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水利监管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精选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1篇

市的发展,水资源的监管和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困扰,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质监控不全面、水灾预警不及时更是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而智慧水务的建设和发展则能及时、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假设一个地方下了一场暴雨,当地的水务、防汛部门往往会手忙脚乱。倘若有一个覆盖全域的水务物联网,在区域中心的监控指挥室里,就可以把各种情况、数据看得一清二楚,那该有多好?

这不是想象。记者在近日浙江召开的“推进智慧城市示范试点暨启动云工程与服务产业培育工作座谈会”上得知: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台州市的水务、防汛、环保等部门就可以实现“运筹于千里之外”。而市民若想知道家门口的河水质量,也只需点点手机。

智慧水务 水到渠成

百度百科将“智慧水务”定义成是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得知,智慧水务涉及了城市水的方方面面。

台州智慧水务的建设遵循了这一概念,它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等四大领域,涵盖“一个平台、四个子系统”,即一个与市应急指挥平台合用的市智慧水务信息化展示指挥平台和四个分别由市水利局牵头实施的智慧水利、由市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智慧供水、由市环保局牵头实施的智慧水环境、由市住建局牵头实施的城市智慧排水等覆盖全市的子系统。

据了解,台州市目前已分别完成智慧供水、智慧水利和智慧环保的分项目――智慧在线监测等子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批复。智慧水利、智慧供水、智慧水环境及城区智慧排水4个第一批子项目总投资分别是6400万元、13075万元、165万元、260.5万元(四项合计为19900.5万元)。同时,还从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专项资金中及时下达了相应额度的专项补助资金,以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推进。

智慧水利 细化需求

在子系统智慧水利板块,台州市目前已完成细化建设方案中的物联网感知、水务流程、业务管理、水务服务等具体项目方案,完成水务图文频道框架搭建、永宁江及温黄平原涵闸自动控制系统、波雨量智能分析系统和水文化中科普教育等方案。在规范制定上,目前已制定《台州市水库山塘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初稿)》和《村级智慧水务建设标准(初稿)》,并已完成智慧水务网格化图绘制,台州市也计划将村级智慧水务建设标准作为本项目的第一个标准进行建设。

台州市积极推进项目公司化运营主体筹建,计划招聘一批专职人员,组建独立核算的智慧水务运维机构,参与智慧水务(利)建设、实施、管理、升级、推广等有关工作,并积极谋划带动当地涉水制造业及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供水 按需分配

台州的智慧供水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去年,智慧供水已经投入1430万元,完成部分工程建设,例如已完成原水泵站、水厂集中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和供水调度SCADA系统建设,实现了水量、压力、水质及各类工艺点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完成人机界面交互、报警、历史数据、趋势曲线的储存、显示和查询等功能。今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输水管线远程监测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形成综合智能调度系统。2015年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的供水调度指挥平台,完成信息门户站的建设,改造整合采集数据和软件的相关资源,分级分类接入市级“智慧水务”系统,同时总结智慧供水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优化系统,并形成一套建设管理标准,做好总结评估、验收等工作。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传统的水表会被淘汰,市民的家中会安装上无线远传智能水表,自来水公司能随时掌握和监管各户的用水情况。市民如果出门忘了关水龙头,或是家中水管出现了爆裂,用水量激增之下,智能水表会自动向抄表员发出提醒,并告知市民,这样一来,损失就可以降低到最少。

智慧排水 五水共治

台州智慧排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为城区54座河道闸门井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远程智能化控制并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进行运维托管,实现对城区河道和闸门截污井的有效管理。该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投运。下一步将启动建设永宁江及温黄平原36座涵闸自动控制系统。

同时,由于智慧水务和“五水共治”的工作内容具有共性,根据资源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的要求,台州市“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市“五水共治”办和市建设规划局共同负责建设,一期项目总概算553.5万元,涵盖指挥大厅和治水地理信息系统两大主要内容,涉及65条城区河道和125条乡镇河道视频监控。项目建成后,将与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在线监测服务系统统一纳入智慧水务总平台。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智慧水环境 自动监测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2篇

大水务专项治理

作为镇海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特色项目,“智慧水务”对生态环境保护、全域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要求,宁波市镇海区确定相应建设项目。其中,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区创建和生态环境改善结合的最主要项目,成为创建最大亮点。这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对全区供水、排水及中水回用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安全性,最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2013年年底,镇海区启动了“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了镇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区内二十余个部门,对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开展全方位的治理工作,规划了镇海区“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了超过50亿的专项治理经费。

