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指“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1]。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职业岗位调查为基础,对典型任务进行分析,划分行动领域,然后转化成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优化6个步骤[2]。首先,对社会人才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并总结当前和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对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作出预测;通过职业岗位群的调查结果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工作内容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转换成行动领域,划分出10~15个典型内容。“行动领域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3]”。其转换过程实际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项目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训练,能够处理和对应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将多个模块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实施优化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教学总结提高3个阶段,以教学总结提高为核心,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修改的意见优化课程体系。
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以实践为目标的专业,按照工作过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按照职业岗位调查典型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2.1职业岗位调查采用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招聘信息收集等方式调查珠三角地区及国内沿海城市的大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职务要求,按类别进行分类,主要是服务、网站管理、网络管理和应用开发4类岗位。
2.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研究和探讨,将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总结出来即为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总结出1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对应计算机服务、软件系统开发、网站管理和网络管理4个大类的岗位,具体如表2所示。
2.3行动领域划分“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4]。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划分成11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2.4转化学习领域由专业任务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要求,本质就是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实际上是对行动领域的一种提炼,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相应学习内容,并对应设计好学习目标、教学学时。表2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1个行动领域划分成12个学习领域。
摘要: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抽象,模型繁多的特点。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与设计,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务 教学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
财务管理实务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主干课程,而且其自身的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与金融环境和形势政策的联系也较为紧密,课程中的模型繁多、内容丰富,所以该课程在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改革中具有相当难度。
目前,在高等职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实训资料不是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难度过高,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不相符,就是传统教材中计算题的翻版,不能达到财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未能给学生营造出企业环境和场景,学生往往不能从工作情境出发切身体会所学理论及方法,同时获取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所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是必要的。
根据教育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它的前续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纳税业务训练等课程。随着高等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财务管理实务也必须把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纳入到课程实践中。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二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与金融环境和形势政策的联系也较为紧密,课程中的模型繁多、内容丰富,所以该课程在工学结合、岗位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改革中具有相当难度。但是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必然不应脱离于职业教育独特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之外。
摘要:针对浙江省服务外包软件业的发展与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之间的矛盾,分析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提出以强化“服务外包”特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优势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和主要建设方案。
关键词:优势专业;服务外包;软件工程;建设方案
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及最新科技发展脱轨,是目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素质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缺口正在不断加大。针对这一现象,浙江工业大学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认证和规划后提出要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突破口,强化建设具有“产学研用结合办学,分层分类精细培养”特色的软件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善创新”的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这对缓解实际需求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服务外包专业建设
1.1 服务外包产业在浙江省的发展状况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国际化水平高、环境污染少、能耗低、人力资源密集。浙江省的服务外包产业目前正处于刚起步的重要阶段。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约为110亿美元,其中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总额达到了15.5亿美元,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位居第四。服务外包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以杭州市为中心,宁波、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湖州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480家,其中新增企业670家,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也达到了18万人。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浙江省要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先进省份,并打造出“浙江服务”的整体品牌。该规划确定了“至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的经济目标,且至2015年浙江省服务外包从业的人数预计达到30万人,同时年均新增的直接就业人数将会突破3万人。
服务外包产业是人才驱动型产业。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高校开设普及率较高的专业,在服务外包软件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巨大的缺口。随着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实用型人才要具有复合型、跨行业、外语沟通能力强的特点,其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保持该产业的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政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校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标准为底线。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着重督导,细化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推动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前进。巩固国家示范成果,彰显学校示范形象,提升示范拓展价值,实现县委"职中做强"的规划目标。
三、主要工作目标及措施
(二)抓创建,提升学校运行效率。一是加强党建、工会、共青团、妇女、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工作,继续创建市级文明窗口单位。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态度,狠抓师德师风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创新运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炼校园精神文化,营造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的文化氛围,确保学校有序高效、和谐稳定。
(三)抓项目,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一是持续推进二校区建设,学校国家示范标准是建立在新校区的基础之上,只有完成新校区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实习、实训、师生生活条件,才能夯实学校长期发展基础。今年预计投资1000万元,完成运动场地、现代农艺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四月底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后期建设,五一假以后,部分专业搬入新校区。二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适时启动教师小区建设,彻底解决教师住房窄小、破旧、潮湿阴冷的难题。三是推进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高职衔接试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将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融入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规范机制,确保学校有教师在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竞技活动(如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比武)等项目中荣获奖励。四是主动协调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配合县教育局和县人民政府在年度内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抓改革,扎实推进深度课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研究室,共同开发课程和创新教材,二是强力推行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接轨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三是规范"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四是拓展就业渠道,着力提高就业档次,确保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6%、满意率达95%以上。
(五)抓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声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作为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一是逐步推行"以赛代考",力争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等大型项目中获取优异成绩。二是确保在专业技能抽考、职业能力考试等项目中达到国家示范标准。三是严格高三管理,加强高考研究,重视高考信息,力争2015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超过60人,专科上线率达100%.
