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职硕士论文

在职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原因分析

摘要: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学位论文既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标志,又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出现的论文现象,本文试作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论文原因分析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单位、院校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这一学位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可借鉴,使得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现象的出现。具体来说,论文就是个别学员由于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资料积累不多,论文写作方面受阻,于是就以一定的钱财委托他人论文的现象。论文是学员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对这名学员的培养是失败的。下面,本人就论文现象出现的原因试给予分析,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扼制这种现象,以促进在职硕士培养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单位方面的原因

1.开设专业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选择余地小。

从各院校的招生简章看来,特别是《通知》落实的最初两年,专业开设少,而且所开专业又偏向于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再教育要求的高校教师只有跨专业进行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而如果不能及时地抽挤时间对所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进行补修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工作压力大,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补修基础知识,所以写论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也就成了必然了。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三年开设的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只有两个,即数学和古代文学。二者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相对数学更容易些,所以许多学员只有选择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学是门对知识材料要求特别丰富的专业,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多数成员是做不到的,所以写论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员想要毕业拿到学位,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使得统招生的就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论文在近年来对有些人特别是高校师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论文已由过去的隐蔽状态,发展到今天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大张其鼓地在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上做广告,故一些人将这种事情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道德层面的约束就放松了。

2.授课时间短,授课时间不集中。

许多院校招收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仅为一年两周的学习时间,总计还不到50天的时间,以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习时间只有400学时,况且有时每天8小时的时间还得不到保证,这与《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学员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的规定不符。多数学校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更鲜有实现半年全脱产学习。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也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势必受到限制。

全文阅读

浅谈校内导师在保障在职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摘要: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取了“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其论文质量常常是参差不齐。本文旨在探索校内导师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中的指导作用,以切实保障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质量。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论文质量;论文选题;目录引导;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1-0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许多高校承担了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任务,为公司、企业、部队等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与工学硕士截然不同的是,在职工程硕士学员“进校不离岗”,他们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因此,有别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1-4]。为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用了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以期发挥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势。尽管如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为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很多的管理人员和校内导师对此开展了多角度研究[1-4],尤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质量保障措施。笔者从事多年的在职工程硕士指导工作,对工程硕士学员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导师可起到的指导作用有着一定的体会,下面加以具体说明,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论文选题

保障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第一步就是合理选题。为实现上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要结合学员工作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课题过于简单,缺乏工程设计、研制开发、技术改进等必要内容;二是理论性过强,课题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或实际测试条件,论文结果缺乏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在选题阶段,导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在避免两个极端的基础上,本着“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学员做好细致深入的调研,使其明确拟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并提出两个以上的课题建议。然后,导师需和学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以全面了解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以及对几个候选课题的认识程度。据此,导师可以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课题,包括进行必要的课题融合,或者从系统完整性角度对课题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由此可见,校内导师若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在选题的指导上会更为有力。此外,工程硕士论文切忌追求大而全。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入分析方案中的关键参数或部件的影响,并辅以翔实的测试验证,使读者在阅读论文之后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这样的论文才具有参考价值,也必然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二、目录引导法

正确选题粗线条地定位了论文质量,但一篇好的学位论文还要有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系统性。由于平日专心于某项具体工作,且论文写作训练不足,大部分在职工程硕士忽略了论文的结构和系统性设计。在结构方面,多数学员的论文头重脚轻;在系统性方面,往往缺乏问题主线,内容分散,逻辑性差。这样的论文对导师和学员而言,都将是沉重的负担。为此,我们尝试了一种称之为“目录引导”的方法。“目录引导法”实质上利用了学位论文内容构成的规范性。无论工程硕士学员研究的课题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学位论文都需要清楚阐述“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等三大块内容。而且,为了说明“问题是什么”,论文还需要给出“背景与相关知识”,以概要介绍问题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工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论文目录浓缩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内容组织及内在逻辑。因此,对于刚刚开始论文工作的学员来说,目录像当于科学的研究计划,能引导学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而对于已完成大部分论文工作的学员而言,目录不但是高质量、高效率撰写论文的提纲,更是检验所做工作系统性并进行查缺补漏的依据。由此可见,尽早建立一个系统而翔实的论文目录十分重要。实际上,对于远离在职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而言,这种“目录引导法”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指导方法。