目前镇海区处于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集污片区拓展的速度,各片区处理量分配不均,抗雨涝灾害风险大的状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智慧大水务的发展规划上,镇海着力完善智能化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镇海区将分步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率95%、农村污水处理率80%的目标,同时通过发展智能化的城市排水系统平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力求处理量的城乡平衡,加强抗雨涝灾害能力。

由于镇海区水资源缺口大,再生水利用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发展用户、分质供水”和“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供水管网规模,同步发展智能化的分质供水调配系统,供给工业企业,反哺内河,推进智能化再生水利用系统及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动态智能多元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1+3+5智慧架构

镇海区智慧水务项目,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是智慧城区建设中重点任务。为了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镇海区搭建起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大应用系统的总体智慧大水务总体架构。

在架构设计中,一个中心指的是智慧大水务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水系数据、管网数据等基础数据库,以及用水数据、水生态数据、水情数据、水质数据等业务数据库,并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存储、共享、交换统一管理。去年,镇海区梳理供水、排水、中水回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的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区域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安全性,确保污水排放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

智慧水务水体水质检测物联网平台、排污泵站自动化平台、智慧大水务支撑平台三大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网络和移动系统与水务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对镇海区关键的自然水体监测、供水监测、污水检测、再生水监测等站点的布置,建设监测站点数据集成;通过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通讯网络改造系统、电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围界系统等,实现排污泵站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并建成包括监控门户、服务门户、应用平台、应用集成网关、物联网网关的支撑平台。

像关键水体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排污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务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水资源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水质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五大应用系统,则实现了关键水体水质的监测数据远程收集、校验、过滤、计算和存储,并对异常数据分类别分级别进行预警和报警,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查询,并对镇海建成区内的15座排污泵站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及时收取、告知各灾害隐患点情况,是智慧大水务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主要任务。当台风来临时,通过运营商的技术支持,借助智慧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值守应急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评估系统,防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门应用系统实现险情上报、防汛指令流转、预警信息告知等工作,提高防汛采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组织指挥和抢险救灾能力,减少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水环境智能管理

镇海作为浙江省“工业强区”试点地区,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是解决特殊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矛盾的着力点。《“智慧镇海”建设规划纲要》指出,通过智慧镇海建设,到2020年,形成信息高度共享、系统高效协作的“智慧镇海”生态体系,一个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生活宜居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将加快建成。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3篇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局着力推动智慧海事升级,智慧海事效果初显。全面推广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海事监管与服务”新模式;加快CCTV补点建设,启动珠江口VTS整合升级改造,完成内网百兆线路扩容工程;编制海事船舶信息化装备配备标准,开发全国船检统一管理平台、内河船舶安全性计算分析系统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在新的一年里,“智慧海事国内领先”作为“十三五”时期广东海事的重要发展目标,不仅需要局统一安排部署,更需要各个基层海事处来保障实施。基层智慧海事之路任重道远,作为“野战军”(沙角曾被广州局前任局长庄则平赠与“野战军”之称)的沙角处奋力奔跑在智慧海事的路上,书写着沙角海事人的前锋篇章。

奔跑在智慧海事的路上,沙角处积极组织动态监管操作培训和考核工作。根据广州海事局动态监管相关文件要求,各海事处将于2016年3月1日正式使用广东海事智慧监管服务平台进行动态监管,平台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辖区水域船舶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预判报警功能,可极大提高海事监管和海上应急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使执法人员尽快熟悉广东海事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操作要点,沙角处于2016年1月和2月分别在处本部和桂山办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工作手册、电子巡航等内容进行了培训,详细讲解示范了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的菜单栏、导航栏、电子海图操作、功能应用等,并在之后进行培训跟踪落实和考核,积极为3月1日平台的正式使用做好准备。

