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城西南40余公里处的高家堡镇,海拔在1100-1300米之间。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石峁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一座面积达400平方米的龙山石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田野考古重要发现之一,“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资料”。
其实,除了规模巨大的古城外,历史上神木石峁遗址还出土过大量玉器,这些玉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型之精美丝毫不逊色于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
戴应新、邓淑苹、张长寿等为代表的学者对石峁玉器的种类和特征进行过梳理,对其中较典型的刀形端刃器、玉刀、璧形玉器等进行过专题研究,使我们对石峁玉器有了大致的了解。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的发现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末,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数量尚无完整详细的统计。
抗战时期,榆林刀兔人马某购得玉刀4件,贩至包头卖给了外国人。解放后,据高家堡段海田先生回忆,自1966年到1975年止,前后有10年时间,先后收购上交北京的玉器保守估计至少有1500件之多。1976年至1979年间戴应新先生在神木石峁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时征集到126件,包括牙璋、刀、铲、斧、钺、璧、璜、人头像、玉蚕、玉鹰及虎头等。其中,戴应新先生在房址附近的石棺葬中发现了一件玉璜。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试掘时采集到4件,包括锛、铲、凿等。1981年张长寿调查时征集到玉器3件,包括钺(斧)、牙璧、凿各1件。2002年,榆林市文管会征集到石峁玉器若干,主要为铲、璧等。另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征集的3件,绥德博物馆征集的20多件及榆林的个人收藏。2012年,石峁考古队在外城东门址内发现了玉铲、玉璜等。总的来说,神木石峁玉器的出土量大约有2000件。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的种类和造型特征
从现有资料看,石峁玉器多数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少数为工具和可能具有佩饰功能的装饰玉。大致分为礼器、工具和装饰玉三大类。
什么是“玉”、“玉石”和“古玉”?翡翠、和田玉为何既可称“玉”,义可称“玉石”?什么是出土古玉、传世古玉?什么是仿古玉、伪古玉?仿古玉和伪古玉是怎样制作的?一般人能鉴定占玉吗?人们为什么对收藏玉制品越来越感兴趣?前些年玉料价格为何涨得那么快?……这是人们走近玉石和占玉市场时,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从事玉石研究多年,对玉石市场也有所了解,愿与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什么是玉和玉石
首先考察玉的历史概念。玉的历史概念包括珍宝性和社会性两大性能,对理解古玉文化相当重要。殷商甲骨文已有“玉”字。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玉器(ji块)距今八千年,从而推定中国治玉史距今一万年。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是玉、石不分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早期,古人视玉为“美石”
(广义概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是“巫神美石”(广义概念)。夏商周时期,玉是“象征权和礼的美石”
(广义概念)。春秋战国到西汉时,玉是“象征礼和德的美石”(广义概念)。东汉,许陲《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狭义概念),这一定义延续近两千年,直至今日。
玉的科学概念是指用现代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界定玉(狭义)和玉石(广义)。1918年,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指出:
“上古之玉,繁赜难详,求之于今,……盖有二焉。一即统称之玉,东方谓之软玉,西方谓之纳夫拉德(nephrite);二即翡翠,东方谓之硬玉,秦西谓之桀特以德(jadeite)。”狭义的玉,仅指上述软玉和翡翠两种。
什么是玉石?凡是在质地上能达到工艺要求(每种玉石都有自己的具体工艺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岩石),都可称为玉石。玉石包括狭义的玉(软玉和翡翠)在内,所以翡翠与和田玉既可以叫“玉”,又可以叫“玉石”。中国传统的玉石除软玉和翡翠外,尚有绿松石、玛瑙、玉髓、岫玉、独山玉、萤石、青金石、孔雀石,木变石、石英岩质玉、煤精等等。
前言
有一种石头,自出世以来就备受关注;有一种石头,在成长过程中就一直背负舆论压力;有一种石头,因其内外兼修令众人折服;有一种石头,正如朝阳产业般,大放异彩。它就是――黄龙玉。
文化的认同与价值的市场考验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黄龙玉自2004年出现到如今的火爆,不仅为赏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扩大了赏石文化的内容。尽管黄龙玉是石是玉至今仍没有定论,尽管各界对黄龙玉仍有不同的声音,但就其形质色的优异和受欢迎程度,便足以在赏石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迎接“昆明东盟石博会暨珠宝文化节”,云南省观赏石协会与《中华奇石》杂志社特别策划了这期黄龙玉专题。在为全国各地黄龙玉收藏者构建一个交流赏玩经验的平台的同时,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黄龙玉。饕餮盛宴,以飨石友。
寻找黄红为主色调的玉石,可以说是玩玉人的梦想,但国人寻找了近万年,中国玉石史上却没有出现过以黄色或红色为主色调的玉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玉文化中的遗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田黄石现世后能被尊为“石帝”了。
2004年,一种新的玉石被发现,这就是黄龙玉。黄龙玉是继新疆和田玉和缅甸翡翠之后,发现的最为优秀的玉种。黄龙玉的出现,不仅弥补了这种缺憾,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世人的视觉享受和收藏价值。可以说,黄龙玉是中国赏石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黄龙玉的主要化学成份
