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大众文化语境的生成及特征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即消费时代。在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也开始出现西方消费时代的种种特征。而与消费时代孪生的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以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大众化、通俗化,在90年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消解着20世纪以来出现的崇高的、理想的、形而上的、深刻的观念,直接导致人们对近的和远的所有苦难和困惑的遗忘。事实上,90年代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的力量在于人们在面临新的生存压力时,必须去重新寻找和确立自己的身份。同时,生活的世俗化、享乐化,文化的通俗化、平面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具有解放人性的功能。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的上下文中,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解放人性的功能和消解理想和神话的功能同时并存。
二、关于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极度追捧和赞扬;而在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中其一度销声匿迹,即使偶尔被提到,也是作为被否定的反面形象而出现;但是进入90年代后,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它却再度复兴并掀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狂潮,至今尚未消退。那么,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红色经典改编将会呈现出一副怎样的面貌呢?
“红色经典”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中有泛化和滥用的倾向,它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只能很宽泛地认定“红色经典”是指那些岁月久远的、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这其中包括小说、电视、电影和歌曲等。对于这些艺术形式来讲,因为统称为“红色经典”,比如现在已经播出的或者正在拍摄的红色经典改编剧大多数改自小说、电影、样板戏、歌剧和话剧等,如《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苦菜花》等。无论这些改编依据的主要蓝本是什么,它们之所被改编,都应该与曾经有过的同名电影的巨大影响力有关。并且,它们所大力弘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曾经作为一种精神食粮,不管人们如何批判“红色经典”的瑕疵,但不可否认,“红色经典”是创作者在怀着满腔热情、执着地追求革命理想主义下的真诚阐发。在中国几代人身上产生过重大意义。
三、红色经典的核心精神与传承策略
红色经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祖国建设初期革命英雄可歌可泣事迹的艺术升华,承载了对无数英勇献身的先辈们发自内心的记忆和敬重,饱含了对先烈的怀念和崇高敬意。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改编。那次改编的特征是严谨地遵循原著的核心精神,体现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而综观时下很大一部分红色经典的改编作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重原创的核心精神
摘 要:红色经典音乐是每个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中华民族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感体现,以它浓郁的情感特点和强烈的感召力成为一种独特精神文化。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和弘扬中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文章对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创新和弘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色经典歌曲;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创新和弘扬
1 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根据地域的不同拥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实现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中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具有很大的意义,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能够有力的开采不同地域的红色经典音乐教育资源。为了弘扬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的时代特点、名族特点以及艺术特点,就应该对不同地域的红色经典音乐资源进行不断的开采、整理与演示。在这些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意义的红色经典音乐创作,充分的发挥红色经典音乐在体现先进文化建设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价值观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红色经典音乐不仅仅对民族特色、红色革命文化和先进艺术的艺术类文化人才进行培养,还能够为高校红色经典音乐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此外,对重基础、强素质人才的重点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和爱国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品德的全面健康发展。
(3)帮助重新发现高校进行红色经典音乐在教学中的价值。合理的利用红色经典音乐进行教学,对在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教学和爱国思想学习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民族自信息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坚定信仰和进取思想的养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的现状
[摘要]本文根据红色经典的官方界定和学界关于“经典性”的一般共识,说明红色经典具有那个时代的独创性、审美性和艺术典范性,反映着当时的主流精神,客观地形成了“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经典地位这一历史事实。内涵的丰富性和解释的无限性是文艺作品的共性而非经典的特性,红色经典的历史地位使之具有时空跨越性。政治权威有助其经典性。命题之作与集体创作不影响文艺的独创性。红色经典不仅是历史地形成的,学理上也可以成立。
[关键词]红色经典;经典性
“红色经典”的改编与新创热是商业化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有关红色经典的探讨和争议也方兴未艾,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红色经典是否经典,其经典性何在。
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界定红色经典为:“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这里,“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可谓“经典性”的标志,而“革命历史题材”这一红色因素对“经典性”也有一种加强作用,因为官方的认定和推崇历来就是经典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过,按照学界关于经典性(使经典成其为经典的基本属性)的一般论述,文学经典应该处于审美典范或艺术准则的地位,有着内涵的丰富性、实质上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和无限的阐释性。而红色经典是否具有这些基本属性呢?以下逐一论之。
一、红色经典的审美典范性
