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与自然科学诠释学

摘要:对自然科学进行诠释学的解读未必就是自然科学诠释学,也未必认可自然科学诠释学;但,自然科学诠释学一定是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自然科学诠释学有哲学的和非哲学的;属于哲学的自然科学诠释学又有存在论上的和方法论上的。

关键词:自然科学 诠释学解读 自然科学诠释学

abstract:the hermeneutical studying of natural scienc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is not necessari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but the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must be the hermeneutical studying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may be philosophical, and may be not philosophical; and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i. e., the ontological and the methodological.

key words: natural sciences; hermeneutical studying; hermeneutics of natural sciences

在讨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或诠释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时候,人们有时把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与对“自然科学诠释学”的肯定等同起来,似乎只要对自然科学进行诠释学的解读,就自然会对“自然科学诠释学”持一种肯定态度。

实际上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与“自然科学诠释学”这两个表述都可以是多义的。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这个表述。

1、“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的三种含义

“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可以是作为一种实质性判断的“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也可以是作为一种方法的“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还可以是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的“对自然科学的诠释学解读”。

全文阅读

自然科学的元老

力学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熟悉在于我们掌握了其基本知识,陌生源于它的有些应用,我们很少涉猎。

最古老的学科

自然科学中最早创建的两门学科是力学与天文学。人类对力的研究已有几千年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其“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的豪言壮语,是对力矩和杠杆原理的应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墨翟解释了力的概念、杠杆平衡,并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分类。

无处不在的力

力以各种形式普遍地存在着,大至宇宙星云,小至基本粒子,力和运动无所不在。地球重力是保持人们有次序地生活在地球上的基本。

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

经典力学又被称为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它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

力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始于17世纪的欧洲,牛顿作为早期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力学的基础。从牛顿时代开始,到18世纪末,形成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力学》(欧拉);《流体力学》(伯努利);《力学研究》(达朗贝尔);《分析力学》(拉格朗日)。

全文阅读

自由自在说科学, 自然而然得“说法”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自从在春晚看过刘谦表演的魔术之后,我就对魔术特着迷。还特地学了一招呢,瞧,我能控制手中这面普普通通的石英钟。走——停——我还能把魔力传给你们,谁想试试。

生:走——停——

师:石英钟可真听话,大家猜猜这是为什么呢。(生议论纷纷)

师:其实老师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魔力,只是用了手中的吸铁石把石英钟磁化了。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只包含了很简单的科学知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说说身边的科学吧。(板书课题:身边的科学)

点评:“控制石英钟”这一魔术,快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观察与体验中他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无处不在。让科学走进了生活,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聊科学家,命名分组。

师:世界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很多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位科学家?为什么?

全文阅读

自然科学童话

■ 【韩】李尚培 高苏珊娜/著 【韩】白明植/绘

【内容简介】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种动物和植(zhí)物。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和智慧(zhì huì)。《自然科学童话》这套12册的丛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了不同的昆(kūn)虫或植物,故事后面还有科学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和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及准确的答案,让小朋友在愉悦的氛(fēn)围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各种奥秘(ào mì)。

【精彩试读】

燕子的故事

一周后,小宝宝身上长出了像刺(cì)一样的细毛,开始“唧(jī)唧唧”地哭着要吃的了。“唧唧唧,好饿(è)呀!爸爸、妈妈我们要吃饭!”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小编注:顺子和小石分别是燕子妈妈和燕子爸爸的名字)开始出去给小宝贝们找吃的。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在天空中展开了翅膀(chì bǎnɡ),快速地飞翔(xiánɡ)起来。他们飞翔的时候可以捉(zhuō)到空中的飞虫。但是,如果要喂(wèi)给小宝宝们,就要捉一些小昆虫了。

