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法再反思

我们常常用“语文课该怎么教还怎么教”来安慰自己,特别是对于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法,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把选修当成必修上。于是把那一点点新理念全丢在了一边,不再顾及新课标,自以为围绕高考来教,就不会误人子弟。课堂没有从必修教法中转变过来,有不少老师甚至还是从头灌到尾,放弃学情,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面对不好的生源怨天尤人。前不久常德传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提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教学研究的“两个转向”的声音,才给我们一声棒喝。第一个“转向”:从对教学方法的关注转移到教学内容合宜性的关注上。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第二个“转向”:从对“教”的活动的关注转移到学的活动上。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完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我们的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非常机械、单调。这让我们有意识地转移到“学的活动”上来。可是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到底该怎么引导学呢?

一、重读新课标,然后才有可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所以,面对中学生,我们就不能把课上成大学的教授讲座;不能只强调知识要点,变成知识要点点拨课;也不能为人文而人文,只关注人文精神,而忽略高中课堂的本真。湖南师大周敏博士说,语文选修课也还是语文课,也还是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就是说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还得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二、正确认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必修1的《鸿门宴》,必修4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选修课中的《项羽之死》同选于《史记》,记事写人笔法差不多。但是选修课的学法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度广度、体现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自主品评分析历史人物项羽,探究本文刻画项羽的手法;结合课后“相关链接”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的诗探讨诗是如何塑造项羽人物形象的,与散文《项羽之死》进行比较,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内含,并在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三、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老师既要对整个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有整体把握,又要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有整体把握。如对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当注意教材中的“前言”部分,它可能就是“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在执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选修课过程中,为落实新课改精神,我依据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及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以下一些有效的探究与尝试。

一.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接受审美鉴赏方法,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使他们徜徉其间,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学生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山水相间,明月当空,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创意非凡,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全文阅读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初探

摘 要:新课标下将语言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关于选修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反应,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选修内容,那高考肯定不会考到这部分,高中阶段的学习这么紧张不学也罢。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说是选修的内容,但既然出现在了教材中,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必修与选修的内容要相互结合起来学习,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二语文;选修内容;教学初探

在教学中选修部分的内容虽然不需要必修课那样严格进行,但也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地梳理重点,选择性地学习选修的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为例,阐述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这部分选修内容的体验与探究。具体如下:

一、教师做好选修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内容指出: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选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在做好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潜能。

如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出了作者经历了多年沧桑变化,战争之事后,仍然壮心不死,仍然渴望效仿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了陆游的一些其他作品,并透过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都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学生更愿意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增加文化素养积累,夯实诗词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既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应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古代诗词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结晶,每一篇都有他的可取之处,学好古诗词不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先人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知识,打下良好的诗词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浅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优点与不足

一、新教材的优点

新课改以来,我们发现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有许多它的优点。

1.编排更加合理

把全书分成六个单元,诗歌、散文各三单元,这和以前诗歌、散文零散分布在各册中相比,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

征。而诗歌和散文后面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又能使我们通过学习文学史的相关知识介绍,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串连起来,获得对古代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系统知识。

2.抓住中心,目标明确

对于诗歌,从探究诗歌的旨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一个方面一个单元,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对于散文则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这两种文体本质性情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3.注重学生体验,减轻教学负担,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全文阅读

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探疑

目前全国性的新课改已全面铺开,湖北省的新课改也于2009年秋启动。新课改的理念已初步深入人心,对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都很认同,并且体会深刻,认为新课改对培养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大有裨益。执教新课标高一教材一年以来,本人深感理念的创新是多么重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教师的导学艺术等等,无一不在启发、鞭策着我去努力探索。教学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虽然时过几月了,但2010年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几个疑惑问题,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现把我的拙见提出来,以供同行们商榷。

其一,“选修”第19页《越中览古》中的“义士还家尽锦衣”,而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57页为“战士还家尽锦衣”。我认为“义士”与“战士”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士”解释为“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之士”,“战士”解释为“①军队最基层的成员;②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从词义产生的时代看,咏叹越王勾践,似用“义士”为好,但新教材的修订未做任何说明,让人无所适从。

其二,“选修”第30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23页为“天台一万八千丈”。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善用夸张手法,那么是不是用“天台四万八千丈”就一定比“天台一万八千丈”更好呢?如果仅是为了夸张,为何不用“天台十万八千丈”呢?问题是李白原诗中到底是“一万”还是“四万”,我们普通读者也没有条件考证,新教材改动亦未做说明。