奔跑在智慧海事的路上,沙角处积极采用水上动态监管设施,提高水上动态监管信息采集能力。之前沙角处由于辖区水域范围大,加上执法船艇和天气海况恶劣等原因,监管难免存在空白地带。智慧海事建设以来,沙角处积极采用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HF(甚高频)的海事现场监管手段,提高对辖区重点区域、敏感水域如担杆水道的动态监管能力。沙角处智慧海事的应用可以从《沙角处桂山办利用智慧海事强化辖区水域监管》、《紧抓智慧海事升级建设 沙角处考核展示监管成效》、《沙角处加大智慧海事监管的应用 填补过往监管空白地带》《春节值班不放松 龙穴办加强电子巡航》等多篇政务信息中看到其缩影,智慧海事已经实实在在融入到沙角海事执法人员的实际工作中。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 典型应用 挑战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以实现技术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方面实施各种应用,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是全面透彻感知:立体传感、智能识别、分析处理、和谐运行。二是宽带泛在互联:依托宽带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三是智能融合应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智能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应用。四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

1.3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城市“,那它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注重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基础,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的城市。“数字城市”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再现城市,行业信息化过程相互分割、相对封闭,注重信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城市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则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时、全面透析地感知城市,在宏观上更开放、整合、协同,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效能;注重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以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1.4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正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公共信息、市民服务信息、个人社会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计算资源;网络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在区域内将分散的信息互联成为数据;智慧化主要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理、加工、分析资源,协同工作,智慧互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从概念提出,到规划建设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2009年,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201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及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有超过150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

2.1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在需求和技术的双驱动下,"智慧城市“以改善民生和服务作为建设导向,更加注重底层的物联感知、信息的共享协同、应用的创新发展,这就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支撑提供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通信运营商,一是业务要创新,面向政府、企业与公众客户群提供融合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二是支撑要完备,规划先行,但更需要重视平台建设、业务运营、设备维护等全环节的支撑;三是技术要融合,提供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

2.2 智慧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强政主要体现在完善城市功能核心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政府。兴业主要体现在提高本地GDP,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性。惠民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信息化生活品质。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

在民生与服务方面,重视创建和谐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业务应用创新与体验。在共享与协同方面,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部门间高效协同。在物联与感知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时感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主要服务“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3大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应用类业务、行业应用类业务和个人应用类业务,涵盖政务、金融、交通、医疗、安全、能源、文教、物流等各个方面。

3.1 公共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应用业务通常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广泛,是一种广泛的公共资源。

智慧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全数字化城市监控系统,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 视频监控探头全部纳入系统,警方可借助该系统破获街头盗抢案件及其它各类安全问题。保安押运3G智能监控可以将全市押运车全部实现定位、监控等功能,实时监控、调度、组织,更增强了押运车辆的安全保障。智慧城管则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责任单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智慧医疗从药品监管、医院移动查房、医学影像云存储等医疗行业信息化项目入手,一是实施药品电子监管项目,实现药品溯源。二是实施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实现移动查房信息化。医务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和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最新的检验和检查报告、PACS影像、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医嘱,实现病人身份识别,实时下达新的医嘱。三是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现无胶片影像管理,运用云存储技术,提供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3.2 行业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行业类业务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企业,也是企业向外披露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高速是一种免费的出行服务产品,依托强大的云平台和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在传统导航软件的基础上,还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导航、高速公路实时路情查看与沿途播报、高速公路实时视频监控沿途查看与在线点播,以及报警、咨询、互动、娱乐等全方位的驾乘服务。任何时候点都可通过语音方式轻松获得人工导航、路况咨询、电话代办、音乐视频、信息娱乐等服务,着力保障驾乘人员方便、安全、绿色出行。

智慧水利采用应用一体化设计的无线应用平台,通过资源列表区分应用,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小水库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10多项功能。通过该平台,水利三防单位及部门将随时随地地利用3G移动通信高速网络安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一是实现水利三防信息报文的移动查询和处理。包括水库、江河水位视频监控实时查询,水、雨、工情、气象实时三防决策信息查询等,为防汛抗旱、办公管理等重要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二是实现移动化的水利三防应急会商调度系统。通过交互式视频调度,利用智能手机方式实现应急指挥,实现召开视频会议、进行视频对讲,实现视频录像上传等功能,提高三防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由于城市照明涉及地下管线、供配电、道路、桥梁、绿化资源等公用设施,各专业单位在建设、管理方面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面临着资料分散、数据不完整所带来的协调管理难、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照明设施进行监管和养护等相关工作的效率,也严重制约了城市高效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建设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对市政设施的监控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实现设施监测智能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养护管理智能化、实施决策科学化。

