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论文

一、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全文阅读

稀土企业资源损失核算研究

【摘 要】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稀土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文章以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在稀土企业核算资源损失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MFCA,将稀土企业的资源损失定量化,从数量和价值角度找到企业资源损失的改善环节,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小化企业所承担的环境成本,同时提高稀土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资源损失; 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 稀土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26-06

稀土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金属,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价格相对其他能源,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价位。因此,稀土企业如果由于资源的物耗过大造成资源损失严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通过核算资源损失,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抓住管理核心提供数据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控制资源损失的产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升经营业绩。另一方面,稀土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加强资源损失核算可以使企业定量化废弃物造成的资源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为提升环境业绩提供数据支持。

一、资源损失相关理论

(一)资源损失的界定

资源损失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一种表现,不仅表现为资源数量的损失,同时表现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资源损失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在物质资源转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因此,提出“资源损失”概念的最初落脚点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1]。罗喜英[2]将企业范围内的资源损失界定为未形成最终产品的资源投入,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基于经济和环保角度将资源损失定量化分为资源损失的内部成本定量化和外部环境影响定量化。姚圣[3]、何思[4]等也对资源损失做出界定。以上研究对资源损失的概念虽然论述不同,但本质都归结为最终未形成产品的资源投入。

全文阅读

工程预结算审核关键

建筑工程是一项资金高投入的工作。严格控制好建筑工程的造价,不仅是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还是建筑工程企业获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造价预结算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造价控制工作的实施发挥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环节工作有效进行,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文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基本问题和内容,谈论了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关键点,希望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推动预结算工作的有效落实。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环节基本问题 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运行,对于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工程造价控制的失控性,还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指导,帮助业主在工程建设造价的合理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建筑工程行业在整个造价控制工作中对于预结算审核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本文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工程预结算审核的相关含义及工作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加深对于预结算审核环节的了解。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环节,主要是相关审核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造价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编制的有关工程范围、工程数量以及工程的定额费用等项目的造价预结算实施审核。而且,这项审核工作是以国家有关的建筑工程造价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工程施工的设计文件、相关合同以及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的,它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全部环节,对工程的造价控制意义极为重大。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项目施工合同方面的理论、管理与实践的发展和完善,工程造价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推动预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建筑工程行业造价控制工作必须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预结算审核工作要明确建筑工程的工作范围。预结算审核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文件以及工程施工合同等文件对工程的施工范围加以科学划分,帮助工程的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严格按照各自应负责的范围进行施工。 其次,预结算审核还要对工程量进行严格地审核。工程量计算是一项复杂、繁琐而且费时的工作,属于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工程量计算的精准度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造价的准确度。所以,预结算审核人员必须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实施严格的审核,保证计算的相关误差处于规范允许范围内。 其次,预结算审核人员必须对工程建设所套用的相关定额是否合适进行审核,保证工程的项目名称与工程内容和工程图纸的一致性,要弄清楚定额换算工作所依照的换算方法以及换算内容是否合理,要保证工程的取费与工程造价的费率实现一致的调整。同时,工作人员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变更项目内容进行审核,而预结算审核进行的相关工作步骤,主要就是从审核预备工作到审查方法再到审查内容各个环节地有序推进,保证审核工作实施的具体性以及科学合理性,使审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建筑工程的造价工作中预结算审核的工作关键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而言,其工作内容众多而且繁杂多变。实际上,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审核都不能够完全达到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只能将计算误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达到相对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使用具体审核方法进行审核时,一定要充分关注其方法中的优缺点。但是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量,都必须做好审核工作的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2.1确保审核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素质 预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审核人员较高的工作素质为基础。而且,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和市场、建筑技术等许多环节皆存在关联,审核工作人员除应具备良好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工作经验外,还应该具有诸如对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其他方面的素质。企业不仅要采用相关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促进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专业工作素质以及技能的提升,还要引导他们及时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及时更新相关计价软件等新型计算审核手段方法,在多方面推动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推动审核工作地顺利实现。 2.2熟练掌握相关的工程预结算审核原则 审核工作人员在实施预结算审核时,对相关的审核原则必须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保证审核工作具有科学合理性。首先,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计价原则以及要求,同时掌握工程施工图纸的全部细节问题,保证现场的实际施工与施工图纸的要求相一致。其次,工作人员还必须准确理解与掌握工程招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熟练掌握当前的市场价格信息以及工程定额与费率等,保证招标工程的控制价格能够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审核工作人员最好能及早介入工程建设相关合同的起草以及谈判和签订等工作,使双方签订的合同尽量全面详细、完整准确。 2.3做好中期付款的有效审核 审核工作人员在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时,尤其要掌握好建筑工程的中期付款审核环节,保证批付的工程进度款可以严格地按照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比例合理进行,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证。同时,审核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施工过程的中间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使工程的结算造价与工程施工的实物相符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施工造价控制,保证结算工作有一个科学的标准。防止因进度款不及时拨付而造成工程施工延误的现象发生。 2.4保证审核工作与工程施工实际情况相符合 结算审核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结算审核工作时,一定要以工程施工的相关合同以及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为依据,使审核的结论工程造价与工程的施工实际严格相符。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送交的相关施工文件进行严格地检查,保证施工文件的完整、准确与真实性。使工程各项费用的计算都在相关合同、国家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保证施工图纸要求完成但实际未施工的部分全部扣除其造价费用。既不少算漏算,也不高估多算。#p#分页标题#e# 3结语 工程造价中预结算的审核工作与工程整体造价的控制工作息息相关,推动工程预结算审核地顺利实施,是整个建筑工程行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单位的相关审核人员在对工程的预结算实施审核工作时,一定要从审核工作的关键问题出发,把握住审核工作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建设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

