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安徽省淮北市梅苑学校)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回顾条形统计图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适用性和优势。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了解各自的特点,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借以教学实践与同行切磋统计教学的有效课堂。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机器人比赛,老师收集近几年参赛队伍(大屏幕出示)。这是什么?
生:参赛的队伍统计表。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整理这些信息?
生:条形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本文就笔者在“现代与经典”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认识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课堂小结作一反思,粗浅地谈一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片断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折线统计图越来越熟悉,理解得越来越深了. 如果把从刚上课开始到下课这段时间内你们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程度也用一条折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想一想!画一画!好,拿出2号作业纸(如图),开始吧!
(师巡视,选三幅:生①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②不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③从0开始画到不完全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几名同学的学习成果.
从0开始到完全理解,评价:这是谁的作品?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①:这节课没上之前我对折线统计图一点都不了解,现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理解了折线统计图.
师:能把你理解的内容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一、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中的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其中在例2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完成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如下图:
同时教材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第3个问题,“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数据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推测。
在一次听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产生了下面两种不同结论:
学生甲认为:5岁半处于5岁和6岁的中间,身高也应处于108厘米和115厘米的中间,应该是108和115的平均数,于是教师帮他算出了平均数:111.5厘米。
学生乙认为:更接近115厘米,也许是113或114厘米。他是依据自己的身高的增长情况作出判断的,因为他平时经常测量自己的身高,发现自己上半年长得快,下半年长得很慢。
绝大多数的学生赞同学生甲的观点,执教教师也更倾向于这种答案,于是教师在折线统计图上通过作图(如下图),似乎进一步证明了学生甲的观点更有道理,于是全班同学达成了一致意见: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是111.5厘米。
二、思考分析
[摘要] 折线统计图是统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折线统计图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折线统计图去翻译和解码,而描述运动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促成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关键词] 统计教学 描述运动过程 数学思维
又到复习时,恰逢学校要求我上一堂数学复习研讨课,以作研讨。一番思考之后,我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这一内容。如何进行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设计?如何让复习上出新意?如何让复习课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的形成?在引导学生复习整理了统计图的类别、特点和作用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
例1:小明到6千米远的桃花岛去玩,请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和计算下面的问题:
(1)小明在路上休息了()分钟,在桃花岛玩了()分钟。
(2)小明去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休息时间除外)
(3)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摘 要]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数学实验教学基本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没有深入师生和课堂。运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中心仍是教材和教师。以几何画板为平台的数学实验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对日常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应用
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数学是演绎科学,另一方面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比让学生会解几道题更为重要。但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更多地停留在教学研究的层面上,并未深入师生和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是静态的,在CAI模式应用的早期,也较多地采用“演示”的手段,这种教学设计的中心仍是教材和教师。以“几何画板”为平台的数学实验教学,应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上述情形,作者结合日常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践,以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为平台,探讨数学实验的四种常见类型:观察型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解题性实验。
一、观察型实验及案例
[案例1]:正弦型函数y=Asin(wx+?渍)的图像及性质。
实验环境:计算机机房,一人一机。
实验过程:
(1)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画出函数y=Asin(wx+?渍)的图像,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设置参数A、w、?渍拖动鼠标来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特别注意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如图1-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中,导入新课是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追求目标,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高效进行和有效落实。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画导入――导出正确概念
【案例1】《认识方向》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中的《认识方向》内容时,用PPT出示太阳图片,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生:太阳!师: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生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生2: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师:对,东和西是我们熟悉的两个方向。你知道哪个方向是东吗?(教师取出太阳的模型)谁来把这轮刚升起的太阳挂在我们教室的东边……
【深层剖析】这是比较传统导入新课的案例。遗憾的是容易导出学生错误的概念,问题在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而不能理解是看到太阳的地方(因为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学生看过图片后形成的表象只是静态的太阳图形,这样的导入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看到太阳的方向就是东方。
【抛砖引玉】笔者也赞成运用媒体进行教学,应遵循“低投入,高效益”的原则,但更应注重运用媒体达到的教学效果。运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天线宝宝》的片头是太阳升起的动画,正好是导入“东”这个方向概念的最佳动画,运用这个动画片,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认识方向》这节课。
二、故事导入――导出问题实质
【案例2】《可能性大小》教学
“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的提出,是对课堂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课题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课题学习内容的探索性决定了其结果的不确定性.
其内容的主体性决定了数学课题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因而,教师所预设的不一定是学生所关注的.课题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更深层次地说明预设与生成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题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也会让预设与生成之间出现很大的矛盾.课题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说明了预设的复杂性.因此,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课题学习时,要重视预设,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生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开放的、有趣的、有收获的课堂.
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那么课题学习也不例外.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尤其课题学习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必须作更充分的预设,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研究,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而创造性的生成也正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2]”教学预设是教学的内在需要,教学预设指向教学生成,教学生成是在教学预设基础上的拓展与更新.预设和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尽管教师对课题学习要求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课题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经验等优势,积极加以引导、点拨.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以期能更好地完成课题学习的任务.
