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支架式教学模式浅析

摘要:支架式教学耳熟能详,但对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许多教师对其理解不甚到位,没有内化其所蕴含着的深厚的理论力量。本文就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特征以及支架策略进行了全面探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特征 支架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称,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容易将支架式教学简单等同于教师示范或指导策略,这和支架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互动理论是相违背的,不能达到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对支架性教学的理解不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应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思考,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个独立、有机运行的系统,需要对其本质及价值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包含搭建支架、退出支架、教师责任的转移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将其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三个阶段中,搭建支架是退出支架、实现责任转移的基础。教师退出支架则意味着为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再一次搭建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经历着搭建支架、退出支架的过程;经历着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至最终实现教师责任的转移,即学生能力的获得。

与其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依存性,退去,责任转移。

(一)依存性

全文阅读

“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步骤、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由此构建了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希望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应用步骤 学习观 教学观

要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得从“支架”一词谈起。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是喻指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建构意义的概念框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当前水平提高到潜在水平。“支架”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或定义。罗森赛恩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向那些依靠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多那得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看做是一种情境教学,即有知识的参与者包括老师能为一同参与的新手创造一种支持条件,以将新手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到更高水平。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做的界定。在这些文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总之,学生依靠教师提供的“支架”,自己从事学习活动,最后撤走“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思想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确解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学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应该指望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全文阅读

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模式;目标;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75―01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体现,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难以落实。经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笔者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当中,将支架式教学理论渗透其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思考,做以下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梗概

1. 支架式教学定义。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逐步深入。

全文阅读

“支架式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探析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十余年,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轻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就要注重研究学生,探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知识结构的“脚手架”,实施“支架式语文”教学。“支架式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即支架,让学生利用支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思想是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支架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搭建支架的目的,按照知、情、意、行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问题式支架―化未知为已知

1. 问题式支架的含义。问题是思维的“启辉器”。问题式支架教学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即在开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建好问题链,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最终顺利完成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链构成了课堂教学支架,即问题式支架。这种支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化未知为已知。

2. 问题式支架的操作案例。《唯一的听众》(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片段:

师:孩子,你们真棒,能通过想象、语言来揣摩老人的心理。但是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生1:希望小男孩没有心理负担。

生2:可以放松地练,没有压力地练。

全文阅读

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一堂课仅有45分钟,教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微视频制作》一课为例,运用翻转课堂在“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套适当的概念支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借助支架,学习者能够逐步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创设主题,进入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主题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这里的主题不是指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指文化主题,指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的走向,使他们自发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在课前推荐学生观看精彩视频《人类地球生活史》,视频中用诙谐的表现手法向大家讲述了人的一生要使用很多纸张、制造很多垃圾,风趣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查阅了北极发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等相关新闻,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课堂成了学生进入情境、寻求知识的殿堂,他们自发地制作了环保题材微视频,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笔者诱发学生创设主题,引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这种教学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使其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搭建支架”,明确目标,引领学生探究方向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内容,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

笔者在教学活动前,先制作了相应的学习网页传到校园网服务器上,为学生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搭建了框架,同时方便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使用,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该网页具备“学习目标”“导学材料”“学习视频”“作品园地”“BBS论坛”“与我联系”等功能。学生利用该平台,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导学材料”中设计的任务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同r也为学生厘清了知识点的脉络,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视频”把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碎片化处理,方便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使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在“BBS论坛”中,师生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与我联系”中,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随时与笔者保持联系,以便解决课内外遇到的问题。

“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掌握技能,更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不仅让学生掌握微视频制作的技术知识,更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认识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人生观。教师找准支架建立和拆除的时机,给予学生适时的提醒和帮助,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

全文阅读

螺旋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式教学法论文

1螺旋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较被动、对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等问题,加之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又存在理论知识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一直无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性。虽然各高校教师都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螺旋式教学模式降低知识难度,再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2支架式教学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搭建支架。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②进入情境。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③独立探索。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如何选取支架点

