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史地组教研工作计划

政史地组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我校提出的工作目标是“立目标,树信心,讲措施,重落实”,我们政治教研组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

关注新闻热点,特别是常州地方新闻和有关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新闻。并能在教学中引

导学生关心家乡、国家、国际大事,丰富教学资源。

本学期每人至少读一篇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轻负担、高效益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2.规范教学行为。

教研组、每个备课组开学初制定好具体且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加强集备。要切实做到减负增效,就必须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就必须加强集备,团结协作,互助共进。我们统一进度,学内容,甚至统一到个别题目的讲解,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精选习题,讲好题,讲思路,讲方法,避免反复无用的操练。

全文阅读

序言 第12期

欣闻《建筑创作》杂志设专栏刊登我院建筑系师生、设计院工程人员撰写的有关“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此谨向作者致以祝贺。作为亲眼目睹师生们持续四年之久辛勤劳作过程的见证人,我遵照编者的嘱托写一个序言。

“北京是现在世界上中古大都市之孤本。”最能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空间要素是北京的中轴线,“一根长达8km,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从珠市口的十字街口北行,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面向着内城的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陷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这就是梁思成先生笔下的北京中轴线和前门大街。自明代至今的600多年里,前门大街既是京城商业的重要街区,也是老北京市井风貌、史迹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明清以来,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梨园文化最为发达和繁华的特色街区,是一座鲜活的古今北京民俗风情博物馆。因此,对“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开展规划设计和研究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大课题、大工程。

2003年1月25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崇文区政府共同举行了“北京市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国际)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暨新闻会”,自这一天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组建了以业祖润教授,倪吉昌教授和边志杰建筑师领衔,包括学院的建筑系与建工设计研究院以及合作单位在内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三结合教学科研设计团队。在两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人员忘我工作,从现场踏勘、入户调查、挖掘梳理、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到编制综合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先后完成了区内多项地段的控制性详规,景观设计、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及专题研究等项工作。在历时四年又十个月,约1700余个日日夜夜里,团队的全体人员把建筑师的勇气、责任、智慧和对首都的历史文化和前门大街的爱全部凝结在他们的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许多人不顾个人安危,依然伏案工作。体现了他们对首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虔诚。

为了反映课题组师生在参与该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中对历史的研究、现状调查分析的认识及所做工作,承蒙《建筑创作》杂志编辑部的大力支持,这里选取部分论文予以发表,以便促进对前门地区保护、整治的学术交流。在之际,我谨向多年来对课题研究及规划设计工作给予关怀、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北京市规委、崇文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诸位编辑的辛勤劳动致以谢意,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崇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前门地区的古都风貌保护工作,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已全面启动了前门地区修缮整治保护工程。我们深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既承载着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又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既体现了端庄的传统审美,又映射出激情的生命活力”的前门大街和鲜鱼口大街不久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拍手欢迎她。

全文阅读

古城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切实做好__古城的调研工作,促进__古城合理保护、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工作,实现__古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经办班子精心组织,对古城进行了详实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古镇基本情况

__古城内驻有__镇、农行、供销社、防保站、运输公司、县小、进修学校7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目前已搬迁__镇、农行、供销社、防保站四个单位,还有3个单位未搬迁。古城内驻有7个村民小组381户,1568人(古城保护区35.9公顷范围内):其中一组64户,265人;二组52户,194人;三组25户,118人;四组29户,187人;五组78户,313人;六组77户,279人;七组56户,212人。

二、__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情况

(一)古建筑文化

中国现存唯一的傣族文化古城——孟连__古城始建于公元1289年,由三城(上城、中城、下城)、两寨(芒方岗、芒方冒)组成,至今有700多年历史,总占地面积36公顷。古城由官府建筑——孟连宣抚司署、宗教建筑——上、中、下城佛寺以及傣族民居组成,主要以杆栏式二层的傣族建筑为特色,以集中的建筑群体和独特的风格及民族风情体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古城在孟连宣抚司署时期,产生了部分流传并影响后世的文化成就,一是地方傣族文化历史资料和实物,二是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古城形成的历史对研究元、明、清、民四个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组织的管理以及“班洪抗英”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古城内宣抚司署系傣族世袭刀氏土司衙门,作为旧中国边疆政治文化核心,历经元、明、清、民四个时期,统治年代长达660年之久,有28任土司相继为官。现存孟连宣抚司署占地面积6738.19平方米,由门堂、议事厅、正厅、厢房、厨房、粮仓等组成,整个建筑群为木结构,斗拱、飞檐是汉式建筑,厅堂是傣族杆栏式建筑,是__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8座土司衙门中至今仅存较为完整的唯一一座傣汉合壁建筑群。宣抚司署内珍藏有清代赏赐给土司的官服以及各种土司文物1000余件,现已为研究孟连历史和土司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宣抚司署1965年被__省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__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_古城20__年被省人民政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__年被评为“__十大名镇”,20__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历史文化价值