其三,“选修”第41页《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愿醒”,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140页为“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虽不是炼字的高手,但也是一代大文豪,按理说,他不应该在同一句诗中用两个相同的字(叠字、叠词除外),根据诗意推测,我倒觉得用“不复醒”比“不愿醒”好些,可搜狗简拼法只能打出“但愿长醉不愿醒”,却打不出“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不是新教材做如此改动的依据,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四,“选修”第77页《阿房宫赋》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113页为“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两种版本一字之差,意思迥异。我认为,根据前文“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来看,意为宫女想见皇帝,后文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倒是更顺理成章。而新教材改为“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就有歧义,读者既可以理解为“宫女不想见皇帝”,又可以理解为“皇帝不想见宫女”(即宫女想见皇帝见不着)。当然,前一种理解结合语境看,意思不通,但毕竟有可能产生这种理解,我们讲解病句中的歧义句,不是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吗?

其五,“选修”第86页《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84页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新教材还在课下注解“‘下’指在六国之后”。我觉得“从”在“跟从、跟随”这个义项里,本来就是“后者跟随前者,后人跟从前人”的意思。再从句意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是“跟随着六国走破亡的老路”。新教材为何要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上一个“下”字呢?如此以来,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六,“选修”第111页《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而旧版本第三册第96页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根据文意看,前后构成的应该是因果关系,因“内外多置小门”,故“墙往往而是”。我认为旧版本断句更合理些,而新教材的改动,倒是让人费解了。不知新教材是回归原文,还是另有深意。对于这样的改动,新教材也未做说明。

以上六点,是我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本人不才,把它提出来,仅供同行们探究争鸣,以达“相互切磋”之效,以收“明辨是非”之果。

全文阅读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质疑

我在教学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以期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我认为,“春风桃李花开”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应该是写白日之风景,不会是夜晚的意象。“秋雨梧桐”在诗词领域也大多是表示黄昏、夜晚的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晏殊《踏莎行》中“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及欧阳修的诗词中都有这样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着重表达了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所以,“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应改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二、质疑教材第3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应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乾坤”是“天地”之意,《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的赏析为:“日月星辰日夜漂浮于湖水之中。”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意译为“整个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那么“日夜”就是指“日日夜夜”。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日月”之说就没有了日日夜夜的意思了。而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594页的原诗中也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外,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与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54―56页的“语言品味”、“关于练习”和“有关资料”中有三次以上引用原诗的时候都采用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说法,这与教材是相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三、质疑教材第37页“推荐作品”板块之《旅夜书怀》中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应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页的赏析为:“‘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列星下垂,远处星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像从天空垂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写出了在空旷原野上,星星垂挂在远天,衬托出平野的辽阔,是作者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用“随”就没有这样的意境。

全文阅读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题整合”例说

[摘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例子,探讨选修教材优化整合的方式。提出“主题整合”的教材处理设想,通过“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的操作模式,达到优化选修教材使用方式的目的,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主题整合教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05

在人教版的系列选修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受到许多学校语文教师的钟爱,作为高中阶段选修教材的首选,甚至有的省份在制定相关教学指导意见时,将其作为必选教材。但和其他选修教材一样,在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遇到很多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该教材收纳的古代诗文篇目众多,“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部分合计收纳诗文48篇,按照教学安排,这些篇目需要在一个学段,也就是半个学期,不到10周的时间内完成,课时紧,任务重,完全落实有难度;二是教材选文主要按照文学欣赏方法归类编排,虽然每个单元都做了赏析指导,提出了一定的教学方向,但是大多表述过于抽象,主题界定和教学指向模糊,有的单元教学要求与所选篇目对应不明晰,略显粗糙,教师们很难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更难上出选修课程的要求。因此,笔者提出对教材进行“主题整合”的设想,以期达到教材的优化,使选修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主题整合模式

