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时代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媒体+”时代来临

“自媒体+”的时代,正在悄悄开始。一个自媒体品牌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产生多种新形式内容和产品形态,形成一个自我生态的闭环;一个自媒体平台可以汇聚各路思想精粹,产生一个新生代的媒体结构;而为自媒体提供施展空间和资源的各个企业,也将在自我生态造血和自媒体成长两方面发出合力。

近日,在爱奇艺主办的主题沙龙上,吴晓波和瘦马分别分享了他们自媒体的运营经验。

吴晓波,中国最著名的财经作家,他经营的“蓝狮子财经丛书”也是中国本土最知名的财经出版品牌之一。瘦马,时尚界大佬,《男人装》杂志创办人。由于互联网内容的推陈出新,平媒和传统门户影响力衰退,读者逐渐流失。对于所有离开传统平台的文字工作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我传播的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受众圈子。

剖析吴晓波的成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从内容生产上采取文字加视频等多种方式。吴晓波的财经自媒体公号不仅仅有微信公众平台的文字专栏,还跟爱奇艺合作了一档视频节目《吴晓波频道》。每个星期有两个专栏,一个视频。

数据显示,吴晓波公号粉丝有35%的用户来自爱奇异视频,24%的用户来自微信朋友圈,16%的用户来自于新浪微博,27%的用户来自其他的渠道(这个渠道就包括此前吴晓波在“锵锵三人行”节目)。这个结构意味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是非自发增长,而是来源于其他渠道的影响力转移。

吴晓波认为,从受众习惯来讲,如果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方式,视频是增长最快的模块,这有益于写作和思想的传播。而且通过视频平台,他最大的感触是读者群得到了扩展,原来的读者大概是50后、60后、70后的朋友,现在60%~70%都是80后,互联网让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更年轻的族群。“未来的信息或者说新闻的传播,第一是基于社交的,第二是非线性的,第三是基于人的品牌。”吴晓波说。

瘦马和吴小波有同样的体会。瘦马和爱奇艺合作的《时尚江湖》节目刚一上线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播放量,并创造了单期破200万次的开局好成绩。截至目前,节目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000万次。吴秀波、许晴、郭采洁等众多当红明星的陆续加盟,也让该节目成为最为卖座的时尚资讯节目。

他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内容和互动,拉近了普通人与时尚圈的距离。之前瘦马开通微信公号写小说,形成了非常大的受众群。尽管相比文字来说,视频算是重资产,但这种类似“个人电视”形式的高品质视频内容,一是很匮乏,二是用户有很高需求度,也符合现在人们信息消费的方式,是她非常看重的传播渠道。

全文阅读

WEB2.0时代自媒体的狂欢

【摘要】WEB2.0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互联网产业的全面信息革命,“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方式替代了传统“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流方式,媒体生态系统焕然一新。在新的自媒体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社会化媒体在全球蔚然成风,中国也出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多种“SNS”形式。本文以“新浪微博”为取样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微博这种“SNS”形式在中国大热、引起全民“围观”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全民“围观”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关键词】WEB2.0;自媒体;微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35-3

一、WEB2.0时代的媒介生态

(一)WEB2.0时代的信息变革

“WEB2.0”最早是由著名计算机图书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在2004年与Media 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一次头脑风暴中首次提出的。《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中指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①WEB2.0时代相较于WEB1.0时代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反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即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方式。在WEB1.0时代,用户通过浏览器单向获取信息,用户只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而在WEB2.0时代,更注重的是与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在互联网发展的头十年里,行业内的发展重心被放在了互联网的后端基础架构上,即编程人员开发出的用来生成网页的HTTP协议和多种代码语言。大多数的普通大众对于互联网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局限于网页浏览和内容简单搜索,即当时流行的“冲浪”。网页HTTP协议和代码语言的专业性造就了编程人员及其背后的互联网站,甚至相关文化部门的权威性及“把关人”角色,他们制造并层层监控着网站的输出信息,决定着互联网这个供网民冲浪的大海每天的浪高、水温、洋流等各项信息。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普通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必定经过主流媒体的层层过滤,普通大众被动地生活在由传统媒介营造的媒介镜像中,而事件真实往往也“被把关”而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

