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风险论文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族企业债务融资与财务风险论文

一、家族企业债务融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债务融资现状

张桂杰(2009)认为融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公司融资效率状况良好的必要条件,由于家族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的不同,家族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成长性的公司由于资产的扩张会显得资金比较紧张,负债率较高。这种情况在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中表现比较明显。但是上市家族企业却有不同的特点,上市家族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因而往往表现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他们偏向于债务融资,从而获得发展资金。此时不同经营状况的家族企业融资困难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由于自身的资金积累和负债的破产偿债风险影响,家族掌控者更加偏向于稳健发展采用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叶山梅(2007)认为内源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资本来源比例中,自我融资高达90.5%。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外援融资,加上自身的资本有限,所以其发展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借代,但是这种债务融资方式多数具有高利贷性质,成本高,风险大。

(二)家族企业债务融资影响因素

1.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唐松、杨勇(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与金融发展程度之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若债务比例增加1%,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与低的地区相比,公司市场价值平均多提高0.54%,并且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只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才存在。

张山梅(2007)认为我国金融体制存在弊端,中小型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民营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程度比较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弱,业务开展非常缓慢。此外,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的难度,银行为了了解企业真是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为了减少成本支出,银行变紧缩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

全文阅读

或有债务财政风险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财政风险是指由于财政运行环境发生变动,而导致政府无力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发生法律支付违约的可能性。本文借助风险矩阵将地方财政风险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或有债务的内涵及其形成财政风险的机理,并提出防范建议。

财政风险是指中央及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财政风险具有诱发空间广、传导性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HanaPolackovaBrixi(1998)用财政风险矩阵分析了财政风险的类别,认为政府面临着四种财政风险:显性的、隐性的、直接的和或有的财政风险。每一种风险从广义上都可以定义为负债,同时,将地方政府负债分为四种类型,即: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按照传统的财政预算方式,只有直接显性负债是直接、即时地被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去的,而后三种类型的负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隐蔽性。相对于仅从赤字率、负债率等直接显性负债指标来判断地方财政风险,财政风险矩阵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政府财政的负债及财政风险状况。或有债务的内涵或有债务(contingentdebt),是有别于直接负债的另一负债类型。对债务主体(负债人)来说,直接债务属于任何情况下都要发生、不可推卸的债务;或有债务则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多发生、也可能少发生的债务,往往表现为由某一或某些事件、因素触发而形成的支付要求。或有债务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隐性债务。

与通过法律或合同确定的显性债务不同,隐性债务是指由于产生债务的原因暂时难以明了、或出于某些考虑被有意“视而不见”,处理成非直接、非公开形式的债务。隐性的或有负债,大都是基于政府道义责任、公众期望和政治压力而产生的,虽不是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债务,但通常不能不由政府及财政来“兜底”。在一定的条件下,隐性债务会显性化,其中的或有债务,会或多或少地演化为必然、直接的债务。对表1中的隐和或有负债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主要的或有和隐性债务都是源于政府的担保,并且大部分是隐性担保,如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社保基金等提供的担保。与显性担保不同,隐性担保是一种没有明确完整的担保合同作为依托、没有严格法律约束力的担保形式。或有债务引发财政风险的机理在经济转型期内我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完整的政府隐性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对国有经济部门(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国有粮棉流通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附属机构)的隐性担保;二是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隐性担保;三是中央政府的社会养老金隐性担保;四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在对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等提供隐性担保时,政府没有负债;但是,如果债务人发生违约,政府将有义务偿还债务,此时,隐性和或有负债将成为政府的实际负债。

因此,判断财政风险,不能仅仅停留在赤字率、负债率这样几个显性指标上,还需要关注由我国庞大的政府担保(主要是隐性担保)体系所引发的政府或有及隐性债务。在隐性担保的框架下,政府可以用最小的显性财政成本平稳地推进渐进改革的进程。因此在短期条件下,隐性担保似乎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政府补偿手段。这就往往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使政策制定者忽略政府担保的另外一面:政府担保所导致的负债问题。“过去,不管是公众还是政治家都有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贷款担保对政府的成本是零,除非最后发生了严重的‘短缺量’”(MertonandBodie,1992)。而实际上,受保主体把信用风险部分或全部地转嫁给担保者,受保主体违约时,提供担保的政府将不得不承担转嫁来的债务,隐性债务会显性化,而或有债务也会变成直接、必然的债务。事实上,隐性担保的广泛实施已经使得我国政府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隐性和或有负债。马拴友(2001)在国内首先运用财政风险矩阵对我国公共部门的债务进行了估算,指出“我国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已相当高,单国内债务负担率1999年合计已达72.4%,财政的潜在风险已经很大”。而刘尚希、赵全厚(2002)的估计是2000年我国政府总债务规模占到当年GDP的130.6%,其中或有债务占GDP的比重为65.6%。前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PieterBottelie(r2001a)从三个层面对中国中央政府2000年的总负债规模进行了估算:第一层面为中央政府的显性债务和债务担保,占GDP的43%-44%;第二个层面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或有债务,占GDP的37%-44%;第三个层面是还没有纳入到个人养老基金账户的国家养老金隐性债务,占GDP的45%-95%,国家总负债规模为125%-183%(这里还没有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标准普尔公司2001年公布的2000年底68个国家政府在金融部门中的或有负债状况则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为评价中国或有负债的规模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