孟连在不到20__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傈僳族、景颇族等二十一个民族,他们生息与共,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来侵扰,造就了21种民族文化,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群体和多文化形态的共生带,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以__古镇为中心形成自然村落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宗教、历法、节目、农耕祭祀、婚丧嫁娶等(如神鱼节、泼水节、葫芦节、新米节、开发节、关门节等)民俗文化。孟连土司文化以傣族封建领主制文化为主,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兼收并容,是傣族九大支系中四大支系的唯一文化交汇点,可以找到四大支系历史、民居、服饰、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差异。傣族的孔雀舞、马鹿舞、传统制陶技艺及手工造纸技艺4个项目列入《__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宫廷古乐舞《所喃窝罕》荣获__社会主义彩会奖,被称为“中国树叶上的文明”傣族贝叶经深深吸引各方文人前来观赏研究。孟连纷繁的边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土司文化,与泰国、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__省少数民族古镇文化中素有“北有丽江纳西文化大研古镇,南有孟连傣族文化__古镇”之称。

全文阅读

探寻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点

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也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面对国内文物遗迹的屡遭破坏,文物保护工作与商业开发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日益加深,很多专家深感无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在保护历史遗迹和经济发展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江莉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二是经济增长,这两者同等重要。“任何国家和城市都应当在文物的保护和城市的革新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但不能为了城市革新而革新,而不计其他后果。”

美国遗产战略国际公司总裁 Donovan Rypkema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也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他说:“新的发展趋势表明,保护历史文物本身并不只是目的,它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历史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性项目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历史和文化遗产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给它们的人民带来有根的感觉以及身份认同感。”江莉莉告诉本刊记者。

荷兰莱顿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专家何培生教授对江莉莉的说法表示认同。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了历史和文化,你也就丧失了自己本民族的身份认同。

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是如何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呢?

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有“三个保证”

全文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索

摘 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在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84-03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有十二年时间。目前上这门课的学生分布在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每届约200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中国政治思想史》于2009年获批校重点建设课程,2012年度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同时获得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对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探讨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建设,也为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建设好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首先,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方面,本课程组现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两人;在学历上,博士研究生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00%;这种职称与学历的分布情况,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强。教师队伍中全在40周岁以下;平均年龄为32.8岁,年龄结构合理。在师资配备上,主讲教师5名,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0;师资整体素质高,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梯队的师资配备,在师资的专业上能够整合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等,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其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已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优秀奖”编写了1套试题库和阅读资料库;进行了两学时的课程录像;发表了4篇教改论文、6篇学术论文;课程负责人主持了与该课题相关的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两项;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全文阅读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档案管理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政府档案处隶属于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之下的行政署。该处由历史档案馆、档案保存及修复服务组、档案管理及行政组及档案系统发展组组成。政府档案处职责是制定及推行有关一般档案及历史档案管理的政策和计划,以便有效地管理政府档案。

历史档案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集中贮存具有永久价值的档案的地方。该馆成立于1972年,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唯一档案馆,专责鉴定、管理和保存特区政府的历史档案??,以及提供参考和利用档案服务予公众人士。历史档案馆互联网网址为:www.grs.gov.hk/ws/sc/org_pro.htm。本文旨在介绍历史档案馆的职责、馆藏和香港历史档案大楼的设施。

历史档案馆的职责

历史档案馆的职能,大致可分成下列各项:

鉴定及著录

根据政府内部行政规定,所有政策局和部门凡要销毁档案,都需要通知政府档案处,经过鉴定和审批,才可销毁档案。在这过程中被评定为具历史价值的档案,则会移交至历史档案馆做永久保存。

在实体保管上,历史档案馆会按照档案的媒体和机密级别而保管在不同的档案库中。在知性(内容)保管上,档案馆是根据“来源”(provenance)和“原来次序”(original order) 两大原则去整理历史档案;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政府单位、私人机构或个人的档案是不会混合在一起,而产生机构或个人在利用档案时的原来次序在档案馆整理档案时亦会严格地维持。

