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情作文

真情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真情作文”育真情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生活“动情点”,感悟生活真情

“动情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自然景物或某个事件的环节等等。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时一定会有令人动情的人、事、景、物,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捕捉,学会品味, 真情实感便呼之而出。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枯燥、单调,毫无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容易忽略调动人的感情。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所以,鼓励学生捕捉生活“动情点”,是改善作文教学的要诀。

二、体验人间真情,让爱永恒

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要主动关心他人,很少能体会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得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学生“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本学期,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摸一摸父母额头的皱纹或与父母进行一次促膝谈心,之后用书信的形式作文《妈妈(或爸爸),我想对您说》和主题系列作文“母亲节”“父亲节”等。看到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被感动了。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他们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全文阅读

真情写就真作文

小学属于作文教学的入门阶段,要想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愿意写作,首先就必须讲究趣味,让他们快快乐乐地上课,快快乐乐地学写作。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对孩子的作文太过挑剔、要求太多,比如:选材不独特、语言没个性、表达不新颖、内容太老套、布局不合理等等数不胜数。这些要求和限制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们来说无异于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严重地束缚了孩子们动笔表达的欲望,更不用奢望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真作文。

真作文应该是源自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的、充满儿童情趣的、不矫揉造作的文章。指导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而在评判他们文章的时候也应该眼睛里能容得下沙子,允许他们保有许多纯真和残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就真作文。

一、童心写童趣

一直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承载着德育教育的职责,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因而我们的孩子们习惯了写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比如《我最敬佩的人》《一件有意义的小事》等。因为生活中并不会每天都发生有意义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生搬硬凑一些虚假的素材,比如公交车上让座位、扶老奶奶过马路等,这样的文章缺少趣味,也不能真正挖掘出孩子们的写作天分来。要想让孩子们喜欢写作,写出真作文,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得鼓励孩子们在选材上不拘一格,不要在选材上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自己心里的小秘密、自己的奇思妙想等皆可入文。让孩子们放胆写自己喜爱的东西,提倡写放胆文,事情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写,怎么想的就怎么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身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去想象,去多角度地思考,不能限制他们的方向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看到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的可爱之处,才会有生动有趣的小学生作文。当然,老师在放任学生自由选材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引导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思想和情感。

二、无形胜有形

现在的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作文指导教材,这些书的内容无非是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如何审题立意等等,这些作文技巧其实在无形中把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学生吓住了,他们越学越不知道如何去选材,越学越不会自由地表达,长此以往他们就失掉了表达的欲望和兴趣。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的根源是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欲望没有了,自然就不会乐于动笔。其实,正是那些表达上的条条框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情感诉求和表达需要,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的写作活动变成了机械化的应试产物,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情感、缺乏智慧、缺乏想象和灵动。

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的时候,不能千叮咛万嘱咐,又是讲方法又是提供范文,而应让孩子们自由去思考、自由去表达,允许他们写得随意甚至零乱。在教给孩子们表达的时候,多几分化万物于无形的潇洒,不做硬性的要求,鼓励多种文体、多种形式的表达,不设样板和模式,让学生在写作的全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

三、不做“刽子手”

全文阅读

作文需要说真话道真情

在教学视导中,笔者听过若干堂作文课,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泛,情感虚假,作文内容中大话、套话泛滥。这些弊病的普遍存在,让人感到焦虑,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急功近利阻滞了作文的真情通道

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往往容易脱离教育的初衷而变得急功近利,他们紧紧盯着的只是学生作文的成绩。其实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每一个人终身都需要去感知、学习,人生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而是为了生命的幸福。要是追究造成作文假大空和学生厌倦作文的原因,教师和家长恐怕都难辞其咎。笔者曾读过一位三年级留守儿童写的题为《我的理想》的学生习作。文章写道:“爸爸妈妈都不常回家,只是偶尔回来一次。爸爸常常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工程师或科学家。妈妈却要我长大后当个建筑老板,那样可以挣很多钱。可我的理想是当敬老院的服务员,那样就可以天天在家为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做事,因为爷爷行动不便,我怕他再摔着,我更怕他离开我。爸爸妈妈说那没出息……”

