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精选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xx省xx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XX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XX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 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

Abstract:Thesuccessofruralconstructionreliesontheimprovementofruralworkforce''''squality.Toimproveruralworkforce''''squality,itdependsonthebasiceducationandruralpolytechnictraining.AmericaandEUtakeactionsonthelegislation,supervisorysystem,traininglevel,trainingmeasures,examinationsystemandtreasuryto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ruralpolytechnictraining.Inordertousethereferenceofforeignexperience,improveourruralpolytechnictraininglevel,thepapersuggeststhatitrequiresclarifyingthegoalofruralpolytechnictraining,establishtrainingrulesandimproveruralpolytechnictrainingeducationsystem.

Keywords:agriculture;technicaltraining;newlycountrysideconstruction

长期以来,不仅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一年内参加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美国为32%(1991),瑞士为38%(1993),挪威为37%(1991),瑞典为36%(1993),加拿大为30%(1991),法国为27%(1992),德国为27%(1991)[1]。这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从立法、管理体制、培训层次、培训方法、考试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分析国外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经验,对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法制保障,经费支持

鉴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及其所涉及面的广泛性、复杂性,制定一套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是各国成功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通行做法。他们普遍都把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列为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只要你经营农业就必须接受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农场主也看得很清楚,要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进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智力投资,纳税人愿意付出这种代价。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接受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受过农业专业培训,不允许经营农业,不能给予物质资助。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关于职前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转岗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澳大利亚有《国家培训保障法》,该法规定,各项课程教学计划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人员编写,有教育专家、行业工商人员及政府官员参加,编制完成以后交州政府学分证审核会审议,并确定学分,得到法律承认,各校及各种培训机构才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拟定教学资料,组织实施教学。

国外很多国家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建立了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根据各国做法,多以政府投资为主,普遍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学员一般不交或仅交纳很低的费用,而且有的国家还向学员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国政府对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拨款,相当于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拨款数,主要用于补贴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而英国对参加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每周发给25英镑的补贴。澳大利亚的《国家培训保障法》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必须用工资预算的1.5%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未达到要求的雇主须依法向国家培训保障机构缴付其差额。美国职教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是免费的,中学教育后的教育层次中,公立教育机构的学生只需支付全部费用的1/6左右,在私立教育机构就学的学生全部自费,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部分资助[2]。

二、培训体系健全,兼顾差异

由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求的复杂性和经济、技术的迅速变化,学校不能完成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全部任务。建立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完善,通常都有一系列的培训机构来完成培训任务,不是只由国家包下来,而是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民间团体和私人办学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中起很大作用,具体的培训层次通常包括:

(一)政府组织的培训

农民教育一般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在中央有的由教育部领导,如西班牙的教育部设有职业培训局,具体培训工作由地方教育局执行;有的是农业部管,如英国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美国由农业部农业合作推广局负责,具体培训工作由州立农学院推广处管;印度是农业部配合农业并发制订培训计划,由农学院和地方农业开发部门负责;德国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农民培训。

(二)民办官助的培训

许多国家由民间团体组织农民培训,如荷兰由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和农业徒工培训;法国是由各种农业专门协会组织农民培训,他们从参加专业协会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中提出一定的基金,对参加专门协会的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丹麦是由农协和小农场主联合会创办农民培训学校,这种学校有权决定办学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教师和课程,教学计划由教师和农场主共同商定,政府设有教育都督员对教育计划起咨询作用;美国的“四健会”和“美国未来农民”协会是全国性的青年农业业余教育机构,由联邦农业部和州政府拨款资助,私人对“四健会”的资助占2/3,这些资金主要用在颁发智力竞赛奖金,组织旅行野营和其他专门奖励,培训机构志愿指导员的服务货币价值,约等于政府资助的四倍。

(三)私人企业组织的培训

一些发达国家的私人企业或财团,也办农民培训机构。如德国有些先进农户经政府批准可接受青年到他的企业培训,称为“农民培训企业”,这样的机构全国有2万多个;在挪威,私人和宗教慈善机构也办农民培训班;瑞士农场主自办农业学徒培训,由雇主本人进行指导和培训。

三、培训方式灵活,贴近农民

为更好地服务于培训者,这些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能够真正从农民培训者角度出发安排培训时间、地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或联系企业。实施交替式教学是这些国家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共同特点。

(一)长短期结合,脱产半脱产结合

根据农民是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以及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培训的学制多种多样的特点,农忙季节应以短期为主,不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行。欧洲国家的农业学徒一般是每周一天到农业学校学习。学制长的培训期达3~4年,每年冬季农闲集中2~3个月进行脱产学习。丹麦的农民培训期为4年,第1年用3个月进行基础课教学,最后1年还要在学校学9个月,其余3年到两个以上的农场进行培训。奥地利的农民培训一种是半工半读3年制,每年2个月脱产学习;另一种是头1年半工半读,后2年进行教学,每年有5个月都要在农场学习[3]。

(二)有多种培训方式可供选择

针对农民重实际和文化不多的特点,除对农民开办讲座、培训班、报告会以外,还组织农民现场诊断(如作物诊断、土壤诊断、病虫诊断),进行现场讨论。各国青年农民组织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组织青年农民到国外旅游,住在农民家里,实地体验异国农民的生活和学习经营农场的经验。如日本每年要组织几百位农民到欧美各国参观访问;欧洲国家每年都组织农村青年互访,旅费由官方和民间团体资助,也有自费的。

四、培训标准化,保证质量

尽管各国具体承担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任务的机构有所不同,但各国政府大都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标准,统一全国的教学规范,而且有着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监督执行,如德国在1970年成立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一个权威性的国家级机构,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和咨询的任务,地区一级最重要的协调权威机构是同业公会。

(一)“绿色证书”