3.3 个人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城市的个人业务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缺乏和缺少市场推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个人应用的体验,推动了实时高清电视、3D在线游戏等高速低时延应用的发展。

智慧旅游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打造统一门户和平台,实施旅游信息交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游客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及时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智慧城市“泥沙俱下。目前中国已有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蜂拥而上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协调、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产品成熟度与国外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党政信息系统和重点核心业务的需求等。

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城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混为一谈,简单地理解为把各个部门的电脑连在一起、网络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了,其实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内容,只是将信息集成数字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飞跃。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概括其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做技术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三是智慧能力建设型,具有业务云存储、网管、终端一体化的智慧,具有市民主体、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这是目前理想的建设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条件尚有待加强。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真正”一卡通“;再如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还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等。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68-04

0 引 言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城管”的升华和创新。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此外,杭州在数字城管建设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浙江省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首批13个试点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商业模式,杭州“智慧城管”正式列为省智慧城市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之一。

1 “智慧城管”的特征及价值分析

1.1 “智慧城管”的特征

1.1.1 “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拓展与升华

“数字城管”侧重于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置,“智慧城管”则在已拥有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了自我识别、自我分析和自我处置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延伸到所涉及的人、物。“数字城管”是“智慧城管”的基础,“智慧城管”是对“数字城管”从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和拓展,是“数字城管”发展演进的更高层次和必然阶段。

1.1.2 “智慧城管”是“智慧平台”和“智慧管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信息平台,让管理对象更具智慧,实现基础管理对象和管理服务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管理信息更全面、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1.1.3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灵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并不是孤立的“智慧”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应体现出与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智慧城管”既是一个规范的标准化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1.2 “智慧城管”价值分析

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GDP的构成将主要集中在4大块:电子信息服务业 (60%)、电子工业(10%~16%)、IC业(1%)以及其他产业(23%~29%)。“智慧城管”是密集应用信息技术及服务的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城管”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城管”建设中的企业成长机会主要分布在四个层面。“智慧城管”建设的最底层是感知层,智能设备生产商、基础设施建设商能从中发掘巨大的市场价值;感知层上面是网络层,当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再上一层是平台层及应用层,涉及到各种城管应用平台的搭建、开发与维护,将为信息服务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提供巨大机遇。

作为城市管理的最新模式,“智慧城管”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实现,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智慧城管”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城市问题,通过整合共享交通资源、加强实时监控、进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2 杭州“智慧城管”的战略定位

2.1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已有“数字城管”的建设基础,杭州“智慧城管”将围绕三个目标展开:第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第二是资源整合、促进协同,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第三是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城管”典范城市,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带动省内优秀的软件企业和部分产业发展,向省内外实现技术和管理输出。

2.2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定位

首先是发展定位,即逐步建立以公民本位为主导的面向群众需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管理参与主体。推进杭州城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粗放定向型向集约定量型,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在管理层面上将“四化”管理提升到“格调”管理,以人文和艺术为主线打造个性化的“智慧城管”。

其次,在功能上,要以“智慧城管”的两大基因知识社会创新2.0和下一代ICT等信息化手段为契机,引出新兴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型产业,在“智慧城管”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成果和理念,树立项目形象和品牌,通过发展“智慧城管”,助推战略新兴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规模,引领由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图1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示意图。

图1 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

2.3 规划结构

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规划结构概括为“11365”,即“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设计一套管理体系,构建三大基础平台,实施六个应用系统,打造五型城市管理”的功能结构。图2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图。

图2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

2.3.1 形成一套标准体系

智慧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不仅涉及狭义上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更要涵盖“智慧城管”顺利推进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运行标准。杭州根据历年积累的业务和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参考各种国家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形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标准体系,并争取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3.2 设计一套管理体系

从业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顶层设计进行双顶层设计,构建杭州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体系,指导“智慧城管”的建设实施工作。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规范和评价等方面。

2.3.3 构建三大基础平台

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基础平台、海量数据资源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应用、数据和服务平台。

2.3.4 实施六个应用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系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已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重点实施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智能化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系统和城市管理综合指挥系统等六个应用系统。

2.3.5 打造五型城市管理

通过“智慧城管”的建设,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效能型、智能型、和谐型的五型城市管理。