作文长过400字,教师和家长都认为这孩子写了些没名堂的东西,理想不远大。其实这正是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美好的感受。他所表达的愿望凝聚了孩子对老人的爱,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真情文章。这样的好文章本应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但实际上孩子得到的却是教师的否定。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考高分,急功近利地教学生写“功利作文”、“套路作文”。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作文中的人多是虚构的,事情是编造的,所表达出的观点,一看就是强加的,感情空泛,叙述不真。在一些学校,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胡编乱造、语言晦涩、题材单一、空洞无物的问题。有的学生干脆将手头作文选中与习作主题相似的文章一字不漏地抄下来,结果导致作文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更谈不上个性。如今的书市上,学生作文选、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作文辅导书应有尽有。这给学生抄袭、套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致使学生养成了不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积累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坏习惯。

联想到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空话、套话连篇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生活是真情作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学生身边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事情,而这些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多写日记。日记不一定天天写,隔一两日写也可以,也不要限定长短,只要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所经历所感受的事就行。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像平常说话一样,怎样说的话,怎样办的事,就怎样写。所谓言为心声,即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把它写出来。作文应是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为考试而写的,也不只是为作文课而写的,而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要让学生认识到抄袭别人的文章不可取,那样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达不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全文阅读

写“四真”作文,抒真情实感

“四真”作文的基本理念是“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讲真理”,反对一切虚情假意、胡编乱构、空话连篇的模式化作文,主张朴实为文,以真情动人,以真理服人,追求真实、充实、鲜活、深刻之作文,追求有个性、有灵气之作文。

只有来“真”的,才能击破假的;只有来“真”的,才能弘扬美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来都是势不两立。写作是一种内心体验与感受的个性化表达过程,是一种生活的再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思想的张扬。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或言辞偏激,随意发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盲目创新,故弄玄虚,违背常理,不近人情,就只会写出破绽百出、格调低俗的假冒伪劣文章。

笔者搜集最近三年各省市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包括满分作文进行研究。2009年110篇,其中,记叙文28篇,议论文82篇;2010年102篇,其中,记叙文22篇,议论文80篇;2011年134篇,其中,记叙文27篇,议论文107篇。就考生所写人物、所引材料逐一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记叙文的写作对象,以“我”为中心的家庭人员,三年来占了近60%,以老师、同学、社会其他人员为写作对象的,三年来只占了约30%,而且三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其原因,一是写了真实的人;二是写了最熟悉的人;三是写了最有东西可写的人。往事历历,感怀至深,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染力。

从表二可以看出,议论文的论据所引材料,引用最多的是文学家、艺术家和新闻人物,而科学家、企业家、政治思想家相对较少。其原因,一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事迹一般来自中小学课本及其参考读物;二是这些人及其事迹耳熟能详,有的甚至从小就听闻过;三是新闻人物及其事迹报纸电视广为传播,真实可信,恰当典型,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真人、真事、真情、真理才能感染人、说服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形式活泼、文辞优美的文章自然能喜得高分甚至满分。

写“四真”作文,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专题训练:

1. 开展“我的成长”专题写作训练。

全文阅读

作文呼唤真性情

随着高考对作文文体的规范要求更加明确,一些作文结构的指导方法也应运而生。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本无可厚非,但是矫枉过正后,许多学生文风又走入重形式而不重内容,伪深沉且少真诚的误区中。

言由心生,不平则鸣,写作本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而今却退守为高考战场上的一块战略高地。学生习作中,言必尼采、叔本华;例无非李杜陶苏、爱迪生、伽利略之流。故作深沉也好,生搬硬套也罢,无一例外缺少真情。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调查后发现,学生并非热衷研究尼采之类的哲学思想,不过多借助一些作文辅导书背诵了一些名言警句,自身对此不甚了了,不过苦于缺少素材而“信手拈来”而已。当被问及这些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他人的时候,答曰:“要想得高分,不都这样写吗?”言谈之余,令人叹惋。

若说缺少素材,首先高中学习涉及的学科不少于十科,文学、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皆有所涵盖;单语文学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通讯、科普文等模块一应俱全,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皆有涉猎,如此庞大的知识链,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提供素材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学生为什么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总是揪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老掉牙的例子不放呢?