全文阅读

自媒体经营时代来了吗

优质的自媒体将进一步壮大,而水平低劣的水号将会苟延残喘甚至消亡。拐点似乎已经出现,这个行当的未来版图和轮廓,正在通过一次次的洗练清晰起来。

2016年5月14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条自媒体的广告。广告主是微信公众号――“有车之后”。这是央视有史以来播的第一个自媒体广告。

此番之前,罗辑思维带着papi酱搞了新媒体历史上第一次广告拍卖,打的旗号就是要颠覆央视的广告竞拍,背后透露出讯号: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将超越传统媒体。

自媒体发酵

从2014年开始,自媒体野蛮生长,相继多家自媒体平台拿到风投,开始了与传统媒体抗衡的自我运营模式。

这一年,自媒体几乎榨干了传统报媒最后一滴血,掌心阅读彻底取代报刊,随之而来的,是微信公众号一窝蜂似的抢占传媒市场,这其中不乏包括众多企业豪门追随者。

2015年,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自媒体平台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可以察觉,能将之做得风生水起的公众号,无疑于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传统媒体人的媒体属性不变;二是除了前两名能活得游刃有余,其余的即使生存,也只不过的是走马观花,继续烧钱而已。当然,这里不乏那些决心拿自媒体平台当饭碗的人。

追根溯源,“自媒体”(we media)概念的鼻祖是美国科技作家、评论员Dan Gillmor。他在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正式阐释了自媒体概念,认为“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草根”的特质,即“we”。

全文阅读

自媒体时代全民皆网红

日前,由中国知名品牌公关与营销传播精英社群蓝莓会主办、知名跨媒体精英高管组织新莓会、以及专业新媒体第三方评估平台新媒体指数联合主办的“互联网+”中国创意传播峰会暨i莓奖颁奖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近500位企业公关高管、创意营销精英、资深媒体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媒体转型融合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平台为自媒体人插上翅膀

2015年是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一年,蓝莓会的联合创始人、新莓会理事长、心有灵犀科技创始人兼CEO王洁明认为,“在2016年开始整个自媒体环境进入一个特别丰富的时代,因为资本层面开始大幅度地投资自媒体,传统媒体人也越来越多地落在了自媒体,当传统媒体在慢慢关张的时候,其实有大量的内容需要在自媒体渠道消化。”

资深的传统媒体人、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认为自媒体在整个中国内容生产中的影响力的加大是一个确定的事实。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内容生产者可以高起点、低成本、小规模但是高质量来开展工作。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把以前传统的媒体功能外包了,为自媒体人插上翅膀,让他们可以轻装上阵。 未来企业营销将走向“网红传播”

获得2015年度最受欢迎个人自媒体的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会长马睿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笑称自己有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就是“火钳刘明文化传媒”的CBO,第二个身份才是关爱八卦协会的会长。在2015年马睿总结自己做了三件事情,而其中最让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关八给这个时代贴上了一些独有的文化标签, “小老婆”、“软妹币” 、“我要为你生猴子”等等这些独特的标签都来源于关爱八卦成长协会。

“获得2015年i莓奖的有这么多自媒体人,原因是自媒体人在这样去中心化的时代,越来越掌握着话语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如是说。沈阳教授还提出未来企业品牌营销将走向更加娱乐化的“网红传播”。譬如日前雷军、周鸿t“深情对视”遭疯狂刷屏,“只是因为在你睡觉时多看了你一眼,我们就成了网红。”未来网民将自发性地掀起创作高潮并在微博微信上共振,全民娱乐中的借势营销与品牌传播将成为热点。

