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

[论文关键词]侨民;文学活动

[论文摘要]侨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来已久。侨民浪潮往往与历史变动紧密相连。由于中俄两国之间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由于“中东路”的开工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东北,其中不乏作家、诗人。他们带来了俄罗斯文化,以此丰富了中国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创作活跃并繁茂了哈尔滨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界的沟通和了解。

一、中国俄罗斯侨民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中国的史书称俄国为“斡罗思”。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罗思人为元朝戍边、屯田。朝廷给他们耕牛、种子和农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国先后派遣13批东正教传教士来到北京,神职人员共达155人。这些俄国传教士和商人组成了在中国的早期俄国侨民。〔1〕(p6)从19世纪60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列强在中国实行了被称为“合作政策”的联合侵华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列强一面承认清政府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镇压人民革命的血腥事业中继续给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义务”。

其中,中俄先后签订了伊犁条约、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此后,俄商到中国经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乌鲁木齐的俄国商铺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后,特别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中国,主要是来到东北。其中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生、律师、工厂主、商人、手工业者、文化娱乐行业人员、资本家及其家属等。据统计,到1903年在黑龙江地区的俄侨总数已达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侨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办的工厂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尔滨的俄侨企业达100多家。居民达43091人,占哈尔滨市人口总数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个黑龙江的俄侨达20万人。〔2〕(p18)

俄罗斯移民数量不仅在哈尔滨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数量,而且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侨民数量横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个国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据1927年统计,生活在租界内的全部外国侨民不过8142人,又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加起来据有其市区面积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内的外侨19世纪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过3.7万人。

由于日本侵占东北,从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员陆续流亡到上海。这样一来,哈尔滨的这个诗人团体终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阶段1936—1945年。1935年苏联单方面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和政府。此后,几千名苏联籍职员回国,较富有的俄侨离开哈尔滨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离开“满洲国”的俄国人开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全文阅读

中俄大学生就业论文

1.加强教育立法。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一些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立法,以法的形式确保就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俄罗斯劳动界和教育界都十分重视职业指导,社会的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是福利性和公益性事业。为了确保其职业指导活动的正常开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法规,如《职业介绍法》、《劳动基准法》和《职业安定法》和《学校教育法》等。在此基础上文部省还了一系列指令,如《关于学校要恰当地进行出路指导的通知》等,把职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对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选拔、队伍建设、待遇等都作了规定。

2.把就业指导纳入社会化管理.促进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无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经费投入,还是就业指导模式、理论研究都比较薄弱。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高校实施开放办学,像俄罗斯那样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允许社会上资质较高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指导师投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对社会上这些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

3.高校就业指导要“前移”,由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的就业指导既要“前移”与中学就业指导相衔接,又要延伸连接大学后的“生涯辅导”。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校、院(系)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促进就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运行的灵活机制,一切围绕大学生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制度,确保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到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规划中,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人才保证。

5.国家要完善就业政策与指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学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

对到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并一次性提供一定金额的奖励,其户口可以按照本人意愿迁到工作地或生源所在地,免收档案管理费。若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一年以上,国家为学生代还本息。若工作一年后,报考研究生可加十分。目前,鼓励学生应征人伍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形式。国家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征人伍学生由政府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进入部队以后,要优先考虑把学生安排到技术岗位上工作;学生退伍后,国家要定向把学生推荐到公检法部f71;退役后参加研究生考试,加十分,若在部队立了二等功以上,可免试读研究生。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学生自主创业的,不需要办理失业登记就可以申请小额贷款。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2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学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作者:刘宇飞张秀平邱敏车文实李晓菲单位:黑河学院

全文阅读

论大学公共俄语教学中的国情文化导入及途径

摘要:在俄语作为大学公共外语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俄语为零起点的学生,适时融入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增加学生对俄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结合教材内容,在词汇、课文、听说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介绍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正确运用俄语进行交流提供保障。

关键词:国情文化;俄语教学;公共俄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49-02

一、国情文化知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是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因此,在大学俄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内容正是合理利用了这一有效的因素为教学服务。将文化内容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中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俄语语言感受能力。

现在的低年级大学生是看着日本、美国动画片长大的90后,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对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国情了解甚少,也谈不上对这个国家的兴趣。对于大学将俄语作为公共外语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加之俄语语法难度大、课时少,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完全丧失信心。如何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大学公共俄语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俄罗斯国情知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度,更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符合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法。

二、国情文化知识对培养俄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镜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正因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以文化教学便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对外俄语教学就对语言国情学相当重视,“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国情学问题”一文作者甚至指出:“语言国情是俄语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从其地位来看,完全可与语言教学中的一些传统方面,即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相提并论,而从其意义来看,还远远超过它们”。