红色经典的典范与准则地位,首先就是革命历史题材决定的。这是那个时代官方推崇的题材,也是一切胜利者,包括大多数从革命成功中受益的国民所乐于阅读、从中获取喜悦和幸福的“故事”。 红色经典就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既是思想情感上的典范,也是艺术形式的准则。当时少数失去既得利益的人不愿意阅读,或者今天那些觉得无关痛痒而不感兴趣的人,都不能否定这类题材在当时的特殊审美意味,也不能否定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具有典范和准则的地位。
有的学者认为,红色经典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很大程度的时代局限,比如说不重亲情、爱情只重革命感情、阶级感情;写作方式上过于追求符合生活之实和历史之真,所以缺乏审美性,不堪为艺术典范。
摘要: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促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应有效地利用优秀影视片深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红色影视 高校 思想素质教育
近年来,追寻中国红,一股红色热浪席卷全国,唱红歌、读经典、传红段子、看红色影视,一段段催人泪下而又振奋人心的红色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出它们所蕴涵的精神力量,作为红色文化之一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如《亮剑》、《革命家庭》、《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在新的现代语境下通过改编和原创的方式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红色潮流,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神话”。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红色经典影视教育强调普及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利用优秀的影视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促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观;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应有效地利用优秀影视片深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中国大学红色经典影视教育现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国大学生影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同样落后。这种状况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应从红色经典影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大实施影视教育的力度,真正抓出实效。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逐渐在一些大学得到开展,这个层面主要普及影视的基础知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艺术品位低、审美修养差,这成为制约大学生进一步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障碍。多年来,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一直没有被列入正式的系统化教育,有关院校至多开设一些影视讲座,只有少数学生接触到红色经典影视方面的教育。应该看到由于教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和办学条件简陋,仪器设备落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红色经典影视教育与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红色经典可以放,但不能全部都是,要让观众选择。重庆卫视是重庆市政府的电视台,国际、民生、各行各业新闻的节目都需要。是公共频道,不是某一个个人喜欢红色经典就全弄成红色经典,它不是同人刊物,我们几个人就喜欢散文,小说诗歌都不发。地方政府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电视台,像菜市场。
湖南卫视一天到晚搞笑的内在逻辑和重庆是一样的,干脆改名叫湖南娱乐电视台,读书也做成娱乐,找学者去讨论问题,也让人家举牌子。全部搞成娱乐不对,全部红色经典也不对。应该什么样多元的东西都有。新闻串串烧,有什么好串烧的,看新闻还想着吃串烧?单一的思维逻辑,把任何东西都娱乐化,或者把所有的节目都红色化,都是不对的。
单一的思维不符合公共媒介的性质。
红色经典更多的是教育功能
红色经典电视剧有一定的收视群体,中央电视台之前也经常播,像《小兵张嘎》《地道战》《青春之歌》等,有专门的栏目,这是传统教育的一种。红色文化的诞生不是为了娱乐,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娱乐的活动都是被打压的,比如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文艺作品更多的是作为启蒙、革命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加强,寓教于乐。红色经典更多的是教育功能,不要忘记历史,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叙述,不是纯粹的审美功能或娱乐功能。
回到革命的观念是一种倒退
从价值观念来说,回到革命的观念是一种倒退,当下社会的一个共识就是已经从革命、阶级斗争转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把叙述作品中的核心词变成了革命,从这个角度说,就是倒退。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革命年代的情况,和学习历史一样。看红色经典,可以知道从1949到1976年的文化艺术领域,是怎样叙述、怎样塑造人物的。就好像现在的人有时也要吃野菜、窝窝头,也有这样的观看需求。
[摘 要] “红色经典”对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是存在巨大遮蔽效应的,但它却在群体的层面上构建起一种值得后人无限向往的精神内涵。对理想的执著、对信念的坚守、对光明的向往,以及为此而洒血成仁、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等,它给予观众的,是另外一种形态的美,是一种有力量、有硬度、有血性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红色经典”成为缓解当代人信仰焦虑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 影视编剧;红色影视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I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09-1
近年来,一批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和电影,如《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改编剧集纷纷被搬上荧屏。
这批“红色经典”电视剧在获得了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起纷纷争议,许多观众与专家学者的不满和批评,认为大多数根据“红色经典”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存在着“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
而电视剧《地道战》却在这片“批红”声中异军突起,叫座又叫好,除了各播出电视台不俗的收视率外,在网上相关影评人及观众也赞不绝口的夸奖。
本人作为《地道战》的导演,撰此文,以《地道战》为例,谈一谈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作品的在文化产业市场的优劣。
一、“红色经典”改编的经验教训
因原创疲软,翻新经典文艺作品在当前文艺界形成了一股风。电影、电视如此,舞台演出也如此。
何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红色经典是当代演出宣传中的常用词,没有人刻意阐释,也不是什么科学严谨的定义,但大家似乎都能意会。笔者理解红色经典是借用经典词义,意指那些特定时代诞生的歌颂党、歌颂祖国、颂扬时代精神、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等都是长演不衰的红色经典。它们都是跨越时代的优秀之作、典范之作,其共同之处在于具有“主题先行”、追求舞台化戏剧化的效果、作品张扬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红色经典何以在当代流行?
