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表达题一向是高考语文命题中最容易出新的题型,层出不穷的考查方式显示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现结合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的致谢词来具体讲解致谢词的解题技巧。
(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人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及扩展语句的能力。该题很好地把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考查的要点是学生对致谢词基本格式的掌握情况和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共有三个空,致谢词中间部分已经列出,避免学生漫无边际地组织答案。第一个空后有冒号,顾名思义应该填入被谢方的称谓,必须明确本题所涉及的双方应该是被谢方华南大学和感谢方南粤中学(注意称谓不可以乱说,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来筛选)。题目中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人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所以,学生在第二个空格部分应重点填写这些内容。第三个空格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据前文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前面已经提到了感谢的缘由,中间部分列举了捐赠对本校的帮助及作用,所以,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最后的部分是进一步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第1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毕业论文的结束意味着我在xx院校区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首往事,心潮难平,感慨良多,但无论如何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在此,要特别感谢求学过程给予我无限支持和帮助的老师、朋友和亲人们。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日常的学习,论文题目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程老师都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给我鼓励和动力,也正是在她的指导和督促下论文才得以如期完成。
感谢我们一起在学校努力的同学,我们彼此关心、互相支持和帮助,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对我学习、生活给予的支持和照顾。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获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与先前研究工作者的宝贵资料,论文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你们的协作和帮助,在此对你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希望可以以本文向你们汇报,以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你们永远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们,尽管与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相比,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仍要真诚地说声:谢谢你们!
【第2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摘要】本文以Hyland和Hyland&Tse的研究为基础,对我国英语语言文学30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作了研究。旨在为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启示,促进学术交流。
【关键词】致谢语 学位论文 体裁
一、引言
致谢在论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术语篇中作者向曾给予学术和情感帮助的人们和机构表达谢意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渠道。尽管致谢如此重要,但是学术界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
二、文献综述
虽然致谢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学术著作、论文中就已经十分常见,但是对其研究直到Hyland 2003年发表《博士论文致谢:一个灰姑娘语类的结构》,才真正起步。
国外研究主要以Hyland(2003)和Hyland & Tse(2004)为代表。Hyland 探讨了致谢的语类结构及其语言实现形式,迈出了致谢研究的第一步。在国内,柴同文(2012)对学术致谢的语类结构及其功能变体研究。孙迎晖(2009)对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研究过程
摘 要:感谢语是他人对自己给予帮助后对他人表示自己的感激言语,全世界人民都会通过感谢语来表示自己的礼貌。国外一些学者对于感谢语的表达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研究此文化区域的不同。既有理论上的阐述,也有实证性的研究。而国内对感谢语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文试对汉英感谢语的使用场合,感谢形式和受话人的应答形式进行对比。
关键词:感谢语;语用对比;使用场合;感谢方式;应答方式
一、引言
感谢语是他人对自己给予帮助后对他人表示自己的感激言语,全世界人民都会通过感谢语来表示自己的礼貌。感谢语应用于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人民之中,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以及文化及生活领域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感谢语的表达形式以及使用方式都会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各国语言之中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历史比较悠久,人们能了解英汉感谢语言的用法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会方便人们使用且对表达的谢意被他人所能接受。正确的应用好感谢语可以帮助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感谢语使用不当则有可能使人际关系产生裂痕。
