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三方互信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三方互信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因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而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而一些用人单位同样在招聘过程中以虚假承诺骗取毕业生信任然后廉价利用其劳动力。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建立一种机制来对双方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就业工作的良性开展,这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和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互信机制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持续热需。相比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更加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综合这些因素,很多公司更加青睐高职高专毕业生。

但是在良好的就业形势和较高的用人单位评价背后,我们也发现不少高职的毕业生缺乏诚信,在招聘中弄虚作假随意跳槽,缺乏对公司的忠诚。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也反馈回诸如用人单位招聘承诺无法兑现。这些情况,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程度,容易挫伤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热情,直接影响后续的就业招聘工作开展。学校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应该如何来搭建就业桥梁,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信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分头开展工作,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互信机制来保障毕业生的可靠就业。

一、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正确引导观念,加强思想教育

根据调查,毕业生在招聘活动中弄虚作假情况主要有证书造假、成绩造假、实习经历造假这三种。缘由自然是在校学习期间未能努力完成学业,未能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未按照要求完成毕业实习等。

问题关键还归结到学校身上。高职院校必须先“育德”再“育人”。在当前社会风气普遍浮躁,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的大环境中,大学生亦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辅导员要加强思想引导,并通过开设课外讲座和“德育”课堂逐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针对用人单位严格招聘流程,规范用人制度

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安徽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流向是私营企业,占就业类别的45%左右,其中过半的又属于中小规模性质。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变化快,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约束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高职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铺设就业桥梁不能够仅仅依靠政府行为,高职院校也应该采取措施。

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口碑由第三方征信机构建立用人单位“白名单”和“黑名单”。一部分用人单位因为追求短期利益,随意地压榨招聘毕业生劳动力,不支付或仅支付很少的报酬,还年年能够参加校园招聘。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完善监督和征信制度没有建立。为了公平公正,各高职院校应联合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用人单位做出评级。在影响毕业生就业各方面因素全面而公正地做出评估。此评估材料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参考依据,各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推荐时:进入“白名单”的公司是优先推荐,并且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的优势;进入“黑名单”的公司属于不受欢迎的对象,各院校将集体抵制“黑公司”的招聘。长此以往,此类“黑公司”如不改变其用人做法,公司发展必将走入死路。

政府和社会形成多方联动的机制。对于“白名单”上的公司,应在税收、贷款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从正面树立榜样,鼓励公司企业用人制度往良性方向发展,逐步淘汰一批就业市场上通过“坑、蒙、骗”从毕业生身上捞取利益的“黑公司”。

三、多方位、多角度推进就业工作中互信机制的建立

高职院校毕业生现阶段就业问题中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供需差距产生的矛盾。因此除了在就业中大做文章以外,还必须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机制建立。

1.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制已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高专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跳脱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从人才培养的根本上解决定位、培养模式和培养侧重点,这样才能够给毕业生就业市场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

2.用人单位的用人思路亟待转变

各招聘公司在考虑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应将招聘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作为公司工作的重点。公司的管理人员应能够慧眼识珠,留住素质好、品质优、好学肯干但是起点未必高的高职类优秀毕业生。从用人公司和企业角度,只有将心比心,以真诚打动毕业生,才能让其真心实意地为公司发展努力奋斗。

3.针对每年推行的高校就业率考核指标,应该做出重大调整

高校就业工作的考核和数据申报应由第三方机构作抽样调查,并结合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采集数据应包含就业岗位数据、就业薪资数据、就业劳动强度和休假数据;这样才能准确地获知各院校的就业情况。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院校三方建立互信互助的机制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未来扩展就业渠道、构建新型的校企就业直通车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朱一清,韩尚风.香港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基金项目:文章基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人文科学项目《信任与学生互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YS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