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治管理论文

自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治区应急管理论文

一、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全文阅读

自治式课堂管理论文

1.让课堂自治管理机构发挥它的作用

行政班长职责:全面负责本班的日常事务和常规管理,协调小组间、同学间关系,处理小组间和同学间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学习班长职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均衡发展。学科代表:协同学科教师引领和督促各小组对本学科的学习,促进各小组间、同学间的均衡发展。小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组的日常管理及学习工作,营造本组的学习氛围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督促本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组织协调组间、组员、师生关系,及时抽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开展独学学科委员职责:负责本组的学科工作,安排预习、课前准备、展示、反馈的学习任务,按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纪律委员职责:负责本学习小组同学在课前预习及课堂内独学、互学、展示、点评等各板块的纪律。卫生委员职责:负责本组的卫生督查,安排好本组的值日。发现卫生问题及时处理。校卡督查员职责:督促本组同学校卡的规范佩戴。公私物品的管理:公共物品(粉笔、粉笔盒、小黑板、组牌、及黑板擦)、私人物品(书籍、双色笔、碗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的保护和摆放。各机构成员每学期进行两次以上培训,培训分四步进行:一是由学校对班主任及课任老师的培训;二是由班主任对行政班长、学习班长及小组长进行培训;三是由课任老师对学科代表及学科委员的培训;四是由小组长对组员的培训。

2.解决自治课堂流程管理的问题

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很明确了,那就尝试着让每一个成员都走进课堂担任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1)独学(即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课本,结合导学案,借助工具独立完成预定的独学任务。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为进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独学版块中,分成两个部分:课前独学:课前独学即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和自行安排的练习。教师在每节课后将下一节课所需的预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布置给相应学科代表,学科代表将该课程的预习内容和练习及时公布。在晚自习相关课程时间内,由各科学科委员统一安排预习。课任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抽样批改,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中独学:课堂中的独学是对课堂每一个预设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过程,包括课前预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在合作探究板块中的问题。课前独学和课堂独学的突出问题要在小组内或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反馈。在学生自主处理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合理分配各学科的课外独学时间,且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预习状况,为学科课堂的自治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有明确规定师生的各环节任务)。

(2)互学(即合作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能独自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内或异组同学帮忙完成,以达到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简而言之,互学,是“相互学会不会的”。包括对学和群学。对学:在一个小组中有三个层次的学生,如果统一进行群学,将会导致基础薄弱的同学不能进行有效讨论。在解决一般问题情况下适宜采取一对一的“对学”,对学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群学:在解决重点和突出问题时适宜采取群学,以小组为单位,由各学科委员牵头,确定本组的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一个阐述,组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对学和群学,从两个层次上来让同学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全面的碰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课堂真正的“生动”起来。教师在这一环节内,可以参与到合作能力较弱的小组进行讨论,及时关注到各组的探究情况。

全文阅读

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各行其是,未能实现有效配合,存在着观念分离、队伍分离、过程分离等问题,提出要抓好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二者的有效配合。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 思政课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70-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两大子系统在各自的阵地上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当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二化、三离”,提出了通过“三化管理、四保机制”来探讨二者的协调配合工作。

一、“二化”: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现状

(一)日常管理经验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需要有科学化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的是一条粗线条的发展道路,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是依靠经验积累来管理学生,“一年生、二年熟,三年可以当师傅”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然而,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经验积累丰富、理论研究不足的局面。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客观上存在着管理工作者数量不足、管理任务繁杂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理论学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习惯做法,保证学生管理不出问题、不出差错就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经验更多的是赋予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缺乏理论背景支撑的经验有时会阻碍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生管理,如果只做到以经验指导,不善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折服人,虽有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很难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全文阅读

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1、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现代化

1.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明确,管理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他们的服务宗旨,其职责就是以优质的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尊重和鼓励师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避免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工作态度的强硬化、工作效果的单一化、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1.2树立重视合作团队观念。

现今时代是一个讲求协作的时代,过去那种英雄式的管理已经少有舞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繁杂、任务艰巨,仅靠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其管理走向现代化。因此,必须动员所有管理人员,甚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万众一心,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巨大实效。

1.3树立着眼细微的实证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显性的、隐性的,有直接的、间接的等等。作为一名具有现代责任感的管理主体,必须深入实践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比如,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管理者不能仅凭主观的想象和判断,而应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凭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