3 “智慧城管”建设核心要素分析

3.1 市民互动与公共服务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必须以服务作为执法导向,放弃以前的简单执法模式,注重沟通与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者与群众关系的和谐。

“如何面向市民”的可选解决途径有角色转变、增加互动、参与激励三种。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的角色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城管不再是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而是与相对人平等共处的服务者。

增加互动,就是通过建立杭州城管政务平台,提高与市民的互动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时向市民传播城管动态。

参与激励,就是对于对城市的管理有良好的建议或者提高可行的方案,或是有效参与城管体验日活动的市民提供奖励机制。

3.2 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城管执法涉及城市管理的诸多领域,执法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又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链正是连接城管执法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渠道。杭州市城管委信息资源共享链上包括,位于执法信息共享链下游的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位于中游的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位于上游的市地税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城管业务协同的五大建设任务如下:

(1)目录体系建设。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构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技术支撑环境,设计开发信息资源的目录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种形态信息资源的定位和共享。

(2)交换体系建设。建设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而不是为单一应用建设交换系统。建立市级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实现横向部门间开放式、松耦合的按需信息交换。

(3)标准与规范建设。围绕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划、编目、注册、管理、服务、使用等6个环节,以及信息交换的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交换部署、运行使用等6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4)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围绕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以部门实际需求为导向,率先推进信息公开、市政监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

(5)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调控,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

3.3 实时通信与统一调度

杭州城市管理工作在终端应用、平台应用、网络应用、弹性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通信的需求。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为城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更个性化、更及时的通信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理顺最重要的业务流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协作水平、响应速度、移动能力和安全性。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因其种种弊端已经难以为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大城管”模式势在必行。“大城管”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公安、工商、城管,依靠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组建联合执法中心,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及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及服务。

“大城管”实质上是一种“大联勤”管理,在机制上按照区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区内各街道设立调度员,并且借助“数字城管”采集员的设置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发现问题时采用就近原则。

3.4 智能物联与行业监管

随着政府监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监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杭州市城管委在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政府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行业动态监管平台(物联网传感器平台)正是结合政府监管工作的主要业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政府监管业务的一个监管工作平台。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转变传统监管模式,支持远程实时采集被监管机构的数据,实现行业动态联网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的关口“前移”。在技术方面,采用增量数据采集技术,实现被监管机构数据的实时采集;提供丰富的监管分析工具,支持监管分析模型的定制。

通过建设行业动态监管平台,全面地收集监管所需的各类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此外,利用预警、模型分析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监管人员业务办理的信息化,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效率。实现在各行业的监管应用,从而提升行业监管的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知道事情的现状和可借鉴的对策,但是传统基于模型的决策存在着过程漫长、条件理想化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中关乎城市运行和民生问题的决策。因此,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围绕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智库,来提高问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在智库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是顶层设计,即搭建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柔性支持平台。所谓顶层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的“柔性”,是指它要适应党政决策部门和各类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动态变化。第二是建立跨学科的智囊团,即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咨询机构等共同组成的智囊机构,为行业提供设计、咨询、方案跟踪及反馈给决策者等。

4 结 语

“智慧城管”是建设智慧杭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和支撑杭州城市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基础,从战略定位和核心要素的视角对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杭州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针对性建议。

杭州“智慧城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始终贯穿“城市管理,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高城市管理品质,以科技强管提升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城市管理政府监管能力,建立与杭州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先进城市管理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陈观林, 李圣权. 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的优势及对策研究[ J ]. 现代城市, 2012, 7(2): 11-14.

[2]房立洲, 胡税喜. 数字城管智慧化的杭州路径[J]. 智慧城市, 2012(8): 27-28.

[3]刘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2.

[4]郭理桥. 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刘建敏. 数字城管资源共享项目范围管理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6]郝力. 数字城管: 革新城市管理模式[ J ]. 建设科技, 2010(23) : 20-22.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智慧水利;水联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06-02

智慧水利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智慧水利”的实施,能够推动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智慧水利。

1 智慧水利的基本内容

智慧水利是在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水利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智慧水利涵盖了水文、水质、水资源、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各个方面。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测量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水利要素,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以实现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计算、管理、模拟、预测和管理。

