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教育政策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落实国家、地区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本文通过对21世纪以来贵州高等教育政策的解读,结合人力资本溢价效应的相关理论进一步的深化贵州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措施。
关键词:
教育政策;人力资本溢价效应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每个国家大力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更了解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198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教育相关的法律,至今大大小小的教育类法律已经很多了,在这些法律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走向了正轨。作为教育理念的载体,我国的教育政策不断涌现,所以教育政策的内容无疑是丰富和充实的。贵州省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代表,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为了进一步提升本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贵州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些教育政策是如何影响贵州省人力资本的,这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对于贵州省今后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一、贵州省高等教育政策
(一)高校现状
直到2006年,贵州省才拥有40所大学,其中贵州省直属高校总共有6所,“211工程”建设大学1所,重点建设的高校2所(且不含贵州大学),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数量仅高于宁夏(22所),(17所),居全国倒数第三。[1]虽然近些年发展了许多院校,但是这些院校大多数学生规模都在1万人以下。学科结构方面,有理工类专业的学校较少,而且大都集中在贵州大学;农业方面的专业也很少,贵州作为农业欠发达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方面的农业领域,但是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虽然上面两种类型的专业贵州省还是很落后,但是在医学、法律、财经等专业方面,贵州省还是很有潜力的,比如贵阳医学院在西南地区的医学院里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贵州财经学院在会计、金融方面也是很擅长的,所以综上贵州的高等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此希望贵州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认清形势,发现自身的亮点,又要了解自己不足之处,学习借鉴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促进贵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真实案例角度研究了投资决策中常常为人忽略的技术细节-资本溢价支付。文章从企业制度理论角度分析了股份企业制度的资本逻辑本质,论述了资本溢价产生的原因、性质、功能和原则,分析了案例中股利分配对经营状况和分配时间的依存态势和不确定性,结论对于实践决策者提升投资决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溢价 企业制度 资本逻辑 股利分配
企业实践中普遍存在溢价投资决策行为,当以协议方式投资到非关联会计主体时,从法律的角度看,如果不涉及国有股权事项和国有资产流失可能性,只要投资合作双方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资本溢价的多少就只是合作双方讨价还价的一个均衡结果。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资本溢价”支付所蕴含的经济后果却不能不被人重视。可惜,在企业实践中这一技术细节往往被财务人员和决策者所忽视。简化案例:
A有限责任公司X年3月增资扩股,B公司X年9月投资5500万元认购5000万个出资单位,超面值500万元作为资本溢价,A公司依法办理了变更手续,增资成功后B公司投资占注册资本比例5%。X年A公司实现净利润约8000万元,次年5月A公司向股东分派现金股利5500万元,A公司按时间加权平均实际分派B公司160.58万元。另外,A公司和B公司签定的协议规定:“乙方(B公司)自认购价款足额到位之次日起,享受当年应分配的红利份额”。如果按照出资比例,B公司现金股利应为275万元。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和主旨所在,笔者不打算详述实际事例具体背景,但简化案例与实际事例所引发的本质问题和思考却并无二致,那就是对于像A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Ⅰ:究竟按什么标准来分配股利?Ⅱ:为什么要按这个标准来分配?Ⅲ:不按这个标准分配(如A公司加权平均比例分配)有什么不妥?
本文分四部分按如下逻辑结构论述:首先,从资本逻辑的本质上回答了问题Ⅰ和问题Ⅱ;其次,阐述了资本溢价的本质和功能;随后,从法理角度阐述了股利分配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问题Ⅰ的法律依据;最后,分析了A公司分配方法的逻辑实质和经济后果,回答了问题Ⅲ。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逻辑模式及股份企业资本的逻辑本质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相关的文献,发现事务所人力资本优势会通过促进审计质量以及其竞争力两方面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议价能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并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进行内外部资源整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事务所人力资本;审计收费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是审计质量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其立足之本和服务之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务所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其内部资源优化战略的一环,但这些投入是否最终能够创造价值,却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良好的职业声誉、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专业人员能为其创造极高的价值。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强大与否体现了其实力大小,会对其议价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审计收费作为对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所耗费成本的补偿,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是衡量人力资本投入回报价值的一个直观标准。因此,本文意图探讨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与审计收费溢价之间的关系,期望为未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战略提供建议。
二、人力资本与审计收费溢价
(一)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关键的生产要素,在近年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这类极度依赖从业者的行业。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员工具有稀缺性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些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Barney,1991)。Snell(1996)指出组织的人力资本是独特且无法模仿的,优质的人力资本可以加强企业的能力并促使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取优势。有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审计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的教育程度及从业经验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否及效率水平(Brocheleretal.,2004;LinandChen,2009),Pennings(1998)则发现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对事务所的存活概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郭弘卿等(2011)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会通过对从业者薪酬最终影响到事务所的经营绩效。随后,又有学者关注了更加具体的方面,Cheng等(2009)认为,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影响审计质量水平的高低,较高的人力资本质量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审计质量[1]。而在各类人力资源特征中,尤其是关于审计知识的运用对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蒋尧明,唐衍军,2016)[2]。知识、声誉、客户资源等关键资源难以被物质资本所有者所拥有和控制,但可以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已经成为了表达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陈高才等,2013)[3]。事务所人力资本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事务所的专业化水平以及风险控制的策略选择(余玉苗,2004)最终影响其生存状况和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审计师所具备的人力资本与审计质量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优质的人力资源定义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使客户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溢价;其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优质人力资本表现为企业独有的资源性,这种不可替代性能够增强事务所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人力资本是提升品牌声誉的关键。事务所的人力资本的确可以为其带来回报,但这些回报之所以能够吸引事务所,归根结底还在于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审计收费的溢价上。