二、国外感谢语研究概况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感谢语使用不同角度和范围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尤其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参与其中。Searle在1969年通过言语行为理论来解析致谢的定义以及它的使用方法。Leech在1983年通过语言在社会应用范围的不同使用功能有所区别而进行分类,他把感谢语分类到友好交际当中。Rubin在1983年对夏威夷进行调查研究,其感谢语言研究表明“thank you”除了表明对另一方表示感谢或者赞扬以外还表示话语结束的预示。Eisenstain和Bodman在1986年针对美国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观察人物之间的感谢言语行为进行了解对比,研究发现来自其他国家譬如日本、韩国、中国、苏联等地方感谢语言和美国英语本国人语言用法均有所区别,而且因为环境因素他们对感谢语的应用方法都有些困难。Aijmer(1996)基于旧版LLC对致谢、道歉等常用会话用语(conversation routines in English)进行多方面的分析。Aijmer在此研究中采用语言形式和语境、语法等方面相结合方式研究英语口语中的致谢用法,回应致谢的一些套语以及致谢的表达形式;除此之外Aijmer还对语料库中不同的问题类型分别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它们的表达形式以及衍生出来的表达形式作为分析,,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以言办事(perlocutionary)、组织话语篇章的各种功能,作为小品词的各种功能如作为邻接三个话轮为一回合结束信号,对建议的强式接受,还有就是作为电话谈话结束信号或者是道别语等,影响它们的实际使用的语用因素,如好意(favor)的类型、大小、交际双方的关系等。最后,Aijmer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简单和加强两种表达式的致谢语各自建立起了一套包含语言形式与社会功能及语用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理论框架图。
三、国内感谢语研究概况
我国对英汉表达感谢方式不同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比较晚,感谢用语常用于生活当中并不被学者所重视。毕继万在2996年发表一篇文章就是针对汉英感谢语差异的,这篇文章研究汉英感谢语差异就建立在交流经验基础只是的,受话人的应答形式以及感谢语与人际关系方面讨论了汉英感谢语的差异。王玉环(2002)对CEL中的MSSS 和USSS 子语料库中的致谢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她的考察结果是致谢语是目标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学者对致谢语的使用范围及如何应用的学习理解都存在不足,不能够有效的理解学习其一些广泛内涵。在学校老师对语言用法教学比较单一,讲解内容也比较普通不能被学生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以及各种场合运用中存在错误以及不当。刘万生(2004)在“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一文中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汉英两种语言感谢语的使用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感谢语的习得情况。指出中国EFL 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往往将汉语中的情景、感谢策略和语言迁移到英语中使用。
摘 要:“生受”一词是温州人接受帮助、馈赠时常用的致谢之辞,这种用法可溯源至宋代俗语中表“辛苦”义的形容词“生受”。语法上,“生受”经历了“词组-形容词-动词”的演变过程;语义上,经历了“辛苦义-麻烦义-感谢义”的引申过程。宋代俗语词“生受”在普通话中早已消失,却很好地保留在了温州话中。
关键词:生受 致谢语 温州话
一、引言
明清小说中,常见“生受”一词,表示“感谢”“劳烦”等义。如:
(1)〔旦〕早上分付姑姑,买酒一壳,少解夫君之闷,尚未见回。〔生〕生受了,娘子。(《牡丹亭》第39出)
(2)武大道:“却是好也!生受大嫂,今夜醒睡些个,半夜里调来我吃。”(《水浒传》第25回)
(3)平儿斟上茶来,赖嬷嬷忙站起来道:“姑娘,不管叫那孩子倒来罢了,又生受你。”(《红楼梦》第45回)
以上三例“生受”与普通话中的“麻烦你”“劳烦你”用法与意义一致,表示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是人们在接受帮助、馈赠时的致谢语、客气话。
摘要:谢灵运和谢朓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虽同写山水诗,但二者的山水诗却各具特色,尤以他们诗歌语言最甚。大谢语言富艳精工兼具自然清新,而小谢语言则圆美流转如弹丸。本文试从此点出发来具体分析二者诗歌语言特点的不同。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语言
《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它简要的解答了魏晋玄风在“自惩”的同时,又在另一种情况下得以“自赎”。其最突出的功绩即催化了山水诗。大谢灵心秀质,化哲理玄思为林泉高致,使诗坛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成为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和山水诗派的鼻祖。但大谢的山水诗还存在不足,继他之后的小谢使山水诗进一步成型,趋于完善。他以其清妙的诗风一扫玄风的阴霾,且更为讲究声律、韵味,尤以他的“新体诗”为唐代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谢均是中国山水诗史上杰出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语言均有清新的一面,但二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大谢语言——初发芙蓉之自然可爱与富艳精工典丽雅致
大谢的语言具有鲜丽清新的特点。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①萧纲也认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才高词盛,富艳难踪”从以上二家对灵运的评价可看出,大谢诗的语言兼具两种风格:一为清新,二为富艳。
