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母体是职工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重点的中专学校、本科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定位为专科层次。从生源来看,有普通高考学生,职高、中专、技校参加高考的学生,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学生。在一些已经开展注册入学的省份中,只要有高中毕业证或初中毕业证就可以直接到校报名上学。毋庸讳言,高职学生在同层次的学生中文化素质偏低,文化功底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尤其是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往往词不达意、思路不清,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尽管如此,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语文课程的开设上缺乏清晰的思路,而且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对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如今的高职院校在“做大做强”的声势中迅速发展起来,发展专业特色、培养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各个高职院校都想把握住的筹码,许多高职院校为加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就毫不留情的把语文课程剔除出必修课,列入选修课,而且课时别一减再减,内容被随意肢解,而且使许多语文课教师无课可带而丢了老本行,造成了语文教师资源的流失、萎缩。
1.2语文教学目的之争。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从教学大纲公布之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大语文的思想,认为语文是一切文化知识的基础,且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要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必须靠长期的学习和积淀,反对短期投机的教学方式。一种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只要够用即可,强调适度、够用,认为学生所学多为学非所用,所以只学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两种语文教学目标的争论造成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混乱。
1.3教材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大纲难以统一,各个高职院校对语文教材的选用也是五花八门:或选用普通高校的公共语文教材,或组织力量自行编写教材,或对原有教材的稍加增删,或者选用自学考试教材,总之是高职语文教材花样繁多,水平参差不齐。1.4教法老套。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他的内容主要是满足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需要的汉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墨守陈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知识和信息来源的渠道单一,时间教学少,理论教学多。针对学生缺乏实践无法理解和写作的现状,教师只讲格式,只要格式正确就行,完全忽略了表达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变通。
2、语文教学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高职语文出现的种种现象,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不清,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2.1语文教育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一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来自美院的一位语文教师极有感触地叙述了他的经历:他的准备充分内容“纯正”的第一堂课,却被学生在课间画于黑板上的一幅极的画宣告了失败。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他几乎将《大学语文》课上成了“美术史”(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美术史),由此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会上许多同行也交流了他们极为相似的感受和经验。这不是简单的迎合学生,而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之后做出的明智选择。笔者在最近短短几学期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同样的窘迫,并且情不自禁地走上了《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的道路。
一
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内容的取舍、重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教学更有效果。从理论上说,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是可能的。
首先,语文文本极强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前人的记载里也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如大家熟悉的《史记》,就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下了大量地理学知识;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成了世人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它是万花筒,它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也就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高职语文与学生的结合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有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跟我说:“画画我三天三夜不累,一上文化课我三分钟就困。”《大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高职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必要。如前所述,那位美院教师对语文课内容的调整并非出于无奈,而是一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举措,他注意并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本质是“由个人构建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符合主体需要的,“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学习才是成功的。由此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利用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高职语文更富于魅力,也就势必会激起学生更高、更浓的兴趣。因此,教育心理学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高职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中国人学自己的母语,并且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足有十余年,本该学得最好,可遗憾的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却分明地感觉到语文学得最糟。先不说种种客观的因素,笔者以为,从语文教学本身看,深化不够、流于表面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学,各级各类的比赛以及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大家疲于奔命,无暇旁顾,致使语文教学弊端重重。到了高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文学素养都大大增强,而且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此时,正是深化语文教学并还语文教学以激情澎湃、意趣盎然之面目的有利时机。
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教授在他的《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中就多次谈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获得的必由之路”,通过语言可以解读当时当地的文化现象。因而,笔者以为深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透过文本不仅要解读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还要解读当时的文化现象:音乐、美术、建筑、服饰、经济、政治等等,学生跟文本的对话也就包含了与作者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对话。这种深化也就势必将高职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了起来,使其互相渗透、融合,进而互相促进。因此,从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体现这种结合。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并可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而可减少那些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理性思维的较为抽象的文章;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一、构筑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产生使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并创造出良性的发展路线”。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校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能积极改善每一个人。它打破传统教师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个人意见,进而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改革教室空间及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达到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如笔者在教学《雷雨》课文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观看电影《雷雨》。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随后在对教师空间进行改革,把教室内的桌椅腾空置两侧,让学生再来选入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在亲身体验了角色后,领悟起来更加容易。通过这些经典视频及角色带入,使语文教学环境更生动自然,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这么认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大多职高生因为中考落榜进入职校,语文由原来的主科沦落为副科,学习兴趣更加不比往前。正因为这样,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三、灵活运用教学法,使课堂行而有效