智慧水利的建设,是在物联网、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协助水利管理达到“智慧”状态,使管理水利的管理、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细、动态、智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智慧水利”。首先“智慧水利”是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水联网,从而成功的应用到水利事业当中。其次,“智慧水利”还是基础架构应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构建了智慧水利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渠道,使其能够很好的融合。另外,智慧水利强调智慧应用,智慧应用实际上就是运用智能融合技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计算和存储,为水利事业提供决策和咨询,使其流程得到优化。

智慧水利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基于水联网和3S技术的智能感知体系;二是高带宽的无线通信技术;三是异源异构数据集成分析技术;四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计算机的云计算技术;五是具备一定的智能行为智能控制系统。概括而言,智慧水利就是使用了能自动采集信息的前端传感器,对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实现“实时感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经济高效的综合信号传输;基于云计算功能,实现“智能处理”各类水务事件。

2 我国智慧水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水利部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2012年全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成立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智慧水利项目纷纷上马。2013年10月,广东省水利厅与广东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通过组建全省水利三防联通集群网,将水利门户、综合办公、三防决策、视频监控、会商调度、小水库监管等重点水利信息系统部署于智能手机终端上,实现水利业务信息随时随地移动查询处理和三防应急视频会商调度。“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有效提高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质监测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智慧水利的应用发展迅猛,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拥有,轻共享”等的问题十分普遍。有不少省市为了“赶潮”,不惜重金配备高档设备搞智慧水利,但却不在平台上开发加以利用。即使有应用也是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信息的综合应用几乎为零,造成非常大的浪费。而且许多项目建设后,内容服务更新跟不上,辅助决策类、统计分析类系统配备不足,专业人员培训普及跟不上,不能有效满足水利决策、应急管理的需求,使许多项目都成了摆设。

3 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

水利行业作为基础产业理应在智慧城市浪潮中优先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全国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市、一省的问题。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必须在国家、水利部关于智慧水利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水利行业技术优化升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地位相适应。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同时,在建设规划时我们比较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考虑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急用先建,分期建设。智慧水利必须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以防旱抗旱、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为重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利用已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完整的体系。在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中,应在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稳定性,也为以后系统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提供便利。在安全高质量的水利信息专网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现有的公网和专网,整合各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供水利人整体素质,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和水工程科学利用、高效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智能”灌溉、水资源自动监测、工程远程控制、业务监管等水利工作各领域,通过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壮大技术力量、优化信息化工作体制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芮晓玲,吴一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6).

[2]刘庆涛,崔瑞玲,耿丁蕤.水利信息云建设初探[J].水利信息化,2012(2).

[3]孙书.“十二五”广东水利息化建设基本思路[J].广东水利水电,2011(8).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7篇

党的十首次把“生态文日月”和“美丽中国”作为重大议题提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侧面反映出了同家层面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丽中国”是人与万物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下,人类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白云、绿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其基础是生态文明,形式是环境保护,是人类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

近年来,环保部门积极采用数字化应用模式对环境管理有了很大促进。数宁技术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得到环保工作从传统环境管理到办公室自动化、监测监管信息化、数宁化的一个过程,也顺应了全球数字化的发展形势。但是数字化并不是完全的自动化,它还需要环境管理智慧化的过程。

2009年初,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效率和灵活性,实现信息基础架构与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环保领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保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的需要,“智慧环保”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环保”是在原有“数宁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那如何利用“智慧环保”的概念、方法去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呢?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领读者探索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覆盖全市的环保领域物联网平台,提升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水平,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

(l)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增加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数量和监测手段。提高现有环境监测的密度,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遏制固废、废水废气等排放。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发,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城市环境管理能力。

(2)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

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

(3)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

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4)智慧节能系统

为贯彻落实《同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 15号)精神,根据《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 245号),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城市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的建设。

建设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施建筑基础数据录入及分项计量能耗数据的采集,实现对重点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是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节能服务等各项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系统平台包括的系统模块有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上报子系统、消息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展现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信息维护子系统和系统监测子系统等。

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城市建成区道路照明回路远程自动化智能控制,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基础上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提高路灯电缆被盗报警的及时率、准确率;为路灯故障和线路故障提供准确定位和信息分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巡检费用,有效保证路灯“三率”指标的实现。

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到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覆盖率≥80%;照明回路智能化控制率≥90%;城区主次干道路灯单灯控制覆盖率≥90%。