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政府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一般是2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根据政府的规定,取得“绿色证书”以后才有以下权利:购买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得到政府的低息贷款,利息只有商业贷款的1/3;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头6年可以减免税收;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国家派农业顾问进行指导,提供技术援助;子女继承经营农场,受过农业教育的有优先权。

(二)徒工培训考试

当农业工人也必须经过徒工培训,如瑞士农业徒工培训需经过国家统一标准的考试,考试委员会由农场主、教师、农工代表组成,及格发给“技工”证书,证明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能力,技术的熟练程度合格。除了当农民和农工的资格考试外,还有“能力”、“领班”和“师傅”证书考试。瑞士规定,完成徒工考试后,并有1年农场的实践经验,再到农业技术学校学习,考试及格发给联邦“能力”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工资待遇就不同;师傅考试是技工理论和实践的最高考试,由联邦政府任命考试机构进行,参加考试的条件是:至少25岁,取得联邦能力证书,按考试委员会规定要有一段实际工作经验,提交一篇农场经济的学术论文。考试合格发给联邦“师傅”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就有资格带徒工和当兼职农业顾问[4]。

(三)等级证书考试

法国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后,按培训等级发给不同的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职业教育证书,要求有3~5年农业实践经验,要经营农场但没有得到农业职业证书,需要进行至少200小时的农业职业培训,取得证书才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农业专业证书,对一专业经过680~920小时的培训,可授予农业专业证书,政府确认他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农业技术员证书,成年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资历,经过2年的培训,可取得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技术员证书,技术员再经过2~3年的培训,达到农业专科水平,授予高级技术员证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两星期左右的短期培训班,学习某项专门技术,培训的时间在120小时以下[5]。

五、启示与借鉴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多,素质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急需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以改变现状。而目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现状并不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工潮”与“民工荒”同时并存,这些无不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

明确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实现理想培训效果的先导,具体的培训政策、内容及方法措施均应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我国应考虑特殊国情,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目标,并在总目标下分设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以素质提高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要根据区情,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目标的制定。如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要把培养高中级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和培养乡镇(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并重;中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西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殊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确立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制度

1.法律支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一项重头任务,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等政策,但至今尚未制定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必须树立把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融入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法律体系,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赋予应有的地位,并以立法形式加以保障,配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支持和促进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

2.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就我国目前而言,投入主体应由政府和受训人员组成。国外成功地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培训经费的充分保障,在经费的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在中国目前经济情况下也是不可取和不可能的,应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应促进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术培训要体现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实施委托培养、互相培养等方式;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

(三)完善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显得雷同、单一。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努力办好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第二,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和地点,将长、中、短期定点培训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第三,注重实践环节的培训,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培训者在培训期间就可以通过实际生产劳动接触生产和经济领域;第四,注意培训渠道、层次、形式的差异化,实现培训机构、培训者、企业“三赢”的局面;第五,实现培训地的合理转变,从输出地为主转变为输出地、输入地共同培训;第六,加强普教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增量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第七,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6-123.

[2]许华.美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J].教育与职业,2002,(02):49-50.

[3]夏金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除了要重视基础教育,还必须依靠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过程中,从立法、管理体制、培训层次、培训方法、考试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借鉴国外经验,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明确职业技术培训目标、确立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和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等三个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不仅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一年内参加过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美国为32%(1991),瑞士为38%(1993),挪威为37%(1991),瑞典为36%(1993),加拿大为30%(1991),法国为27%(1992),德国为27%(1991)[1]。这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从立法、管理体制、培训层次、培训方法、考试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分析国外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经验,对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法制保障,经费支持

鉴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及其所涉及面的广泛性、复杂性,制定一套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是各国成功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通行做法。他们普遍都把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列为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只要你经营农业就必须接受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农场主也看得很清楚,要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进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智力投资,纳税人愿意付出这种代价。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接受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受过农业专业培训,不允许经营农业,不能给予物质资助。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关于职前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转岗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澳大利亚有《国家培训保障法》,该法规定,各项课程教学计划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人员编写,有教育专家、行业工商人员及政府官员参加,编制完成以后交州政府学分证审核会审议,并确定学分,得到法律承认,各校及各种培训机构才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拟定教学资料,组织实施教学。

国外很多国家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建立了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根据各国做法,多以政府投资为主,普遍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学员一般不交或仅交纳很低的费用,而且有的国家还向学员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国政府对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拨款,相当于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拨款数,主要用于补贴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而英国对参加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每周发给25英镑的补贴。澳大利亚的《国家培训保障法》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必须用工资预算的1.5%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未达到要求的雇主须依法向国家培训保障机构缴付其差额。美国职教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是免费的,中学教育后的教育层次中,公立教育机构的学生只需支付全部费用的1/6左右,在私立教育机构就学的学生全部自费,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部分资助[2]。

二、培训体系健全,兼顾差异

由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求的复杂性和经济、技术的迅速变化,学校不能完成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全部任务。建立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完善,通常都有一系列的培训机构来完成培训任务,不是只由国家包下来,而是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民间团体和私人办学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中起很大作用,具体的培训层次通常包括:

(一)政府组织的培训

农民教育一般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在中央有的由教育部领导,如西班牙的教育部设有职业培训局,具体培训工作由地方教育局执行;有的是农业部管,如英国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美国由农业部农业合作推广局负责,具体培训工作由州立农学院推广处管;印度是农业部配合农业并发制订培训计划,由农学院和地方农业开发部门负责;德国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农民培训。

(二)民办官助的培训

许多国家由民间团体组织农民培训,如荷兰由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和农业徒工培训;法国是由各种农业专门协会组织农民培训,他们从参加专业协会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中提出一定的基金,对参加专门协会的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丹麦是由农协和小农场主联合会创办农民培训学校,这种学校有权决定办学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教师和课程,教学计划由教师和农场主共同商定,政府设有教育都督员对教育计划起咨询作用;美国的“四健会”和“美国未来农民”协会是全国性的青年农业业余教育机构,由联邦农业部和州政府拨款资助,私人对“四健会”的资助占2/3,这些资金主要用在颁发智力竞赛奖金,组织旅行野营和其他专门奖励,培训机构志愿指导员的服务货币价值,约等于政府资助的四倍。