全文阅读

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性提升探析

摘要:会计核算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提升会计核算的有效性。现阶段来看,机械制造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基础工作等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本文在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对提升会计核算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此为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性提升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之下,使得机械制造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也需要企业加强管理,会计核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对生产等情况进行掌握,为企业各项决策提供依据。会计核算主要是指经营和财务状况等的核算,还包括财务变动等。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机械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提升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以数据作为参考,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基础资料,因此必须确保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规范性却往往难以保证,或者资料缺乏,无法为会计核算提供参考。例如,若发生退货退款等问题,已经退款后没有收到相应收据。或者采购过程中没有发票和账单等,都会使会计核算工作资料不足。另外,业务进行过程中对时效性不够重视,导致报账积压等,也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影响。

(二)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现阶段成本核算理念以及方法显然滞后于时代进步的速度。另外,技术也为机械制造企业带来了契机,使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在会计核算理念以及方法中却并未有这方面的体现。部分机械制造企业核算过程中以制造成本为主,对生产前后成本考虑不足。

全文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研究

原文作者:贾欣,王淑娟

[提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弱化、战略成本管理缺乏等问题来分析,提出强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发展,必须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对症下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各项相关制度,如存货监盘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够完整和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同时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够准确。

全文阅读

管理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研究

摘要: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全文阅读

销售分公司基于博弈论下的独立核算与非独立核算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下,大多数制造企业并非将产品直接卖给了自己的最终目标客户,在制造厂商和目标客户中间,活跃着一批正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和执行着各种功能的中间机构和组织。他们有的向制造厂商买进商品并获得商品所有权,然后卖出赚取差价,如独立核算的销售分公司;还有一些不取得商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厂商的佣金和提成来获取利润,如非独立核算的销售分公司。文章通过博弈论的模型,分别从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的角度去分析,以利润为目的,确定最优策略。

关键词:销售分公司 独立核算 非独立核算 博弈论

一、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民族制造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他们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开始转型向销售领域扩张,及产销于一体。既然选择销售,就必须考虑到销售的分销渠道。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企业分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因此,企业分销渠道主要包括商业中间商(因为他们取得所有权)和中间商(因为他们帮助转移所有权)。此外,它还包括处于分销渠道的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模型的建立

企业和销售分公司所有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在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劳资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双方各自拥有对方不知道、但是对对方又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企业事先并不知道销售分公司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效率,但工资水平却要事先确定:销售分公司人员亦不知道企业产品的实际成本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双方都在权衡自身的利益得失,采取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础之上。下面是模型的建立:

某一制造型企业的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一年的花销(包括吃、住、行)A,销售分公司人员工资B,一年销售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企业给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a%,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D,销售分公司从企业的进货成本E,若销售分公司改为独立核算则一年销售总额C',企业给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是b%,对于销售分公司来讲,由于独立核算后提升了销售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因此C’>C。

从总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利润之和S):

全文阅读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核。课程之一,是会计类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基于工作过程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与重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9-02

一、引 言

成本会计原属《工业会计》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并未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开设,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计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的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职能的重要性目益显现。为适应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成本会计》课程成为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现状

(一)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目前国内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沿用传统制造成本法,讲述从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一成本计算方法为止。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对成本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只注重成本计算、核算转化为应具备成本计算、核算和分析判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就必须转变观念,突破原教学内容体系,对《成本会计》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全文阅读

IT环境下会计模式对比及对策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传统会计模式下,传统的会计职能、会计流程与其他特点。IT环境下会计模式与传统会计模式的区别与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策略。

[关键词]IT 会计模式 会计职能 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的统一

一、 序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通讯平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企业适应加剧的竞争需要,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集中体现在对数据的时及时、准确、共享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大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传统会计模式与IT环境下的区别与差异并提出形应对策。

二、 传统会计模式

1.传统的会计职能被界定为核算和监督

核算与监督是传统的两大会计职能。这也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是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的事后反映和对以往经济业务的记录。这种要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数据的需要,反映在企业决策跟不是市场变化,决策可行性差、缺乏量化的数据分析依据等。

2.传统的会计流程独立于业务流程之外

全文阅读

基于经济实质的成本内涵新审视

摘要:成本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有它的内在规律性。成本会计问题的研究应紧扣成本的经济实质进行。本文从成本的经济内涵出发,分析理论成本与核算成本的异同以及随管理思想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成本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经济实质 理论成本 核算成本 管理成本

成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之一,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极为广泛。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努力降低成本,重视成本研究。而成本研究,必须先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开始。

1、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就是产品成本。

综上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这一经典论述表明,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的经济内容都应该相同,即都应该包括上述的前两个部分c+v,从理论上讲,这是产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它构成产品的理论成本。

理论成本的具体构成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图1)

值得说明的是,理论成本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产品成本而言的。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正确地进行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外延已经超出了产品成本的范围,如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机会成本等,具体将在本文的后续部分详细阐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