全文阅读

中俄高师美术教育现状比较改革我国美术教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俄罗斯当代高师美术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设想,以期能给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全文阅读

试论俄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摘 要:俄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和俄语使用者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人才,这其中文化移情是成功进行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俄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俄语教学 移情 文化移情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全文阅读

黑河市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黑河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使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使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以黑河学院为龙头,使对俄教育交流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须加快发展。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黑河应采取如下举措: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加大对俄研究力度、加强图书馆建设。

关键词:黑河市;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46-03

近年来,中俄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黑河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对俄文化交流“桥头堡”角色。

一、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一)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中俄文化大集”是经中国文化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并予以大力支持的对外文化创新项目,是中俄两国之间区域性、规模性、综合性的文化贸易集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进一步拓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渠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诞生,每年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市牢牢地把握住时机,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欧亚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优势,重新思考对俄文化交流新战略。2011年,黑河市文化局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文化局举行工作会谈,实现了双方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首次工作对接,并就建立定期合作与交流机制、更新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从而使黑河官方对俄文化交流由过去的临时性、阶段性过渡到现在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

全文阅读

民国时期在华俄侨文化史研究述评

[摘 要]30年来国内学者在民国时期在华俄侨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涉猎领域众多、俄侨文学艺术研究比较深入和有些问题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等3个显著特点。俄侨文化史研究应在综合性俄侨文化史专著、专题史著作和其他薄弱领域有所突破。

[关键词]民国;俄侨;文化史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阶段。其中,西方文化尤其俄侨文化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是民国时期中国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研究热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俄侨文化给予了极大关注,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学理梳理,将有利于俄侨文化史的深入研究。

一、代表成果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围绕俄侨文化史共出版相关著作和80余部(篇)。现仅就代表性成果分类列举如下:

(一)俄侨文化的综合性成果:李兴耕等的《风雨飘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1)、石方等的《哈尔滨俄侨史》(2)、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3)、于湘琳的《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4)、李逸津的《近代俄罗斯侨民在天津的文化活动》(5),等等。

(二)俄侨文学:李萌的《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6)、王亚民的《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7)、刁邵华的《重放异彩的哈尔滨俄侨文学》和《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8)、李延龄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和《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9),等等。

(三)俄侨教育:李树笑的《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10)、王琦的《20世纪初俄侨在哈尔滨的音乐教学》(11)、陈晶的《哈尔滨俄侨西洋音乐教育特点研究》和《哈尔滨俄侨专业西洋音乐教育研究――以两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为例》(12)、何艺;宋立权的《哈尔滨20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13),等等。

全文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与俄国文学和哲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近日主办“改革开放30年与俄国文学和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学部委员钱中文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位俄罗斯文学和哲学历史领域的学者,细致深入地探讨了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俄国文学和哲学的翻译、研究、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贯穿大会的议题是总结和回顾30年来中国的俄国文学和哲学所走过的历程。与会者认为,30年来培养了一批俄罗斯文学研究人才,纠正了重翻译轻研究的现象;众多的研究著作以开放性的眼光超越学术界限,对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理论引进,“对话”成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与会者同时从立场、方法、视角等角度,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未来提出建议:程正民认为研究者应具有主体意识、主体立场,发出属于中国的独特声音。钱中文指出研究俄国文学要具有强烈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眼光要拓宽;以前文学就是政治、“非此即彼”的方法有一定弊病;在现在的背景下应当以宽容的心态、多元的视角对待分歧,持有开放创新的、有一定价值判断的观点。另外李明滨、查晓燕等从不同方面对中国学界编纂俄罗斯文学史、高校俄罗斯文学史教学的历程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受俄罗斯文学影响颇深,两国在文学创作、批评理论和文化观念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为中国学者所关注。童道明、吴晓都、夏忠宪等分别总结了中国戏剧观念变化同译介并上演俄国戏剧之关系、俄苏文论中的文学性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接受及产生的意义、20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于中国审美变革的作用。汪剑钊还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经验,从中俄现代诗政治和道德关系问题、中俄接受外来影响、中俄现代诗交流的不对等关系、中俄现代诗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问题等方面对比了中俄现代诗的若干问题。

面对共同的俄罗斯问题如何汇通文学和哲学,与会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张百春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作为依托俄罗斯哲学研究俄国文学的意义。王志耕讨论了俄国文学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认为俄国文学之区别于西欧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对基督教人道主义的贯彻。来自哲学界的声音,对文学界启示良多。而对文学理论、文学史、汉学和翻译等具体问题的探讨,是此次会议的又一亮点。李正荣探讨了19世纪末学术大师维谢洛夫斯基文学史观的核心概念及其形成问题,认为他从探索文学史观念到建立历史诗学,同样经历了从驳论到立论的过程。与会者还就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俄罗斯思想史研究等论题各抒己见。