1.4树立快速有效的资讯观念。

全文阅读

小议强化文物保护的思政工作

一、文物保护管理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其职能实现的作用有限。文物保护管理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推动其职能的实现,从而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但是目前来看,很多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并没有与其职能进行有效地结合,一些文物保护管理所甚至将思想政治工作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甚至会仅仅走走过场,在思想政治工作做完之后很多员工在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上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造成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有效推动文物保护管理所实现其职能。

2.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内容、形式滞后。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偏重于理论,文物保护管理所也是这样,过于重视理论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代感,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与手段上上都比较滞后。并且不同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创新也参差不齐,有的文物保护管理所面对新问题能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单位就不顾实际,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输灌,内容比较呆板,也难以激发文物保护管理所职工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协调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注意协调性和整体性,与其他文物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这些部门往往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各自为战。有些政工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并不主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虽然他们自身工作也比较努力,但是这样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形成合力,也难以广泛发动所有的行政人员和普通职工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也会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大打折扣。

4.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中国话相关理论就能够胜任的,其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够,这就导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高。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其他部门偏低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不利的,也使得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1.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实现职能为目的。随着社会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次思想政治活动来开展,要结合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实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能的实现不但是思政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规范上,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强理论研究,服务文物保护管理。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研究水平,总结推广一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组织政研成果的撰写申报工作时要结合出现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将政研成果融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之中,努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课题研究,积极根据新情况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全文阅读

治理视域下的犯罪控制

摘要:治理理论是西方学者基于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政策相继失灵,社会权力主体日益多元化而提出的一种公共管理新理念,其基本意涵在于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合作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犯罪控制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合作理应成为新时期我国控制犯罪的基本模式。当前,要有效地应对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犯罪形势,我们还需要借鉴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推进犯罪控制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构建良性的刑事政策运行机制,培育信任互惠的现代社会资本,促成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合作,提高犯罪控制的绩效。

关键词:治理理论;犯罪控制;适用性;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128-04

治理理论在西方一出现,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因为,“随经济改革的推进和社会问题的凸显,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新范式的倡导者不再‘盯住上层’,而是‘眼睛向下’,关注国家之外的社会领域”①。西方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在当下的研究旨趣,他们将“治理”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合流,针对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样态,探讨转型期中国的国家构建、政府改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问题。在犯罪学领域,已有学者将治理理论与刑事政策模式、犯罪控制社会化等议题联系②,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国现阶段犯罪控制实践中的新迹象。但现有的研究多是笼统地导入理论,缺乏对治理意涵的梳理,未对理论进行“改造”以融入犯罪控制实践,难现理论引进的“本土化”价值。本文拟从西方治理理论的缘起入手,分析治理理论的基本意涵,并结合中国转型期犯罪控制实践,检讨治理理论的适用路径。

一、治理理论的缘起与基本意涵

理论的意义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但理论并非凭空生成,而往往是对实践创新的回应,因此理论的意义常常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征。缘起于西方语境中的治理理论,是嵌入在特定的实践和制度背景之下的。

(一)治理理论缘起于西方国家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蔓延起一股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思潮。原因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政府权力迅速扩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纳入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规模不断膨胀,但结果是政府因为信息不完全,作出的公共决策常常失误,官僚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存在低效、浪费问题。而且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常常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导致寻租和腐败现象严重。政府失败现象的出现使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的回应能力。③ 于是在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影响下,市场机制被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始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但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被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和范围不断加深扩展,片面依赖市场机制的公共管理运动再现困境,于是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④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效结合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各自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队伍与人员、教学与管理,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探索二者有效结合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69-02

1 前言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已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学校建构、师资状况和生源素质等较为复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是切实抓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出路。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号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共同的保驾护航。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职院校的传播和贯彻,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历史和法律知识,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职学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各种渠道和环节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是一种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准的重要窗口。从终极意义上讲,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是它们在育人目标上的共同价值追求。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属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二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由于许多教师过多地依赖理论灌输和讲授,教学手段与方式不够丰富生动,教学内容缺少现实说服力,教师与学生课后沟通不足,再加上考核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效果不甚理想。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者们往往过多依靠实践经验,缺少理论指导,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性的提升,个别学生管理工作者对理论、路线和方针把握不到位,影响对学生教育引导效果的持续性。基于此,寻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文阅读