(三)私人企业组织的培训

一些发达国家的私人企业或财团,也办农民培训机构。如德国有些先进农户经政府批准可接受青年到他的企业培训,称为“农民培训企业”,这样的机构全国有2万多个;在挪威,私人和宗教慈善机构也办农民培训班;瑞士农场主自办农业学徒培训,由雇主本人进行指导和培训。

三、培训方式灵活,贴近农民

为更好地服务于培训者,这些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能够真正从农民培训者角度出发安排培训时间、地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或联系企业。实施交替式教学是这些国家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共同特点。

(一)长短期结合,脱产半脱产结合

根据农民是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以及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培训的学制多种多样的特点,农忙季节应以短期为主,不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行。欧洲国家的农业学徒一般是每周一天到农业学校学习。学制长的培训期达3~4年,每年冬季农闲集中2~3个月进行脱产学习。丹麦的农民培训期为4年,第1年用3个月进行基础课教学,最后1年还要在学校学9个月,其余3年到两个以上的农场进行培训。奥地利的农民培训一种是半工半读3年制,每年2个月脱产学习;另一种是头1年半工半读,后2年进行教学,每年有5个月都要在农场学习[3]。

(二)有多种培训方式可供选择

针对农民重实际和文化不多的特点,除对农民开办讲座、培训班、报告会以外,还组织农民现场诊断(如作物诊断、土壤诊断、病虫诊断),进行现场讨论。各国青年农民组织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组织青年农民到国外旅游,住在农民家里,实地体验异国农民的生活和学习经营农场的经验。如日本每年要组织几百位农民到欧美各国参观访问;欧洲国家每年都组织农村青年互访,旅费由官方和民间团体资助,也有自费的。

四、培训标准化,保证质量

尽管各国具体承担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任务的机构有所不同,但各国政府大都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标准,统一全国的教学规范,而且有着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监督执行,如德国在1970年成立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一个权威性的国家级机构,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和咨询的任务,地区一级最重要的协调权威机构是同业公会。

(一)“绿色证书”

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政府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一般是2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根据政府的规定,取得“绿色证书”以后才有以下权利:购买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得到政府的低息贷款,利息只有商业贷款的1/3;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头6年可以减免税收;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国家派农业顾问进行指导,提供技术援助;子女继承经营农场,受过农业教育的有优先权。

(二)徒工培训考试

当农业工人也必须经过徒工培训,如瑞士农业徒工培训需经过国家统一标准的考试,考试委员会由农场主、教师、农工代表组成,及格发给“技工”证书,证明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能力,技术的熟练程度合格。除了当农民和农工的资格考试外,还有“能力”、“领班”和“师傅”证书考试。瑞士规定,完成徒工考试后,并有1年农场的实践经验,再到农业技术学校学习,考试及格发给联邦“能力”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工资待遇就不同;师傅考试是技工理论和实践的最高考试,由联邦政府任命考试机构进行,参加考试的条件是:至少25岁,取得联邦能力证书,按考试委员会规定要有一段实际工作经验,提交一篇农场经济的学术论文。考试合格发给联邦“师傅”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就有资格带徒工和当兼职农业顾问[4]。

(三)等级证书考试

法国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后,按培训等级发给不同的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职业教育证书,要求有3~5年农业实践经验,要经营农场但没有得到农业职业证书,需要进行至少200小时的农业职业培训,取得证书才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农业专业证书,对一专业经过680~920小时的培训,可授予农业专业证书,政府确认他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农业技术员证书,成年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资历,经过2年的培训,可取得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技术员证书,技术员再经过2~3年的培训,达到农业专科水平,授予高级技术员证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两星期左右的短期培训班,学习某项专门技术,培训的时间在120小时以下[5]。

五、启示与借鉴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多,素质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急需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以改变现状。而目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现状并不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工潮”与“民工荒”同时并存,这些无不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

明确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实现理想培训效果的先导,具体的培训政策、内容及方法措施均应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我国应考虑特殊国情,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目标,并在总目标下分设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以素质提高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要根据区情,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目标的制定。如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要把培养高中级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和培养乡镇(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并重;中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西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殊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确立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制度

1.法律支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一项重头任务,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等政策,但至今尚未制定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必须树立把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融入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法律体系,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赋予应有的地位,并以立法形式加以保障,配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支持和促进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

2.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就我国目前而言,投入主体应由政府和受训人员组成。国外成功地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培训经费的充分保障,在经费的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在中国目前经济情况下也是不可取和不可能的,应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应促进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术培训要体现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实施委托培养、互相培养等方式;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

(三)完善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显得雷同、单一。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努力办好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第二,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和地点,将长、中、短期定点培训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第三,注重实践环节的培训,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培训者在培训期间就可以通过实际生产劳动接触生产和经济领域;第四,注意培训渠道、层次、形式的差异化,实现培训机构、培训者、企业“三赢”的局面;第五,实现培训地的合理转变,从输出地为主转变为输出地、输入地共同培训;第六,加强普教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增量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第七,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6-123.

[2]许华.美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J].教育与职业,2002,(02):49-50.

[3]夏金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4]陈俊珂.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J].职教论坛,2003,(23):60-64.

[5]周春晖,周世朗.法国的农职教育特色[J].职教论坛,1997,(05):43.