此外,老学者还对近年来俄语文学及理论文本的翻译表达了深刻的忧虑:过去因为客观条件和人力资源所限,翻译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近年来在俄语水平普遍看涨的情形下,不少人不去做原创翻译而满足于不断重译,这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全文阅读

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场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对十多年来(2000―2012)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场的文章进行了检索统计分析,同时也对相关的论文和著作进行了查阅,总结了关于“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场”、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研究现状,为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场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судьба/命运 观念 语言文化场 研究现状

一、文献的统计分析

本文调查了“中国知网”中关于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场的研究,“学术文献总库”中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献有357篇,关于“语言文化场”的文献有18篇,关于“命运”的文献有69693篇,“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仅有3篇,“语言文化场”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5%,“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0.8%,占“命运”文献的0.004%;“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献有71篇,关于“语言文化场”的文献有2篇,关于“命运”的文献有12010篇,“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仅有3篇,“语言文化场”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2.8%,“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0.6%,占“命运”文献的0.02%;“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献有8篇,关于“语言文化场”的文献有1篇,关于“命运”的文献有1411篇,“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有0篇,“语言文化场”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12.5%,“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0%,占“命运”文献的0%;“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献有192篇,关于“语言文化场”的文献有15篇,关于“命运”文献有61496篇,“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仅有2篇,“语言文化场”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7.8%,“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献占“语言文化学”文献的1.04%,占“命运”文献的0.003%。

本文又调查了中国外语期刊从2000年至2012年13年间关于俄汉“судьба/命运”观念的语言文化场的研究,《中国俄语教学》共有642篇,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章有54篇,占总文章的8.4%,其中研究语言文化场的有3篇,占语言文化学文章总数的5.6%,占总文章的0.5%,;《外语学刊》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章有5篇,关于“语言文化场”的文章有1篇;《外语研究》关于“语言文化学”的文章有4篇;《外国语学院学报》有7篇;《外语教学》有2篇。其中,《外语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外语教学》中还没有对“语言文化场”的研究,上述五种外语期刊中都没有关于“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研究命运”的文章。可见,国内俄语界关于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热点领域,而对语言文化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的新兴学科,它继承和发展了语言国情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理论自足性与认识论、方法论的创新上,受惠于相关学科的相关思想。作为一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产物,其学科的强大包容性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使传统的语言文化研究从描写走向阐释、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离散走向整合,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走向相一致,为语言文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在俄语学界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其中,语言文化场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同时也作为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一个扇面为以后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广度打开了便捷之门。在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呈现出多个方向、多个流派的态式,包括以В.Г.Костомаров,Е.С.Яковлева,В.Т.Телия为代表的语言学方向,以Н.Д.Арутюнова为代表的语言逻辑方向,以Е.С.Кубрякова、Ю.Н.Караулов、В.В.Красных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方向,以В.В.Воробьёв, В.А.Маслова为代表的文化学方向,以Ю.Е.Прохоров、Д.В.Гудков为代表的语言教学和交际学方向等。(赵爱国,2006:19-20)总的来看,俄罗斯的语言文化学研究涉及范围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我国学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借用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语言文化场”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全文阅读

俄罗斯文学博士生课程设置探析

摘 要:随着中俄关系步入历史最佳时期,我国对高层次俄语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以博士研究生为代表的高水平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课程设置为例,探究俄罗斯文学博士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博士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66-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俄语专业也再次成为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目前,国内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然而拥有俄语语言文学博士招生与培养资格的院校依然屈指可数。其中,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较为完善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设置为例探究俄罗斯文学博士培养模式。

一、立体复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分段式的教育体制,也即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是最高学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研究所的教学与研究岗位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博士学习阶段旨在夯实和提高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系统专深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课程设置体现出全面、立体的特点。

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白银时代作家专题研究、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俄罗斯文化专题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等课程。选修课包括俄国宗教哲学、洛谢夫美学理论等。

从授课语种角度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俄文授课与中文授课并重的思路。众所周知,结束本科阶段学习,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时,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目标的改变,即从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转向侧重于理论基础的积淀,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与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本科阶段的专业主干课是俄语精读,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硕、博阶段理论课和专题课占据主要地位,这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口语的训练,从而可能导致口语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开设俄国文艺理论原著选读和俄罗斯文学原著文本选读这两门课有助于扭转学生口语能力下降的趋势,给学生提供掌握理论知识与锻炼口语同步进行的机会。理论原著与原文文本的阅读与研究是俄罗斯文学方向博士生区别于其他类似专业博士生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原著研习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由于翻译过程中的误译而导致的错误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