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论文

职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教师职业素质论文

摘要探讨了职业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了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全文阅读

职业素质论文:职业素质的培育论述

作者:潘素芳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工作得过且过,人生观、价值观不端正,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得失。第二,个人本位思想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不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大学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总是把个人的前途发展放在首位,一旦有了跳槽的机会,完全不顾企业对个人的培养以及对现阶段工作造成的影响,给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第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作风散漫。由于青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容易产生波动,看不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追求享乐,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理性对待,影响了工作质量。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职业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敬业、爱业、具有责任感,具有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人文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能、体能方面的教育,还应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多学科发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全文阅读

陕工职院职业技术论文

1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

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止2013年底,陕工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见表2所示。其中有1508篇论文属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占论文总数的40.15%,说明陕工职院教师主要致力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也显示出该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同时有738篇论文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占论文总数的19.65%,说明该校在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研究基础。

2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

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2002-2013年间,与陕工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的主要机构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由于陕工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陕西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3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通过CNKI检索,陕工职院教师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4。1999-2013年间该校作者共有144篇产出论文标注了15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3.83%,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的支持。

4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

期刊档次整体上反应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目前国内期刊主要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也有不同的单位且不断的更新。表5列出了陕工职院教师数最多的21种期刊。可以看出,陕工职院教师在这21种期刊上发文共计1304篇,占发文总量的34.72%。这21种期刊中,有11种期刊出现(或曾经)在各种版本的核心期刊目录中,像价值工程、电子设计工程、电子测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热加工工艺、陕西科技大学学报、铸造技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工具技术、国外电子测量技术等;该校教师在这11种期刊上发文共计765篇,占该校教师发文总量的20.36%。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论文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个重因素。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其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第一,轻视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就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择业和创业,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平时遵纪守法,不出大事就是好学生,对职业道德提升就业竞争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二,不讲信仰和诚信。由于受西方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和目标追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政治漠不关心,思想上不求进步。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考试抄袭、学历造假、骗取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第三,缺乏吃苦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决定了其就业方向主要是专业技能型岗位,换句话说多数是工人岗位。这就需要有能吃苦、能出力、能坚守,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但我们有的学生还存在着怕苦怕累、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实干精神等;宁愿领取在办公室工作的低工资,不愿赚取在施工工地上的高工资,宁愿当白领,不愿当工人,确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学校层面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有的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了政治思想课里,而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少,构成不了一个体系,也不够专业,更谈不上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结合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和养成。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不专业、课时没保障、设施无投入、教育内容陈旧、方法死板、模式单一等。第二,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据调查了解,只有少数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了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有的学校只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的学校只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学校只在会计专业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等,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第三,缺乏方法和模式创新。其表现为:课堂教育多,社会实践少;灌输理论多,实践理解少;学校教育多,家庭教育少等。因此造成了学生只是被动在室内听课,不能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只是从理论上认同,很难达到感情上接受和心灵深处的内化;只是得到父母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满足,缺乏最基本的吃苦耐劳品德、坚强意志的磨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等。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单一的原因:一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提升到以人为本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等高度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教育队伍薄弱,确乏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三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和家庭联系较少;四是家庭只重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第四,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没有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的属性去修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二是没有从服务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去检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使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脱离实际和假大空的现象。第五,确乏科学的评价。目前,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社会大潮中,在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凭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行为评价;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评价;重视学校的评价,轻视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不能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导致了学生只追求考试分数,不追求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重视学校的课堂学习,不重视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使其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第六,确乏专业化的教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其中兼职的居多。兼职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由于兼职教师不是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加之学校对其培养进修不够,使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不到提高和锻炼,所教的课程满足不了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院校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修课。一是要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二是编写好教材,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其中要涵盖就业创业的内容,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三是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保障。四是把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即便有了课程体系也没有把就业创业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构建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二是课程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和行”的关系,不仅注重课堂教育的“知”,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实践的“行”。“‘静态认知’课程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动态行为’课程模块设置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塑造恰当的‘行’。”[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相匹配,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两个维度出发划分为‘静态认知’和‘动态行为’两类课程模块。”[2]三是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的,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在两个主体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让企业员工将自己关于职业道德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了解职业道德观,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观念;四是与时俱进,开发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

全文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合力

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对职业素养教育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等,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对独立,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是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

首先,高职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意识不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经济、工业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转型而来,对物流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上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的现象,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其次,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教师们很难自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未纳入在校学生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应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中,并没有纳入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使得评价体系不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使得考评体系失去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参考意义。

