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论

资本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资本论》到《资本.论》

钱,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假汝之名贪婪成性。钱,左边为金,右边双戈。金,乃王上之人,取荣华富贵之意;戈,乃铜铁兵刃,双戈必斗,喻掠夺争战之意。金戈相加谓之钱,钱生于斗,形于荣。有钱即可富贵一时,没钱可能苦累一生。钱,又称孔方,旧时铜钱,外圆内方,乃乾坤之象,积如山,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贫富根基,亲之如兄,字目孔方。仿佛间,世间万象皆由钱生,大千世界皆为钱动,然而,这些说的虽然都是钱,却又不仅仅指的是钱,它关乎流通、交换、市场与分配,具有某些资本的特征,钱并不就是资本,只有钱生钱产生增值才是资本,例如传说中那只知道归返的青蚨。

那资本呢?自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它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就像是吸血鬼,只有吮吸生命,才能活得旺盛。资本的本性是贪婪的、凶残的,是唯利是图的,而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资本的疯狂追逐。多少年来,我们这样地批判资本。可资本是把双刃剑,资本是相对的,运动的,它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我们今天的生活更是处处都有资本的身影,大到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小到明星八卦家长里短,很多事情撕开其虚表,究其根本还是资本在作怪。今天我们看待资本要更加全面真实。爱也资本,恨也资本。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是劳动,其存在的形式千变万化。可如今,由于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疯狂追逐正让其本质慢慢在丧失,人们要学会懂得如何与资本和谐相处,控制资本,利用资本,这些就是舞台剧《资本・论》想要表达的,那么如何表达呢?

三十年前,一家丹麦公司的经理去西柏林出差,他申请到一天的签证可以去东柏林,他费了不少周折才通过关口到达东柏林,他没有参观这座城市,却一头扎进一家书店。午夜,当他再次通过关口,抱回来的是三大本崭新的《资本论》,本来这就是舞台剧《资本・论》的开始。

三十年后,在上海的一个老弄堂,一位老太太用自家门前废弃的水斗,填上泥土,种上几根小葱,待小葱长大了,她每天都拨出来一些,放在门前的小板凳上,路过的人扔几分钱就可以拿几根葱。小葱底下垫着的,是三大本破旧的《资本论》,本来这就是舞台剧《资本・论》的结束。

二十国财长会议正在举行,一个晚上,其中十二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财长同时接到一份邀请,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个叫坎贝托尔的神秘人物邀请了他们,他掏出手枪当场自杀,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死之人……这些曾是舞台剧《资本・论》的内容。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现在要呈现在舞台上的……现在,观众走进剧场,端坐下来,本打算是看一场戏,可演出却变成了游戏,游戏以演出的方式进行,演出越来越真实,真实到观众所处的剧场,可是真实的事情却越来越荒诞,荒诞到戏剧艺术的消亡。然而,荒诞的事情却像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剧场内外的界限被模糊,舞台与社会的界限被抹掉,这是一出非常立体的演出,观众们始终要参与其中。从最初的剧本到现在的演出,我们离观众越来越近,离现实越来越近,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构。拿话剧中心开涮,除了娱乐自嘲之外,就是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事情相对比较清楚,但愿这没有让观众觉得矫情,更何况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它真的在发生。在资本时代,艺术以何种面目存在的确困扰着许多人,很多时,候,面对资本和内心的欲望,艺术与理想不堪一击。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资本,说的是资本,用的是资本,资本倒成了我们社会发展的资本。也许在资本之内,我们更关注资本本身。在资本之外,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资本,其实,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法律、信仰、理想,资本早就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资本,我们无处可逃。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我们也似乎更有资本来讨论资本了。多少年来,与《资本论》相关的理论有很多,与《资本论》相关的实践就更多,在某种程度上,如何看待《资本论》却成了比《资本论》更大的一门学问,学问之外相关联的东西也有很多,不管有没有当初的纯粹,但同样有很多启示。