全文阅读

性学习自然科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全文阅读

科学哲学自然主义

【内容提要】本文把当代自然主义分为三派:以奎因、吉尔和撒加德为代表的科学自然主义。由于他们把认识论问题还原为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用科学替代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认识论的地位。以劳丹为代表的规范自然主义把认识论同价值论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主义伦理学融入到科学哲学之中,描述性和规范性也融合在一起。第三派认为认识论不但要自然化,还应该社会化、历史化。该派着眼于认识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不但要研究个体的认识,还应着重研究群体的社会认识。代表人物是瓦托夫斯基、富勒以及唐斯等人。本文试图对各派观点加以评析。

【关键词】自然主义/认识论

【正文】

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时期;十七——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自然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本文拟就当代的自然主义进行考查。

一、科学派的自然主义

在后现代哲学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义的复归和计算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特别是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悬而未决的争论之后,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潮出现了。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1.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

在科学哲学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当推奎因。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动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不满。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是指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在奎因看来,传统的经验论有两个教条:一是所谓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问题;按照奎因的观点,如果全部科学(包括数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是沿着边缘与经验相接触,那么分析——综合命题便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认识论问题便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这是奎因自然化认识论的起点。二是所谓的还原论教条。奎因认为,休谟欲将关于世界的知识还原为感觉印象是不成功的,因为关于存在的全称陈述以及关于将来事件的陈述是不能用感觉印象来确定的。因此后来人们转向用语境定义(contextualdefinition)和集合论来使知识还原。如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等都企图将普遍科学语言翻译成逻辑的语言,然而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因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告诉我们,即使有自洽的公理,也不能涵盖整个逻辑系统。因此,传统的经验论走入了误区。

全文阅读

自然数字化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组建

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描述了宇宙的创生过程。他首先强烈反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思想。按照这些哲学家们的说法,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它们内在的本性运作,宇宙的秩序是内在的,不是外部作用者强加于它的。柏拉图把宇宙描述为是一位神匠即造物主的手工品。一个超越的形式世界(理念世界)是造物主创造世界的基本条件。造物主则努力克服一个处于混沌状态的、还尚未被赋予形式的质料的内在局限性,按照形式世界的模型创造整个世界。被创生的世界是完美的形式世界的不完美模仿。所以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性计划的产物,宇宙中的秩序就是理性的秩序,是从外部强加给不顺从的质料,理性所追求的真理必然存在于形式世界之中。更重要的是,柏拉图所描述的造物主不仅是一位理性的工匠,而且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是按照几何原理构造宇宙的。这也是为什么注重追求宇宙理性的柏拉图拒绝不懂数学者进入他的学园的原因。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柏拉图将构成世界的四元素:土、水、气、火还原为更为基本的东西——三角形。他认为,用不同的三角形的组合可以造出五种正多面体中的四种,而上述的四种元素实际上分别就是四种正多面体中的一种:土是立方体,火是四面体,气是八面体,水则是正二十面体。而世界最初的形式是球体,因为球体最为均匀又无差别。就这样,柏拉图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几何原子论”。柏拉图的几何原子论代表了人类向自然数学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倡导的将一切事物还原为数的纲领在柏拉图这里得以完美的实现,而由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变化问题”也由柏拉图给出了完美的回答,即千变万化的表象世界背后是一个不变的数学实在世界。作为自然数学化运动的先驱,古希腊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这样伟大的哲学遗产,而且他们自己也将柏拉图的这种理想贯彻到对自然的研究中,从而开创了数理天文学。古希腊的数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宇宙的结构就是一个真实的几何结构,天体的运动可以在几何学中得以描述和预测。柏拉图首先提出“拯救现象”的任务,为古希腊数理天文学规划了研究纲领,即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天体的复杂运动。托勒密的地心宇宙体系就是这一纲领最杰出的代表,也是自然数学化运动中优秀的范例。而亚里士多德则为“拯救现象”的几何宇宙体系给出了物理学论证,表明宇宙理论不仅只是符合天文学现象的数学体系,而且也是在物理学上合理的、可理解的实在体系。因此,近代科学起源于天文学革命并不是偶然的。

