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制造”与“在中国制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让国人心意难平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个报道案例,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当红产品iPhone,其在市场上为苹果公司赚取了200%的利润;而生产这一产品的中国组装厂,毛利仅在2%到4%之间。两者的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这不是孤立的事件。在这之前,类似的事例曾经被广泛地报道。记忆所及,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那是说,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的所值,只抵得美国生产的一架波音飞机。而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芭比娃娃。这个风靡世界的玩具娃娃,中国企业卖给美国商人的时候只有1美元,而美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售价格为20美元……这样的例子,可以不断地写出来。因为这样的现实,在中国的出口行业中大规模地上演着,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情形未来持续的时间不会太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年,在世界市场上,来自中国的产品可谓风头甚劲。不单单是传统的轻纺产品如皮革、家具、陶瓷、自行车、服装、羽绒制品等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而且中国一跃而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大量出口国外。一时间,“世界工厂”之说不胫而走。无他,价廉物美也。价格质量两相宜,于是有了竞争力。
然则人们很快发现,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虽然产品是中国的企业制造生产的,但是那商标、品牌却是别人的。所谓的“MADE IN CHINA”,在这里,其实不是“中国制造”,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中国制造”。这是说,在这些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外资企业主导着产品的生产,而中国的企业只是参与了其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加工制造,如此而已。这表明,在当下的中国出口行业,主导力量是外资企业。因此,显而易见,“在中国制造”的情形是普遍而广泛地存在着。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发展到如此之大,却依然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名牌的原因之一。而从国民经济的统计角度来看,则表现为GDP与GNP数值的分离。
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认识,国人愤愤不平的“别人吃肉,我们喝汤”“别人拿大头,我们拿小头”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谁创造了哪部分的价值,谁就应该得到那相应部分的报酬。这样,一件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倘若一家中国的企业只是参与了其中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中国企业只能收获“加工制造”的报酬;而倘若还有别的中国企业参与了零部件的供应、海上长途运输等等,那么,这些中国企业也将获得相应的收益。
中国的企业不是傻瓜。如果在“加工制造”环节无利可图,中国的加工贸易不会发展到如此庞大。如果可以争取在更多的环节赚取更多的钱,中国企业不会止步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为世人所瞩目,以“订单经济”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功莫大焉”。利用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乘势而起,中国成为工业品出产大国,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依然不能放弃这已经令众多国人所不耐烦的加工贸易。这一方面是因为还有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而这种“订单经济”正是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工人的第一步。而另一方面,即使要改变当前的格局,也必须从这里起步,逐渐累积资本和人才,然后打拼上去,占据那些诸如研发设计等具有丰厚利润的价值链环节。
据老一辈人讲,从前拜师学习一门手艺,譬如说裁缝、木匠、泥水匠之类,学徒非但没有工钱可拿,而且在师傅家里简直是半个仆人。学习技艺的时间很短,替师傅家挑柴烧水干家务的时间很长。但大家大抵会坚持下去,因为三年满师之后,便可以学得手艺挣钱养家糊口。而且后来通过打拼成就超过师傅的也不在少数。以愚之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大体也是如此。
虽然现在是“在中国制造”,大可不必为之妄自菲薄。只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地努力,假以时日,“中国制造”自然会成为世界上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摘自《百姓身边的那些事》中国经济出版社 图/黄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