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即各个学科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即使有学科的交融,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构建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当然,实现这种学科之间的交融不单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能将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宽到其他学科领域。

此外,功利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单纯视教科书为谋取分数的工具书,忽略了教材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所以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共鸣,没有感情,自然运用起来也十分生硬。

再次,课改背景下,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增多,课外书和网络传媒都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动辄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要么在微博微信上扮演文艺青年;甚至有些学生能够在一些网站上小说,担任论坛版主等。在课堂上尚且为一篇作文搜肠刮肚、脑汁绞尽,回到家中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激昂文字的论坛大侠。

究其原因,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能根据教师的好恶来揣摩写作的套路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生将现实中的自我与写作主体割裂开来,将自己的个性、喜好隐匿在作文之外,所以作文中难见真情,作文形同公文。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作文领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能以真性情示人方能迎来作文的春天。呼唤真性情的作文,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和手持一盏明灯。

全文阅读

真情:作文的生命

叶圣陶认为:“作文之形势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感情两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又所撰作”。可见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学生只有带着满腔热情,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所感动,感知到生活中的美,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性。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么样调动学生心中蕴藏的情感,使他们倾情而作,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文呢?

一、喜爱才能生“情”

由于人的个性化差异,每个人的爱好和情感趋向也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清丽可人的散文,有人喜欢情节曲折的小说,有人喜欢情激越的诗歌。人们往往对喜爱的事物感情充沛。刘勰说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一个对生活十分冷淡、对人事十分淡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他对生活的感受是很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相反,一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就能体会到生活更广更深内容,形成独特的感受。例如我古典诗词中,雨和愁总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雨造成的却是一片喜悦明快的心境。这是由于杜甫有一股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因此他能在前人写透了的“雨”中,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学生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来。作文时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取材,才能流露真情。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玩得开心,所以日后记忆犹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起眼的泥墙根就乐趣无穷,那石井栏、叫天子的趣味简直就无法形容了!心爱的东西再丑也是美的、有趣的。喜爱出真情,因此就描绘出“油蛉唱歌,蟋蟀弹琴,斑蝥‘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细节。让读者动心。

二、真实才能动“情”

好的文章大抵都是在“物不平则鸣”或有感而发下写就的。任何一篇优秀作品,都是最真实情感的流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中写吃白煮豆腐的画面:“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每逢读到这里,我便会忆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悉心照顾,心中溢起温暖的情愫。真实得如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样,所以能引起共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真实地叙写自己的生活,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只有拥有了这源头活水,文章才有打动人的魅力。有的同学会说:“我怎么不深入生活?我每天都在生活中,可我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么你是否在生活中做到了“有心”呢?不是“有心地去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即使是在好的素材,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留不下半点痕迹。生活中的材料多的是处处有。”公共汽车上让个座,老弱病残帮一把,不良行为说一句,捐资助学,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春风秋雨,晨光晚霞都是很好的景物描写。不是有心的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就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三、 具体才能传“情”

文章的情感须平实、具体,忌矫情浮夸,俗套空洞。《背影》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为什么流泪?因为父亲执意送行,一定要自己去买橘子的决心,更因为过铁道的艰难,如果没有前面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我”的流泪只会让人感到虚假矫情。臧克家《有的人》吟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死了的人还活着?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所以人民心里“永远记住他”。朴实的语言写清了原委,道出了真情。相反,一些作文中虚假的大话、俗套的空话,无论如何也难挤出一点儿情味。有位学生写《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我像大家一样,也很爱自己的家乡。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那里特别有魅力,十分富饶,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只要你来,就会流连忘返,舍不得走。”后文还补充抒情道:“啊!我的家乡多伟大啊,我将永远热爱她!”一纸空话让人读不下去,哪有“情”可言?没有具体的介绍,让别人喜欢什么呢?单从“那里”一词就能看出小作者的思想与家乡的距离十分遥远,家乡情从哪儿体现呢?由此可见,平实具体的语言比空洞大话动情得多!

