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药药理学说

【摘要】利用法象药理学说研究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为现代临床服务。

【关键词】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Abstract:Makinguseofstudyon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theoryforexposingmoreTCMproundmysteryandbetterservingmodernclinic.

Keywords:comparativestate;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medication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全文阅读

医院药学中的合理用药

摘要:医院药学中的合理用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用药的审查,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树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医院药学中的用药还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引起了医院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在医院药学中如何进行合理用药,展开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医院;药学服务;合理用药

在临床医学中新药的研究层出不穷,使药学具有更显著的复杂性。因此,医院药学中用药的合理性,可以保证用药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药学服务是指药师应用药物学专业知识,向人们提供与药物有关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药学合理用药工作在各大医院中得到全面的普及,但是在药学用药中还是存在很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药物处方没有诊断、用药方法错误、药师业务性较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高等。因此,医院临床药学中应该完善临床药师制,提高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增强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时效性等。

1 医院药学中的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改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医院的救治和服务机制的要求日趋严格。确保用药的合理性成为了药学工作人员的本分工作,在药学服务中应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促进医院的服务水平。医院药学中的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如下[1]:①在长期的合理用药中,确保调剂处方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②临床用药种类繁多,对临床药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作为合格的临床药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禁忌、药理作用等。在合理用药中,应该为患者提高有效的用药方案,作为临床药师应该加强医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了药学工作人员的交流技巧以及综合素质。③在医院的药学工作中,院方组织专业有力的临床药学工作队伍,开展各项抗菌药物监测工作,创新药物咨询方法,扩展药物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降低药学使用的差错率,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2 医院药学中的合理用药

2.1药物评价中的合理用药 药物评价主要是对临床用药的经济、有效等特征作出全面的评价。比如:相关专家全面评价维生素、辛伐他汀的临床用药后,不断促进了我国药物评价工作的快速发展。

2.2药物利用研究中的合理用药 医疗决策分析主要体现在药物处方应用方面,在临床中进行药物进行金额排序中,主要采取金额指标、限定日剂量、处方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等方法。例如:彭永富等人通过回顾性分析多家医院长期的抗肿瘤药分析,预测了用药的发展方向。

全文阅读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摘要】 利用法象药理学说研究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为现代临床服务。

【关键词】 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Abstract: Making use of study on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theory for exposing more TCM pround mystery and better serving modern clinic.

Key words: comparative state;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medication

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 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全文阅读

中医药药理学课程建设

用图表展示同一类不同药物的相同点和区别,比如在讲胆碱酯酶复活药时,将氯磷定与碘磷定等两种药通过稳定性、水溶性、给药途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5方面进行比较,更易于学生看出两种药物的异同。用图表展示不同类不同药物的相同点和区别,比如讲完解热镇痛药后,将其解热作用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做比较,加深学生对两类药物的理解,明确其有相似的作用原因,但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不同。此种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使其一目了然,又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极大地减少了教师重复讲解,但设计图表要简单易懂,层次不可太多,过于复杂。注重课堂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于引入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课堂强化训练,可体现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升华到新的高度,更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开发药理学教学案例库

全文阅读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1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

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著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全文阅读

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分别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思维的培养、声像教材及双语教学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099-02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全文阅读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14-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学监护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采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进行治疗患者98例,并对患者用药种类、途经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98例患者中,给药途径最多的属静脉注射及口服给药,而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未辩证论治35例,用法、用量不当24例,疗程不当17例,中西药连用不当20例,其他原因2例。结论: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及药学监测,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测;临床意义

相对于化学药品,中药的不良反应较轻,其保健品均以纯天然为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临床药学的普及,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被重视。为给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中药应用安全、有效、经济,现将我院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来我院采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进行治疗的患者98例,男54例,女44例,年龄5-76岁。分别对患者用药种类、途经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98例患者中,给药途径最多的属静脉注射及口服给药,而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未辩证论治35例,用法、用量不当24例,疗程不当17例,中西药连用不当20例,其他原因2例。见表1。

全文阅读

中药学专业中药药理学的麝香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 以《中药药理学》中开窍方药的代表药物“麝香”为教学内容,在对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水平,强化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 麝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在于内容繁多,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记忆,还需要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药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中药药理学设置的学时较少。针对这种教材变厚、内容变多、学时减少的现象,授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考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中药药理学与药理学学科。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有很多仅仅简单选用、借鉴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药”,逐步走向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物药理学”。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理论;中医药理论

中图分类号:R285

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并发现它的特殊药理作用以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已有80余载。时下“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文章不下数万篇,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质疑:

1.思考之一:“中药”药理名称思考

1.1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中药药理学》是这样界定“中药药理学”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全文阅读

中医药药理学论文

1原因分析

1.1学科历史短,发展不成熟

中药药理学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出现较晚,1984年第1本教材正式出版,1987年全国中医院校正式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学教材及课程建设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学科不成熟必然反映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中。同时,中药药理学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其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至于课堂教材不断更新仍赶不上学科发展步伐[1]。因此,教师授课时不应局限于传统讲授形式,学生学习时也不应全盘接受教材内容。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存在争议和分歧的教材内容,既不利于其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也不利于中药药理学发展。

1.2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药多效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药理学信息量大是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药药理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必须坚持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结合哲学、文化形成的,古人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研究成果,从抽象角度去阐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便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医理论多数出自临床经验积累,缺乏严密、客观的统计学处理,上升为理论必然存在诸多缺陷,对其不足要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加以修正,从而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中药药理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化中药功效、修正中医药理论之不足,同时,必须坚持中药自身系统特色,不能失去中药本身的特色。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中药药理学教学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另外还要结合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阐述药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药药理学讲授和学习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困难。(2)与西药药理学相比,西药多为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学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机理、作用部位明确,而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复杂的多种有效成分,从而形成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这也恰好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是中医药从整体治疗疾病的基础[3]。中药药理中经常出现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及组成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以不同方式应用,可以发挥趋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3]。常见的双向调节作用有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对不同作用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二是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药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应所致。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恰好体现了中药调节机体平衡的内涵。

2解决方法

2.1调整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内容不完善,类似微型综述,可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适当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欠成熟的劣势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的优势,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的契机。例如,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某种学说、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部分观点还存在争议,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论,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搭建知识基础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识框架内,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论述,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归纳总结出较明确的结论,上课时再讨论修正。这样既能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药药理学发展迅速,教材部分内容滞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