《资本・论》是我的第三十一部舞台剧作品,也是我到目前为止创作时间最长,最费心思的作品。当然,在创作过程中,自己的收获也很多,特别想通过舞台与观众一起分享。我不是学经济出身,所以在最早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时就花了好一番功夫。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资本的规律,有关剩余价值、商品、货币、证券、金融等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等等,同时,它也展示资本作为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与经济、政治、法律、艺术以及哲学思想的关联。同样,《资本论》作为许多年前的论著,它本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然而,所有这些只是剧本创作的因素,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资本,认识资本?对于《资本-论》来说,就在于如何去表现资本与当今社会,生活、现实等的关联,深入浅出地探讨资本的本性、本质与特性。所以《资本・论》并不是《资本论》,我只是想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来讨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资本。《资本论》是基础,金融海啸是诱因,现实生活才是内容。

全文阅读

《21世纪资本论》是《资本论》

摘 要: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与库兹涅茨“倒U型”假设相悖。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是资本收入占了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事实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不在于数量多寡,而是“参与”分配的先后次序,“参与”分配的先后次序决定了分配收入的数量大小。

关键词:资本/收入比;私有制;数量;次序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9-03

一、资本/收入比的运动趋势以及劳动价值论下的理解

“资本/收入比”在《21世纪资本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皮凯蒂认为“估算资本存量价值可能比估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流量更为准确”,通过资本主义第一定律:?琢=r×?茁这个会计恒等式,可以通过中间变量资本/收入比来测量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的比例而不用直接衡量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的比例不平等。

首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结构和数量上的演变情况(以资本/收入比的形式表现)。大量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一个事实:从“二战”――资本遭受了巨大的物理性毁坏以来,资本/收入比保持上升态势并且有可能回到“承袭资本主义”资本/收入比的状态。

仅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不同形态,不过在资本/收入比范畴中,皮凯蒂将资本与财富混为一谈,资本/收入比也就存在着计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比如,作者将“土地、建筑、企业、股票、债券、专利权、牲畜、黄金和自然资源等”都划入资本的行列,他将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物与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看作是相同的,都归为资本;将国民收入归为劳动产物这一类。皮凯蒂定义的资本范畴存在着劳动产物与非劳动产物的区别,国民收入属于劳动产物这一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用“1夸特小麦=a英担铁”的例子中说到:“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就表明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数量的比较。有些学者认为效用,即物对人的满足感也是共有的,米饭可以充饥,水可以解渴等等――这些都是对人的效用,并且效用是一样的;如果照此理解,资本/收入比就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些学者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产品的效用替代不是没有限制的,比如:米饭无法解渴,水也无法从根本上充饥。满足不同生活需要的产品并非像无差异曲线那样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实现相互替代。这个“共同的东西”只能是劳动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

以产业资本(资本品都是劳动产品)的视角看待《21世纪资本论》的“资本”范畴比以广泛的财富的视角更贴近整书的逻辑。之所以以产业资本的视角理解资本/收入比“资本”,那是因为皮凯蒂在书中强调“一切取决于能够把资本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又引入“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证明资本收入比重的运动变化。与笔者持类似观点的论述有“皮凯蒂在解释资本/GDP比值上升但资本收入比重不会下降时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这就意味着,资本必定是以生产性资本的形式存在……资本收益率也是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1]。我们可以说,用产业资本的视角理解资本/收入比是正确的。至于皮凯蒂将“资本”等价于“财富”,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无法作为生产资本发挥作用的财富在未来可能会成为生产资本。

全文阅读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资本成本会计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曾经引起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现行财务会计实务是否应该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通过对稳健性原则、主体现念、债务资本与权且资本的界限、成本观念和利息资本化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财务会计体系中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不仅是可行的而五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权益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会计计量

资本成本会计(AccountingfortheCostofCapital)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曾经引起长时间的热烈论争,但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如何对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未涉及其较深层的理论问题,而且论争之焦点集中在现行财务会计实务是否应该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相关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现代公司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为依托,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求达成共识,推动资本成本会计尽早付诸实施。

一、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ConservatismPrinciPle)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它曾经对财务会计实务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要旨在于:如果某项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应当选用对服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比如说,对资产的计价,如果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的话,就应该选用较低价格入帐;如果是对负债的计价则相反。但是,“对于费用与其迟确认不如早确认,而对于收入则与其早确认不如迟确认”①。一句话,稳健性原则要求“宁可预计损失和费用,而不可预计收入”。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利息汇总”帐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确认了权益资本的收益。这种在收益实现之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现行财务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

第一,权益资本成本帐务处理的过程,一方面确认相计量了权益资本成本,而另一方面也确认和计量了留存收益。它既确认和计量成本(费用),也确认和计量留存收益,其结果对股东权益总额并没有什么影响。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公司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存货(即产销完全平衡,实现零存货),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当期净收益必然以相同的数额减少,而这减少的数额不就是记入“留存收益”帐户贷方的数额吗?