全文阅读

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

“自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当人们可以轻松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知识体系相连,随时随地发表或分享自己的所思、所闻、所见时,无疑每个人都是“传者”。而伴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播自由,一种与公开的“显”传播相对的、隐蔽的“潜传播”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传播现象,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构建,对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对于公众舆论的引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潜传播”溯源及其概念

“潜传播”可算作一个较新的名词,在“自媒体”的语境下被人们关注从而成为一种现象。但若溯其源流,“潜传播”在中国古代即已有之,只不过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技术工具的缺失以及封建统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思想,使得大规模的“潜传播”既无实现的有力媒介,也无实现的“自由”。

尽管如此,“潜传播”依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并延续,从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明清之后,可以说,只要有统治阶级充当绝对“把关者”的传播,就有民间以童谣、野史、说书等等方式的“反传播”和“潜传播”。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史,归根结底是传播与反传播、“显传播”与“潜传播”对立斗争史,加之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使得“潜传播”作为一种现象与整个中国文明史相依相随。

但在传播学领域,其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却是在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自媒体”真正拥有话语权的21世纪。可即便至今,“潜传播”也不算是一个有着较高认知度和热度的传播学名词。该词曾在文学研究领域被提及,系从诗歌传播研究的视角,是说“诗人因作品涉及个人私密或自感作品尚不成熟而不想让其逾越自我传播的范围”或是“作品因某种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入不了其他传播渠道,只能暂时居留于自我传播而等待消失或扩散”。显而易见,这仅是将“潜传播”限定在自我传播的范围内,并不具有较大的传播学意义。

迄今还未有人对“潜传播”这一概念给下过明确定义。但在专业领域内,“传播”的概念已经被清晰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而“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隐藏;不露在表面;秘密”之意。由此,不难将“潜传播”定义为:通过特定的符号、方式、渠道进行的非公开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

自媒体时代“潜传播”的通道

古已有之的“潜传播”可以通过童谣、江湖暗语、书信、地下印刷品以及人们的口耳相传来实现,但规模往往有限,传播效果亦不明显,更要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而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强权”的把关人渐渐式微,“潜传播”的发生开始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较完备的技术条件。如今,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潜传播”的发起者或参与者。但至今“潜传播”的通道仍相当有限,一方面博客、播客、网络论坛社区、网络音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缺乏“潜”的属性,一方面此类通道大多有着较为强势的“把关人”。目前来看,“潜传播”发生的通道主要为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信以及基于SNS构建的新型专业社交网站。

全文阅读

自媒体时代的“文艺复兴”

早在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就已由美国新闻学研究者提出:普通大众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像媒体一样生产并传播内容。盘点2015年的自媒体文艺事件,你会发现,自媒体的探索不会停止。

六神磊磊:

一个微信时代逆袭的小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深陷阿尔及利亚战争泥潭,总统戴高乐打算通过和谈结束战争,但驻殖民地军官却在密谋兵变、阻止和平计划。收到消息后,戴高乐以“慰问”之名给驻阿部队发去数千台在当时还很时髦的晶体管收音机。后来,通过这些收音机,驻阿士兵们收听到了戴高乐的演说――号召他们忠于法兰西。就这样,兵变被化解于无形。

如今,订阅用户手机上装载的微信就是一台台收音机,而开通公共账号的用户,就像掌控着广播台的戴高乐。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80后,因为小时候长得细皮特别招惹蚊子,不得不经常喷花露水护身,遂被家中长辈誉为“六神磊磊”。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本科时出版过小说,硕士毕业成为新华社的时政记者。

12月12日,《新周刊》杂志主办的“2015中国年度新锐榜”将“推委会特别大奖”给了“微信公众号”,评价其为最多元趣味的养成所、最大的媒体实验场和承载创业雄心的最低成本平台。因自开公号写“读金庸”而成名的六神磊磊,作为代表,接过了这樽奖杯。