“依法治校”下高职院校法制制度建设

【摘要】“依法治校”现有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管理法治化的理论研究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该论文从微观的角度切入,通过详实的研究,从多角度提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为何如做高职院校自我管理法治化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为高职院校在自我管理中的法治化、规范化提供新视野。并对现有理论进行扩展和深化。为高职院校自我管理法治化提供依据支撑,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依法治校 法制 高职院校

党的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贯彻会议精神,教育部印发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要求各院校转变观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在高校教育体系的具体体现。用法治的精神改革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理性、民主、契约、自由的校园环境,这也是现代大学制度之精神。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政府进行管理、社会参与教育、高校依法治教。第二个层面为高校内部的管理,作为管理者的学校与接受管理的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国家对学校的管理,还是高校自我管理都需要法律章程、规章制度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运用法治和法制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本科院校提出并实践依法治教有数余年之久,依法治校的理念得到了普及;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规章制度建设在逐步完善;师生权利保护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反观高职院校,法治意识薄弱、法制理念缺失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更甚者,现有的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相悖。这些均不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推广和建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有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管理法治化的理论研究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偏于宏观层面。国内主要研究成果:徐显明《确立依法治校理念,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刘树忠《论依法治校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曼洪《对当前高职院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有从收集到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理顺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关系;保护师生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展开,缺乏对法治理念、法治文化的探究。研究角度侧重于法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对实践工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国外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譬如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评价等。主要有夏文莉、史红兵的《从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科研间接成本看待大学可持续发展》、刘筱毅《国外高校人事制度现状及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其实浅析》、《英国高等教育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黄珊《美国大学制度的进步性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

二、“依法治校”下的高职院校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为高职院校在自我管理中的法治化、规范化提供新视野。本研究认为依法治校在高职院校应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制度、理念和文化:一、加快推进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章程、学校基本制度、部门规章制度、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四个层面的制度体系,并加强规范管理。二、做到校务公开。岗位职责、各种办事程序、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信息应当及时公开;畅通信息渠道,维护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避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合二为一,清新学术氛围。三、建立学校法律服务和支持体系。随着社会参与教育的深入,学校和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法律风险也随之提高;维护学校师生的权益,要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专门负责法律的机构,同时加强师生的普法工作。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将法治融入进师生生活,发展普法讲座,或者形成相关法律知识手册,在大学里生根发芽。心中有法,依法治校才能顺利推广,现代大学制度才能形成。这对夯实高职院校自我法治管理的理论基础有重大意义。各学院可成立与“依法治教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规章制度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并将成果用于实际管理中。制度、理念、文化三管齐下,推进法治治理新格局。明确各管理、教学部门在依法治教改革中的任务,共同推进已有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法务体系、机构的建设;法治校园氛围的营造等工作,在法治治校的理念下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

全文阅读

项目管理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述评

摘要:项目管理是一种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得到普遍运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很多学者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分析现状和问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述评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全文阅读

治理理论对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 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成效。治理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论而言,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研究治理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适用性,将治理理论的优势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高层次就业。

【关键词】治理理论 创业教育 管理模式

治理理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及政治管理模式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治理理论又反作用于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更逐渐渗透到管理学领域。研究治理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适用性,将治理理论的优势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培养顺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合理运用治理理论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培育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又一重大课题。

1治理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1.1治理理论的内涵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最早的含义可追溯到“掌舵、操舵”,意思是控制、领导和操纵,我国学者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其解释为统治、管理、使安定有序、使不危害并起作用。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治理一词已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治理一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产生初期是应用于与政治相关的管理活动中,后来世界银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南撒哈拉非洲:从危机走向可持续增长》报告则将治理一词延伸至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学领域,该篇报告认为当时非洲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就在于“治理”的提出,是治理政策实现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增长。

每一种理论为了适应其不同的运用环境,就会有其不同的含义。而学者们也根据各个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特殊运用性对理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治理一词从产生就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解读。全球治理委员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一文,在当时较为全面地解释了治理理论:治理理论是公共机构及私人机构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的总和。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是为了满足既定范围内广大公众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权威的管理手段。[1]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