(二)人力资本与审计收费
摘要:以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为研究对象,运用残差法将人力资本溢价从薪酬中剥离出来,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探寻人力资本溢价的形成机制。本文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产权理论,对人力资本溢价的产生路径进行了分析,发现行业、地区及企业所有制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特性不同以及工资的价格刚性是造成高管员工人力资本溢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管人力资本溢价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特性工资价格刚性
中图分类号:F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收入差距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高管的“天价”薪酬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市场处于出清状态,雇主与雇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时,无论雇员进入哪个部门都能得到相同的报酬。这也是倡导公平的学者们对“同工同酬”预期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现实却远非如此,同质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其薪酬存在巨大差异。本文以2001年到2013年上市公司中的高管员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力资本溢价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二、高管人力资本溢价形成主要原因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
本文所收集的数据来自于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数据。对高管人力资本溢价进行测算时共得到有效数据13074条,在加入了行业、地区、公司特征等信息后对有缺失值的数据条进行剔除,共得到5517条数据,仍属于大样本,而且样本容量依然涵盖了我国十三个主要的一级行业和全国主要城市。
业绩乏善可陈、股价频繁异动、屡屡遭受处罚……2009年上市的博云新材(002297)褪去了题材炒作的面纱似乎很不顺,近日一则业绩修正公告再次将它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月22日,博云新材了业绩修正预告,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不足三个月的时间,该公司的净利润就从预计增长0-50%变动为预计下降20%-40%,同时根据公司的解释,业绩下挫原因涉及到该公司最大的募投项目汽车刹车片项目收益甚微,以及该公司6月份溢价收购的子公司亏损,实际上,以上两大项目在此前就已备受质疑,如今亏损既成事实似乎也验证了投资者一直以来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罪状一:IPO最大项目血本无归
对于业绩修正原因之一,博云新材表示控股子公司湖南博云汽车制动材料有限公司由于固定资产大幅增加而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相应固定成本增加致使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另受全球汽车行业不景气等宏观因素影响,导致亏损较大。
针对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的解释,投资者则有些愤愤“这个项目建了3年了,中间还追加了6000万元的投资,如今却血本无归,难道要投资者买单?”
据博云新材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用于“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产品技术改造工程”、“粉末冶金飞机刹车副技术改造工程”、“环保型高性能汽车刹车片技术改造工程”、“高性能模具材料技术改造工程”四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为19468万元。
此次针对业绩下滑公司所指“产能未完全释放”导致亏损,涉及的则是募投项目之一“环保型高性能汽车刹车片技术改造工程”(以下简称“汽车刹车片项目”),该项目计划拟投入金额4996.12万元,并预计项目建成后将为公司每年贡献利润1147万元。
令人遗憾的是,通过IPO顺利获取资金后,博云新材并未及时投入该项目的建设,也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对于此次进度的推迟,公司曾表示因投资总额调整及国外设备采购进度的影响,致使整个项目进度推迟。
[摘要]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是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达成合作协议的关键环节。本文应用效用理论构建了市场为主体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初次定价过程,分析了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双方风险规避程度和议价能力对人力资本初次定价的影响。
[关键词]人力资本 定价 效用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产值的贡献日益显著。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资本形式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有效地促进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机融合。在人力资本流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人力资本定价。现代人才市场上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在人力资本进入企业的初次定价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越多越好,作为人力资本的需求者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要取得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总是希望支付的代价越小越好。这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化定价的过程。本文从效用理论角度出发,构造了一个市场为主体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初次定价过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需求者对人力资本初次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基于效用理论的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模型
人力资本初次定价是人力资本报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本文中人力资本的初次定价主要考虑其货币表现形式。做如下假设:
1.人力资本需求者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风险规避型
2.企业给出的某类型人力资本的最高薪酬为Bmin
3.人力资本所有者可接受的最低薪酬为Smin
[摘 要]并购溢价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是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推广,催生了IFRS对企业并购溢价影响的讨论。本文从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家监管和盈余管理角度梳理有关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并着重回顾研究2002年之后采用IFRS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为我国并购溢价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IFRS;并购溢价;国家监管;盈余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1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43-02