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因此,可以根据式进行量化选择合适的入手点。

全文阅读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摘 要: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其为理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的接受和使用,并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课堂。支架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不在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和老师不断的灌输。它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搭建“支架”。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攀登“支架”,最终实现学生自己顺着脚手架攀登到顶峰,获取知识。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在新课改的指导方针下,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下主要形成了三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愈发成为教师及学者的研究焦点。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1955)。在此基础上,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的理念把握了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成为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鲁子问,2010)。在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概念。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学生自己建构起新知识框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建立“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ZPD)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二个水平。一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即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水平,即经过学生的不懈努力理论上可以到达的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教,教师应该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教学中教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超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行。这样,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讨论以及教师必要时的帮助,学生会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

全文阅读

支架式多媒体教学研究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支架式多媒体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强调过程性、任务性、协作性与情境性。这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建构”、“协作”、“情境”、“互动”等核心理论相契合。而多媒体技术恰恰使学生在语言及技能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大量真实、生动的知识。综合运用多媒体平台,通过教师的导入,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网上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增长知识,体验人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探索型与发现型教学。而支架式多媒体教学首先搭脚手架,寻找最邻近发展区。在教学前,教师应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寻找最邻近发展区,准确找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搭建合理的教学支架,从而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第二步则是进入情境,提出问题与假设。接下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其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一步再解除支架,提交效果评价。

2实证研究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探索支架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某大学2011级的两个班(一个班采用支架式多媒体教学,另一班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比照和定性的描述与分析,检验支架式多媒体教学活动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都是2011级(大二)的学生,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商务英语平均成绩无明显区别,班级人数均为45人,且由同一个老师使用相同的教材授课。实验中,采用支架式多媒体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

2.2实验过程

在实验前,笔者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个班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实验前,实验组的成绩稍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平均值相近,且两个班的学生无明显差异(p=0.462),符合实验条件。试验后,虽然两个班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均值上升明显,达到3.8501,而对照组只有0.7606。就标准差而言,实验组的标准差为8.2530,即学生的分数离散程度比上学期降低而集中度提高。而对照组的标准差反而上升了0.5977,说明学生的分数离散程度提高而集中度降低,从而高低分悬殊拉大。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表明一学期后,实验组学生和控制组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即实验组学生商务英语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且与第一学期相比有明显进步(p<0.05)。也就是说,支架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确提高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3结论

全文阅读

支架式物理教学论文

一、创设问题支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激发起来',因此,创设结构严谨、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支架就变得非常重要.“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DIS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直接的作用.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通过问题支架层层递进,获取知识,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创设实验支架,引领学生感悟探究过程

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的分析方法,对获取自然规律以及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创造良好的实验支架可以使学生原本对实验仪器一筹莫展到积极主动要求上台操作演示实验,而且在设计实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分析实验现象时具备判断能力.笔者以探究“楞次定律”的规律为例.交给学生问题支架后,可以创设实验支架,用如图装置来实现实验支架的目标,用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在实验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结论与表述更为简洁、对两者关系认识更深刻的“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再通过进一步协作、交换、探讨,最终肯定能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被激发起来,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协作交流提供极好的平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不再手足无措,借助教师搭建的支架,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即可解决.

三、创设评价支架,搭建学生全面发展阶梯

创设支架式教学的学生评价,让老师对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功和能》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但那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功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到了高中物理阶段,功和能的思想则非常重要.在探究功和能时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水平和物理理论知识出发,主动探究,学生参与实验,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以及小组间的协同讨论,最终得出了功的定义,完成对功这一概念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本质上把握问题,从而有效地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支架式教学”理念就是教师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架构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灌输”、学生单纯的依存和模仿,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帮助,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的基础之上,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地累积,原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徐国华单位: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

全文阅读

支架式物理教学浅谈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之一,其思想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义的建构知识,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好“支架”,在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之一,其思想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义的建构知识,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好“支架”,在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1.支架式教学基本概述

1.1支架的含义

“支架”(Scaffold)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即工人们在建造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柱子等[1]。Hetherington和Parke所说的,“支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更容易地建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而这些目标仅仅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

1.2支架式教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