标准普尔估计的2000年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中的或有负债为当年GDP的43%-86%,在68个的国家中是最高的。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大量积累也就是政府财政风险的大量积累。“由于体制的渐进式推进,各种经济关系中的风险可以无限外推,并最终向财政转移,财政风险同社会各种风险构成强的相关性,各种风险潜存于制度变革之中,为了推进渐进式改革,往往人为限制风险的暴露。结果将导致制度变迁的压抑性和风险、危机的突发性。”(傅志华,2002)从长远的眼光看,隐性担保将会导致更高的财政风险,这主要是因为隐性担保合同会扭曲受保主体的激励结构,引致严重的道德风险,从而加大隐性担保的最终财政成本。隐性担保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合同,作为担保者的政府和受保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是模糊和残缺的。在政府与受保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不但无从了解受保主体的努力程度和风险倾向,更难以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约束其行为。

于是,受保主体的败德行为便成为其理性的选择,比如国有银行的经理人员混淆政策性损失和商业性损失的界限,把经营不善导致的资产损失也纳入政府隐性担保的框架;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利用国家对“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担保,故意压低粮食收购价格(低于保护价),这就不仅把政策性收购的风险全部转移给政府财政,还从政府手中套取了一块额外的收益;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会隐瞒贷款项目信息,改变资金用途,把本来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挪作他用,有些贷款甚至被企业转贷或用于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等等。这种恶意的风险转嫁将引起政府财政风险的进一步提高本。结论及政策建议某些地方政府将本应在预算内进行的大量补偿性财政活动转移到预算外,以隐性担保这种“准财政活动”部分地替代政府预算内的财政活动,从而缓解了政府当前的财政压力,改善了政府的收支平衡表,表现出了较低的赤字水平和显性负债水平。短期内,政府所采用的这种策略在充分保障国有经济部门顺利融资的前提下做到了财政显性成本的最小化,这对于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平稳推进经济转型都具有重大意义。但这种策略的实施也使得政府在渐进转型的后期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支付压力。为了偿付隐性担保所形成的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巨额或有债务,政府将为此付出沉重的财政代价。超级秘书网

同时由于隐性担保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受保主体激励结构的扭曲必然导致道德风险的蔓延和政府财政成本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财政风险。要想继续发挥政府担保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监控和化解政府担保可能导致的财政风险,必须进行财政创新并对传统的政府隐性担保机制进行彻底改造:首先,必须改善担保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隐性担保显性化。目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构建覆盖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体系;在各级政府介入的担保活动中,必须有要件完整、条文明确的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作为担保的基础,合同应当明确风险分担的机制、受保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发生损失后的补救措施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做到激励兼容;逐步相机减少担保范围,当政府在负外部性威胁和社会预期的压力下不得不对显性担保框架之外的经济主体进行担保“补偿”时,应坚持审慎原则,补偿之前要向社会公众阐明政府救助的必要性、原则、范围和方式,补偿过程中要明确政府与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与权利,以期将道德风险遏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尽快实现预算体制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建立财政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政收支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政府的风险状况,而在以权责发生为基础的财政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下,隐性和或有债务被纳入管理范围,政府必须从自身所拥有财政资源总量的角度去权衡承担所有债务的最优数量,必须对从事的任何一项导致隐性和或有负债产生的活动负责并作出解释说明,这就在源头上有利于财政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控制。最后,政府还可以在事后(担保关系正式确立之后),以市场为导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量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进入国内、国际的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分摊风险)和机制(如建立风险储备机制)降低和转嫁财政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这种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规避和转嫁自身风险的行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全文阅读

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研究论文

摘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资本的聚集和吸纳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其中债务融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对推动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债务筹资也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负债筹资带来的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规避

1负债筹资概述

1、1负债筹资风险的概念

负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一般表现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丧失偿债能力、发生财务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1、2负债筹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1、2、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应。

全文阅读

国际比较债务扩大防范财政风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我国财政风险的现有分析与判断;没有认识和计算的政府财政赤字;财政的风险将出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地方政府赤字和债务;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国债余额和赤字分别占当年GDP的比重、需要从基本概念说起、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实质上就是中央代地方政府打了赤字、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的数量根本没有作为地方政府的赤字计算、与目前政府预算会计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有关、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可能将长期存在赤字和借债情况、地方政府的债务归还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修改《预算法》、建立地方财政预算对地方债务管理的制度和专门机构、推进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逐步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等。具体请详见。