(四)校企互动机制不完善

全文阅读

职校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校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受到国家日益重视、职教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职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职校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而失去工作。因此,职校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就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求职的被动和职后的不稳定状况等困境。撇开职校扩招对职校生就业影响这一因素,职校生就业困境还深刻揭示:职业学校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显示,高达38%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诚信,部分学生在合约期内频繁跳槽,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等职业道德感更是缺失。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不是由于有毕业文凭的毕业生不够,而是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超越学历之外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问题,是用人单位对职校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严重影响着职校生就业。因此,培养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提高职校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促进职校生就业。伴随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的局面,要想使职校生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学校必须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当前,虽然各职业学校均已对职校生开展了相应的职业素养教育。但是,用人单位的相关不良反馈说明,我们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需要反思。

二、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上的思考

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占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我们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那么,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工作实践反思的是,我们真正认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了吗?如果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真正彻底贯彻了与之相关的教育了吗?从现实情况看,答案可能不容乐观。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存在着一些片面重视属于显性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忽视更重要的隐性职业素养的“一白遮百丑”现象。其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执行中没能全面、深刻的把握它的整体内涵,出现了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错位现象,错误地导致了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异化、简化,自觉或不自觉中忽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这一前提,导致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结果,偏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等“软实力”。学生发展没有后劲,缺乏持续推力。学生即使今天就业,明天可能就会下岗。当然,我们强调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反对“为技能而技能”的片面思想,并不是强调“为素养而素养”,忽视技能培养,而是“为素养而技能”,否则,会走上忽视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因此,目前,要得到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充分认可,职业学校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局,并真正回归到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轨道上来。

(二)对把握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上的追探

1.独立思维意识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人们的一切职业素养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性等消极现象,使人们往往产生浮躁的心理和难以辨别下的盲从。让学生建立独立的职业人格,学会思考、辨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指导他们职业成长愈发必要;二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简单的生存下去,而是让学生生成性存在,个性得到发展,且是可持续发展,具有创造性。可以想象,不培养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真正贯彻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充其量,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无内涵的、一时的“高级工具”,只能是被动式生存,不可能去主动适应甚至是创造的人;三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动态递升的过程,精神需求是人类更高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在赋予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他们的精神建构,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

2.法治观念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两者关系密切。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职校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开始。试想,如果一个人基本的法律职业素养不够,不能遵守法律这个最起码的社会规则,还谈得上遵守什么职业道德呢?又谈得上什么职业素养呢?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再者,社会的进步需要法治,进步的社会则需要具有法治观念的公民。增强职校生的法治意识,就是增强他们的权利与义务观念,相应的就会提高他们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这无疑会推动他们良好隐性职业素养的尽快形成。

全文阅读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位层面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只要他们从事一定工作就能遵守职业道德,在校学习期间可以不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我们以为,学生将来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取决于他们的道德自觉性,有一定的道德自觉性,将来才能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中职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普遍存在外在化倾向,他们认为道德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因此接受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对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较大。受此倾向的影响,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较低。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提高其道德觉悟。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要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定性,伴随生命运动始终,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生命运动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遵守各种道德,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从事一定工作的过程是其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其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事该工作的人生命运动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尊重职业就是尊重自己生命的存在,因此要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职业。只有确立了这种观念,将来才有可能遵守职业道德。中职学生的理论水平有限,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定位于常识层次,换句话说就是不是给他们灌输理论,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悟出道理,通过“悟”达到提高其职业道德觉悟的目的。

2引导中职学生悟出职业道德真谛的途径

2.1课程开悟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依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因此,要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增加教学课时,真正夯实学生的职业道德基础。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推行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其职业道德情感;推行情景教学,通过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推行角色扮演教学,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场景设置、角色扮演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实践体悟

经常组织开展参观访问、义务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有组织、有计划地让中职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谛,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重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行为选择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最终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观念。特别是在顶岗实习阶段,要切实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实习单位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明确分工和职责,让每位学生在实习中都能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

2.3阅读感悟

全文阅读

中职生职业道德论文

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位层面

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要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定性,伴随生命运动始终,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生命运动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遵守各种道德,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从事一定工作的过程是其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其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事该工作的人生命运动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尊重职业就是尊重自己生命的存在,因此要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职业。只有确立了这种观念,将来才有可能遵守职业道德。中职学生的理论水平有限,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定位于常识层次,换句话说就是不是给他们灌输理论,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悟出道理,通过“悟”达到提高其职业道德觉悟的目的。