由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求的复杂性和经济、技术的迅速变化,学校不能完成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全部任务。建立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完善,通常都有一系列的培训机构来完成培训任务,不是只由国家包下来,而是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民间团体和私人办学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中起很大作用,具体的培训层次通常包括:

(一)政府组织的培训

农民教育一般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在中央有的由教育部领导,如西班牙的教育部设有职业培训局,具体培训工作由地方教育局执行;有的是农业部管,如英国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美国由农业部农业合作推广局负责,具体培训工作由州立农学院推广处管;印度是农业部配合农业并发制订培训计划,由农学院和地方农业开发部门负责;德国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农民培训。

(二)民办官助的培训

许多国家由民间团体组织农民培训,如荷兰由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和农业徒工培训;法国是由各种农业专门协会组织农民培训,他们从参加专业协会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中提出一定的基金,对参加专门协会的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丹麦是由农协和小农场主联合会创办农民培训学校,这种学校有权决定办学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教师和课程,教学计划由教师和农场主共同商定,政府设有教育都督员对教育计划起咨询作用;美国的“四健会”和“美国未来农民”协会是全国性的青年农业业余教育机构,由联邦农业部和州政府拨款资助,私人对“四健会”的资助占2/3,这些资金主要用在颁发智力竞赛奖金,组织旅行野营和其他专门奖励,培训机构志愿指导员的服务货币价值,约等于政府资助的四倍。

(三)私人企业组织的培训

一些发达国家的私人企业或财团,也办农民培训机构。如德国有些先进农户经政府批准可接受青年到他的企业培训,称为“农民培训企业”,这样的机构全国有2万多个;在挪威,私人和宗教慈善机构也办农民培训班;瑞士农场主自办农业学徒培训,由雇主本人进行指导和培训。

三、培训方式灵活,贴近农民

为更好地服务于培训者,这些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能够真正从农民培训者角度出发安排培训时间、地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培训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或联系企业。实施交替式教学是这些国家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中的一个共同特点。

(一)长短期结合,脱产半脱产结合

根据农民是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以及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培训的学制多种多样的特点,农忙季节应以短期为主,不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行。欧洲国家的农业学徒一般是每周一天到农业学校学习。学制长的培训期达3~4年,每年冬季农闲集中2~3个月进行脱产学习。丹麦的农民培训期为4年,第1年用3个月进行基础课教学,最后1年还要在学校学9个月,其余3年到两个以上的农场进行培训。奥地利的农民培训一种是半工半读3年制,每年2个月脱产学习;另一种是头1年半工半读,后2年进行教学,每年有5个月都要在农场学习[3]。

(二)有多种培训方式可供选择

针对农民重实际和文化不多的特点,除对农民开办讲座、培训班、报告会以外,还组织农民现场诊断(如作物诊断、土壤诊断、病虫诊断),进行现场讨论。各国青年农民组织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组织青年农民到国外旅游,住在农民家里,实地体验异国农民的生活和学习经营农场的经验。如日本每年要组织几百位农民到欧美各国参观访问;欧洲国家每年都组织农村青年互访,旅费由官方和民间团体资助,也有自费的。

四、培训标准化,保证质量

尽管各国具体承担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任务的机构有所不同,但各国政府大都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标准,统一全国的教学规范,而且有着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监督执行,如德国在1970年成立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一个权威性的国家级机构,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和咨询的任务,地区一级最重要的协调权威机构是同业公会。

(一)“绿色证书”

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政府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一般是2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根据政府的规定,取得“绿色证书”以后才有以下权利:购买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得到政府的低息贷款,利息只有商业贷款的1/3;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头6年可以减免税收;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国家派农业顾问进行指导,提供技术援助;子女继承经营农场,受过农业教育的有优先权。

(二)徒工培训考试

当农业工人也必须经过徒工培训,如瑞士农业徒工培训需经过国家统一标准的考试,考试委员会由农场主、教师、农工代表组成,及格发给“技工”证书,证明有从事农业工作的能力,技术的熟练程度合格。除了当农民和农工的资格考试外,还有“能力”、“领班”和“师傅”证书考试。瑞士规定,完成徒工考试后,并有1年农场的实践经验,再到农业技术学校学习,考试及格发给联邦“能力”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工资待遇就不同;师傅考试是技工理论和实践的最高考试,由联邦政府任命考试机构进行,参加考试的条件是:至少25岁,取得联邦能力证书,按考试委员会规定要有一段实际工作经验,提交一篇农场经济的学术论文。考试合格发给联邦“师傅”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就有资格带徒工和当兼职农业顾问[4]。

(三)等级证书考试

法国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后,按培训等级发给不同的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职业教育证书,要求有3~5年农业实践经验,要经营农场但没有得到农业职业证书,需要进行至少200小时的农业职业培训,取得证书才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农业专业证书,对一专业经过680~920小时的培训,可授予农业专业证书,政府确认他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农业技术员证书,成年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资历,经过2年的培训,可取得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技术员证书,技术员再经过2~3年的培训,达到农业专科水平,授予高级技术员证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两星期左右的短期培训班,学习某项专门技术,培训的时间在120小时以下[5]。

五、启示与借鉴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多,素质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急需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以改变现状。而目前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现状并不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工潮”与“民工荒”同时并存,这些无不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

明确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实现理想培训效果的先导,具体的培训政策、内容及方法措施均应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我国应考虑特殊国情,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目标,并在总目标下分设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以素质提高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要根据区情,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目标的制定。如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要把培养高中级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和培养乡镇(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并重;中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西部地区重点是培训农村劳动力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殊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确立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制度

1.法律支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一项重头任务,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等政策,但至今尚未制定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必须树立把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融入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法律体系,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赋予应有的地位,并以立法形式加以保障,配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支持和促进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

2.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就我国目前而言,投入主体应由政府和受训人员组成。国外成功地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培训经费的充分保障,在经费的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在中国目前经济情况下也是不可取和不可能的,应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应促进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术培训要体现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合,实施委托培养、互相培养等方式;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

(三)完善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显得雷同、单一。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努力办好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第二,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和地点,将长、中、短期定点培训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第三,注重实践环节的培训,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培训者在培训期间就可以通过实际生产劳动接触生产和经济领域;第四,注意培训渠道、层次、形式的差异化,实现培训机构、培训者、企业“三赢”的局面;第五,实现培训地的合理转变,从输出地为主转变为输出地、输入地共同培训;第六,加强普教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增量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第七,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新晨

[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6-123.

