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产减值

摘要:本文通过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明确国际惯例与我国制度对资产减值核算的差异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国际比较,研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

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

2.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变化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是关于对资产减值的规定,它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也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变化;减值核算

最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把资产减值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进行任意操纵利润,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新会计准则为了完善准则的合理性,遏制这一非正常现象,对旧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了很大的调整。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也成为新制度中的一大变点,在会计实务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方面的情况。

一、资产减值的含义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但是,由于有关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如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由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所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分别适用存货、建造合同、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会计准则,这些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由相关具体准则规范。

二、资产减值准则变化的原因

原来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只是在有关会计制度中做了少数几项特殊的规定,并未做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那也就是说“资产减值”内容的不够完善和较差的可操作性是该项准则变革的根本动因。如原先的会计制度虽然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致使企业之间也缺乏可比性。而新的会计准则对计提时间做了明确说明,明确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我国会计实务中,大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任意操纵利润,也是新准则变化的现实动因。如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使资产虚增,从而导致增加企业利润。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会计

摘要:为使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制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范围做了进一步界定。准则实施中,关于资产减值认定的依据、标准、减值迹象的准确判断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依据;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产减值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减值认定理论依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一)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以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的政策依据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认定

摘要:为使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制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范围做了进一步界定。准则实施中,关于资产减值认定的依据、标准、减值迹象的准确判断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依据;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产减值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减值认定理论依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一)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以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的政策依据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操纵

【摘要】本文列举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内外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利润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现状

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的确有很大改进,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资产组划分标准不明晰,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难度大,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又加之上市公司自身的动机,导致上市公司乘机可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这些漏洞,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

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所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具体表现如下:

(一)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生死攸关。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明确国际惯例与我国制度对资产减值核算的差异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国际比较,研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

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

2.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全文阅读

论资产减值会计

1998年1月财政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准备。2001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又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准则列示出来,完整地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财政部对我国企业资产质量计价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然而由于制定的制度和准则总不是那样尽善尽美,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漏洞进行利润操纵,使资产失去了其真实价值,同时也使决策者得不到决策有用的信息。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

1.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对资产减值的研究

1996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就开始筹划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直到1998年6月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从此,资产减值会计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彻底地摆脱了“历史成本原则” ,在计量时也引入了多重计量原则,使资产的实际状况反映得更为真实。资产减值会计,即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IAS36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资产减值至可收回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从1998年开始,三次做了规定。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要求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首先实施。这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使资产减值会计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能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接轨。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决策有用观

全文阅读

资产减值 第8期

摘要:资产减值被直观理解为资产价值下降,但会计上确认资产减值并非如此。本文从资本保全角度出发,揭示了资产减值首先是为了调整资本的补偿金额。当资产减值确认时,其计量又与价值计量保持一致,因此又表现出价值计量的结果。会计准则在对资产减值的规范中也体现了资本保全与价值计量交叉的思想。

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本保全 价值计量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定义是:“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其中“可回收金额”可以理解为资产的价值,但其比较对象“账面价值”并不是资产的原始价值,而是扣除折旧、摊销后的余额,只能代表历史成本下尚未转移的成本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资产减值是价值计量的过程,那么减值的确认应当是“原始价值”与“现在价值”的比较过程,因此会计准则所定义的减值确认并不能被认为是价值计量的过程。但从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结果来看,如果减值一经确认,即意味着在该时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的“价值”保持一致,那么资产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价值计量,因此会计理论确认减值并不是价值计量的过程,却可以获得价值计量的结果,并且该结果作为会计后续计量的基础从确认时点起至下一次确认资产减值之间不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二、资本保全:资产减值的实质

(一)资本保全理论获得资本增值是资本投入者的根本目的,增值意味着经过最终获得的资本要大于初始投入的资本,即经过生产过程的所获得的收益必须先补偿事前投入的资本,在完全补偿后如果还有剩余才能确认资本获得了增值。这种以保全其资本的完整无损为前提来确认收益的思想就是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是资本投入者最基本的需求,那么对投资者而言,如何获得经济活动中资本保全的证据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会计作为记录经济活动的基本工具,自然能够反映出资本保全的结果。从会计的角度看来,资本保全有静态和动态之分。资本保全从静态看是保持投人资本的完整无缺,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收益。即:本期净收益=期末净资产十本期派发给业主的款项一期初净资产一本期业主新投资。式中“期初净资产”即期初业益,是要求保全的对象。从动态的角度看,资本保全还包括利润分配中企业留存收益的保全。企业留存收益,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下一个会计期间必须保全的净资产的一部分,也就是在确认下一会计期的收益时,要以维持它的完整性为前提。无论动态或是静态的资本保全,资本投入者都不可能等到所有经济活动终结才确认投入资本是否全部得到补偿。如何能够计算资本补偿和收益的情况?会计理论通过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来实现这一要求。