职高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在学生上缺少紧张感,其课堂自觉性、积极性较差。而由于职高其他的专业课具有实验、操作、实习等特点,往往要求更多的灵活教学方式,而这个理念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心理学认为:单板单调的刺激使人疲劳、注意力降低,多变的刺激能促发精神焕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不仅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笔者课堂实践中,主要运用一下集中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①巧置悬念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②创设情境致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使得我国许多传统的文化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的“大国工匠精神”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想要国家能够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长远,国民经济水平能够持续上升,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增添光辉。
一、“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大国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极大的误导。“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二、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也由原有的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为了让中国的制造业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职业融合。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语文课程中已经将这种精神融进了教学中。但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观念,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制定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大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培育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这种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第一,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培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在校园的绿化场地或是标志性建筑周围拉一些宣传条幅,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或是在校园的走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挂上一些含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院校领导也应该积极推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运用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进行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就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国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对产品品质的大力追求,才能让学生的未来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拥有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自身具备的各种技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夺目。第二,为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让““大国工匠精神””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到实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对任务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给予学生“模范工匠”称号,并作为模范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深刻地了解““大国工匠精神””。
四、结语
一、制定学习计划
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大,这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很难,不愿意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时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目标。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目标能逐渐明确,并朝着制定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和知识体验,来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目标和自身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要让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检验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丰富元认知体验拓宽知识的深广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畅谈,通过自评和互评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二、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促进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职高学生一般都对专业课的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大,这就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时积极性不高。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就业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对专业课的重视到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三、重视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不只是记忆和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在教学中还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课外,通过阅读适宜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室里开办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政治历史等等书籍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一起分享图书。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周组织学生出一期语文小报,让学生主动收集各种资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对知识进行了探究。为了使语文小报的内容完美,他们通过查阅、收集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同步提高;还可以进行猜字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断收获语文知识和体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强化、语言的正确运用、书写规范的要求来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语文知识进行积极探究。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需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摘要:本文在阐述语文口语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高职语文口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改进办法,主要是建立科学的课程目标,拓展口语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口语存在问题训练方法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保障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前提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学校各科教学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说的能力是目前高职学生应当重点提高的能力,因为从职业竞争形势来看,不善言谈的职业者在同等条件下明显要逊于健谈者。但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看,语文口语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甚至于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就业难度。鉴于此,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决。
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口语现状分析
1.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制约着口语教学发展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是必修课,但相对于专业课语文课程在许多院校并不受重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又使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落后,仍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很少和学生课间课下进行沟通,教学内容单一使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本来学习就差,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很少有教师去注意拓展学生的口语能力,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学生自身的原因
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知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也受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同时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
1面临的形势
作为建国以来,高等专科公共外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基本要求》的使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篇章。专科英语教学应多开展英语阅读、翻译等书面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简单来说,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人,就是他在同别人交流时,所叙述的语言都是符合此时此刻情景和语境的,而且并非只是了解对方所述语句的字面内容,而是或结合整个语言环境,揣摩出对方谈话内容的真实含义。