以大谢《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例,诗中描写的山水可爱淡雅、清新自然。它讲述了作者从石壁精舍返回住所的经历和感受。从诗人出谷时所见山水的清晖,到入舟时见到的云霞、芰荷和蒲稗再写作者登上岸后趋南径、偃东扉。所描写的景物是清新的,人物行动是自然的。全诗始终紧扣住一个“还”字,以它为线索贯通,处处都体现着它,写得井然有序,行踪娓娓道来。语言也正如它所描绘的山水一样——也具有自然清新,可爱淡雅的特点。
再深入分析,发现它的“自然”不是天然生成的自然,而是人工雕琢,刻意为之。王世贞认为:“谢灵运诗至侬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是天然”②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大谢诗语言的特点,即诗人精心遣词造句,注重字词的雕刻和琢磨,依靠人为雕琢构成了“人工的天然”。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涤除雕琢痕迹,做到“工极而臻于自然”。方东树也认为:“谢公造句极巧,而出之不觉……以人巧造天工。”如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中的“变”“含”“敛”“收”的运用就极为讲究,赋予景物人的感情。
大谢写山水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如刘勰所说:“极貌以写物”,写山水就要极尽描写之能事,写山就要写尽山之姿,写水就要写尽水之态。不像其他很多诗人写山水或是大致勾勒,或是作托物起兴的寄托。与他大致同时代的陶潜相比,二者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陶潜写诗重在写意,写景是大致勾勒,不是一一细致的道来,读他的诗要靠悟,常常给人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他的诗需要人去品、去悟、去体味。而灵运则完全不同,他的诗与其他很多诗人的诗比较就像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比较。“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他力图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一一再现出来。要将这么多的东西详细表现出来,就不得不在语言上下很大功夫。故大谢极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且他写诗多用汉赋的写法,以赋法作诗,重视铺陈,再加上喜用繁复的辞藻,艳丽的词语来表现,故形成了诗歌语言典雅精致、富丽精工的特点。大谢就以自己的精心打磨与雕琢形成了绚烂到极致而后归于自然的语言风格。
摘要:礼貌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性。礼貌用语在英汉语中都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不同文化中,语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在语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常见的英汉礼貌用语,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06-02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民族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英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主要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在英语中分别对应thank you,please,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分别对应谢谢、请、对不起、再见。英汉语中的这些用语,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但它们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
1.致谢语:“谢谢”和“thank you”。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基本语义是对应的,但两者有着很大差别。首先,“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谢谢”更高。在汉语中,家庭成员之间基本不用“谢谢”,熟人、亲戚好友之间,也很少用。而英美人则相反,熟人、亲戚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均用“thank you”这句话。其次,“谢谢”和“thank you”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也有差别。当讲汉语的中国人得到别人的恭维、赞扬或邀请时往往采用谦虚推让、贬己尊人甚至是否认自己的方式,而英美人在受到称赞或邀请时,会高兴地表示谢意。此外,讲汉语的人在接受服务时,常常向服务员表示谢意,而英美国家则相反,往往是服务员向顾客表达谢意。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对于“谢谢”和“thank you”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别人感谢时,讲汉语的人会回答“不客气”或“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类似的话,而讲英语的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或“I am glad to help you!”等。如果将汉语的回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译成英语为“Never mind. It’s my duty.”而在英语中“Never mind”是在对方表示道歉时才使用的回答语,而“It’s my duty”通常是值班人员或工作人员的用语,表示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的意思。最后,英语的“Thank you”并不总是表示感谢,有时作为一种窘迫下的解脱之词,还表示要结束谈话,甚至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英语中,“thank you”也常用回答别人的恭维和赞美。在英语中,一般遵循“一致准则”。当有人夸奖时,受夸奖者的回答往往是“Thanks!”或“Thank you(very much)!”。但在中国,面对夸奖则遵循“谦虚准则”。中国人通常是“否认”或“自贬”,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2.