全文阅读

论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财务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本文尝试讨论的问题是:资本结构为什么能够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话题?现有的资本结构研究,理论脉络是什么?中国资本结构研究在引入西方已有理论时,相应的制度背景与资本结构的度量是否一致?制度层面的差异对资本结构有什么影响?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公司所处融资环境的制度特征,提出基于我国制度环境修正的资本结构度量指标。

一、为什么资本结构能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话题

一个初创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本, 不外乎两个来源:业主投入和外部借入。两个不同来源资本的比值, 就是资本结构, 它们分别作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报于资产负债表右方。资产负债表左方列示的是企业资产项目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经营能力。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 盈利主要来自资产的有效使用和相应的回报。当MM(1958)说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是指资产负债表右方的不同比例结构安排, 不影响企业价值, 其涵义也在于此。

当然,资本结构无关论否定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观点或一个学术流派,它还直接挑战了人们的日常观念:管理层并不总是能及时、足额地取得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本;资本时间配置不合理,往往会让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MM的资本结构无关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之上,这些假设包括:没有税收、没有破产成本、没有成本、没有信息不对称、市场有效等。现实经济世界,这些前提假设几乎都不成立,因此,后续的研究是从放宽MM(1958)的各种前提假设条件开始,引入诸如税收成本、破产风险成本、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分别形成的学术观点包括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信号传递理论(signaling theory)、理论(agency theory)等,此外,还有针对现实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归纳而形成的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等。

围绕资本结构的相关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了财务理论研究的主体部分,因为,资本结构的确定,是综合各方力量的结果,包括:企业管理层、外部资本提供方、资本市场普通投资者、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上下游供应商与采购商等;与之相关联,资本结构研究不仅涉及到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也包括不同资本结构的经济后果,以及资本结构的治理作用等。以资本结构为核心,研究话题可以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过度投资、融资方式选择、资本成本、股利政策、公司并购等。

二、资本结构理论脉络

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文献是从MM定理开始,并引发了一场空前广泛的争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务学理论的发展。笔者对资本结构理论脉络的讨论,也从MM理论开始。

全文阅读

论道德资本投资

【摘要】将道德回归为一种资本,既弥补了传统“道德说教”之不足,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科融合发展的使然。道德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是人参与社会劳动过程殊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现,属于人力资本范畴。道德资本主要由声誉、品性、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和理性五大方面构成,区别于物质资本的特征主要有人身依附性、能动性、异质性、不稳定性、价值难以计量、生产消费二重性。道德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既依赖于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等社会主体对道德资本的投资,也需各个社区群体、组织、国家等建立健全的道德市场机制。保证道德资本投资机制的良性运作。

【关键词】道德资本投资;道德市场;声誉机制

【作者简介】杨晓锋,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010-04

在匿名性与流动性渐长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不仅拥有社会网络和关联群体的特征,也拥有匿名关系的特征。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地下活动”产生的“无知之幕”,社会监督的缺陷进一步显露,人们常常面临拥有违背规范、拒绝付出及进行搭便车的“黄金机会”,道德市场日益高涨的需求使得道德投资显得尤为迫切。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持续地学习、实践和锻炼,即不断地进行人格修养,必有一定的耗费。面对道德与金钱、等的多轮取舍,舍己为人倘若得不得回报或者回报过少甚至没有回报,那么又有多少人会择善而从?即便他们德性高、人格高尚。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承担起这高昂的道德费用与机会成本呢?将道德回归为一种资本,既是弥补伦理学“道德说教”之不足,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学科融合发展的使然。“道德资本”(moralcapital)问题缘起于转型时期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与伦理这一基本社会范畴的思考,其中最为注目的是王小锡教授的“道德资本”论,成功将道德与资本融合,开辟道德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但遗憾的是,在其后学界关于“道德资本”的思考中。囿于字面上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对“道德资本”的研究框架以及蕴含在概念中的两个更深入的发展方向均被不同程度的忽视。本文在论证道德功能之道德力的基础上,将道德资本置于人力资本框架下分析其内涵、结构与特性,提出道德资本投资的途径,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道德建设提供思路性的建议。