虽然公共账号叫做“六神磊磊读金庸”,但也读时政,读红楼,读唐诗宋词。六神磊磊说初建立公共账号很随意,“以前我们新华社让写读书笔记,每个季度都要写,写了之后挂在墙上,我写得还挺认真的,每篇我都这么写,但写了之后每季度要换新的,也有秘书就把笔记拿下来扔了,我觉得挺可惜,自己写了这么多感悟,这么主旋律又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东西就这样没有了,特别可惜,然后就发到网上,一直这样。”

六神磊磊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其许多文章的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甚至有几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达50万以上。作为公共账号运营成功的代表,六神磊磊已经兼顾不了记者的工作,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的自由写作者。

全文阅读

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有效应对策略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体生态已经不仅仅的局限在传统的报业、广播业和电视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自媒体时代正对传统的媒体环境带来冲击,微博、共享写作平台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具有媒体和传媒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如何发展成为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最大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之路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特点;电视媒体发展;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48-02

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主体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受众或者是特定的三个人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媒体总称。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摆脱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改变了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格局,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就在分析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的发展应对之路进行分析。

1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多为点对面的形式,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由大众媒体转变为个人。自媒体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以自媒体最佳的传播途径为例,即个人的门户网站,其具有门户网站的全部特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并且可以实现内容信息、社区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普通大众不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操作就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中心,拥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权利,改变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其次,自媒体时代,信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快速的传播性。一般来讲,传统的媒体如电视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单向传播,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这种缺乏反馈机制的传播途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自媒体时代,受众利用电脑或手机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能够实现高度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交互性是传统媒体不能够匹敌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自媒体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具有快速的传播性和传递的广泛性特征。

全文阅读

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多棱透视

【摘要】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界越来越关注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总结2011年媒体文化的研究现状概括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不同方面,并分析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媒体生态;微博

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回看2011年,媒体文化①研究依然如火如荼,保持着惯有的“理论热情”。媒体文化研究的话题一贯以来就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有囊括一切的势头。这一点应该予以理解,毕竟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媒体这张大网几乎已经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间万物似乎都与媒体沾边。伊尼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一种新的媒体可能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依据媒体的形态、性质为人类文明史下注脚的方式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显然,媒体文化现已成为参与、塑造我们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复杂文化形态。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媒体文化就成为理论界的显学。回到2011年,媒体文化研究有哪些关注点?参看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以及同年出版的著作就能略知大概。自媒体文化研究、微博研究是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大部头”,除此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沿袭过去媒体文化的研究思路,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阐释、批评。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首先,部分研究者承继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批判传统,采取文化研究的策略,揭示媒体文化中呈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消费特性,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文本分析、意识形态批判。这类文章从媒体文化研究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就一直存在,颇有“旧话重提”的意味。具体来看,有些研究者回到西方媒体文化理论中,阐发具有原创性理论家的思想,像法兰克福学派、麦克卢汉、道格拉斯・凯尔纳、约翰・菲斯克、莱文森等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视野、方法是被关注的对象。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通过研究一系列来自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中东地区和澳洲的案例,在回顾传统媒体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体、权力和社会的关系,挑战了盛行的全球化理论;有些研究者关注媒体与青少年亚文化、女性文化的关系,其中,由青年政治学院、北师大文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青年亚文化的学术源流,涉及酷儿理论、消费理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批评的文化批评等议题,其中,手机、微博、网络游戏等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新影响是热议的话题;还有些研究者侧重于文本分析,分析电视剧、电影、广告或者具体的媒体事件,在媒体、受众、社会之间进行互动研究。《读书》杂志开设了专门的媒介批评专栏,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媒体文化研究。其中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通过分析年轻人上电视,阐述了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他们习惯在电视中扮演自己,他们是名副其实“身披电视屏幕”的媒体人。邱林川、陈韬文主编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分析的就是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媒体事件。另外,热播韩剧、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频等都是媒体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对其研究往往涉及受众心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性别对抗、权利关系等传统文化研究的话题。