[2]许华.美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J].教育与职业,2002,(02):49-50.

[3]夏金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职业技术;医疗卫生;培训方法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农村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我国对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改革非常重视,乡村医生肩负着农村地区基础性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艰巨任务。因此,优化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就要增强乡医职业技术,提高其医疗服务的效率。

一、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乡镇卫生院主持开展。乡镇卫生院的培训方式一般有脱产、进修、会议、讲座和短期培训班等这几种形式。除了脱产培训之外,其他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在短暂的时间段内无法实现系统知识的高效讲解。2.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由于历史原因,乡医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因此对于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学历需求较高。在调查了解中多数乡医对于能够获得大专及以上执业资格的愿望较高,而在实际教学中,培训方法没有针对性,不同学历、年龄、技能差异的乡医往往在一起统一培训,为了照顾起点低、能力较差的乡医,教授的课程一般是基础性的内容。因此培训效果难以达到学历和执业资格提升的效果。3.工学矛盾乡村医生多数由于经济状况的紧张,没有能力支付长期外出进行培训和进修的费用。由于平时还需要务农,无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对于培训的热情也逐渐降低,而长期的不进行优质教育和培训,其能力无法实现职业资格的提升,工学矛盾严重。

二、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影响因素

1.培训体制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不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方法方式依赖于体制的管理。目前对于乡医技术培训管理化、标准化的规范仍未形成。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也未对乡医培训管理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乡医培训的主体、方式、标准并未形成。2.培训保障乡医职业技术培训补助不到位。乡医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而且是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医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仅是乡医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水平的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乡医不仅学历水平低,其经济状况也堪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乡医的培训补贴,缓解乡医培训的工学矛盾才能激发乡医培训的积极性。3.培训模式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不科学。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由于没有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因此在培训方式的选择方面也有失科学化。不同学历、能力和基础的乡医在短期内参与集体化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不利于乡医的深入学习。

三、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优化

1.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体制、机制,统一培训的标准,明确培训主体;将乡医终身接受教育培训定为乡医的义务,并纳入相关的管理监督之中;出台系统化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管理指导要求,设计考核标准、考核目标和考核流程;按照激励政策对其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

2.增强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保障

在激励乡医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之中,要建立和完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乡医的待遇优化政策和平时培训的补贴方式。改善乡医的待遇,特别是提高具有执业资格乡医的待遇,对乡医进行职业化的管理,为乡医提供医保、退休保障、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缓解工学矛盾,鼓励乡医积极参与职业技术培训。

3.优化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开展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必须了解乡医的培训需求,针对乡医的基础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全科医疗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将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将函授、自学考试和临床进修培训相结合;将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乡医培训需求。4.优化师资队伍目前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卫生院主持开展,由乡镇卫生院派遣乡镇医生去参与乡医的技术培训工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村地区的

医疗情况,依托更加专业的高等医疗院校,优化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量,鼓励具有较高资质的医生到农村支持当地的医疗卫生发展。

四、总结

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在于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体制的健全、模式的选择和保障的合理。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优化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关注乡村医生的执业现状,是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常影,姜新,郭翠婷,许娜.“互联网+”背景下乡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09):1112-1114.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6篇

(一)农民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度明显,土地农转非增速,土地征占规模不断增大。相应地,农村失地农民人数激增,这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问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却较短,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或者城市生存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农民严重缺乏职业技能,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其职业技能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失业农民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农民勉强实现就业,但大多也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行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工资待遇低且工作稳定性差。因此,农民亟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创造和把握再就业机会。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条件差。目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政策导向性,一些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简陋,培训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虽然国家对于农民培训方面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施建设需求经费巨大,这些费用远远低于实际需求。

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目前,大部分农民培训教师缺乏相关信息技能培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缺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所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政府部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农民培训教师工资拖欠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3、网络培训资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针对农民培训的网络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符合农民需求的培训少。目前,农民培训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家务农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是新农村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二是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户籍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四是从事农、林、渔业、种养殖为生的农村居民。在对农民实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而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培训课程也没有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分类,导致农民培训项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烹饪等脱离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与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

在农民培训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合理安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用到的相关硬件环境、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问题。政府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省农、林、渔业等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同时,整合农业职业院校、乡镇成人学校、农民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在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农民培训机构中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农民培训班。应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农民培训效果建立奖励与考核制度。强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农民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跟踪工作,加强培训的督查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二)建立农民培训专项基金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需要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设施,而这些设施配备需花费较多的经费。参加培训的教师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这些都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地市级政府部门以及个人参与到农民培训项目中来,从而保障稳定的经费来源。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可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资金投入。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进一步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作为培训主体,参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以保障农民培训中现代教育技术人力、物力的充足供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的农民培训主体除公办培训机构外,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按国家规定也可参与农民培训,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培训教师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总的来看,教师层次良莠不齐。因此,应该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以及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应多渠道广泛吸收培训师资,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等兼任培训教师,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四)重视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民培训课程的有机整合离不开农民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农民培训内容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农民工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并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针对培训内容开发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开发适用于小组协作学习及个人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

(五)加强农民培训的个性化与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网络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农民培训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培训,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体现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以及培训需求来选择相应的网络培训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农民学员还应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意识,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相互配合,不断调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化职业需求。另外,网络培训平台还应开发网络辅导答疑系统,鼓励农民应用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博客等进行聊天、文件共享、文件传输等,随时与其他农民进行广泛交流,让农民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网络随时都能方便接受到专业的答疑。

(六)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7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背景

1.国际社会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要求对发展采取一种综合方式,这种方式承认下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消除一切形式和层面的贫穷;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保护地球;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有男女获得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确保充分的性别平等以及促进社会包容。