摘要:针对现代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途径及弊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摸索实践教学新途径,研究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全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财务公司;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89-02
0引言
金融危机风潮严重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样,高职财会生也不能幸免于难。用人单位对那些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好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实践证明,在企业里参加过财会岗位轮训的毕业生,有很强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实习期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录用以后受到重用的机会和晋升的机会都多得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原先已经在普遍实施的“工学交替”的传统实践模式上进一步探索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有高职特色的全新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1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途径及弊端
1.1 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现在在高职院校中,普遍的做法就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以模拟工业企业的日常业务为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工作情景和任务,按照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力。在平时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中,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所谓的实践课时,就是学生拿着教师设计的训练项目,边做边学,美曰其名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业务核算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多少,实际业务处理能力也没增加多少。
1.2 模拟企业实训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设定一个模拟企业,设计一个月的日常业务,然后要求学生对这1个月的业务系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帐务处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两种。
在对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闫楼镇、西湖乡3个乡镇的9个村(胡马村、周庄、前张岩寨、毛坊村、齐店、皋门村、东老庄、汪庄、东干村)9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教育、劳动、统计等部门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和全面地做出了县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属聊城市,位于聊城市南部,冀、鲁、豫3省交界处,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全县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办事处、875个行政村。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31.86万人,剩余劳动力总数19.53万人,耕地面积89.89万亩。
二、产业发展与经济状况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73亿元,产业比重为17.11:58.65:24.24。财政收入为2.27亿元,人均收入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在农业就业入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6%,工业就业人口中16~35岁年龄段的居多,占60.7%,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2.2%。阳谷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其中紧密型的41个,占到大多数,有各种农技服务组织335个,其中国有45个、民营290个,民营组织已经占到大多数,说明农民已经开始有组织、有意识地合作进行生产。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总产值43.4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31.4万亩,年产量60.06万吨;蔬菜面积达32.36万亩,年产量135.52万吨;大牲畜、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7.8万头、48.75万头、46.35万头和5123万只。工业以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工业总产值达314.28亿元:商贸旅游业为社会服务业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亿元。旅游收入1.2亿元。
三、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一)本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核心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建立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23-05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通识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多,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只有全面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缺少一支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难以胜任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员制度。
建构和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首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从中获取有用的专业性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 外文文献90%以上长期未被利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第一,一方面是大量价值很高的文献信息未被开发,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主动创新的信息服务。第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专业教学转变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强、岗位工作关联度高,往往是在实践教学现场边获取边应用。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专业信息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第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研究与服务人员从制订科研与服务计划、申报课题项目、开展研究与服务,到出研究和服务成果都需要切实到位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第四,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文献信息数量急剧增长,文献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读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普适性信息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需要,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出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大大激发馆员的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
一、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服务型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群体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达到图书馆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图书馆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资质和经验,或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企业工作、挂职锻炼经历。能够在专业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地收集特定专业学生学习信息资源需求信息,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能够熟练面向特定专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建设、使用和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专业领域学生、教师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专业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面向专业的人做服务专业的事,具体说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问题、项目、任务等,定位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职责、服务方式。其工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分院、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开展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定期征求对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应用培训和咨询指导;三是负责课题项目申报、开题前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服务,以及课题项目研究全程中的文献跟踪服务。上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职责要求专业服务型馆员既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文献情报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服务。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起着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作用。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务工作也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便利。教学秘书应该把握这种独特性,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以期更好的服务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类 教学秘书 独特性
一、教学秘书工作概述
教学秘书工作是教学管理的一部分。与教务总管部门工作人员相比,教学秘书的工作更为基层。教学秘书是教务工作的一线人员。管理即是服务,对于处于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秘书而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教”与“学”两方面,“教”即教师,“学”即学生。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既要服从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调度,又要听从院系领导的安排,同时还要将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领导和部门。因此,教学秘书是一个需要有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并且有沟通技巧的岗位。
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的独特性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除了以上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将从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发挥学生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教学信息化角度看
1.现如今信息化教学开展如火如荼,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是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教学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各种网络课程、云端课程已经大量涌现,信息技术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多媒体、PPT的使用。计算机类专业对于信息化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极关注这样的发展趋势,传导相关的理念和文件精神,积极配合相关活动及比赛的开展,以期更好的服务师生,服务教学。
摘要: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是提升学生测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文章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真实项目,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双师指导,构建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测量岗位技术技能。
关键词:企业深度参与;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摘要】目前,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教学一般是把《初级会计电算化》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会计类专业课程分开教学的,原因是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软件模块与会计手工账之间存在部分出入。但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环境却是“会计电算化”与“手工”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环境。所以,如何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电算化与手工有机结合,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手工,结合
随着云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如何实现会计专业学生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实现在校学习知识与岗位工作环境无缝对接是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有很多,诸如用友、金蝶、管家婆、速达等等,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台电脑、几个档案柜以及几个资料夹就可以满足全部会计核算的需要了,即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财务部门里面一大摞的账本的景象正在消失。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为了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思维,做好会计专业入门知识的传授,账本又必不可少,即手工记账对于学生来讲是学好会计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所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手工记账密不可分,学好会计手工记账是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知识的基础,会计电算化是对会计手工记账的简约化和集成化,实现二者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对于有效提升会计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充分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有裨益。
我们假设的教学前提如下:
[1]教学对象:大一新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
[2]会计电算化教学基础:(1)教学软件:用友ERP-U8(V8.61),据以进行会计电算化核算。(2)主要教学项目:系统管理、总账系统、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购与应付系统、销售与应收系统、库存与存货系统、期末会计事项处理、UFO报表系统。
[3]会计手工记账教学基础:(1)《基础会计》教材一本,据以进行手工核算。(2)主要教学项目: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基本核算认知、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日常业务处理(包括筹资业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形成与利润分配业务、资金退出企业业务、财产清查业务)、账簿登记、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管理。
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思路实现“会计电算化核算”与“会计手工核算”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