2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理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建设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为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彰显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培养英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石。高等专科院校若希望在有效的教学课时内,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掌握与应用能力,不仅要对课程设置与教材进行改革,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下番功夫。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模式依旧沿袭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词语和句法的教学,对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予以过多关注[4]。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用母语进行授课,所以学生最终只了解一些基本语法与单词量,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十分薄弱。教学方法的落后,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在笔者看来,结合自身特点,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元化,才能促进英语教学成果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2.1改进教学方法
2.1.1加强听、说、写的训练
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必不可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学习就是为了方便口头与书面的交流,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更是如此。朱治中先生曾经说过,语言输入能够有效增强语言能力,对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影响[5]。不得不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交际工具的能力。那么,督促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不可或缺。当听力技能有所提升,其他技能同样会获得一定进步,因为听是集词汇、语法、社会背景知识与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听力课的初衷并非只是希望学生可以明白英语对话的意思,而是在为接下来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口语表达能力,可利用提问,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完成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学习。摈弃传统教学模式,扭转思想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通常会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句进行语法分析。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十分被动,只是一味地记录、储存老师所讲解的各类词条信息,个人参与感非常少[6]。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氛围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在美国心理寓言学家弗兰克•史密斯看来,只有学生主动对阅读进行学习,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解,推敲出生词的意义,总结出语法的规律,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必死记硬背,在日后使用时也会更加灵活。英语的学习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语言的心理过程。阅读这一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对文本大意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然后经推敲了解到作者通过该文章所传达出的信息[7]。所以说,阅读教学需有效结合语法教学与课文教学,摈弃传统的词汇堆砌与语法知识罗列的方法,使学生从语篇入手,对篇章段落的大致内容有一定了解,然后重点攻克主题句,最终经归纳与总结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使用这一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写作、语法、词汇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2.1.2由“讲授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化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高中学生改革需要
论文摘要:课改,说到底,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改革者的索要。因此,编者在编教材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关部门在改善教学坏境、制定考试制度时,都应该考虑到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课改”这一举措己屡见不鲜,很多有识之士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应当承认,课程改革的确能给职高语文教学带来一阵春风、一片绿色,但谁又敢否认当今职高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依然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颇低,语言交际能力也难登“大雅之堂”的现实呢?也许,改革者应该反思:在“改”之前,是否搞清楚了最需要课改的是谁,课改到底为了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改来改去,也许还是在原地绕圈子,甚至与课改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课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改教材
毋庸置疑,职高生源的质量是无法与普高生源质量相比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字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高年级程度上。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在其字还没认全,基本阅读能力还欠缺的前提下,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述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结果必然会出现一节《逍遥游》游睡了学生,“游”累了老师的尴尬。这样久而久之,教学相长就会变成教学相克:学生越学越不想学,教师越教越没劲。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让他们“跳一跳”之后就能够接受。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应是编者的首选。当然,职高的考试机制和职高的教学内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环境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钾力,把职高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编写校本教材,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内容侧重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文章,精美时文、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介绍、哲理故事、小小说、网络文学作品都可以人选。在学生愿意“看”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训练其阅读能力;在学生愿意“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一名初一的新生看了严凌君老师编的《成长的岁月》后给严老师发“伊妹”,说:“严老师,我是您这本书的新读者,我看了这本书兴奋得要跳楼了。”严老师赶快给他回复说:“……之所以编这套书,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活着…”可见,教材真正给学生好东西,他们是会有喜悦的。
教材还应多选用些实用性的内容。职高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想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和其就业有关的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编一篇复杂记叙文,不如让其学会写收据、会议记录等;一与其让学生头晕目眩地背诵一篇文言文,不如让其轻松地上节语言交际训练课,学会“说话”。
课后习题难易程度耍适合各层次的学生。太难,基础差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基础稍好的学生又会不屑一顾。所以习题应以基础字词填空和选择题为主,分析题为辅,分析、讨论的问题设计是用来引发学生思考的,无须有“标准”答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钾”,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满足表达的需要,练习也就达到目的了。
一、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一、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
(1)缺乏语音常识。英语语音教学一般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进行并完成的,但多数高职学生仍在语音常识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进入高职院校后,语音问题就更加突出。首先表现在难以准确认读并正确使用国际音标,其次是不能使用正确语音、语调朗读英语段落或用英语进行沟通;最后就是语音知识系统不完整,常常出现单词拼读错误,单词的读音要靠死记硬背或标注汉字、汉语拼音才能记住。
(2)语音知识掌握不牢靠。语音、语法及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语音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石,语音可辅助词汇的识记与听说。语音知识未掌握牢固,会进一步影响英语听说能力。
2.原因分析
高职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也与学校、教师等外界因素有密切关系。教师往往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单音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流教学。学生语音知识的积累一般是通过模仿教师发音,或通过教师口头理论讲解得来的。但部分高职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视向学生传授语音理论知识,而学生也未重视口语及语音的重要性,导致语音基础薄弱,缺乏语音常识。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单音,缺乏对连读、弱度、重音、节奏、停顿、语速、语调等方面的重视。导致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语感不足,难以将情感与语言融合。除此之外,在我国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较多,班级容量较大,教师往往在传授完基本语音知识后,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单独进行练习了。学生缺乏练习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这也是造成学生语音差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策略分析
1.提高对英语语音的认识,认清语音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