全文阅读

唯有真情好作文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说:“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写书信、作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作文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情感倾诉和宣泄,这是让学生不讨厌写作文的重要原因。

那么,老师怎么指导学生写出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真感情

当学生没有体验,在毫无热情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式的作文时,就可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在习作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发展。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课就是这样的:上课铃响了,孩子们都在盼着于老师来上课。可走到教室的不是于老师,却是一位阿姨。阿姨问小朋友:“于老师在这里上课吗?”小朋友们点点头。“小朋友,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局长要我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带着教学计划到文教局开会。我还有事,不等他了。等会儿于老师来了,请你们转告他,好吗?谢谢。对了,告诉于老师,千万别迟到!”阿姨说完后,转身走了。片刻之后,于老师匆匆走进教室,说明了迟到的原因――刚才有位学生家长找他。话音未落,小朋友纷纷举手,说有位阿姨找他。于老师让学生说出阿姨的情况后,猜出是文教局的方老师。小朋友们特别兴奋,于老师又引导学生向自己转述方老师的通知。这节课孩子们很开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于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真实具体,富有情趣,所以学生听得认真,乐于表达,随后写出来的作文就真实可信。

二、关注生活,积累真素材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徜徉,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端正态度,认识价值,从而为习作素材丰盈泉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点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达到“滚滚材源生活来”的目的。

校园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和老师、同学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课间和各种活动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每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况,还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些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及时写下来。如有一次日记展评课上,我叫一学生读日记,话音刚落,一个快嘴学生脱口而出:“肯定是抄的。”我一听,心中很生气,但冷静一想:要冷处理,日记读完后,让他说说哪里抄的,趁机教育他。于是我等那位学生日记读完后,请那个学生说说这是哪里抄的。结果他站起来,狡辩说是仿写的。我对他说:“我们第一单元的习作不也是仿写的吗?再说,你的日记写得很好,人家说你是抄的,你有什么感受?你在街上玩好玩的东西,人家说你是偷的,你又会怎么样?”说到这,全班学生都大笑起来,他也低下头。再请其他学生对这件事进行评价,都觉得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早下结论,而要等别人说完后再下结论。我再问他时,他表示学生说得对。好些学生把这件小事写成了日记,收获很大。这是对课堂的写真,成了学生写日记的好素材。又如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日记里出现一些错别字,或者老是把同学的名字写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后果,我在课堂上专门进行了听写,就是听写学生的名字。我选了容易写错的八位学生的名字进行听写,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认为是奇怪的听写,有的认为是有趣的听写,有的认为是难忘的听写……成了不少同学在小学阶段难忘的一节课。

此外,还要充分引导学生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等记录下来,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全文阅读

真情实感话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这一瓶颈,让作文不再难教难学,我认为抓住“真情实感”很重要。

纵观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言不由衷,有的甚至充满了“假、大、空”的行文套路。这许多是由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分数论所衍生的附属物。如今,假东西好看、畅销,假的能得高分。但那些“假作文”正日益吞噬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抹杀着他们的个性和观察力、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学生写作文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树立写“真人、真事、真物”的作文观念,尊重事实,用自己的思想心灵去写。唯有要求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学生才能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社会的生活,从而发现真、善、美与假、恶、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真作文”呢?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复制生活情景,写“生活文”

小学生由于受认识事物的能力所限,不能很好地从万花筒般的生活中挖掘出丰富的写作素材,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或者写几句话就感得没什么可写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表演,讲故事等手段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通过模拟生活再次感受,再次认识,借助观察、讨论,从不同角度去提取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如写《第一次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学过做什么?再模拟几个生活场景①洗手绢;②学扫地;③学洗碗;④擦桌子。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扶”,即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步写好“洗手绢”:如何取水?指一名学生用盆子取一盆水,大家观察取水的动作,再自己模拟,然后练说。如何洗呢?让一孩子亲自洗洗,其他学生观察洗手绢的过程,再模拟,再练说。如何漂洗呢?如何晾晒呢?每个步骤都这样观察、模拟、练说。然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同桌或小组内模拟其他事务并进行表述。最后总结学法,再有类似的素材时可以照此步骤说练写,文章自然就会写得好多了。