其次,本年度最具中国特色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探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如何利用媒体有效传播。如徐康的《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徐会乐的《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顾苏的《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从媒体政治、跨文化视角分析自我与他者形象》等,这些文章提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打造成适时的文化产品,推动其传播与发展。问题是,当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重现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介入,它们已改头换面,被“去传统化”了。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原生态性,是这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热点当数自媒体文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致使媒体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过去传播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文化研究已经无法对自媒体文化的新特性给出合理解释。基于此,自媒体文化成为中西方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早在2002年美国专栏作家Dan Gillmor就已提出自媒体概念,把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看做是“新闻媒体3.0”的象征与代表(其中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2.0指新媒体),2003年,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合著的自媒体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西方学界关注自媒体研究的大幕。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的报告研究了美国公民利用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在美国公共事件中(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参与制作并报道新闻的重大影响,这种“自己动手做新闻”的热情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过去那种批判性的媒体文化研究中,媒体文化被看做是以种种形式诱使个人认同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表征等。当然它也为个人能够获得反抗社会的力量提供了种种资源。[1]传统媒体文化的掌控权,交织在政客、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相互牵制之中,它与大众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而今,自媒体拓展了自下而上的新传播模式,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参与信息的创造与传播。这样大众部分获得了媒体文化控制权,推动了传播民主化的趋向,促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改变了媒体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开始关注自媒体的影响,当年仅两篇文章谈及这一话题。2009年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零星有研究者分析自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媒体文化特征、动向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那时的研究颇有前瞻性的意味。毕竟“人人都能动手做新闻”,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技发展作为坚强的后盾。在我国,当博客开始流行,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上市,网民才成为随时“寓居”网上的、名副其实的网人。另外,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腾讯等都全面打造自媒体式的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腾讯QQ、MSN、博客、微博等都发挥着自媒体的功能。尤其是2009年微博控的流行,正式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总体来说,从2009年起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自媒体研究的论文明显多于前几年,这的确是自媒体时代来临的症候。

而在本年度自媒体文化研究中,微博是最热的话题,中国知网中题目出现微博的文章有上千篇,微博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2010年蒋原伦、张柠主编的《媒介批评》(第四辑)的核心话题就是微博,涉及的话题有微博与公共领域、微博言说方式、媒体生态等。2011年微博的话题依旧火热,除了直接以微博为题的文章之外,探讨自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多数文章都涉及微博,我想是因为微博的确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在研究微博的文章中,有些把微博作为新的教育途径,倡导通过微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些阐释微博的出现对其他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媒体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如《中国报业》、《新闻知识》、《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很多杂志都刊登过类似文章。这类文章特别提到在新闻界,报刊、电视不再是唯一能进行“权威”的中心了,微博中大量涌现的公民新闻已经斩获了部分创造与传播新闻的话语权,甚至传统媒体有时需从微博中采集新闻。如“辫子新闻”就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社会性媒体相融合的趋势。看来,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前景必然是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些文章着重探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介入及微博问政等情况,像宜黄拆迁、上海火灾、动车事故等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两会的微博问政等。杨琰的《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刘卉的《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吉卫华的《微博客的媒介生态研究》即认为微博以其传播的自主性、互动性、扩散性、及时性推动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全文阅读

微媒体、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

如果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那么,一时代自然也有一时代的文学批评。这种推论并非所谓的文体更迭意义上的正确,而是基于文学接受媒介和传播语境的变迁。概而言之的信息时代,到了当下,已然变得更为具体而微。倘若概而言之的信息时代在以往只是一种世界趋势和思想潮流氛围,那么事到如今,信息时代已经和每一个个体发生了渗透和包裹。

一言以蔽之,信息时代的个体化、自我化和具象化已经成为生活和日常的事实。任何具体的个人都已经被媒体化和信息化,只有任性程度的差异,没有性质的不同。既然如此,就文学批评而言,当下的文学批评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媒体时代的批评,更是一种微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