企业并购是与其他企业合并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增加竞争力的一种主流模式。西方经历了5次激烈的并购浪潮,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和企业结构的变迁,并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是通过资产兼并、联营、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的交易价格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效率的衡量尺度。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被并购方的股票价格应当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其资产和未来期望收益的市场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并购方支付的并购价格往往高于被并购方的股票市场价值,出现了企业的价值增值,即存在并购溢价。例如,在过去的30年间,美国市场的平均并购溢价高达30%~50%。为何并购方愿意承担如此高的溢价成本?国外学者围绕并购溢价问题纷纷展开研究,把研究视角延伸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众多领域,并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并购定价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收益贴现定价理论和财务指标定价理论等。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推广,会计信息可比性有所增强,IFRS的采用进一步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并购成本,进而催生了IFRS对企业并购溢价影响的讨论。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浪潮。据德勤的一项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实施或宣布即将实施IFRS。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吸引国际资本,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在梳理有关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回顾研究2002年之后采用IFRS与企业并购溢价关系的文献。以IFRS的研究内容为框架,从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家监管和盈余管理等角度归纳和总结采用IFRS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并提出继续研究的建议。
1 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学者们在研究并购溢价影响因素时主要考察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家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等方面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因此,下面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来阐述并购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中的一项,核算投资者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资本公积的增减一般会伴随着大额资产的增减变化,对企业的资产、净资产的规模影响较大;资本公积的核算还容易与营业外收支的核算进行混淆,影响当期损益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如果不能正确予以会计核算,将会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新准则下关于资本公积的解释散落于各个具体准则解释中,对有些核算内容无明确规定,笔者就新准则下关于资本公积的具体核算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的核算
1.企业设立或增资产生的资本溢价
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2.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产生的资本溢价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减少“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股东捐赠产生的资本溢价
【摘要】 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要考虑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沪市65个进行法人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共84个转让事件作为样本,分析影响流动性溢价的因素。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流动性溢价主要受到公司经营规模、股票价格风险、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因此评估人员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应该结合这些因素来确定流动性溢价。
【关键词】 价值评估;流动性溢价
一、流动性溢价研究概述
流动性溢价理论最早是由Amihud和Mendelson (1986)提出的,他们从交易的微观成本出发,推导出预期收益与买卖价差的关系模型(A-M模型),得出了流动性影响资产收益率的结论,并将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和预期收益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流动性效应。
流动性溢价理论提出以后,国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支持这个理论。例如,Amihud和Mendelson(1986)以相对价差为流动性指标,研究了1961至1980年NYSE的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价差与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支持流动性溢价理论。Eleswarapu(1997)用1973至1990年NASDAQ的数据和相对价差的流动性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支持A-M模型,而且比NYSE更为显著。Chalmers和Kadlec (1998)以摊销价差作为流动性指标,用1983-1992 Amex和NYSE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也支持流动性溢价理论。Haugen和Baker (1996),Hu(1997)使用换手率作为流动性的衡量和TSE(东京股票交易市场)1976-1993年的数据,结果发现高换手率的股票其预期收益率越低。
目前国内对流动性溢价理论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大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资产的流动性是资产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企业的价值评估通常是针对被评估企业的股权进行的,因此,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对股权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流动性的影响。我国颁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第二十二条也明确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时,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因此,如何评估股权的流动性溢价是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流动性溢价进行定量描述,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找出流动性溢价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希望能够给评估人员在具体的评估实践中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中国公用事业目前正在掀起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但这也给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今年3月,英国著名的Global Water Intellegence 杂志以“管理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为题,列举了我国某些城市给排水企业对外出让股权中的资产“溢价”情况。
资产收益与资产溢价悖论
从理论上讲,资产溢价是资产收益增加的货币化表现形式。它首先不能脱离市场买卖或交易关系。其次,有了交易关系并不意味一定会产生交易结果。你欲以500万的价格出售原值300万的房产,但如果无人问津,你所谓的溢价只是一厢情愿,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卖方试图得到的溢价收益必须以买方愿意支付的溢价成本为实现途径,愿卖愿买。第三,买方之所以同意支付溢价甚至高额溢价,取决其效益预期,例如觉得资产经营收益很好,或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城市水务行业属于公用事业范畴,是典型的国计民生行业,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且其服务价格也经常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水务企业的资产收益一直很低,多在“保本微利”甚至出现亏损,但另一方面,其资产却通过剧烈溢价的方式实现增值和对外出让,以至于超出资产原值数倍的溢价居然可以在一朝一夕中快速实现,其间的“悖论”实在令人费解,究竟是卖方过于精明,还是买方过于愚笨?
“溢价”背后的冲动
公共服务价格属于世界各国公共监管的核心内容。尽管价格监管模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由“成本定价”模式延伸而来,即首先核定厂商的资产成本基数,以此决定或限定其资本利润率。例如我国现行的《城市自来水价格管理办法》,就规定自来水行业的资本利润率为8%的水平(成本回收期内允许到12%)。如果厂商投资成本是500万,8%的利润率意味着利润总额不得超过40万元,假如厂商擅自把利润率水平提高到16%而获取80万的利润,属于违法。
然而厂商可以通过一种既有效又合法的途径找到来实现80万元的利润。假设水厂的设备投资本来只需要500万,但如果把投资成本“蓄意”扩大到1000万,并以此作为成本基数来计算利润率,这时候人们发现,虽然允许的利润率依然是8%,但利润总规模照样可能达到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