(二)资产成本回收 投资者投入资本后形成企业的资产,资本的补偿也就等价于资产成本的回收。资本投入后存在着实际的消耗,消耗意味着新的资本的产生,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就创造收益的过程。在分期假设下,收益在不同的期间分别确认,资本的补偿也就随着收益而取得而分期补偿。但实际经济活动并没有如此理想的情况,因为理论上来讲,如果能确定资产的消耗那么补偿消耗的部分是最准确的方法,但实际中消耗几乎是无法确定的,只能采用假设的方法去模拟着中消耗,这就是资产折旧的过程。对于资产折旧,普遍认为最准确的方法是工作量法,即通过确认资产所负担的工作来确认折旧的多少,或者说补偿的多少,但资产的工作量往往是难以衡量的。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每一会计期间资产的消耗都是均匀的,那么资产的补偿就可以在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平均确认,这就是年限平均法。无论运用那种方法,都需要首先估计资产使用的基础,即总的工作量或者总是用年限是多少。这本身也是一个估计的过程,无法得到精确结论。资产计提折旧,反映在会计计量中表现为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这部分减少的价值汁入成本或当期的费用,通过最终的产品或利润实现了补偿。剩余的资产账面价值是未获得补偿的部分,需要用未来产品或利润来补偿。但由于折旧是依赖于大量估计为基础的,已经补偿和等待补偿的划分结果不可能完全复核真实经济状况,有可能会Hj现偏差,通过折旧补偿资产价值可能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补偿过多,超过资产的实际消耗,这一偏差结果是计算出的利润下降,但对投资者来说,既然资本已经得到了补偿,那么该偏差可以认为是有利的,无需调整。另一种偏差则是补偿不足,无法弥补资产消耗,此时资本投入者的资本实际上未得到保全,也就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为就必须调整补偿金额,这一过程就需要通过确认资产减值来实现。资产减值重新调整了资产的账面价值,认为过去历史时期已经确认的资产补偿是不足的,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偿,由于资产减值所补偿的对象是企业初始投入资本时所确认的资产价值,因此资产减值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然而,资产减值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去理解,即考虑尚未补偿金额而不是已补偿金额。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尚未补偿金额,如果未来经营活动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补偿该剩余金额,则认为资本保全能够实现,如果无法获得,则资本保全无法实现,需要采取弥补措施调整已补偿金额,即确认减值。这种从未来收益角度考虑资产减值问题,就体现出价值计量的思想。

三、价值计量:资产减值的表现

全文阅读

生物资产减值

[关键字]生物资产资产减值跌价准备

[摘要]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新《生物资产》准则明确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并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收获与处置和披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本文拟对生物资产减值及其会计核算进行探讨。

我国为了规范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按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水平,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于2006年2月15日,2007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在最新修订颁布的生物资产准则中,共包括五章二十八条,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并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收获与处置和披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本文拟对生物资产减值及其会计核算进行探讨。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

新《生物资产》准则明确指出: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一概念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准则中又根据生物资产本身的特性和用途,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种:①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②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③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故也确认为生物资产。

二、生物资产的特征

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形式不同,价值转化机理也不一样,故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且基于它具有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点,还具有与其他资产不同的生物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具有生物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由于生物资产都是活的生物,其在生长过程中,依靠自然以及人力的推动能够实现自身的转化,如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实现自然增值。②具有生长周期性。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差异较大,有的周期很长,如林木,长达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有的周期又很短,如一般的农作物在一年以内。周期不同的生物资产,其流动性和性质也存在差异。③生长具有地域差异性。生物资产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生长的地域差异性。④具有双重资产特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性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长期性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双重特性,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⑤具有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及高风险的特性。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的不确定,如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出危害较大;动物的疾病发生等也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生物资产的风险比较高,这也是生物资产最大的特点。

三、生物资产减值的规定及其分析

全文阅读

审计资产减值

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现行制度不规范性,导致企业中高估资产、虚增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的资产价值与实际相背离。为此,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使企业避免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全面贯彻谨慎性原则,不仅将可以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难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实施范围由股份制企业扩大到了所有企业,而且还将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本文拟就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注意的问题作粗浅探讨,并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提取、会计处理等作一比较,以便理解和运用。

一、资产减值的一般规定和职业判断问题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保证会计信息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事实的必然要求,也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中比较重大的改进措施之一。新制度第5l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是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则性规定。同时,新制度中还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做了具体的规定,强调企业应根据以往的经验、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各种迹象,合理地判断某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市价或可变现净值是否低于其账面价值或成本,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成本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则该项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此时就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对企业会计职业判断提出的具体要求。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除了在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如折旧政策、投资核算方法等)的选择以外,在资产减值的提取上也给了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各项资产的检查情况和各项减值条件进行具体的判断,尤其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会计业务不断出现,使得会计处理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变,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风险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使得会计职业判断与企业经营成败直接关联。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及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就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可能由此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所以,企业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加强对会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会计相关的经济、财政、管理、贸易、金融、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锻炼、不断提高,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职业修养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问题

新制度关于资产减值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还规定了多种计量标准,所以,必须掌握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基础。如,第52条规定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是在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和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如果某项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对委托贷款则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委托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并入短期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项目。第53条规定,坏账准备的提取主要应根据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第54条一55条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主要是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特殊情况下可按存货类别计量。第56条一61条规定,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均按单项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由于新制度中涉及的计量标准较多,如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为加强其操作性,必须明确各种计量标准的确切涵义。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这里的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言,可收回金额就是销售净价;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出售投资所得价款减去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即目前重新取得相同存货所需的成本。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的计量标准未选择市价,是因为市价的选择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三、资产减值的比较基础和提取方法

由于各类资产的具体特性不同,所以,新制度在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时,选择了不同的计量标准,因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基础和提取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基础和提取方法。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以市价与其成本相比较;存货跌价准备应以可变现价值与其成本相比较;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均应按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委托贷款应以可收回金额与贷款本金相比较,根据比较后的差额进行提取或冲减;应收账款应以可收回程度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提取或冲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