这里所说的“主题整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所选篇目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调整编排,然后采用合理的操作模式组织教学,依序完成各个主题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整合模式可大致分成“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五个步骤。一是主题整合,教师可以从题材、体裁、作者、文学理论等不同维度确立整合主题,收纳篇目,所选篇目不必拘泥于某一单元或某本教材,可课内,可课外,可选修,可必修,可诗,可文,只要契合主题,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排组合在一起;二是教师精讲,教师在主题篇目中选择1至2篇作品进行精讲;三是学生自读,由学生对同一主题下的其他篇目展开自主研读,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明确;四是拓展阅读,教师根据需要推荐相应主题的课外文章,作为阅读积累;五是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主题设计下的核心问题探究,形成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在课时安排方面,可设定2到5个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这样,在一个学段内,我们就至少可以完成10个这样的主题教学任务,能在限定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好教材。

二、主题整合例说

全文阅读

关于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的点滴思考

【摘 要】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教学。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审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古诗文名篇是传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传承、人文熏陶,将优秀的传统人文素养转化为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创新。

一、对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素养的认识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孝亲敬长、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等,分别阐明了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带有规范性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人文素养在培养人上的作用

传统人文素养非常集中地蕴含在古诗文中,国内外对中国古诗文在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优秀传统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指导他们恰当地为人处事,甚至可以扩展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全文阅读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通假字注音问题探析

摘要:中学教育对于通假字的读音一直存在疑问,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为例,探讨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并认为通假字应该读被通假的字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读音

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文言诗歌散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去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古籍中使用大量的通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所以若能好好研究通假字,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将会有一定的帮助。在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对通假字读音的注释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深入探讨,望能寻求对策。

“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①所谓音同音近是指古音而言的,所以通假字的读音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对于通假字的今读问题,不同学者都做出了论述,王引之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意,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嫁接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句为病矣。”张铁翼在其编著的《浅易文言文通假字手册》也提出通假字应读本音的观点,他说:“关于通假字读音问题,学术界的主张一致,应该根据古书或辞书上‘读若’、‘读如’、‘读为’、‘X通X’、‘X同X’的训诂通例,和清代训诂学家‘声随义传’的主张,通假字应该‘破读’,一般读作本字的字音。”②而曹先擢先生则提出了异样的观点:所有的通假字不应一律按通假义来定音,但是常见的重要的通假义又需要有所照顾。这里有所照顾是指通假字的被通假音收入在《辞海》、《辞源》等工具书里。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古文之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古代为文的特点,理解原句之义,应将通假字读作被通假的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课本增加了许多诗歌与散文的篇目,而大多数篇目都出现了通假字,但是只有一些通假字注明了读音。这样显然就容易造成一种困惑,为什么同样都是通假字,一些注了音,一些并未注音呢?由此,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的通假字都收集出来,并对其读音进行分析。注音其实又是有困难的,若为现在汉语中一些通假字注音,那是不是就默认了现代汉语中存在这个读音?比如,“以”是“与”的通假字,若为“以”注音为“yǔ”,那是不是一些字典也要收录这个音节呢?所以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需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基本上所有的通假字都要读本字的读音,这对于研究通假字“音同义通”的特点有好处。不可否认的是,若能够细致地为每一个通假字注音,学生学习诗歌与散文的难度会有所下降,从而可以清除欣赏古典诗文的一些障碍。

以下对这本教材中的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的例子进行归纳,从而进一步探究通假字在这本教材中的注音问题。现得出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来判断):

1.首先是一类声调相同,但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通假。

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有“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一句,书中对“景”的解释为:“景,通‘影’,月光”。另一首杜甫的《阁夜》中又有“日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书中对其中“景”的注释为:“景(yǐng),影,日光。”同样是“景”与“影”的关系,注释却有三处不同。书本只对杜甫的《阁夜》做了注音,但并未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诗境,又将“景”分别解释为“月光”和“日光”,“景”与“影”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些教材将其归为古今字,而在中学课本中我们一般将其作为通假字处理,所以读音问题还是建议按照被通假义来定音,即读“yǐng”。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六单元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琼筵(yán) 蜩腹(tiáo) 曷其有极(hé) 不羁晷刻(guǐ)

B. 嬴政(Yíng) 颍异(yǐng) 泣下沾襟(jīn) 伶官传序(líng)

C.[ 蹑足(niè) 病偻(lǚ) 归取其孥(nú) 蹑屐登崖(niè)

D. 畴昔(chón) 栏(shǔn) 谪戍之人(zé) 诸父异爨(cu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飧饔 殆尽 扃牖而居 颖悟绝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