一、道德功能之道德力

道德是价值内含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特殊的生产性资源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作为特殊的精神性资源在价值观导向与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型塑社会与经济体系功能。从道德功能范畴看。道德之功能主要体现为道德力,也即道德生产力、道德消费力、道德塑造力、道德规范力四个方面功能效力。

道德的生产力特性内生于人力资本,通过生产制度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对潜在人力资本的激发,充分发挥劳动者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将创新思维、设计理念等物化于产品使用价值中,提高生产效率。道德准则缔结于生产组织内外,引导并规范劳动者生产劳动行为以提升整体绩效,搭建稳定、高效的生产劳动关系,推进劳动者间的竞争与合作,优化组织人力资本资源配置效率。道德的利他主义和社会同情是社会结构的黏合剂,能大大减少对辛劳工作的厌恶和产业中的摩擦。道德的“应然”价值能塑造理性的生产劳动方式,让劳动者认知与实践中与物质资本保持协调,减少发生虐待物质资本的可能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文阅读

学习《资本论》

2009年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3%,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明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但仅有望增长1.9%。IMF表示,全球性衰退已给各国金融机构造成了4.1万亿美元的损失,美国所承担的损失几乎占全球的2/3。

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大半年时间里,危机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出乎人们的想象。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从发源地美国迅速扩散,如今,欧洲局势动荡,原有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因金融危机而不断加剧;日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引发了市场对其重回“失去的十年”的担忧;甚至,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受到了拖累,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之大出乎俄官方和学术界意料,俄罗斯经济已告别“黄金十年”;中国作为世界上庞大的外向型经济体,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真的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最糟糕的日子也许还在后面。

金融危机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急剧上升。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人们已过惯了寅吃卯粮、败家子般的生活。危机来临,就业与社会保障形势都在恶化,给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西方人不得不去改变透支消费的生活方式,尽一切努力抓住可以赚钱的机会,然后把钱存起来,为可能到来的更艰苦的日子储备“过冬粮”。

然而,这样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尽管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大规模的救市措施,尽管二十国首脑齐聚伦敦,共同商讨拯救危机的应对之策。但人们只想问: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看到结果?毕竟,体现在老百姓身上的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而对于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却不同,他们必须要找到危机的根源,然后用适合的经济学理论来拯救这个萧条的世界。在热衷于资本的西方国家,人们终于把淡忘了许久的《资本论》翻了出来,于是发现,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话就像是在今天说的。他在《资本论》中对今天的金融危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对所有货币持有者而言,生产过程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连接过程。因此,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

今天的华尔街,正是“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搞了一大堆金融衍生产品,把华尔街变成了拉斯维加斯,把贪婪和不劳而获塑造成为华尔街的核心价值观。

正是看到了马克思的这些预言,在欧洲,掀起了一股《资本论》热潮,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带着30位企业总裁来到马克思书店购买《资本论》,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开始读《资本论》,英国更是在应对危机的策略中采用了马克思提出的银行国有化之路。

然而,要真正读懂《资本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方法。著名作家、商界奇才张贤亮,曾经在他“劳动改造”的二十二年中,因为实在没书可看,把身边仅有的《资本论》翻了无数遍。张贤亮的商业才能,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对《资本论》二十二年的潜心研读。

全文阅读

重温《资本论》

普遍公正到来之前,重申劳动要素的重要性,捍卫劳动者分享繁荣成果的权利,是一个不能终结的任务

《资本论》前三卷缩译后,配上彩图重新出版,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本周在北京几大书店,都登上了销售排行榜数一数二的位置。

初版于1867年的一部名著在140年后继续热销,表面上的原因是,《资本论》缩译彩图本行文浅显易懂,并且配有《资本论》主要思想在当代新发展的图示说明,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口味;而另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劳动者,探讨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关系也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的主题”。