所谓微媒体(Micro Media),就是把许多个微小博客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看作一种媒体,这是一类由许多独立的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相对大型门户网站而言,个人运营的网站就是一个微媒体,例如个人博客。而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和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在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更是对“We Media”做出严谨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由此可见,当下的文学批评的微媒体和自媒体趋向是毫无疑问的。信息时代的文学批评家是什么?简而言之,一个信息源代码而已。文学批评的原创性,和这个源代码的创造性有关。如果是一个独立的批评家,那么他就算得上是个自媒体和微媒体。一旦这个自媒体成为某个组织和网络平台的发言人,或者说这个自媒体称为多种力量的集合体,那么,除了传播平台和信息扩展范围、延展力度的变化,本质上仍然是一样的。一旦网络开放程度加大,网络自由程度扩大,理论上所有的自媒体和微媒体都是平等和开放的。当然,理论上的平等并不等于现实上的机会均等。于是,所谓的用键盘投票的网络正义性渐渐开始凸显。

自媒体、微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中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使三者的身份重叠复加变为一种新常态,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文学与文学批评,乃至将所有的阅读变得空前的信息化。信息化时代的充分到来已经让每个人无处逃遁,拥抱还是拒绝都别无选择。如果你不可能生活在别处,那么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中间,主动或被动地被信息所浸润、渗透和包裹。唯一的主动,就是你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而已。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显然变得越来越艰难。这种艰难,既与外部信息的浓度、厚度、硬度与力度有关,也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强度与丰富程度有关。自媒体时代和微媒体时代的到来,显然只是强化了信息时代与每个个体的关联,除了密切程度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信息时代的本质。就文学批评而言亦是如此。

信息时代的本质就是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前提就是标准化,标准化也就是同质化。就文学批评而言,标准化恰恰不是它的终极追求。文学批评是求真,更是求美的进程。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文学批评的这种既求真又求美的颉颃互进的张力状态,与自媒体时代和微媒体时代的信息抉择机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显然,在终极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最后能浮现在地表之上的自媒体和微媒体都不再是自媒体和微媒体了。一旦通过重重的抉择机制的冲击和挑剔之后,最终能被托出公众视野平台的自媒体和微媒体,显然已经既不“自”也不“微”。在这种情境之下的文学批评亦如是。理论上,在自媒体和微媒体时代,每个写作者都可以成为作家、批评家。但最后能发出有效批评信息的文学批评,显然已经不是杂乱而零碎意义上的任性的文学批评,而是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硬度的文学批评,是在抗击了更多泡沫信息之后依然挺立的文学批评,是能够在无数喧嚣声浪中击中了文学之美和心灵深处的柔软的批评。

当然,基于特殊的信息机制,也不排除某些毫无价值的粗粝蛮横的断喝式文学批评,他们借助某种强势平台的推举和拔高,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高音喇叭式的权威。

全文阅读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随着2015年4月总理制订了“互联网+”的计划,各行各业都在开拓自己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渠道。本文综合已有的文献,对自媒体的特点及发展进行概括分析,同时对概念的模糊点重新进行界定,提出了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视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并强调了对于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自媒体 发展 信息传播

一、自媒体的概念

作为网络世界的新兴事物,自媒体(We Media)也成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2003)认为自媒体是普通人民通过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提供和分享新闻和事实的途径,是可以发送各种心情及事件的载体,如各种微博、论坛、社区、博客和推特(Twitter)等,民众可以通过这些载体自我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事件。早在上个世纪,传播学家McLuhan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随后美国新闻学会(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Shayne Bowman(2003)与Chris Willis(2003)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于“We Media”下了十分谨慎的定义:“We 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这份报告认为“We Media”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模式,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2016)将这种特征概括为“全民DIY”。代玉梅(2011)认为,界定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以人为传播主体的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媒介用户。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言、评论,都可以实现“节点共享”。

二、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We media)重点还是在“We”,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多样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众,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来说,自媒体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者对于新闻和事件的整体性、把握性、及时性要强于他传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