在软件技术实现上,由政府财政实施项目复用城市电子文件支撑平台成果。

(5)智能环保平台升级后智慧目标

首先,环保信息全面感测。对大气、水源、土壤、生态、企业排放等环保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在此规范体系下,全面建设和整合环保物联网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的环保信息感测体系,使上述信息能够及时、完整、安全、可靠地被查阅和利用。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8篇

当前,各行各业对“智慧”的理念认知逐渐加强,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运作,作为城市建设重点的水务行业也正在进行“智慧”的创新改革,“智慧水务”理念也随之产生。

“智慧生产”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支撑,通过智慧水务生产信息平台,服务供水生产,实现对水的整个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充分保障水量、水质、水压要求,确保水的生产的安全、经济、合理。

智慧水务生产信息平台将各个分厂的监控设备、监控数据、检测数据整合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施数据调用、存储、分析,通过远程控制实施对远程设备的检查、管理,实现供水生产的自动化、水质水量监测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增加供水生产调控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供水生产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使公司达到最优化运营。

“智慧服务”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导向,通过智慧水务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供水服务业务的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提供给市民更为优质的服务。

智慧水务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无线网络、水质水压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提供出相应的处理结果报告辅助决策,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实现“智慧化”。

“智慧经营”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点内容,通过智慧经营信息平台,服务供水报装、抄表收费、表务管理等业务,以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用户,提高水费收缴率,确保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慧经营信息平台以规范业务、精细管理、过程可视和实时监控为基本目标,围绕满足水务企业供水经营管理的要求,通过对供水报装、抄表收费、表务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加强供水报装管理和抄收收费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对水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二次供水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为供水经营提供实时准确的供水经营数据,实现各单位信息的协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对管网、供水报装、抄表收费等重要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提升供水经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智慧总部”是建设“智慧水务”的重要手段,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集团管理结合起来,紧密围绕集团战略与管控目标,固化集团管控业务流程,实现集团内业务流程的统一规范运作,帮助集团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增加管理透明度。

基于集团战略、现有业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需求,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围绕综合管理、决策分析、业务协同与共享服务的基本目标进行相关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智慧总部信息平台,建立适应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技术环境,实现数据集中处理。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环保:智慧城市:智能交通

“智慧武汉”规划近日公布,透漏武汉经过3年时间,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武汉,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智慧的环保经济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降耗,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比如农业精细管理中,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信息,再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自组网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汇总,并通过专家系统运算和决策自动进行通风、滴灌、通知管理单位等操作,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农业生产。

智慧商业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生产商、商品、商场、消费者有机联接,实施虚拟产业链项目,推行手机支付、网上交易,促进重点行业电子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智能化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自动化安防系统等。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市民生活体验,让一切变得更加便捷。

智慧交通体系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能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设,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

智慧环境监测体系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

智慧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药品等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合,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定时安全的食品药品信息,对不合格者提出警告,从源头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提供智慧政务服务,采用“网上虚拟大厅与实体大厅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市民、企业需要行政审批的“一站式”办理。建智慧小区,集成多元服务、物业管理、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实现动态交互、在线监控等。

智慧水利监管范文第10篇

在我们脚下,城市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的地下,就拥有超过30公里长的管线。这些如迷宫般的生命线默默地维系着城市的运转。

地下管线对城市来说是生命线,一旦出了问题,有可能会出现爆炸、塌陷等安全事故,影响城市生活,智慧管网对城市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地下空间本身不可见,它不同于地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设施。因而从最直接的管理上,都需要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是瞎子摸象一样的管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祝文君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下称CEI)的记者。

在他看来,智慧管网包括两个概念。第一,是信息化。让管理人员知道管线的状态,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管线,管道里面流动的是什么物质这些空间信息。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想要找到相应的管线,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达到目的。第二,是智慧化。智慧化需要传感、监控、自动化,甚至还需要可视化。

CEI:很多城市已经注意到地下管网的重要性了。在进行地下智慧管网建设时,应该注意什么?

祝文君:一共有三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是连续性的问题。智慧管网既然是网,就不能有漏洞。一个智慧管网系统一定是连续性的。怎样能够保证连续的、不中断的无缝监控,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是成本问题。既要监控到位,又要保证成本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智慧管网涉及到监控、物联网等方面,如果弄不好成本往往很高,但又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智慧管网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关注性能和价格,达到一个性能和价格的平衡。第三,要注意管网智慧化的目的是什么。在建设智慧管网的时候要以目的为导向,抓住要害,按照真正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功能。

CEI:智慧管网的建设必然涉及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智慧管网的建设中,您认为政府、企业的角色都有哪些?