全文阅读

职教硕士培养探究

摘 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凸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硕士培养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根据职教硕士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对职教硕士的内涵、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尝试提出职教硕士培养策略,进而制定符合区域社会经济特点的职教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教硕士,内涵,现状,培养策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0年和2002年,国务院分别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并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十多年来,全国已建设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93个、地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多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个、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个,超过30所院校的113个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教人才的培养走进了更高的层次。但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硕士培养作为一个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二、职教硕士的内涵

(一)中职硕士与职教硕士

全文阅读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对于高学历专门化人才的不断需求,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研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目前存在的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并且针对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可以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1-01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全文阅读

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律师”

[摘要]我国高校法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问题较多,培养方式与法学硕士同质化趋势日益凸显。从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对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区分和构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 同质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全文阅读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与“中职硕士”之辨正

摘 要:目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与“中职硕士”的使用均比较混乱。这种情况不利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一个特称命题,“中职硕士”也是指一个特定的在职攻读某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

关键词:中职硕士;专业学位;辨析

作者简介:南海,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44-02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态,而且主动适应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七年来的培养实践业已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中职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的师资结构,提升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尽快适应我国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出了贡献。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里,对一个命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一个概念“中职硕士”进行一些必要的逻辑分析与界定。希冀这样的逻辑分析与界定有助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

一、“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命题分析

显然,这是一个简单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单命题。这句话所描述的是一种“事态”:“中职教师”在职攻读一种“硕士学位”。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简单命题。简单在其形式,复杂在其内容。其内容的理解是非常复杂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下面,我们就来扼要地分析一下。

首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属于命题。句子的主语:“中职教师”,谓语:“攻读”,宾语:“硕士学位”,状语:“在职”。

全文阅读

海南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近几年发展较快,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前景,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所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相对于内地高校,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如何让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跟上全国的步伐,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创新、完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

1.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分为在职和全日制两种。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在每年的10月份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每年年初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海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时间是两年,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这样可以更早走上教育实践岗位学以致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2.培养模式

全文阅读

在职考研共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等

在职考研共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读者:

我是一名公务员,毕业已经三年,我一直想考研究生,但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请问我国在职考研共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如今,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非应届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比例高达5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考研生。相对于应届考生,目前国家在职人员获取硕士学位方式共有三种:第一,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双证书”(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获得硕士学位的方式;第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这是国家在现行的硕士学位教育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第三,参加在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式,尤其是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外,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也开始成为在职人士深造的热门方向。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的条件

读者:

我是一名非应届的本科大学毕业生,我听说现在国家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政策,请问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2.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3.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课程考试;4.通过在每年的5月进行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5.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全文阅读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探讨

摘 要 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本文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3.8;TB-4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硕士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目前我国已包括了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某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该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初始主要为在职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已发展包括了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教育模式,己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目前包括理、工、文、管、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39个学科领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全日制硕士包括12个学科领域的158个专业学位。

目前,上述两种专业硕士均在招生培养人才,但二者在学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争议较大。全日制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最为成熟。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只有6年,现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着职业性不突出、实践环节薄弱、导师力量不强、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位论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同,在学位论文环节中,论文选题应存在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本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选题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

全文阅读

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的建设机制探析

摘要:“双导师制”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内在的功能优势和外在的现实阻力使得探讨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建设显得势在必行。推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机制主要有三:一是“双导师”的遴选机制,它是“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充分的师资条件:二是“双导师”的教学机制,它是“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根本,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双导师能够展开有效教学;三是“双导师”的管理机制,它是“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障,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导师的考评与激励来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29-05

实施“双导师制”已成为国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双导师制自身的内在功能优势与阻碍其功能优势发挥的现实不利因素两方面来论述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建设机制的角度探讨在职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双导师”建设提供启示。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

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主要表现为: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校外导师具有大量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交流情况,相互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的导向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的整合功能。

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双导师制,这种做法有利于校内的理论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助于确定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进而有助于双导师协同设计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最终有利于发挥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向功能:在双导师制的框架下,校内导师可以在研究生入学时起就对他们的研究方向给予引导和确定,倾注更多精力进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便更好地对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校外导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获得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能够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链接,从而将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到普遍的理论高度,让普遍的专业理论获得丰富具体的专业实践经验支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