2.教育与培训对实现2030年议程至关重要。《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的愿景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中。“2030年教育”高度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获得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消除性别差距以及确保弱者的机会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培养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能、促进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支持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转变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种需求。

3.过去6年里,教科文组织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 年)》①,其目的在于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以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共识》②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分析与预期发展成果相联系提出了一个构想,并且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

4.《上海共识》的构想和政策领域有助于启发《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修订和起草工作,该建议书是通过与新近修订的《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2015年)密切协调和配合制定的。这两项建议书为终身学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对于帮助实施“2030年教育”至关重要。

5.2014-2015年期间对《战略》进行了一次评估③,评估发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赏。教科文组织在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和开展政策审查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国家一级受到重视,而其概念性和准则性工作构成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有助于会员国制定和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评估还强调了教科文组织在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定位为促进公平、社会正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学习途径方面的全球领导作用。评估还认识到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组成的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全球网络④的独特性,以及教科文组织在团结那些活跃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际组织方面的号召力。评估还表明,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一级开展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一种长期的战略方式。尽管自2010年以来通过改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评估结论显示,该网络的潜力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6. 这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制定考虑了2030年议程、《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评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全球趋势的分析⑤以及各种磋商,例如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新《战略》的虚拟会议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关于2030年议程中技能的会议。磋商和起草工作是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FFA)的制定协调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行动框架》的实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解决关键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等问题。

目标和优先领域

7.《战略》在《中期战略》(37 C/4)框架内确定了2016至2021年期间的关键政策领域和行动。《战略》有助于实现教科文组织的战略目标、本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性别平等和非洲、《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以及《青年业务战略》。

8.在这一背景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完全一致,旨在支持会员国加强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相关性以及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技能的努力,并为整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9.《战略》有三个优先领域: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

10. 增加青年就业是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和社会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为了吸收目前失业的7 300万年轻人以及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 000万人,未来10年里需创造至少4.7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⑥。与此同时,经合组织的调查⑦显示,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许多毕业生对工作领域准备不足。获得体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源。就业不稳定的工人目前在全世界有14.4亿之多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的工人占该数字的一半以上,这些地区有3/4的工人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

1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进入工作领域所需的技能,包括自营职业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提高满足公司和社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的能力,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减少进入工作领域的障碍,例如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确保所获得的技能得到承认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低技能人员、失学青年以及失学、失业、没有接受培训的人提供技能发展机会。

12. 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为国家一级的干预行动提供基于证据和注重影响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地区和全球倡议的方式。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具体优先领域的深入分析,包括供资。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国家决策者和负责培训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机构的能力建设倡议。在地区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议程的出现、同伴学习和知识共享。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在全世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和增强吸引力以促进青年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多边举措和合作活动。

支持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

13. 教科文组织将倡导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采取一种全政府的办法,促进青年就业以及更好地连接和匹配相关政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工业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干预行动将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完全按照受益国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先事项来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14. 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的支持将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所述重要政策方针为依据,其中包括机构安排、治理和监管框架、供资、公平和准入(尤其是对边缘化群体和妇女而言)、质量和相关性、课程改革、资格框架和质量保障、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计划的监测和评估等。

15.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通过将创业课程纳入正规课程和认证、支持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以及鼓励与私营部门和社区一起制定指标和合作项目等战略,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创业技能的发展。

16.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30个国家提供政策审查和支持。这些国家的挑选将根据具体援助申请并以需求为依据,同时适当关注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和地域分配。受益国家数目的增加将取决于预算外供资和伙伴关系。

17. 为确保可以获得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源,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预计将支持会员国设计有效和高效的供资战略以及在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和计划中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为目标。这将包括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设计、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及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大、公平和质量提供资金的可选方法。

18.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约10个国家提供支持,以便制定一个包括私营部门捐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战略。本组织将为增加受益国家的数量寻求伙伴关系和预算外资源。

促进协作方式和能力建设

19. 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的国家在实施方面并不都是成功的。对许多国家来说,缺乏能力和伙伴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级别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体系和伙伴关系。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门的预算外举措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

20. 教科文组织还将重点支持对部委、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的培养。为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领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建设启动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将使全世界大约100个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受益。

2. 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

21. 尽管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增长,但不平等和贫困在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平均而言,对有可用数据的国家来说,最富有的10%的人赚取了30%~40%的国家总收入。相反,最贫困的10%的人仅赚取总收入的2%左右⑨。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妇女,缺乏获得技能发展和体面工作的机会。总的说来,妇女仍然有着更高的失业率,参与劳动力的可能性更小,面临的不稳定就业风险更高,例如自营职业或充当家庭帮工。2014年,全球的妇女失业率为6.4%(而男子为5.7%),全球的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68.7%(而男子为81.7%)⑩。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8篇

一、现代职业技术培训师资的提前储备

1.师资提前储备的意义。根据对某工种、某技术或某工艺潜在优质培训市场的预测,提前计划安排,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操作技能、收集相关资料等来筹备软性培训条件,一旦市场成熟马上就可以招生培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师资提前储备。师资提前储备所涉及的技术和工艺是处于普及较少或没有完全普及状态时,经科学预测,非常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迅速普及和推广,因而用户会产生培训需求。

2.师资提前储备的必要性。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有别于学历教育,它要求时间短、见效快,紧跟新技术和新工艺,满足各种培训要求。所以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不仅要能把握眼前的市场,还必修强化师资超前储备,筹划未来市场,使培训始终充满生机。当然,师资提前储备也是有风险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并且不一定所有的储备都能用来办成相当数量的培训班,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比较晚,这就取决于提前预测的科学性。

