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汽车装配专业实训教学项目的设置

张宪辉

(本刊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6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在大连交通运输集团汽车修配厂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等职位,在亚洲(日、韩等)车系的电控系统故障诊断领域经验丰富。现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技师,兼任辽宁省汽车维修行业质量仲裁鉴定委员会鉴定员、大连市劳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汽车修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该行业的用工缺口也越来越大。作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汽车制造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局面,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纷纷根据本地区汽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办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车装配专业),并配套开发了实训教学项目,力求在技能培养方面满足汽车制造企业的要求。笔者通过调研汇总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汽车装配专业在实训教学项目的设置上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近乎相同,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汽车制造厂岗位设置,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求较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汽车装配专业实训l教学项目。

一、任务分析

现代化的汽车整车生产通常由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构成。汽车制造厂的岗位设置及任务分工也都分布其中,据此就能够明确汽车装配专业所应设置的实训教学项目。

作为汽车整车生产的第一道主要工艺流程,冲压工艺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冲压件),通常分为冲裁、弯曲、拉伸、局部成型等四个基本工序。无论哪道冲压工序,都离不开模具这一关键性设备。模具的形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汽车的产品质量,因此,模具的维修也是冲压工序中一个工作重点。为此,在冲压工段除了要用到大量的模具操作钳工之外,维修钳工也必不可少,从几年来汽车装配专业学生在汽车制造厂的岗位分配来看,已有一部分学生从事模具维修工作。

焊接工艺的作业内容更偏重于机械工程专业,从其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工焊接正逐步被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机器人焊接所取代。因此,这—工段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十分有限。

全文阅读

中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是基于上述服装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以校企合作为重要平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中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

关键词:“准企业化”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前言

“准企业化模式”就是模拟服装企业内部的岗位运作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在校内建立岗位实训室,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该模式下,施行“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逐步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课程市场化”,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服装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料加工已被转型创建品牌或品牌提升所取代,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细分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企业进入核心的人才竞争阶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

中职服装教育既然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局限于校园,面向市场,引进企业专才,走进企业岗位实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掌握实战技能,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岗位,满足企业对职业教学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的实践

全文阅读

工业工程专接本课程设置

1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

1.1对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的优化思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是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应用,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调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通过研究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执行方案,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从而优化与职业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

1.2“1+1+1”的实践环节的构建所谓“1+1+1”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框架是指两年制的专接本学生的教学及实践工作从时间上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先期完成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理论学习和课内实践,再用1周到两周的时间,针对职业标准对应的岗位能力,采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的实践项目,到模拟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集中训练,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1.3专业教学模块的设计对接岗位要求,突出岗位职责导向,按照工作过程六步法,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每一个学习单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在教学设计上,将工业工程的6西格玛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模块设计上来;用PDCA循环进行质量管理,并将评价项目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行为规范。如图1所示,以《生产系统仿真训练》课程为例,开发项目“开关柜装配生产线平衡”。以开关厂总装车间装配生产线为研究对象,完成仿真分析开关厂总装车间装配线装配作业,建立生产线优化模型,优化装配线作业调度方案、缓冲区设置;完成操作者闲、余能量分析,仿真优化人机装配作业模型,以获得生产率的提高。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产品装配工艺、工作设计与作业组织、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等。通过工程技术项目的综合实践,应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建立工程意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机械、电子信息、工业工程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履行职责、应对压力的综合素质。

2结束语

开发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工业工程专业专接本学生的实践环节设置,以实现生产项目贯穿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与项目建设过程紧密结合,为学生更好地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工程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孙秀芳程光张建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全文阅读