在档案著录工作方面,历史档案馆会根据《历史档案著录国际通用标准》把历史档案著录和编制藏品清单及检索工具。在上述整理和著录后,馆藏会划分成不同的全宗、档案类别、移交组、案卷和文件,各自有其基本的描述及相关的参照联系,方便公众人士了解档案的脉络和内容,以做出适当的检索。现时公众人士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已开放的档案,以及查阅部分档案和其他数据的内容(网址:www.grs.gov.hk/ws/sc/ps_online_cata_ar.htm)。

全文阅读

教育局发展校本培训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这个暑期,我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为期20天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作如下总结:

一、健全培训机制。

1、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政教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整个校本培训工作统一领导,整体设计,形成校长亲自抓,副校长、教务处、政教处分头实施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

2、制订比较详细的可执行的校本培训计划。

校长室和教导处制订了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并检查执行情况。严格执行教师校本培训点名制度。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更是每个教师的义务,全体教师按规定完成了相应的培训计划。

3、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

8月22日,学校对校本培训第二阶段的活动进行了动员,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了登记,对培训过程进行检查和督促,建立并健全了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研究问题,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全文阅读

遗产保护管理的世界文化论文

一、英国爱丁堡老城新城保护管理的经验与实践

1.综合性的体制管理模式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体制中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性组织模式。其中,历史苏格兰(HistoricScotland)是苏格兰政府的执行机构,6代表苏格兰部长7对苏格兰的历史环境进行相关的宣传、推广及保护活动。它不仅负责苏格兰所有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同时也负责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爱丁堡市政府(EdinburghCityCouncil)是国家、中央政府的延伸和代表,它主要负责规划开发、土地使用,直接管理、监督和协调各种遗产保护,颁布城市范围内建筑遗产以及世界遗产地的特殊法令等。在市政府机构内部有专门的世界遗产官员来处理与世界遗产相关的各项事务,并在进行城市规划系统的审批阶段起到关键的作用。8这两者作为主导,负责了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与大部分资金拨款。同时,爱丁堡老城新城还设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咨询执行机构爱丁堡世界遗产信托(EdinburghWorldHeritageTrust)9,它作为第三方中介,专门处理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有关的具体性事务,其与行政机构的紧密联系,内部以职业专家学者为核心组建技术团队,确保可以对各项保护管理项目提供经费保障和实际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政府因缺乏专业经验而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有科本协会(CockburnAssociation)10、苏格兰建筑遗产协会(ArchitecturalHeritageSocietyScotland)11、苏格兰城市信托(ScottishCivicTrust)12、苏格兰国家信托(NationalTrustforScotland)13等民间社团组织,共同对爱丁堡老城新城进行重要的监督、教育和推广作用。这种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咨询机构、民间私人团体同时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运作体系模式范围广泛、执行严格,且较为完善,确保了在爱丁堡老城新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相对开放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2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爱丁堡十分重视在规划系统和调控方面对老城新城的建筑、历史环境进行严格保护管理。其规划政策法令、古迹保护法令、历史环境政策条例主要来自国家、区域、地方三个不同的层级。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作为区域和地方的规划政策框架的基本法《1997年城市与乡村规划法(》苏格兰()TheTownandCountryPlanning(Scotland)Act1997)、《2006年规划法》(苏格兰)(ThePlanningetc(Scotland)Act2006);专门针对单体建筑、纪念物以及具有独特考古和历史价值地区的保护法律《1997年规划(登录建筑物及保护区)法令》(苏格兰)(ThePlanning(ListedBuildingandConservationAreas)(Scotland)Act1997)、《1979年古迹及考古地区法令》(1979AncientMonumentsandArchaeologicalAreasAct);苏格兰历史环境保护管理基本政策的指导文件《苏格兰历史环境政策》(ScottishHistoricEnvironmentPolicy)(SHEP)14(2008);苏格兰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苏格兰规划政策》(ScottishPlanningPolic)(SPP)15。在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发展规划》(TheDevelopmentPlan)、《爱丁堡与洛锡安区结构规划》(EdinburghandtheLothiansStructurePlan)。与苏格兰政府国家、区域政策法令相比,由爱丁堡市政府颁布实行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则更为详细,如《爱丁堡城市地方规划》(EdinburghCityLocalPlan)(ECLP)16、《爱丁堡保护区特色评估》(ConservationAreaCharacterAppraisals)等,它们十分有效地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建筑以及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从国家、区域、城市的不同层面,构成相当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对世界遗产地建筑环境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法律内容较为细致、规范,并且具有量化标准,例如,在《规划法》中,不但明确规定了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四个要素“必须具有建筑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普遍价值和与国家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相关”,而且还细分了相关的时间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7其次,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均将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通过对规划开发进行评估控制,来防止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加以学习。此外,在其法律法规中“保护区”的特色评估政策也十分具有借鉴性,目前爱丁堡共有39个保护区,其中的中世纪旧城保护区、乔治亚新城保护区、迪恩村庄保护区(DeanVillage)以及西端保护区(WestEnd)构成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的大部分,对爱丁堡世界遗产地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一旦世界遗产地内有新开发项目进行申请,保护区的特色评估就可以与现有法定规划政策,具体导则以及特定场地的发展要求等一起,共同建立起框架,来严格评估和控制新项目对保护区特色和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遗产地规划政策以及开发控制决定的建议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3多元化的保护方法策略在完善的体制安排与法律体系基础上,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还通过多元化的方法策略,积极保护老城新城的历史建筑及景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遗产地投资、旅游环境,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为了复兴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的历史价值和提高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爱丁堡进行了“首都街道”计划(CapitalStreetsProgramme),CastleStreet、St.AndrewSquare、Grassmarket以及RoyalMile、SouthBridge等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城新城中的街道广场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改善(图2)。爱丁堡还进行了店面标志和广告视觉景观控制的项目尝试,即在爱丁堡老城新城最主要的街道RoyalMile沿街区域范围内,所有新店铺采用的标志都需要得到苏格兰政府的规划审批许可,而原有店铺如果会对保护区的特色和形象产生明显的破坏,政府也能够要求其进行去除。同时,爱丁堡也十分注重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文物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取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赢。目前,爱丁堡老城新城中约有75%的建筑为A,B,C级登录建筑,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以及职业保护专家提供的建议保证了众多法定登录建筑在单体结构、建筑环境、庭院、建筑室内等方面进行整体性保护。18为确保保护工作与新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共生,相关政策从原先登陆建筑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延续原建筑的设计功能”为主导过渡到以持续合理发展为标准的改建方式,改建中应尽量减少变化,并适应新的抗震、防火、卫生、结构规范等建筑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使建筑利用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具有适应性。在老城区,一些新建建筑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下,采用新技术、材料、建筑语汇反映时代特征,在设计中都很好地参考了老城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特色、保存了文化价值的理念,并有机融入其周围环境,保持与历史、景观的紧密联系。它们与老城区历史建筑相互辉映,共同构成爱丁堡独特的城市特色。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苏格兰国家博物馆、Canongate112、苏格兰诗歌图书馆等(图3)。