《资本论》通过阐释劳动力要素在创造当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来捍卫劳动者的应得利益。这一思想如其作者卡尔・马克思所愿,不仅解释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欧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外,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劳动者可以通过非暴力博弈机制争取权利。资本家是经济上的强势群体,劳动者是经济上的困难群体,但在政治地位上,法律却赋予劳工组建工会的权利,保障了工会与资本博弈谈判的权利。在马克思的故乡,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德国企业由监事会领导,德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中工人代表应占三分之一。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现代国家普遍介入公民收入分配,建立起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因素成为制订分配政策的重要目标。以国家财政形式集中起来的这一部分国民财富中,大约有60%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公共医疗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慈善组织,使各阶层公民无生存之忧,贫困已由原来的生存贫困变成了相对贫困。

没有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不会像今天这样公正,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出于这些理由,美国《时代》周刊将马克思评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资本论》的热销证明,马克思的影响还将在新的世纪继续下去,在普遍公正到来之前,重申劳动要素的重要性,捍卫劳动者分享繁荣成果的权利,是一个不能终结的任务。

马克思早就发现,利益关系远远比意识形态更敏感,也更难改变。他在《资本论》原版序中写道:“在今天,与批评既有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变成了一种很轻的罪。”“英国高教会派可以饶恕对它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展开攻击,却不会允许你攻击它关于现金收入的那三十九分之一。”

对此,《资本论》的作者曾希望用自己的信心激励读者,他说,“奇迹不会在明天出现,但它已经透露出这样一种感觉:现有的社会制度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全文阅读

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关系

摘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有资本的投资性、生产性和增值性基本属性,两种资本之间既有积极的互动效应,又有消极的互动效应。人力资本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二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社会资本理论不仅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更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作为研究工具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有其各自的理论假设和理论侧重点,二者对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只有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辨证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和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相继提出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深化迅速运用于世界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资本理论的辩证关系,理论界多有分析和阐述。科尔曼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补充。[1]356-357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生产,而人力资本也可以导致社会资本的增加。[2]95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关系做了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了人力资本理论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新解释功能。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之间的辨证关系,本文在区分两种资本本身和两种资本理论解释工具的不同层面分别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具有资本性质的两种资本之间的关系

作为具有资本性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从他们所具有的一般资本属性、二者的互动关系和功能上进行比较分析。

1.二者均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

人力资本概念出现以前,资本概念所指仅限于有形的物质资本。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上,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广义资本观的产生,撇开社会制度的差异,市场经济中资本可以定义为“凡可以获取利润之物都是资本”[3]。“凡是预期将来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而在目前一定时期内付出代价获得的所有物,就是资本。”[4]因此,资本的一般属性具有投资性、生产性和增值性等特征。首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一种投资,都需花费成本才能形成。人力资本强调通过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保持健康等过程的投入,需要通过对个体自身一定的投资形成。社会资本可能是个人后天获得,也可能是先天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要获得嵌入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就得投资来维护这种关系。因此,“社会资本的生产不能够不花费成本,它也需要投资——即使不投资金钱,至少也要投资时间和精力。”[5]只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对象有所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于个体自身,而社会资本投资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具有增值性。物质资本的使用过程本身是损耗的,而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是增值的。[6]人力资本会随着劳动者不断的学习和应用知识而积聚和增多,但如果人力资本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人力资本便会逐渐退化而贬值。社会资本也一样,利用得越多,价值越大,不会由于使用而减少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具有再生性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可以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增值。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如果不使用,社会资本就会迅速恶化。如果不经常锻炼自己的技能,个人也会迅速地丧失其人力资本。”[7]

2.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

全文阅读

“第四资本”论

王通讯,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投入人才研究,中国人才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日益增多的人为财富。而这些人为财富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从无到有,一步步创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日益增多的人为财富呢?它们又是凭什么创造出来的呢?