院校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革新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职业化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性、职业性,关注技能,寻求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方案。课程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位,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构建新的职业化课程教学体系,是对接职业能力的直接途径。“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承载着与行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与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样本设计、制作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意与策划能力;明确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岗位要求,胜任岗位能力,能够具有在一整套工作流程中与不同岗位的协作能力。但根据目前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本课程职业化教学特征不明显,教学思路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无法与行业职业要求接轨,脱离实践,具体表现在三个“脱节”上:一是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相脱节;二是课程理论教学与行业印刷技术实践相脱节;三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其对应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脱节。“书籍设计制作”课程教学中,必须考虑到“课程”与“职业”的关系。要根据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纸张材料的更新、设计理念转换以及数字化新媒体发展等变化因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更为系统的规划,使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适应社会行业对书籍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在数字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带动新传播媒体网络化电子书籍的发展,折射在课程教学中,基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籍设计教学内容必然需要延展到网络书籍设计的新空间。因此,解决目前三个“脱节”的教学现象,改革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规范所学习的知识范围和相关的能力训练,构建基于行业职业岗位划分以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要以书籍设计行业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要求为基准,课程理论与实践并行,建立一套适合高职书籍样本设计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岗位特征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个职业方向。从其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行业中多个就业岗位,并形成独立的行业岗位区域。目前,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从传统纸质书籍逐渐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书籍拓展,职业岗位分别也由原来传统的书籍与样本设计、制作和后期印刷技术等岗位延展到网络数字书籍的新型职业岗位范畴,行业的岗位区域定位与行业发展方向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对应书籍设计行业的传统岗位区域,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流程为主线,由书籍前期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电脑制作、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直到印刷装订,涵盖行业流程中的多个职业岗位。在新型网络数字化书籍岗位区域,除了将传统印刷流程转换为网络载体技术,前期的设计制作流程是相似的。作为课程而言,将课程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的岗位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岗位特征,重构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实施“按岗分工”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践改革,形成本课程技术性、实用性与岗位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的模块划分与“按岗分工”两个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阐述,将课程理论“应用性”与制作技术“实践性”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分工需求的知识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分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序化的问题,应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印刷工艺等多个岗位能力实践环节,各部分理论内容交叉性出现在设计制作以及工艺技术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排序与重构,使其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目标,以“分模块”进行教学,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有序地、分层分段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梳理出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

1.课程理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课程教学按模块划分循序渐进式教学。基础理论包括书籍设计的概论性理论知识,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概括性认识、了解的模块,也是汲取设计制作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现代书籍的设计理念包括传统书籍设计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是找到书籍设计的入口,也是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样本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接轨的技术理论模块。整体理论模块的岗位能力是定位在书籍整体策划能力上的。

2.岗位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书籍设计的单向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对应性分配,把书籍整体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排版制作能力、电脑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方面归到教学实践模块。具体分为版式设计、样本设计制作、平装与精装的设计制作。版式设计包括传统纸质书籍版式与网络书籍版式设计,以排版、制作与印刷工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体现书籍图文编排的岗位能力;样本设计与平装精装设计制作则是以设计、排版、制作、材料与印刷工艺综合技术为主体的实践模块,体现书籍策划、设计与制作综合岗位能力。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体现教学“理实一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三部分理论内容分散,并交织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思路不清。课程教学内容划分后,理论模块整合归纳了书籍样本的概论性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印刷理论等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主体内容中以项目为教学素材,对应理论知识点分析教学;项目中的各知识环节对应岗位能力,协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实践,展开对于案例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为实践环节做准备,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理论依据性。实践模块将实施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设计、排版制作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印刷技术理论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用岗位实践过程来体验、认识和理解设计理论的内涵。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论知识点,指导实践教学;两者融会贯通,一体教学。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实施“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全文阅读

集装箱运输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集装箱运输实务”是国际物流管理及国际货运等相关专业长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讲述物流运输中普遍使用的以集装箱为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单元的业务知识。以辽宁丹东港口企业岗位标准为平台,对辽宁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岗位工作过程;集装箱运输实务;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56-02

1 课程构建背景

“集装箱运输实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具有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有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及整体流程的操作、跟单能力的,具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该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学习、就业、资格考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内容复杂,实务性强,所以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学习时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差距的困扰。

2 课程构建内容

2.1 学情分析

全文阅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全文阅读

物流管理专业设立顶岗实习课程的思考

【摘要】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一、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

专业能力目标: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全文阅读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践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物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物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与管理是物流管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目标:

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全文阅读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物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物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与管理是物流管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45-03

[作者简介]陈克军(1969-),男,安徽无为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华文立(1969-),汉族,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研究与实践” (2014zdjy170)和安徽省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2013zjjh060)。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

全文阅读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与实训内容的科学化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训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以期解决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导向;工作过程;教学及实训

1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数量虽多,但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一方面社会缺乏大量生产一线网络技术的蓝领人才,另一方面却是许多网络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师资、教材、毕业生就业期望等因素外,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目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参照本科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带有较浓的本科教育痕迹,甚至还有的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本科教育的“预科班”。二是参照中职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忽视基本理论的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中职教育甚至技工教育区别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在机房操作或企业实践,客观上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被有的学生自嘲为“自学成才”。

这两种倾向均导致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教育特点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1]。

2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集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