潜在地培养了越剧的观众与生源。

④依据戏曲特色,改变招生年龄,开放学制管理。公共教育的学制规定限制了越剧教学。越剧(戏曲)人才培养最好是选择在骨骼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进行不间断的强制性的练习与定型。而现在孩子的发育年龄不断提前,小学毕业生也难以适应戏曲的训练特点,招生年龄亟需提前。戏曲教学的人才培养特性要求不间断的训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造成学生的“退功”情况,甚至全抵消一个学期的教学。开放学制、分三个学期或者四个学期教学,两个学期完成一学年的学分,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也使戏曲基本功的练习得以连续,更有利于越剧(戏曲)人才培养。

⑤深化剧团体制改革,促进新老交替。演员的艺术活动有最佳年龄段。女演员一般在18到35岁之间,男演员一般在20到40岁之间。这个时期演员精力旺盛、身体强壮、艺术才华喷涌、创造性强,是艺术活动的“妙龄期”。45到50岁左右演员开始进入衰退期,能上台的就基本很少了。但由于剧团体制所制,退下来的演员不能得到很好的分流和安排,致使新演员很难进入剧团。根据笔者在2007年做的国营剧团抽样调查,所调查的12个剧团中,没有一个剧团不称缺演员的(指年轻的、能唱主角的演员)。35-50岁左右的演员占50%左右。剧团基本上是满编制运行,有好的毕业生也不能进团,形成了“剧团大量缺人、学生毕业无处可去”的怪现象。所以进一步加强剧团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既是剧团走向市场的必需,也是促进越剧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2、完善学校自身建设发展

①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提倡学校间的合作培养。首先组织有越剧专业的学校成立专业学会,展开常规性越剧教学研讨,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升越剧教学理论研究;其次,根据各地越剧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展开合作培养,以学校委托的方式解决当下教学条件的缺失与不足,同时充分发挥各校的特色进行互补;多层次开展教师流动教学、示范教学,在树名师的同时提升青年教师的素养;最后,依据地域特色与需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各校在整个越剧教学体系中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民间职业剧团、专业院团及越剧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需求,展开各校间的有序竞争。

②紧密结合市场、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越剧专业的学科建设,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要针对戏曲人才培养“高淘汰率”的特点,结合学习化社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解决考生的后顾之忧。允许专业互转;增加人文素养及“通识”能力的课程,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开展模块教学,在“专”的基础上加强“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多种办学形式,采用“订单式”、“委培式”、“团带与学历结合式”等方式进行培养,此举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匮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学校教学成本投入的压力,最主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校、剧团、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根据剧团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实现灵活办学。

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非学历教育。越剧的发展还需要培养“戏迷”。学校可开展各类培训培养越剧爱好者及潜在观众。培训可分不同层次举办,如普及越剧知识的讲座,激发兴趣的展演,以及提升表演水平的短期培训。

3、营造良好的越剧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众多的节庆活动与传统节日为戏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越剧也是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成熟和发展的,农村始终是它的主要市场,农民始终是它的主要观众群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变得极其重要与迫切,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越剧生态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文环境、生产发展、道德伦理、价值系统、精神面貌的最直接体现,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越剧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把它发扬光大。当然,这需要全社会人的共识与行动。前不久,绿城集团董事长、嵊州籍企业家宋卫平先生捐资1亿港币建设嵊州越剧艺术学校(院)。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越剧的发展资金筹措、剧团联办、研究教育等各方面都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可成立 “越剧发展基金会”、“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与剧团的联办等等。确立越剧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地位,把繁荣越剧作为系统工程,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牵引力和亲和力,使越剧真正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