4多方位互动式公众教育爱丁堡通过多方面资源的整合,确立了世界遗产层级化教育的原则,在大学、中小学、普通民众等不同年龄段、教育背景层面,构建起一个互动性强、立体多方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网络体系,以此推广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意识和价值观,增强城市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十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遗产保护中心(ScottishCenterforConservationStudies),设有专门的遗产保护硕士学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理论与研究是其中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有关爱丁堡遗产保护管理的研究不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世界遗产历史、考古、环境监控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项目保护报告、城市经济发展、游客分析等。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爱丁堡还针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每十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系列学术会议。以上研究为《爱丁堡世界遗产管理规划》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正确有效地指导了爱丁堡世界遗产教育的实践。针对青少年为核心开展遗产教育也是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爱丁堡在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讲习会、设计竞赛等推广工作,例如CurriculumforExcellence、AuldReekiesession、LOOKINGuP!19等,以此来提升青少年对世界遗产及其价值的认知。这些项目目标鲜明、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生动,通常以爱丁堡世界遗产地研究的某个特定主题为目标,在过程中不仅局限于建筑或历史单一细节内容的讲述,而是将世界遗产地的研究内容与学校实际课程内容相结合,丰富有趣的项目整体策划在读写、艺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均提供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技巧的可能性。在普通大众层面上的教育则更为社会化和日常化。爱丁堡主要通过主题展览、大众传媒(电视节目、网站)、导游线路、城市活动、宣传出版物等多种方式途径,来提供多样化信息,增强民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度和热爱感,培养人们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其中的“爱丁堡开门日”(EdinburghDoorsOpenDays)活动20已成为爱丁堡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建筑、遗产、文化节日,DOD其实是欧洲遗产日(EuropeanHeritageDays)21的一部分,在爱丁堡已举办20年,由科本协会组织,与爱丁堡市政府合作,每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些最好的,现代的或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的许多建筑在平日是不向公众开放或是需要收费的。这些建筑遗产大部分位于爱丁堡的老城和新城,活动历时两天,包括导游、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大大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二、结语