3.师资超前储备方向的论证。师资提前储备不进行论证就可能是盲目的,会造成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它要求培训者随时观察追踪技术理论的动向,了解当前技术的应用情况,某项技术首先应用的地区在哪里,国外应用的情况,发达地区应用的情况,开展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普及的范围有多大等。某项技术或设备应用普及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小,同时,还应考虑某地区的客观条件是否符合应用要求,再者应注意国内部门在环境等方面对该技术或设备的舆论导向。再就是到普及应用的现场去征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对该技术或设备的看法,从而综合论证是否会在合适的时机产生大的培训需求,继而确定师资提前储备的可行性。具体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进行论证:一是某项技术、工艺或设备已经在哪些地区开始应用并处于推广阶段;二是通过媒体收集权威专家对该领域应用状况的评价及展望;三是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工农业生产状况、科学技术消化速度的快慢等因素分析该技术、工艺或设备在本地区普及应用的可能性;四是和本地区的工程技术专家座谈,展望该技术、工艺、设备对该领域投入应用的信心以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五是了解和研究该领域与本地区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适应性。

二、职业培训特色教材建设

1.特色教材应适应时代需要,突出现代职教特色。首先应体现职业培训观念的现代化。目前,职业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需要不断地在知识上更新,技能上提高,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次体现职业培训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教学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变,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多媒体课件也将成为现在教材的主要附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其队伍的组织。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组织怎样的一支教材编写队伍,对教材的编写风格,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及教材的总体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教材的编者应该是一些来自教学一线,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有多年培训的经验和深深的热爱,在教学实践中已摸索总结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另一些应来自各行业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他们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治理的需要,能使所编教材处于理论的前沿。这些人的共同参与,能够把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具体实用的知识中去,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深度,较好地体现教育培训教材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9篇

24. 为了支持在将弱势群体纳入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方面遭遇困难的国家,教科文组织将制定指导方针,并且收集和分享有希望的政策措施和解决办法。教科文组织还将向会员国提供政策建议和能力培养服务,使所有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容易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通过投资于作为提高获得和参与比率的创新手段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25. 教科文组织将在加强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方面与有关会员国合作。将特别关注加强会员国对工作领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雇主、个人和社区的技能需求方面价值的认识。为实现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更大的技能发展,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工作场所和农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和相关的培训,包括通过传统的学徒制,以及鼓励行业协会、地方当局和社区在治理和供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增加妇女和女童参加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的机会并在工作领域提供平等的机会

26. 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性别平等以及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将试图填补在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该问题方面的知识缺口,推动政策学习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将特别关注制定相关战略,以推动妇女进入就业前景更好的职业领域;确定国际上有希望的相关做法,包括改进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性别平等的监测和评估;以及促进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针对重要伙伴包括劳动力市场利益攸关方的宣传。除了推广有针对性的措施,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审查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活动时把性别平等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以便性别平等因素对政策优先事项和支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3. 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27. 所有发展部门都有着巨大的和动态的技能需求。各国需根据具体环境来确定方法和优先事项,以确保可持续的国家发展道路。然而,对所有国家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紧迫的并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所有会员国都将把向绿色经济以及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社会转型作为优先事项。此种转变将积极影响就业并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未来20年,转向绿色经济能够在全球新增1500万到6000万个工作岗位,让数千万工人摆脱贫困。

28. 数字技术在世界许多地方快速传播,对所有学科、经济体、行业和工作领域产生影响。尽管如此,60%的世界人口仍未上网,不能充分参与数字经济。会员国和国际社会需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减少在获取这些服务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不平等,以确保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利益。

29. 这样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技能发展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这一点需要适合具体环境的政策解决办法以及一个在国内利益攸关方中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为此,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联系的跨部门做法,以支持会员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顺利过渡。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跨部门做法

30. 教科文组织将开发实用工具,帮助会员国设计和实施关于技能需求、供应和利用的适当和有效战略,以实现优先领域的预期发展成果,例如健康、水、可持续工业化和能源、农业和食品安全及安保。为此,将制定一个框架,以便确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技能战略的组成部分和行动要点、指导这些战略制定和审查的一系列原则以及这些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良好做法的具体例子。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和地方级别的相关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伙伴关系。

31. 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利用数字技术来确保技能的缺乏不妨碍国家向着数字变革推进,并确保广泛分享好处。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各国查明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包括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技能。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努力实现资格和课程的现代化、培训教学人员;以及加强在工作场所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承认。

32.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与劳工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联合国机构如粮农组织、环境署、《气候公约》、工发组织和世卫组织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并查明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增强绿色技能,以便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

33.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实现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并增强其能力以履行其对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在这一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促进与包括企业、社区和发展伙伴在内的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绿色技能方面的伙伴关系和协同作用,加强对会员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34. 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教科文组织在机构和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工作将支持会员国实现绿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具体办法是采取一种机构整体变革的方式,这就使得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进行能力建设,以便实施系统的改革措施,将可持续的概念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在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中开发合适的培训课程。

35.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确保绿色技能领域的知识发展和共享,特别是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加强与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发展问题机构间工作组(IAWG)的合作,并将为开展联合活动以推进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创造机会。

交叉干预行动

36. 为了使《战略》优先领域的成果最大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对其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并查明和预见技能需求,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计划提供信息。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创建国家、地区和部门利益攸关方平台,以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之间的沟通。

37. 教科文组织还将开展研究,支持会员国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成果的数据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可能性,包括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将与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一起制定一个关键指标框架,以提高会员国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4及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相关具体目标的实现进展的能力。将为报告准则性文书的执行情况制定准则。

38. 教科文组织将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和机构间合作。此外,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有关跨界承认资格的讨论,具体做法是探索制订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资格认可质量保证国际准则的可能性,以及确定一系列国际参照基准以便于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的国际比较和认可,其别提及移民和难民的需要。

组织方面的影响

39. 为了使本《战略》更加有效并便利其实施、监测和评估,教科文组织将按照本组织的规则和程序,应用一种注重成果的计划编制、管理和监测方法。

40. 教科文组织将编制一张责任和结果汇总表,纳入使得可以持续跟踪《战略》实施进展的具体指标。

41. 将在2019年进行一次中期审查,以评估进展情况,视需要并根据情况及业务背景对《战略》进行调整。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监测也将为中期评估提供信息。