宇宙空间的背景化

近代自然科学建构的一个形而上学假设是:存在一个“均一、无限”的宇宙空间,即一个背景化的宇宙空间。在这个宇宙空间中,惰性的、受数学规律支配的物质微粒永恒做着机械运动,从而形成对于人类而言丰富多彩的表象世界。而这一形而上学假设就是自然数学化运动的一个直接后果。在哥白尼提出他的新宇宙体系之前,整个西方基本上是承袭了里亚士多德的宇宙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宇宙首先是一个处处充满着“质”、其空间结构体现着完美与价值的等级宇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整个宇宙是由恒星所在的水晶球壳所包裹着一个巨大的球体。这个球体内部被月球所在的球壳分为有着本质区别的上下两个区域。月上区由不变的第五元素——以太——所构成的,体现着完美、不朽和高贵的永不变化的循环区域。而月下区则是由土、水、火、气构成的,充斥着生与死以及各种短暂的变化的区域。在这样的宇宙中,推动行星和月下区物体运动的最终力量是所谓的“不动的推动者。”这个“不动的推动者”是整个宇宙秩序和规则的源泉,也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整个宇宙就是一个从最低级的纯质料(它本身不是任何物,而只是构成事物的条件)向最高级的纯形式(它是整个宇宙运动、变化之最高目的,即“不动的推动者”)不断上升的等级系统。这个上升的过程是处于“潜能”状态的形式即质料向处于已实现出来的潜能即形式的不断运动过程。

运动包括质料和形式在内,它不是形式外在地加于质料之上,而是就潜在地(作为潜能)蕴含在质料之中,是质料的某种尚未实现出来的本性。这样一切实体从本质上看都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处于以潜能向实现的能动的过程之中,唯有纯形式即“神”才是宇宙中不动的推动者。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也是一个在空间上封闭和有限宇宙。在他看来,“空间不是支撑一切对象的东西,也不是为它们所占据的某种东西,而是,空间是在任何对象和把该对象围起来的那些对象之间的界限,对象本身是一个物质实体,而不是一个几何物体”。

物体处在一个地方,就是被它物所包围,而包围者就是空间(处所)。空间属于特定时刻的特定物体,在同一物体的另一时刻或同一时刻的另一物体所拥有的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间”是指每个实体所占据的那块“处所”,而“处所”并不是我们今天看来所有物体都在其中定位且都占据其一部分的背景空间,而是具有绝对的,独特的性质的处所,物体与处所(空间)是同一的。由这样的处所(空间)所构成的宇宙空间当然也就不是“均一、无限”的宇宙了,而是有着“质”的差别的、有限的宇宙了。在亚里多德之前,虽然柏拉图的宇宙也是一个渗透着心灵的神性宇宙,但柏拉图认为这样一个充满着心灵的宇宙仍然是一个数的王国。“宇宙根本上是几何的;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是空间的有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它呈现出一种简单、美丽的几何和谐。”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宇宙取得支配地位之后,人们把运用数学对现象的拯救仅仅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把对现象所做的物理解释看作是对实在本身的真实把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量只是十个范畴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范畴。数学尊严只处于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之间。自然根本上说是量的也是质的。”由此,数学化的宇宙与物理化的宇宙得以分离。而这种分离则阻障了人们对自然进行数学化达千年之久,直到哥白尼的出现。

自然的数学化在中世纪沉寂千年之后,哥白尼在近代自然数学化运动的复兴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基于对“简单、和谐的宇宙”这一毕达哥拉斯主义理想的追求,他提出了新的日心宇宙体系。新体系与旧的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之上的地心宇宙体系的不同仅仅在于:哥白尼将原属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功能赋予了太阳,同时还让地球运动起来(公转和自转)。新体系的其它细节仍然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从表面上讲,新体系并不具有革命的意义。与旧体系相比,“新天文学显然在精确上毫无收获”,“在历史上,没有已知的天体现象不是由托勒密的方法来说明的。如果不使用更现代的仪器,托勒密的方法的确能够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精确性。天文学事件的预言被做出,从那些事件的实际发生来看,那些预言并不比一位哥白尼主义者所做出的预言误差更大。”因此,新的体系在“拯救现象”上与旧体系是等价的。更为重要的是,从物理学角度而言,哥白尼的宇宙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一样,仍是一个有限的等级宇宙。它仍然保留了恒星天球,它把宇宙的中心给予了高贵的和更为神圣的太阳。因为“正是由于太阳有着超级的完美和价值——它是光和生命之源”。