一、关于我国财政风险的现有分析与判断

至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源自国债和赤字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债余额和赤字分别占当年GDP的比重;二是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状况。2002年3月,财政部在向人大做的2001年决算和2002年预算的报告中,明确公布了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两个指标。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与国际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从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来看,现有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组织、经济学专家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表明,这部分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75~125%左右(世界银行:1998年,刘成:2000年)。将这部分债务进行国际比较,隐性及或有债务的指标也不是很高。以美国为例,大致与我国公布的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同一口径的联邦债务率,目前在50%左右,1993年底的联邦债务大约为3.2万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隐性债务,联邦债务几乎是官方数字的3倍(哈维·S·罗森:《财政学》)。国内的研究成果反映,许多国家政府隐性及或有债务规模都很大(刘成,2000年),与此相比,中国政府的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

上述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无论从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已经为人所认识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表明,尽管随着债务的扩大,财政风险在积累,但是短期来看风险不大。

二、没有认识和计算的政府财政赤字

首先,需要从基本概念说起。重温什么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中的定义是,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数量。当政府形成财政赤字时,它就必须向公众举债来支付其款项。为了借债,政府需要发行债券,即用以承诺将来偿还的一种借据。政府债务指政府借款总额或累计额。理解赤字和债务的关键点在于:政府债务是政府应付款的存量,而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而形成的新债务流量(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我国自1993年起,规范了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即全部由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而不准许向银行借款和透支,自此上述定义完全可以适用于我国。

按照上述的定义,我们从下面的表格数据中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矛盾和问题。

表1我国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与增长率一览表

全文阅读

本质特征把握财政债务风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隐性债务显性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多元分散债务风险、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等,具体请详见。

一、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全文阅读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防范对策论文

一、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全文阅读

可转债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涵义

投资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企业的现金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合理成功的投资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在涉及重大投资项目时,对项目缺乏了解,错误的做出决策,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收益分配在于向股东分配红利。公司向股东分配的红利过多时,有可能使得公司的现金流不足,而造成公司资金紧张,如果分配过少有回降低股东投资的热情,会给公司的经营造成压力。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表现为,筹资成本降低,资本周转率上升。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比例,即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如果债务资本过高,这时债权人对公司的的监督成本就会上升,也就是说成本上升,债权人会相应的要求提高利率,来弥补这种成本,这种成本最终会加转移股东身上,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偿债压力。于此同时,大量举债而非股权融资,会造成公司管理者手中有大量现金流,这是容易造成公司管理者利用对公司经营的控制,盲目扩张,使得股东与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委托成本上升。

2、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生存于宏观的大环境中,整个宏观环境的状况对于公司的运营有着基础性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无法控制的客观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包括了市场环境、政治环境、资源情况、宏观经济、法律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多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如市场经济环境恶化,那么企业的应收账款,坏账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出现预测外的大弧度增加。同时,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就很可能出现下降,企业的变现能力就会严重下降,资金周转困难。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设不足

全文阅读

债务风险下资金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债务负担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筹资渠道单一,院校举债求生存

作为高等教育当前最具有影响力的投资者,政府的行为关系着这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存,当前,外部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与激励明显不足,院校所在地政府对于其投入经费也要少于本科院校,这一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从高职院校毕业工作的技术工人在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方面也时不时的被政府政策所阻碍,抑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此外由于院校收取的学费标准基本固定,增加幅度有限,且需要从中抽取部分比例用于教学师资、就业指导等用途,而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事业支出、后勤支出等也在不断上升着,导致入不敷出情况时有出现,支出与收入的不配比也就迫使院校对外举债,加大了院校的债务风险,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仍需提高。如江西省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已经在逐渐加大,可以说是在用“温饱的经济”支持着“小康的教育”,扩散至各省市,对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院校贷款盲目,加大债务负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融资,要求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以及利益最大化同步,也要求借贷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契约关系。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偏高,出于风险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缩小贷款规模,即使银行库存资金充足,也不愿将之贷给对于资金迫切需求的民间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存款资金爆棚需要谋求出路的危机。这时,各大高职院校由于需要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学校环境等需要引进大量资金,仅靠学费或其他有限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有意撮合下,银行与高职院校突破了以前简单的存贷关系,转而已“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合作。由于高职教育等院校有着其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会破产的特殊性,又在政府的有意担保下,银行才会敢于发放巨额贷款,在院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也难辞其咎。