42. 在2021年即《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年将对《战略》进行评估。《战略》评估将考虑一项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影响的独立研究结论。

43. 将利用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机会来分享进展并制定2021年后的新战略。

监测和评估

44. 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工作将按照本组织的职能进行,考虑到总部、地区办事处、总部外办事处与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总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处将领导本战略的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充当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的中心以及研究和创新、知识共享和能力发展的资源中心。通过建立一个“实践社区”以及通过由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相关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团体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5. 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将成为相互学习、能力建设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驱动力量。

46. 与教科文组织及其网络一样,广泛的发展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和网络活跃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将继续开展集体行动,并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指标和统计数字、绿色技能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等问题上联合开展工作。鉴于2030年议程的重要性以及挑战之严峻,教科文组织将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合作,以扩大范围并让其他联合国机构、发展银行和双边组织参与进来,以期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以及对其他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宣传和动员。

47. 教科文组织在地区层面的参与将涉及与地区经济共同体(REC)秘书处以及其他相关的地区组织在其重点领域内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同伴学习、能力发展和知识共享举措继续支持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地区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重点是地区资格框架、用于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以及地区准则和工具的制定和开发。

48. 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还将建立或加强与技术和财务利益攸关方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通过地方教育小组(LEG)和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机制,并在必要时增强会员国的捐助者协调能力。

建议作出的决定

49. 鉴于以上所述,执行局可考虑作出以下决定:

执行局,

1. 忆及第196 EX/6号决定;

2. 审议了第199 EX/6号文件;

3. 对总干事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草案与“2030年教育”相一致表示赞赏;

4. 批准第199 EX/6号文件所载拟议战略,并请总干事实施该战略;

5. 还要求总干事考虑到来自会员国的报告,将在实施该战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纳入其已计划提交大会第三会议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报告;

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10篇

一、继电保护实训基地

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前身为湖北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专业培训中心,该基地于1988年建成,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2010年5月,经过严格的遴选,该基地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基地建设情况

基地按照实际现场标准设计500kV和220kV两个变电站的完整二次系统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可对实际现场设备运行中出现的保护异常、保护故障进行模拟分析,以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同时,本基地还拥有目前国内继电保护设备最先进,厂家最广泛的优势,可用以开展各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技能比武、教师培养等工作。

2.工作成就与动态

基地的投用,为国家电网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实训、比武以及项目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已先后多次承担国网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人员培训任务,承接湖北省第五届职工技能大赛暨湖北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专业高技能比武等多项比赛,并依托基地顺利进行了湖北电力继电保护专业标准化课程开发项目(目前已验收通过),出台《湖北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继电保护培训规范》,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肯定。

二、电力营销实训基地

国家电网电力营销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按照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专业技能要求建设而成,总投资900多万元,实训面积600余平方米,涵盖电能计量、用电检查、装表接电、用电信息采集、抄表核算收费、用电业务受理、95598客户服务七个职种,实现了电力营销教学、培训与生产实际操作的零距离衔接,可用于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以及供电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考核、竞赛和鉴定工作。

1.基地建设

基地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满足供电公司电力营销人员现场技能需求为导向,按照“理论与实操相结合、重视实际技能培训”的培训思路,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全省电力营销人员培训体系,描绘出电力营销人员岗位学习地图,采用实操演练、案例教学、角色替换等最新培训方式,实现了电力营销培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造就了电力营销专业特色培训品牌。

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实训基地高度重视教培互举体系建设与开发,以研发促培训、以培训促研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与各网省培训中心的交流合作,努力将基地打造成电力营销专业的研发基地和研讨中心,力争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的电力营销培训基地。

2.工作成就与动态

电力营销实训基地的培训工作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要求,按照“理论与实操相结合、重视实际技能培训”的培训思路,从湖北电力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展了电力营销特色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技术讲座、交流讨论、实操演练等方式,组织行业技术专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高校教师为学员授课,着重更新学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湖北电力营销培训的特色。

近年来,电力营销实训基地教师先后承担了全国“农电工知识技能竞赛”选手培训、全国“用电检查、装表接电”大比武强化培训、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之星”劳动竞赛湖北选手的选拔培训、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计量技能竞赛”强化培训、湖北省电力营销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工作,培训选手在全国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一大批技术能手和技能专家从这里走出。在2005年、2008年、2010年连续三届的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之星”竞赛中,培训选手共计9人全部荣获获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之星”称号,1人荣获“十佳服务之星”称号。

三、仿真实训基地

国家电网公司湖北电力仿真培训中心是国内开展电力仿真培训最早的单位之一。1988年,原湖北省电力局决定在武汉电力学校(现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大型火电机组仿真培训基地,1993年2月,“湖北电力仿真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在并开始组织对外培训。

1.基地建设

基地研发实力雄厚,从1988年参与第一台仿真机组开始,先后自主研发了35kV―1000kV各电压等级的变电仿真机、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200MW~10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生物质电厂、水电厂仿真机也已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基地在努力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开发成果,曾为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等多家单位和机构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深受广大用户好评;与此同时,基地实行培训与仿真开发并举,仿真开发紧跟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的脚步,将培训需求融入到仿真机的开发中,开发出针对性、适应性较强的培训体系,并已出版配套培训教材多部,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仿真培训中。

2.工作成就与动态

经过多年努力,国家电网湖北电力仿真培训中心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电力仿真培训中心之一。2005年11月,基地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评估,首批被授予“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变电)”。研发成果更是得到了业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2006年中心独立开发的“50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获得中电联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奖系统开发类一等奖;2008年完成的1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变电运行培训系统已正式通过验收,专家组认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由基地研发的各类产品多次荣获湖北省电力公司、华中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