祝文君:从公共利益角度来讲,政府应该把握关键性的设置,掌握智慧管网对整个社会、城市的利弊关系。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政府需要把控大局,设置制度、进行监管和执法,实现制定决策和控制的权利。需要监管和判断,现在要建立一个设施或者系统,这个设施或系统对城市安全有没有隐患,用什么方法能够预防和应对隐患。政府本身不是技术部门,需要推动智慧管网的建设。从行政法规、从监管的角度,制定政策、法律,强制执行。或者政府通过鼓励一些行为实现导向性的目的,还有一些标准应该由政府负责督促。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专门明确和强调了能建市政管廊、具备条件的城市,必须建设市政管廊。这样从总体上把握大局、出台政策,主导顶层设计,就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

确定了顶层设计之后,下一步具体的实施和操作,就是行业、企业、技术部门需要操作的事情。企业应该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实现技术开发,实现性能和价格的平衡。

CEI:假设让您设想一下,最理想的智慧管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

祝文君:第一个功能是信息化和综合化,这是最基础的功能。尤其是地下管线这方面,包括设计规划的环节中,施工图、竣工图应该直接信息化。单系统要信息化,所有的信息系统也要综合汇总。智慧管网不能分散,整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地下管网的管理中心。即使没有统一的管理中心,管网系统应该是综合统一的。当出现突发事件或者需要做规划和勘察地质条件的时候,就能够进行统一的分析和管理。

第二个功能是监控的功能。这个监控不是指企业自己的监控,而是政府根据系统自身性能的要求,统一在智慧管网中实现实时监控、定期监控的功能。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掌握定期、定向、定位的监控,尤其是对危险性比较大的管线实施监控。除了监控,还要能够反馈,反馈管线运行状态的安全信息,为政府提供判断,看相关的管线是不是存在潜在的危险。目前在监控方面,政府掌握的力度还不够。比如下雨了,管道里面的污水排水管满了,市政部门可能还没有监控到它的运行状态。这样有监控就需要调节,有调节就需要监控。通过定时的监控,适时的调节,我们能够保证地下的“生命线”运行的更加稳定和可靠。

CEI:智慧管网目前对于各大城市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您认为在建设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祝文君:最大的难点还是在监控上,想要监控到位是很难的。如果是在市政管廊里,安装一个摄像头就能看到管线外部的状态。但是管线里面流动的物质应该靠什么监控,这是个难点。监控还需要能够反馈信息,这样的监控才有意义,尤其对潜在危险性比较大的管线。比如自来水漏了,会导致路面塌陷;煤气漏了会导致爆炸;这些都是经常会出现的故障。管线很长,无法全线覆盖监控,目前能实现的只有节点式的监控。还有就是设置感知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很大,在已有的管线中,实现起来很难。想要实现全线的智慧管网,投资会相当的巨大。因此,经济基础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没有经济基础,想智慧化肯定做不到。

CEI:在哈尔滨智慧管网的建设中,他们提到了一个难点,就是用户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沟通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祝文君:首先要清楚智慧管网智慧化的目的。也就是说,需要先判断你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一个难点,一般人现在还说不清楚需要监控什么东西,这些都需要一点点地讨论和沟通。

CEI:您觉得未来完全自动化的智慧管网能够普遍推广么?

祝文君:普遍推广还需要时间。在管网这个层面上,有一个方式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如通过管廊至少能够实现可视化的监控,通过在管廊上设置可移动的摄像头,可以实现不同方位、移动的观看。

目前管线99.99%都是埋在土里的,对于这些管线里面流动的物质,怎样实现监控是一个问题。如果是暴露在外面的管线,或者管井,可以在表面设置一些仪表,它本身的感知系统可能要比埋在土里面容易实现监控。埋在土里的这种管线,实现智慧化难度很大,目前通过高科技还不能够解决。

目前,只有通过管井才能实现节点式的监控,也有通过管井增加设施。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第一,通过目前能实现的手段,做好监控。第二,在新建的管线上,想办法实现更换,实现可持续的使用、监控、测量和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