二、调动感官参与,写“素描文”

通过多种感官活动获取写作材料,真实而又深刻。此类作文指导主要是要提供实物,而且必需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等等,然后说一说实物的特点,通过观察所得以及相互交流获得第一手材料。例如,指导学生写一种蔬菜时,可以提供一些蔬菜实物,让学生一一分辨,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仔细观察,甚至品尝。在他们观察说话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序表达。再让学生触类旁通去观察其他物体,如书包、文具合、玩具、闹钟、水果等等,再作介绍交流,在迁移中习作。学生利用“心到、眼到、口到”,习作效果一定可佳。

三、编导剧情激趣,写“想象文”

全文阅读

真情作文最动人

一、叙身边之事,不夸大编造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如中考优秀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现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二、多细节描写,不笼统概括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在叙事过程中要多运用细节描写。如优秀作文《外婆的槐花糕》,读来真实生动,是因为它有多处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在外婆家的日子,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我和外婆就会忙碌起来,外婆准备好了长长的竹竿,上面绑上镰刀,随着外婆手起刀落,一串串笑盈盈的槐花轻轻地落在地上。我跑过去一串串地捡起,抖抖槐花上的尘土,放到身边的篮子里。满满一篮子了,外婆就颤悠悠地走向厨房。我也吮吸着手指一步步跟了过去。外婆先用开水烫槐花,接着用蜂蜜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外婆开始用鸡蛋、白糖和牛奶和面。最后把泡好的槐花撒到面上,再放到蒸锅上……这样的细节描写处理得就很生动具体。

三、用生活语言,不改变生活原味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的,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优秀作文《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让人感到很亲切,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用生活化的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说话方式,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全文阅读

真情浇出作文花

不管时空怎么变幻,形式怎么改变,我认为理想的作文课,应该是师生幸福愉悦的课堂,是师生真情觉醒、真情分享、真情流淌的舞台。

众所周知,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如何让作文课成为幸福愉悦的理想化课堂呢?我开始用自己的真情作文,来带动学生对作文的爱,让他们开金口,吐金言,抒真情,写真意。

一、理想作文之真情觉醒: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我写”、“逼我写”,而是学生主动、热情地内心呼喊:“我要写”。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读书写作,是需要气氛的,是需要感染的。”为此,我精心挑选了自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并在班上朗读,让他们享受到老师写的美文的愉悦。第一步成功了,下一步开始设悬念了,我说,其实这些文章写来并不难,这些好文章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睁大了眼睛,很惊奇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肯定特想知道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我给他们娓娓讲来。他们听得入耳入心,从老师身上他们懂得了,原来写作是很美妙而愉快的一件事啊,要像老师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美的眼睛去寻找,用感恩之心去领悟,用真情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令人赞叹的美文呀,有了这些熏陶和铺垫,学生们开始慢慢地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开始紧紧跟着老师走,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作文课,开始了真正的“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在我们的《懂你》作文课上,我先深情朗读了自己的下水文《懂你》,同学们听了老师那真切的表白后,也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你不用再多说什么,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奋笔疾书了。孩子们的一篇篇真情之文就这样“诞生”了。

二、理想作文之真情分享:不是“怕人看”,而是“任你喷”。

以前,一些学生总是一边写作文,一边用书本或胳膊挡着,怕人看,究其原因,大多是绞尽脑汁,甚至胡编乱造,觉得自己的文章不敢“见光”。当开始了真情作文训练,这种现象不见了。孩子们高高举着自己的作文,渴望展示自己的真情文,想要让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除了在作文课上点名朗读、推荐朗读、小组内展示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的后墙,把作文张贴在教室后面,那里成了同学们经常驻足的地方,课间饭空,常常有学生在后面欣赏学习,乐此不疲。另外,整理成文集打印出来,在班里传阅;把文章发博客,网上回帖,也是常用的分享方法。

三、理想作文之真情流淌:不是干巴巴的“凑字数”,而是笔下“有千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