红色经典是时间磨洗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审美艺术价值。无论何时观看你都能感受到它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它传递的激情昂扬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人是需要精神鼓舞的,更需要昂扬向上的精神传承。那些峥嵘岁月的革命意志、奋斗故事的确具有荡涤世俗、令人激情燃烧的特殊魅力。此外,红色经典表演自然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红色经典有一批特定的观众群,它曾伴随一代人的成长岁月,如今他们大多已人过中年,有了回眸重温的情怀,红色经典的适时推出迎合了他们观摩的愿望。配合各种主题纪念活动举办的红色经典演出,首先是起到了传承的积极作用;其次能够得到上级肯定、甚至拨专款扶持;第三市场业绩不俗。
流行歌坛的“翻唱”风也正是源于此。现在江西卫视热播的“红歌会”,收视率不低,显然也是基于《东方红》等“红歌”深厚的群众基础。
如何正确解读红色经典?
重新翻作的红色经典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滥用经典之名。有些演出贴上经典复排的标签,借题发挥,为的是沾经典的人气;其二,只为应景,以经典充数。翻作经典走的是创作捷径,省去很多创作经费,但是有些翻作只为应景,缺乏再度挖掘,表演与初创时无法相比,很多演员眼中没有、心中也无经典所要求传达的精神内涵。即使是照搬照演经典,也存在着有些剧目为赶档期急于登台,粗制滥造。其三,改编经典,歪曲原作。在还没有吃透经典原作之时,擅自改编,这方面问题尤其严重。这三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潜移默化当中产生了“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倾向。
[摘要]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红色经典”的改编,由于市场与文艺的合谋,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导致众多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批评的现状。其重要原因为影视剧产业主要被市场逻辑所主宰,改编者为追求收视率和票房,获得大量利润而肆意开采“红色经典”这笔资源。“红色经典”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对其进行改编时,必须做到艺术自律,必须坚守伦理的底线。
[关键词]消费文化;红色经典改编;市场与文艺合谋;坚守伦理底线;艺术自律
近几年以来“红色经典”改编如火如荼,一些电视剧制作单位纷纷将《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岩》、《小兵张嘎》、《红日》、《红旗谱》、《烈火金刚》等“红色经典”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大量传统革命题材小说相继被改编后隆重推向市场,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首先,由于被市场逻辑所主宰,改编者为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编织太多的情感纠葛,过于强化爱情戏,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刻意挖掘所谓的“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的“人性化”,从而使电视剧与原著的核心精神与思想内涵相去甚远。其次,由于“红色经典”作品内容有限,改编者就人为扩大作品容量,“稀释”原著,从而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具体来说,有些影视剧因一味地追求市场制造低俗的感官刺激,消解了“红色经典”的崇高和严肃。在重拍的《敌后武工队》中,改编者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日伪军等反面人物对群众的砍头、火烧、枪杀等“残暴”行为的渲染上,以增强视觉效果。最后,网络上也存在着对“红色经典”的恶意改编,恶搞革命英雄。例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小英雄成了一个整天做明星梦并渴望赚大钱的拜金主义英雄。雷锋因帮人太多导致过劳死,摔倒了顺便堵住了枪眼,的死因是因为被炸药包的两面胶粘住了……可见,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的情形下,对“红色经典”进行戏说调侃、杜撰亵渎成了一些制作单位追求更多利润的方式。
“红色经典”的尴尬改编现状,引发了来自官方、媒体、民间、学界等多方如火如荼的批评与讨论。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继4月向全国各地有关部门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影视制作单位绝不允许对“红色经典”进行低俗描写、杜撰亵渎之后,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又向有关制作单位发出《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审查管理,对“调侃戏说红色经典”的现象的叫停。
为什么制作单位偏好改编“红色经典”?这里面有着市场、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用戴清的话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红色经典’是多种话语交织、对话、博弈的重要领地,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呈现、大众消费娱乐心理满足、经典再现的精英艺术追求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的‘尚奇’旨趣等等,共同构成了‘红色经典’改编的多元价值诉求。”[1]现代社会是个消费社会,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目标,一切都可以拿来消费,都可以拿来卖钱。例如,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张艺谋的《英雄》,都体现出一致的对历史的“消费”倾向。前者尚能看见“刺秦”故事的大致轮廓,而后者则有意模糊了“刺秦”故事的历史逻辑。无论张艺谋还是陈凯歌他们都是导演而非历史学家,他们只是站在一个电影导演的立场上,在符合历史一般流程的框架又充满虚构的叙事中颠覆历史,表述自己对“历史”的“个人”看法。历史的形式、时间已经被抽空,历史被处理成一个巨大的空间存在。于是,在看似真实的历史面具下展开的俊男靓女的恩怨情仇,就自然成了欲望化时代人们精神的抚慰剂和日常生活的娱乐消费品。