2引导中职学生悟出职业道德真谛的途径

2.1课程开悟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依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因此,要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增加教学课时,真正夯实学生的职业道德基础。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推行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其职业道德情感;推行情景教学,通过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推行角色扮演教学,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场景设置、角色扮演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实践体悟

经常组织开展参观访问、义务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有组织、有计划地让中职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谛,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重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行为选择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最终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观念。特别是在顶岗实习阶段,要切实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学校要与实习单位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明确分工和职责,让每位学生在实习中都能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

2.3阅读感悟

全文阅读

职教教师职业探讨论文

摘要探讨了职业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全文阅读

高职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引言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简称“会展”,是一个新兴的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开设的院校从2002-2005年以个位数递增,自2005年以后开设会展方向的院校不断增加,如今全国已近200所高校开设,不过此类高校多是在外贸、旅游、英语、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会展方向,且高校多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这是沿海某职业院校会展专业对于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该行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人际沟通交往的通用职业素养,还要求专业的职业素养:会展的规划能力、会展设计能力、会展营销能力、会展广告宣传能力、会展服务能力等,笔者认为从事会展行业须具备如下一些职业素养:一个展会,步骤繁琐,从前期的选题、立项、策划到中期的招商、营销,以及后期的服务跟踪,涉及人员多,细节多,要从容与参展商、赞助商、服务商及各类的机构洽谈沟通,因此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运作能力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善于交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会展展期虽然只有短短数日,多的也就一月,但是前期筹备工作多,强度大,后期还有评估及成本核算等,需要从展人员既有开拓创新意识,又精通现代设计、预算、经营管理理念,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稳定,不惧工作压力和各种挑战。目前会展业蓬勃发展,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熟练掌握外语,知晓外交商务礼仪,在语言、公关等方面皆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

二、隐性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经常会听见有些高职生在讨论:大学毕业了,感觉三年就是浪费时间,什么都没有掌握。其实不然,你会发现自己更加成熟了,对于突况的处理更加沉着冷静,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了新的看法,这些都是隐性课程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内的隐性课程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动机。隐性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规划、建筑群的设计、教室的布置,传达一种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企业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传达安全生产、节约意识,久而久之,这些都会内化为一种价值规范,根植于潜意识里面;隐性课程对于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书本上的先进事例、行业内的模范人物、学校的好人好事,甚至对违纪者的处罚,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把那些先进事例慢慢内化为自觉行为,规避不好的行为;隐性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动机,校园活动中的胜利,比赛的荣誉及老师、同学的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同和归属感,激励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知行为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隐性课程可以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校园内的名言警句,校训校规,行业内先进人物的经验交流,都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与引导作用。

三、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隐性课程设计

据笔者了解,结合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很多实践性很强的高职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都有其明显的学科倾向,各校一般都采取大而全、宽而泛的课程设计,力求培养的学生样样能,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中就存在一个问题:许多会展公司宁愿招聘国贸、财务、英语、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不愿意招收对口专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原因是会展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实战经验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品越来越国际化,各种展览、展销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对会展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提高会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显得刻不容缓,但是这单靠目前高校会展专业中开设的显性课程是难以达到的。笔者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如图二所示的隐性课程体系,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开发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建有专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外界载体,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结构布局、楼群建筑、人文景观、绿化等,通过对校园物质层面隐性课程的优化开发,能够将丰富的生命力赋予在这些校园物质载体中,从而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探究、感受和实践的园地,创造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看到校园内绿树成荫,教室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建筑井然有序,会让学生产生自尊、自豪和崇高的感觉,学生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来保护优美的校园环境;看到校园内富有生命力的雕塑、肖像、名言警句、书法绘画等,学生会产生拼搏进取和严谨求学的态度;校园内的建筑群本来是没有生命与情感的,也不蕴含任何意义,但在经过精心设计之后,这些建筑群也能够“活”起来,富有生命力,成为高职特有理念的直观的外在反映。以会展专业为例,学校在布局建设方面,可以把某栋楼以某个著名会展案例命名,可以把某条小径以著名会展事迹命名,塑某知名会展专家的雕塑,看到这些,同学们都会肃然起敬,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会展策划大赛”,得到富含专业意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置于校园一角,美化校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对本职业的认可度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