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探究中餐菜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摘要】中美两国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因此,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将富有传统和浪漫色彩的中式菜名翻译得准确、优美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中美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来探究中餐菜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希望为今后的中餐菜名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从而也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可译性 不可译性 翻译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America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food culture. S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with traditional and romantic meaning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s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Difference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method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美食译院》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的时候,如何将中餐菜名翻译得准确和优美,是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其差异除了体现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饪方式的差别上,还体现在中美饮食观念上。

全文阅读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马晓芳(1988―),女,回族,宁夏吴忠市人,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今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中西影视剧充满了电视荧屏,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全文阅读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主要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更强调思维层面的综合性,而西方人更偏重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以分析的眼光,审视社会和生活。故而,中西方无论是营养口味、烹饪技术,还是餐桌礼仪、用餐工具等,都存在差异,各具特色。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饮食文

饮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极具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普遍,饮食文化也跳脱了厨房和餐桌的限制,成为关乎社会、经济、政治、伦理、艺术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强。本文立足于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差异的影响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对立,也极为矛盾。东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兼备,只是因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各有侧重。纵观西方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国饮食则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营养与美味,各有侧重

理性思维层面下,西方人更讲求饮食的科学性及合理搭配,其饮食文化普遍基于营养的科学论证形成。其通过饮食搭配,实现营养的均衡。他们更善于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食物配给。他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当他们食用牛奶、面包、香肠、蔬菜时,普遍关注食物的脂肪、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是否能够对这些营养进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无副作用等。相较于营养,中国饮食更讲求美味。无论是食物的原材料、调料,还是菜品、做法等,都极为丰富。例如,中国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这些烹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够健康。但是,因为对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国饮食更具艺术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饪过程的规范性和随意性

全文阅读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全文阅读

浅谈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摘 要: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正带动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却缺乏恰当的渗透中西餐饮文化的优秀教材,本文根据作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编写校本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旨在通过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关键词:餐饮英语 教学 改革 中西文化 差异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来中国旅游度假、经商投资和学习工作甚至居住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餐饮英语或厨房英语课程。开发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餐饮服务中能有效地沟通和顺利开展工作。这些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确也肩负着向国外的客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光荣任务。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全文阅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 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就中西方饮食而言,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差异

1. 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两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中国人重视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美味的诱惑下,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而且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全文阅读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同的饮食文化。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它被每个国家所重视。因此,研究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中国 美国 饮食文化 差异

一、中美饮食文化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全文阅读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 要:随着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西方在饮食分化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本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深刻理解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跨越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进行融合。

关键词: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饮食文化

文化是复杂的,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习得的任何习惯与才能,人类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群体的不同范围,文化的体现也出现了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浓缩。中西国家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饮食风格也大不相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影响深远,占据了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因为曾经作为殖民地,拥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明。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1、中西方饮食观念差异

全文阅读

对比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1.引言

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饮食文化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汉书•郦食其传》有云:“民以食为天”则是其体现。日常与熟人寒暄时会问:“你(您)吃了吗?”;对于优秀的作品常用“脍炙人口”来称赞;甚至指责时也会用到“饭桶”这一字眼。不管是食材的选择、食材加工(腌制、风干、发酵等)、烹饪方式(煎、炸、煮、炖、蒸等)、成型设计(雕刻、摆盘等)、口味调配(酸、甜、苦、辣、咸、鲜等)等,中国人民都研究得很透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有些菜品底蕴悠长,甚至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的代表。相比而言,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仅230多年,其饮食文化的历史长度远远不及中国。而且由于受到早期移民(美国清教徒和拓荒者)的影响,传统美国菜的特点是“粗犷实在”,使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也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讲求的是让人可以实实在在地吃饱。因此,将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2.1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背景1967年至1973年,霍夫斯泰德针对IBM公司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价值观的调查之后,提出了关于衡量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Hofstede,1980)。但由于该调查问卷是以西方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彭迈克教授设计了一份包含非西方文化偏见的新问卷,在问卷中增加了华人价值观的调查。他的研究显示出另外一个维度,这种维度是以过去和现在为导向的。霍夫斯泰德也承认该维度的合理性,并为其命名为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将其纳入文化维度的理论框架中,成为第五个普遍维度。

2.2文化维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比较松散,其成员们都着眼于依靠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集体主义社会则结合紧密,成员清楚地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渴望得到群体归属感。对比来看,美国社会多烘托个人英雄色彩浓重的人物,如“超人”“蜘蛛侠”等英雄角色。而中国社会则多颂扬为了集体和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如、等因战斗而牺牲的民族烈士。

2.2.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一个社会、组织或者机构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在权力距离差异较大的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出现较大差异。而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社会等级的差别不大。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国家大多数属于高权力距离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而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则属于低权力距离国家。

2.2.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畏惧程度,以及通过措施、制度等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及模糊情境的倾向。霍夫斯泰德的调查表明,不确定性规避强的国家将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确定视为大敌,想方设法地加以避免,如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人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他们不允许出现不确定性,而是让一切运作都严格按照规则来完成。而不确定性规避较弱的国家和地区则很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全文阅读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中美之间的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即使是懂英语的中国人和懂汉语的美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会由于不了解各种语言的变体而产生交际误区。

在影片中,老杨头说的是汉语,但并非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地方方言。因此,学过中文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头沟通时仍存在诸多困难,如老杨头说“你长得跟个小鬼一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就不甚理解,还反问老杨头“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缺乏对文化的了解,仍不能进行成功交际。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主要通过非言语交际信号来判断会话含义。为更好地与布鲁克斯交流,老杨头特地向乡文化站站长学习英语。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头直接使用中文构词习惯,分别学习“狗”和“日”两个英语单词,并把它们进行简单合并,即“dogsun”()。显然,这是由于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所造成的结果,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即便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布鲁克斯和老杨头开始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知识。无论是学习中国的戏曲还是美国的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种学习行为已经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交融。

二、饮食习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