有人指责“红色经典”的改编是当今的编剧、制片们缺乏原创力,非要借用文学史料作品不可,是不全面的,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红色经典”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是消费什么来决定生产什么,影视剧已经产业化,这要求制片人必须把握大众的文艺消费动态,生产出符合观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因为“红色经典”往往家喻户晓,书中的人物又是深入民心的英雄(例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而且像《青春之歌》等大多数“红色经典”作品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曾经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读者很多,被搬上银幕后,自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可以确保票房号召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笔广告费,还可以收获巨大的“注意力经济”,所以“红色经典”被大量改编。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在一定程度上,文艺界是乐于借助市场这双“上帝之手”扩大文艺的声势和影响的,在能容忍的限度内,对市场操纵下的“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保持了某种缄默,甚至是支持。正是在文艺与市场的合谋下,“红色经典”经过“商业化运作”才再度走红。
“随着当代中国消费语境的形成,‘红色经典’的改编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与市场合谋倾向,这也表明中国当代电影编导政治热情的集体性消失,电影从过于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厚重与深刻转向满足大众感官的愉悦与欢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作品的基调发生了根本性的移位。像电视剧《林海雪原》为了剧情需要,为英雄杨子荣加上了很多“七情六欲”的情节――例如杨子荣有了一个后来成为土匪老婆的初恋情人槐花、杨子荣为救初恋情人槐花的儿子而牺牲等等。改编后,影片通过解构和颠覆着现实生活中处处压抑着人们的现实准则与价值规范,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使他们获得替代性的假想的满足,赢得观众的心,从而提高收视率。
摘 要:2011年遵义师范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我校将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来搞好红色美术专业课教学,发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魅力,依托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资源,开展文化传承,来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建设;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J1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17-01
2010年底,教育部首批设立了5所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又增设了包括遵义师范学院在内的5所高校。几年来,我校在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后,学校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保障制度完善等多个渠道推动经典艺术教育进程,有力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情况
根据我校定位和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相关要求,我校美术学院以“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为原则,改革对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等模块。
任选课:有专业和人文素质两类任选课。该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因人施教,对特长生制定灵活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减少课堂讲课学时,采用讨论式、写读书报告、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产、学、研联合办学等。
在过去美术专业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观念守旧、方法单一、内容陈旧;②不清楚教授对象和专业的特点,盲目教学;③教材建设落后;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不能突出专业教育特色。
【摘要】 目的 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罗红霉素含量的最佳流动相条件,使主峰的保留时间达到14分钟。方法 选取流动相中乙腈用量为影响因素,以罗红霉素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理论板数为考察指标,设计试验优化含量测定方法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结果 优化后含量测定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64:3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ul。结论 优化后方法较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使罗红霉素峰的保留时间约为14分钟,达到了《中国药典》的要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罗红霉素流动相含量测定《中国药典》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98-01
1 仪器与试药
Waterse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Orion868酸度仪,资生堂CAPCELL PAK C18色谱柱(4.68×250mm)。
罗红霉素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30557-201103,纯度:94.7%);罗红霉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30307-200716,938单位);罗红霉素分散片(批号110802121;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乙腈为色谱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制备 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取罗红霉素对照品及罗红霉素标准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5mg的混合溶液,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