请托语:“请”和“Please”。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这两个字使话语变得亲切、礼貌,但二者存在着语用上差异。在中国,“请”字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是关系较为普通时才使用。比如,陌生人之间、同事之间、一般的朋友之间,或者面对长辈、上级时,人们较多用“请”字,但在亲戚、好友、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一般很少用“请”字。一旦使用,便会给人一种正式感和隔阂感,而缺乏亲密无间感。英文中“Please”则不然,不但用于正式场合和普通的熟人、同事、同学及陌生人之间,也常用于家庭成员、亲戚好友之间。由此可见,与“请”相比,“please”的使用频率更高,范围更广。此外,除在日常用语,例如“请进”、“请稍等”等情况下,汉语中的“请”通常只在说话者对不熟悉的人有所求时使用,而“please”不仅能表示请求,还可以表示提供或接受提供。例如:―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Yes,Please.(接受提供)在这种情况下,“please”表示接受。如果拒绝的话,英语中则用“No,thanks”之类的话语。―Please have a seat.(提供)英语中“please”作为礼貌用语,可以用来消除歧义。英语中常用问句来表示询问或礼貌的请求,但有时会引起歧义,为消除歧义,人们常借用“please”一词,例如:―Will you open the door?(询间或请求)―No,I won’t.―Could you close the door,please?(请求)最后,在有些场合,讲汉语的人使用“请”字,而讲英语的人则不用“Please”,比如,在餐桌上请人吃菜、喝酒或吸烟,汉语中人们常用“请……”,而英语中则常用“Help yourself”而不是“Please…”。礼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讲汉语的人一般会说“你/您先请”,而讲英语的人一般都说“After you”而不是“Please…”。在接受邀请时,中国人出于礼貌有时会说:我尽量来。这种回答让英美人很困惑:I’ll try to come来还是不来?该不该算他一份?这种情况下,说英语的人则非常干脆,或“Thank you. I’ll come.”或“I’d love to,but I’m afraid I can’t.”等。
3.致歉语:“对不起”和“sorry(excuse me)。汉语中,“对不起”常被用来表示自己做错了事向别人表示歉意和愧疚。与此对应的英语表达主要有:“sorry”和“excuse me”。但“excuse me”除了表达歉意和愧疚,还可以用来向陌生人打听消息;请求让路;请求中途离座;打断别人的讲话或问路等,可以译为“劳驾,借光,打搅一下”、“不好意思,请问……”。在这些情况下,汉语中没有一直对应的表达法。在英语中,“sorry”和“excuse me”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一定的分工和区别,上述情况中可以用“sorry”代替“excuse me”,但在不小心踩了某人的脚或碰撞了某人,或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则只能说“sorry”或“I’m terribly sorry”,而不能用“excuse me”。但汉语中的“对不起”一词却能适用于上述英语中用“sorry”和“excuse me”的所有场合。此外,在英国,当客人,尤为海外客人来访时,遇到天气不好,英国人常向客人道歉时说“Sorry about the weather.”,中国人却很少因天气不好而向客人表示道歉的。
内容摘要:中法两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这种差别势必影响到法语学习和教学,而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由文化差异和缺失而导致的语言现象。本文就以此为目的来阐述一下这种来自文化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思考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 礼貌用语 作用 思维定势
由于中法两国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像《12亿火星人》的法国作者在他的书里感叹中国似乎是另一个星球,在他眼中的中国人像外星人一样奇怪;同样,华裔作家霍华在他的《六千万火鸡人》小书里讲述中国人眼里的法国人的奇怪印象:有时是浪漫的,富有创造力,有时傲慢的,不近乎人情等等。确实,两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们都知道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这种差别势必影响到语言学习和教学,而在日常法语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现象。本文就以此为目的来阐述一下这种来自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思考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法国,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说中国人不懂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很少说客套语,连简单的“谢谢”和“请”都不说。而在法国,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天要平均说上几十次客套语,而对于一个在服务行业工作的人来说可能要说上几百次。这就是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也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互相的一种思维定势,比如,法国人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而中国人认为法国人太客套。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法语学员们在学习中的很多困难,经常在教材中学到的某些词汇或用法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法国人听不懂或者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很明显,这样的问题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仍以客套语为例,法国人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两种语言中对于礼貌用语的表达不是完全对应的。法国人的礼貌用语很多,我们在公共场合,如商店里经常能听到“你好”,“谢谢”,“加油”,“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祝你度过美好的夜晚……”;在饭店里,经常听到“你好,祝你胃口好,请,谢谢……”;甚至在大街上,有人不小心撞到别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影响动作,经常说“对不起,原谅我”……