古典经济学家解释说,“土地”、“劳动”和“资本”就是人们所凭借的三大要素。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与贝克尔首次提倡人力资源理论。他们认为“劳动”这个词,还需要仔细研究。他们说,原来解释的缺陷,是把参与劳动的人们都“同质化”了。其实,人与人并不一样,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健康的工人与只拥有健全骨骼、健壮肌肉的文盲就大不相同,前者较之于后者,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且能够提高其他要素的利用效率。这两位学者将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由投资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智慧称作“人力资本”。

这么一来,世界上就有了三大资本:物力资本、财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前些年,世界银行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对世界财富的分布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致的估算:人力资本的占比约为64%,物力资本的占比约为20%,财力资本的占比约为16%。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大财富。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三大资本拥有数量相当的国度或区域,为什么贫富程度各不相同呢?当然,原因可以找到多种多样,其中有一条十分重要,就是将这三类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力量、程度、效果不一样。

为了探讨其中的原因,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后来,美国学者普特南把“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广泛传播开来。普特南指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能够通过协调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现在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当各方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来把其特有的技能和财力结合起来时,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酬,也能提高生产率”。如此看来,世界上除了人们常说的人力、物力、财力三大资本之外,还存在第四大资本,即“社会资本”。

显然,社会资本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是生产性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以诚信为中心的人们之间的互联、互助、互惠。或者说,它有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缺少三大资本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创新;但是,只有三大资本,缺少第四资本,创造社会财富照样受到严重障碍。如何认识和加强社会资本积累,是当今中国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也应成为今后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其实,以诚信为中心的互联、互助、互惠,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只是由于过去人们的交往规模较小、水平较低,所以成效之取得受到限制。人类社会越是发达,人们交往越是密切,社会资本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研究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资本的多少,已经成为能否实现市场繁荣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资本的多少,并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还是一个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上,社会资本的检测与衡量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指标:互联、互助与互惠。互联倡导的是相互连线,而不是封闭; 互助倡导的是相互帮助,而不要冷漠; 互惠倡导的是要懂得利人,而不只仅仅利己。

全文阅读

酒业“资本论”

2010年底酒业有几件事情很好玩,比如茅台和五粮液的涨价,涨就涨吧,还非弄出来一个比一个更雷人的理由。套句话说,涨价不是你错,但非要把涨价的理由把人都雷个外焦里嫩,那就不厚道了,而且多少显得有些矫情。

还有件事比较令人痛心,就是黄酒行业的胜景山河“IPO涉嫌造假”事件,现在事情没有最后结果,暂且不忙着去下定论,但酒业如何用好“资本”,确实值得深思。

说资本是把双刃剑,多少有点俗,但话俗理不糙。资本就是把火,玩好了,可以燎原;玩不好,就会引火烧身――这次胜景山河就上演了一出“玩火自焚”的大戏。

这几年,每每到了年底,资本市场必然会上演几次“醉酒大戏”,大部分酒业的上市公司都会有冲高的表现,不少白酒股拉几个涨停也不算稀奇,确实,近几年酒业被资本看好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当然,白酒也造就了几只明星股,比如洋河,其股价一度逼近300元高位,成为A股市场第一高价股,市值超1100亿,逼近五粮液,是泸州老窖的两倍――5年前,没人会想到。

正是由于被资本市场看好,这几年,酒类生产企业以及和酒业相关的企业都开始琢磨着如何“上市”,有千方百计借壳的,比如云南红。但近期证监会否决了其重组通葡股份的方案,三年造的壳能不能把自己装进去,又生变故,倒是通葡股份的原来大股东新华联抽身而去,大有“逃离”之状。还有铤而走险的,就像刚刚提到的胜景山河,为了能成功上市,不惜一切代价;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排着队的,比如一些酒类经销商,他们靠着酒类专卖连锁这一新型业态正在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道上狂奔。

有挤破头想上市的,也有不想这条河的――对岸的风光未必一定像想象中的那么美。比如早几年最被看好的郎酒,无论是规模、时机都比较不错的情况下,宣布放弃上市融资,理由是“不差钱”,换句话说,就是不为了上市而上市。

作为一本行业专刊,《酒世界》改版两年来,一直在呼吁酒行业企业(包括相关配套、服务企业)一定学会利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适合与资本去打交道。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酒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确实偏低,无论是营销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和一些比较新兴的行业有差距,如果我们的企业做好了这些,或许不用你去找资本,资本会自然找上你。

还需要一提的是,资本的逐利本性有时候反而会打乱企业发展的原有节奏,透支企业未来,比如当年的新天、现在已经初现隐忧的洋河――贺岁大片《让子弹飞》中,葛优扮演的师爷是这样形容的:“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