回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已经从重前期申报、重保护向重后期运作管理、重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意识深入,以及所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极大的延伸,不断同生态及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和谐发展、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课题相互渗透,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趋势。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被认定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如何使其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振兴的动力,将成为许多国家关心的问题,并引发各界对于该研究领域的更多关注。我国当前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尚处于不断的摸索中,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分析这些保护管理模式在中国城市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方式,将对中国现阶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蓉吴尧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全文阅读

文化多样性视野下世界遗产与历史城市的省思

摘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来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而在吸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础上,侧重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的世界遗产保存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欧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法国巴黎和中国曲阜的自发性可持续发展实践,通过遗产保存、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的多类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城市发展和谐性的关联。

关键词:世界遗产;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城市发展

Abstract:Through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nventions of UNESCO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versity, world heritage and historic city. Also based on the reflexion of the cultural policy instruments,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Campaigns, following by the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ses studies of Paris (France) and Confucius city Qufu (China). The objectives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mote UNESCO three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nventions and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ulture for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World heritage;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of heritage;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1-9(8)

作者简介:林志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近几年来,笔者参与欧亚多项世界遗产、城市发展与振兴等合作计划,多次接受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及大学院校邀请,亲赴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踏勘与考察,并参加相关历史古迹、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欣然察觉,所接触到的这些中国学者,其技术与能力实可进位国际专家等级之列。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年轻有干劲的学者及专业人员,却常常把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的保护以及都市的适度更新与发展,定位为“重要工程技术项目”,将工作重点锁定在建设项目与一系列的图纸编测,希冀短期见效,因此常易为了仿制或复原该物件而谨遵图纸并大兴土木,却难以反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对历史文化的弘扬与反思精神。

全文阅读

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人民参与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本届政府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人民参与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很长时间内,我们更重视教育的“国计”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民生”性,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关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较少考虑到教育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尽管个人利益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比如国强则民富,但这二者的利益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一样都有阶段性,例如,“精英教育”对国家的某一发展时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某些个体则可能因为“精英教育”而利益受损。如何协调“国计”与“民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令国人欣慰的是,在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的今天,我国已深刻认识到“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满意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的解放”的必然结果。

关注民生,政府就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人民自然要参与政策的制定。现代社会中,国家的教育制度“代言”了民众的整体需求,要想这种“代言”切实有效,政府就要倾听民意,民众就需要通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来伸张权益。民意的畅通表达不仅可以让民众的权益最大限度地被予以保障,同时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碰撞,也有利于让民众明确自己的权利边界,更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一个能使不同阶层的民众都能有效伸张自己权益的沟通机制在民主社会尤为重要。政府提供怎样的平台让人民参与到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来,这是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探寻的。

当前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迈出了令人振奋的步伐。有学者指出,“《规划纲要》公开讨论在中国当代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打破了多年来闭门决策的模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了事先公示的方式,并提供了多种平台让民众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

2008年8月29日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之后,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并没有急于起草《规划纲要》的内容,而是开展了广泛的调研。这次调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同类工作借鉴。

一是调研方式多样。“重大战略专题调研、重大项目调研、各类社会调研、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这四种方式调动了不同群体的人员。2008年下半年,众多的专业人士参与了《规划纲要》制定的实地调研、访谈、座谈、研讨,一些教育研究院校、机构,甚至全体成员都通宵达旦地为《规划纲要》的制定献计献策。2009年年初,《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是民众表达建议的渠道畅通。除教育部提供了网络发帖、电子邮件、普通信件等方式以供民众表达建议外,纸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积极介入,通过专题报道、官员采访、连线专家、征文等形式为民众表达建议意见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三是反馈及时。2009年伊始,教育部就《规划纲要》的制定举行了两次新闻会:及时通报调研情况,介绍意见收集组的工作程序,并公布了依据民众的建议调整后的调研重点问题。对于民众意见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保护民众参与教育的热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