对于中国人的习惯,在以上几种场合和情况下要表达感谢的时候只要说一次谢谢就够了,甚至有时候连谢谢都不说,而是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来表示。一般来说,如果说太多次谢谢的话,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汉语中对谢谢的回答“不客气”就是很好的说明,言下之意就是说多了就是客气了。在公众场合里,比如在饭店里和服务员讲话,中国人不习惯说太多的客套话,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提倡含蓄内敛的交流态度。例如,尽管法语中的主语人称“您”使用的“请”在汉语中有对应的词“请”,但并没有像法语口语中那么常用,只在很正式的场合才使用,因此,这种汉语习惯导致了中国学员也不太习惯常使用这个法语词,所以当法国人听到中国人很少说这个礼貌用语的时候,就认为中国人不太讲礼貌。
关于法语中主语人称“你”对应的“请”的表达又是另一种情况了,在法国,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在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都要说这个词来表达礼貌。通过这个词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在一个家庭里像朋友一样有平等的地位;另一个是不管和谁讲话,都要遵守礼貌原则,包括和家庭成员之间。在汉语文化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使用这样的词汇的。一般来说,对于中国人很紧密的关系中,很少听到说“谢谢”和“请”,因为关系很近的人不需要太客气,因为自己也会很诚心地回报给对方。如果太客气的话,对方会觉得他们关系不是很紧密,不把自己当自己人。尤其在一个家庭中,彼此是一家人不可分割的,更没有必要每天在很小的事情上说“谢谢”。因此,从文化方面这些词就不存在在中国家庭里的日常生活里,当然除特殊情况外。
关于问候用语,中国人彼此打招呼有时通过眼神和微笑来表达,有时在很正式的场合用握手的方式。对于法国人的贴面礼经常让中国人很尴尬,因为中国人不使用这种礼仪来表达问候。当熟人遇到的时候,经常说“你吃了么?你在这干什么?你去哪啊?”来打招呼,而不太像法国人那样“你好,身体好么?你过了愉快的一天么?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么?”等。
一、致谢和道歉方面
致谢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行为,是世界各国人们都拥有的礼仪规范,是对别人为自己提供的帮助的承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的文明举止。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冒犯了他人,则需要道歉,以修补维护人际间的关系。由此看来,道歉不仅仅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还具有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功能。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致谢与道歉的方式也不同。
在英语国家,人们不仅对上司、同事或是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对亲戚、朋友或是父母的帮助也会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属下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办事都是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不需要表示感谢的。当然,在中国对于关系亲密的人的帮助也有致谢的表现。比如:辛苦啦!快歇会吧。等等。
在英语中道歉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用来表示遗憾,如:Iamsorry.一种用来请求原谅,如:Pleaseforgiveme.另一种用来表示道歉,如:Iapologize.在使用这三种表达方式时是很有讲究的。在汉语中表示道歉没有那么复杂,通常一声对不起就可以表示在英语中的那三种方式。在致歉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估计面子问题在致歉方面不容易做到直截了当的赔礼道歉,通常会采用迂回的办法。这一点与英语国家的致歉行为有着最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致歉和道谢都是经常发生的,在措辞上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出现。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一)利用教材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授
1.通过词汇讲解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主观评价。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2.通过对话练习与阅读文章渗透文化信息。英语课本中的对话材料是学生了解和接触英语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编辑者在设置对话的时候,有意识地考虑学生对文化信息的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对话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解,让学生通过对话更加了解英语文化,从而熟知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在讲解对话时肯定会出现一些学生们应该掌握的日常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日常用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再进行一些补充,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1什么是答谢词
与欢迎词相对应,答谢词是由宾客出面发表的对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的讲话稿。
2答谢词的格式
答谢词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开头、正文、结语五部分构成。
(1)标题。
一般用文种《答谢词》作标题。
(2)称呼。
与欢迎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