“他的天文学所植根的宇宙论框架,他的物理学(无论是天还是地),甚至他为了使他的体系能够给出准确的预测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本轮-均轮体系)都是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家们建立起来的传统之中。”哥白尼之所以坚持这样一个并不怎么成功且遭到当时人们激烈反对的新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坚信宇宙应该是一个简单和谐的数学秩序体系。的确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比旧体系显得更为和谐、简洁和一致。它不借助本轮就可以解释行星运动主要的定性特征,尤其是行星的逆行运动,它被转化为日心轨道的一个自然而又直接的推论,因此他的体系更符合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理想。其实哥白尼日心宇宙体系并不是对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简单复归,因为古希腊人的“简单、和谐的宇宙空间”仍然是一个封闭的有限空间,并不具有背景化特征。

全文阅读

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自然科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就是人类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因此,坚持从小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保证小学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的认识世界,明确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从而培养科学的头脑,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在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然科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弄明白天气的异常变化。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进而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度,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二)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求知欲的重要保证。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很多事物还抱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学生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让他们产生对自然、对美的向往。另外,自然知识与其他各门学科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很多自然现象就与物理知识相似。所以说,增强对学生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小学自然科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智慧

现如今,教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培养学习型人才,教育的最关键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良好能力素养和思维智慧的学生。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小学自然课程与地理课程与各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自然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现象,提高卫生保健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智慧型人才。

二、提高小学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全文阅读

自然体验 科学教学

【摘要】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可见科学课程是一门与自然密切关联的课程,而如今的科学课堂渐渐偏离了轨道,远离了大自然,科学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孩子在自然体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

【关键词】自然科学

现行的教学制度下,我们的科学课一周只有两节,老师教,学生学,除此以外,老师与学生再无更多的接触。学生总是忙于主课的学习、作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后深入的思考,科学课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学得更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思考并交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理解,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牵强。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课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中的动物。现在的孩子更是与大自然脱节,与自然生活疏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其实也有提到,将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素养,其具体目标有“热爱生命,珍爱自然,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我们该怎样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呢?除了常态教学外,课堂情境也很重要。让大自然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一、 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场所

纵观各个科学教材、各个年段,或多或少地都渗入了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老师用心教,光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走出教室!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开篇内容就有《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开端,意在让孩子理解科学课学什么,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然而,仅仅让孩子看看书上的插图,就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大自然,太难为她们了。中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感性的,这时候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去真实的大自然中寻找,寻找那些让孩子激动的、兴奋的花鸟鱼虫,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美术尚有采风一说,我们何不带着我们的孩子出去亲身体验一下,听听这些天真的孩子与大自然的交谈,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再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适时指导,我想这样的课程孩子将会终身难忘。

再如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对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质特点,我们的孩子是知之甚少的,甚至有些老师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我们何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利用春游、秋游的契机参观地质博物馆,看看大海,看看潮汐,感悟自然的力量。我们的孩子不是去游乐场就是去逛公园,其实全国各地有很多十分有意义的展馆,这些都是孩子贴近大自然学习的素材,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素材被利用的却很少。作为一名常州的科学教师,中华恐龙园的恐龙展馆就是我们老师很好的课堂延伸场所,但是我们常常带孩子进去玩却从没在那停留过。

二、 营造环境,创设体验空间

全文阅读

自然科学运用教学管理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教学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