【教学案例】剪纸
【活动准备】剪刀、圆规、量角器、纸
【活动内容】把一张纸对折或多次对折后,按一定的方法剪出的图案叫做折叠剪纸.折叠剪纸的一般方法:取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对折并把折痕压平,然后在折叠好的纸面上画图案,再按所画的图案剪下.折叠剪纸是利用纸对折后剪出的图案具有对称性这一特点来进行创作的.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备课方式着眼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备课方式,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所谓导学案,顾名思义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引导。因此,在导学案设计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充分考虑如何通过导学案的使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应注重如何通过导学案的撰写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通过导学案的设计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家都知道,复习课不好上,容易上成流水账。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则另辟路径,通过借助导学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把借助导学案上的《光学作图题专题》复习课记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光学作图题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知识点多,如果按部就班地复习,学生不容易掌握,需要记住的知识点也比较零散,因此教学的设计就尤为重要。所以,在编制导学案时应该注意以下4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也就是说要把教学目标细化。②具有启发性。③应有层次性、坡度性。要使学生意识到:解决“导学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教学目标】一是会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作小孔成像的光路图;二是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特点,作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三是能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相应光路图;四是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复习教材找出相应知识点)
①光的现象有三种: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要找出三者产生的条件和现象的不同点、找出三者各自规律的不同点。②复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③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全面理解二者对光线的作用。
借助导学案,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一根拐杖。学生可以依据导学案上的第一版块中问题的设定,进行自主预习,落实课前需要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复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疑,共性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带领共同解答,为课堂上作图题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摘要]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历经历史的检验,非但没有失传反而技艺越来越精湛,风格越来越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人们用剪纸美化生活,传达美好情感。随着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剪纸艺术在课堂中又是如何传承的呢?
[关键词]剪纸 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
郭沫若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好一个“一剪之趣夺神功”。据传剪纸艺术起源于西汉,流传至今,可谓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剪纸艺术在中国农村流传很广,历经历史的检验,非但没有失传反而技艺越来越精湛,风格越来越独特,实属世界上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人们用剪纸美化生活,传达美好情感。既然剪纸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传统的特色艺术,那么我们把剪纸艺术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是责无旁贷的,一种文化传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教学中体现。剪纸教学即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宽,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左右手并用能力,手脑结合能力,在剪纸的一系列活动中达到“手巧心灵”的目的。剪纸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在剪纸教学中笔者常以欣赏大师作品和获奖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和元素,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剪纸技法和方法的掌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剪纸教学的特色,对其课程教学中领悟出的教学方法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循序渐进、由浅人深教学法
通过演示“木”“春”“金”字的折法、剪法,让学生理解利用一条对称轴所形成的剪纸对称美学。接着演示“帧钡恼鄯ā⒓舴ǎ学生掌握利用两条对称轴所形成的剪纸对称美学。之后展示“帧钡亩嘀直湫瓮及福学生自主进行创意“帧钡纳杓疲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由此引申出二方连续图案和四方连续图案在剪纸中出现的特性:事半功倍――剪纸区别于设计和绘画的“倍增美学”完美地体现出来。“趁热打铁”继续深化一条对称轴所构成的对称美,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剪纸图案设计法。展示剪纸作品“春字与花”“金字与火”等。学生讨论剪纸图案设计的方法并创新“春字与花”“金字与火”等组合剪纸图案,逐步深化团花剪纸图案“双喜与梅花”“寿字与松鹿”“寿字与松鹤”“福字与鲤鱼”等剪纸作品,强化团花剪纸图案设计的方法。由“字图组合”剪纸图案设计过渡到“动植物组合”剪纸图案设计,最后是“人与物组合”等风俗剪纸图案设计,增强了剪纸的广泛性、创新性、趣味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意无限。”剪纸若想走得更远,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二、剪纸教学中融人中华德育文化和传统文化
“小”“春”“金”字剪纸作品设计,寓意“枯木逢春,一寸光阴一寸金”,提醒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珍惜时间。通过人物系列剪纸,如“慈母手中线”“辛勤的园丁”等剪纸作品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在剪制作品前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废纸把平面的废纸折叠成立体的纸盒,也可白带纸盒或塑料袋,及时收集剪刻后留下的碎纸屑,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共意识等。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剪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学生的整体内涵。例:置坊ㄗ楹贤及冈⒁狻稚厦忌摇保桓W钟胗阕楹贤及冈⒁狻案S唷保皇僮钟胨珊鬃楹贤及冈⒁狻俺な佟保缓蝶与花组合图案寓意“蝶恋花”;锦鸡与牡丹组合图案寓意“锦上添花”;鲤鱼与水纹组合图案寓意“鱼得水”;牛与杂草组合图案寓意“牛得草”莲花和鱼组合图案,谓之“连连有余”;猴骑马上谓之”马上封侯”;金鱼与鱼缸谓之“金玉满堂”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