(三)院校内部资金管理薄弱

贷款是一项工作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具有专业融资人才进行内部管理,而这点对于技术型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由于欠缺专业的融资财务人员,便难以对举债规模以及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分析与管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面对学校盲目的资金需求,财务人员有的只是一时的短见,争取更多的贷款来缓解暂时的庞大资金需求,当举债成本高于院校进行投资的收益时,贷款资金的高成本必然导致院校债务风险的加大。此外,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还欠缺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对负债结构以及支出控制等要求不严,这也加大了债务风险。

二、高职院校加强资金管理与债务风险化解策略

全文阅读

剖析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风险预防评估研究论文

摘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资本的聚集和吸纳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其中债务融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对推动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债务筹资也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负债筹资带来的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规避

1负债筹资概述

1、1负债筹资风险的概念

负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一般表现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丧失偿债能力、发生财务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1、2负债筹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1、2、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应。

全文阅读

高校负债融资财务风险论文

高校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在举债时一般从银行贷款,这些投资的回报比较长,目前高校的贷款也主要表现为长期贷款,所以高校债务风险具有潜伏期比较长的特点。对于我国的国有高校来说,其真正的法人是政府,正是由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所以高校一般不会考虑到破产的风险。同时也是因为有政府的支持,所以高校在进行举债时往往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评估过程,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缺少考核,增加了债务风险的潜伏性。高校由于获得资金的方式相对比较便利,所以对于负债融资的风险认识和控制不足。部分高校融资时,不考虑最优的融资手段和方式,缺少足够的风险控制意识,导致债务风险的发生。我国高校和政府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债务风险方面也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虽然我国高校具有市场独立法人的主体地位,政府要求高校债务谁贷款谁负责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体制的约束,高校在发生债务风险时往往不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高校迫不得已发生债务风险时,最后只能有政府出面解决。

一、债务风险的影响

由于高校债务的单一性,当高校发生债务风险时,常常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安全,导致银行坏账增多,对银行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金融风险的传递效应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金融的稳定性。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不能不警惕高校债务风险的破坏性。对于我国的高校债务来说,由于贷款基本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债务风险存在并且发生时,会对地方相关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高校为了维持其基本的运行,所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稳定,当高校发生财务风险时,会影响到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导致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下降,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同时部分高校为了减少债务负担,增加学校的收入,往往通过扩招和增加学费来应对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会违背高校公益性的要求,也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的策略研究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努力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改变单一的负债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债务风险。我国高校应当努力借鉴美国高校的发展模式,美国高校在融资渠道上多元化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在高等教育投资中位居世界高位。美国高校政府财政投入比例比较低,其中的捐赠收入是其筹集经费的重要渠道,同时美国一些私人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基金来合理地实现学校资金的增值,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捐赠制度,在税法中规定向高校捐赠可以得到相应的减税,提高了人们捐赠的热情。通过研究世界其它国家的高校资金投入可以看到其经费来源除了有政府财政资金之外,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对外服务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这些资金来源在高校资金的比重中比较高,而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不利于分散债务风险。因此为了控制高校的财务风险,应当努力从多方面来筹集教育资金,例如通过向社会提出有偿服务、接受社会组织或者私人的捐赠、招收留学生等措施来拓宽高校资金的来源,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高校也应当发挥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增加高校的收入。高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样不仅会增加高校的收入,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要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设立总会计师的方法来完善对高校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实现预算的精细化,做好财务审计工作。高校负债融资是教育发展中所采取的必要手段,通过合理利用能够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内部资金的核查工作,建立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用途的追踪。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分析,建立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积累资金使用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财务部门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对高校债务规模、债务偿还情况以及债务期限等进行清查,熟悉学校的债务情况。高校还应当准备相应的债务准备金,降低高校负债融资的风险,防止资金链断裂。为了应对举债财务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融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内部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价机制,及时分散融资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降低高校的融资风险,同时提高融资效益。财务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当设立相应的举债警戒线,当达到警戒线时应当制定具体的还款方案,并且停止举债。财务部门应当对贷款规模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债务到期不能够还款的财务风险。高校举债是为了其发展的需要,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负债融资项目的论证和审核,防止出现盲目举债的现象。只有做好项目的评审,才能有效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财务部门要按照勤俭办学的方针,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公用经费支出,防止出现资金的铺张浪费现象。

3.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债务风险的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仅仅依靠高校自身难以满足债务风险的管理要求。政府作为高校的管理机构,要严格控制高校的发展规模,严格审查高校的发展规划,使高校的规模和债务规模相适应,加强政府对高校举债的控制。在市场条件下可以适当放宽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提高高校的还款能力,降低债务风险的压力。为了控制好高校的财务风险,政府应当按照高校债务的大小做好分类管理,例如加强对高校负债融资的摸底工作,详细了解高校的债务情况。按照高校债务的大小和风险系数的高低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对于财务风险比较大的高校要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高校支出的控制,严格要求专款专用。高校运行中的资金规模比较大,种类比较多,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降低高校财务风险,这样能够提高高校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