黄龙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故属硅质玉。传统观念认为:硅质玉多为低档玉石,但黄龙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观念,真正见过黄龙玉精品的人们,无不被它的高贵品质及优异特性所折服。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惟一将玉性与人性相结合的是中华民族,也惟有中华民族以玉比人喻事,寄托理想情怀。在美学鉴赏领域,玉质美和玉德美组成了中国玉文化重要的美学特征。文章以玉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玉性与人性融会贯通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玉文化 玉质 玉德 自然属性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征。惟有中华民族讲究人玉合一,以玉比人喻事,寄情明志。翻开中国800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有关玉的记载和传奇故事,玉渗透到古代政治军事、哲学艺术、伦理道德和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成因上论,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华;从地位上讲,玉被推崇为万物之主宰;从礼仪上讲,玉被标榜为道德之楷模;从实践功能上说,玉被珍视为辟邪消灾、延年益寿的神器;从美学鉴赏角度而言:玉质美和玉德美组成了中国玉文化重要的美学内涵。
一、玉质美
玉质即玉的质地,正是因为质地美才有了玉与石的分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我国1979年版的《辞海》对玉的解释:“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色泽和光彩,人们才精挑细选,使这种具有特殊质地的“美石”独立出来,称之为“玉”。中国玉从古至今都有广义的概念,西方统称为软玉和硬玉(翡翠)。软玉通常指和阗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
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汉代以前孔子提出的玉德美就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比附的理论成就。古人称:“美玉无瑕,白璧无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赞美的就是玉的质地美。
1.“坚缜细腻”之美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的总称,光是周礼中关于玉的规定就有100多条,诗经上也多次提到玉。在《诗经·秦风》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它的意思是我欣赏的他温文尔雅,就如同玉石一般;中国的古籍中也大量记载着玉。在古代,王和玉是同一个字,这就把玉石提高到了王的高度,可见人对玉石的尊重达到了什么程度;后来由于这两个字不好区别,就在王字上加了一点,變成了玉;现在的斜玉边还是写成一个王字。
在古代,玉石就使用的范围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领域;就其用途而言,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饰、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体现的功能而言,玉可以代表天地鬼神,象征王权,也是人格化的象征;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玉石的教化功能。
在《礼记·玉藻》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养心养德。中国的社会是管理型社会,在管理型社会里,管理者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被管理者接受管理,于是就有一个被管理者的教化问题。而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君子阶层,君子应该包括作为管理者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一部分贵族,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管理者的官僚队伍,其数量是有限的,以少数的官员去管理普天下的民众,这是怎样也无能力管好的。
管理者管理社会,一是通过规章制度、法律、军队、监狱,这是带有强制性质的,另外一个管理社会的方法,就是制造社会舆论,通过舆论去影响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怎样使社会舆论和管理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意识形态与民众合拍、同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能够营造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就是君子阶层。因此,君子就是当时主要的教化对象。把君子教化好了,那么由君子产生的社会舆论,自然就和管理者合拍。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从我们现今发现的玉石来看,最早的是在内蒙古兴隆村文化遗址,这个遗址距今有8000年。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这以后在山东、上海、浙江、西安、河南、陕西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玉石,这些遗址有的是5000多千年,有的是3000多年;在上古时代,人们的抽象思维是很不发达的,当时最活跃的是图像思维,中国的象形文字就发生在那些时代。象形文字就是图像思维的具体表现,那时候的人只能看图识字,抽象的东西又很难理解,教化就是对人的精神塑造,就是伦理道德塑造,伦理道德概念全是抽象的,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传达给君子阶层,这是一个难题。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这个难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智慧。他们借用玉石这个感性物,把人的思维向抽象的概念上导引,这是一个很大的创造;玉石有很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色泽温润,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洁白无瑕,这诸多特性使人联想起一些道德概念。
古人云: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还总结出玉有11德;因此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如何发挥玉德的教化作用?就让君子们佩玉。
在中国人的心中,玉为山川之菁英;在古印第安人的眼里,玉是上天之石。虽然中国与墨西哥在玉之概念、治玉工艺上多有不同,但两国玉器在其宗教礼仪、等级制度等方面又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相距遥远,人们却同样有着对玉的喜爱与崇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远隔重洋的两个国度在玉石文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呢?
环太平洋三大玉文化板块
考察世界古代人类文化,使用玉器的地区和族群主要有东亚的华人、中美洲地区的古印第安人以及新西兰一带的毛利人。他们不同程度地创造了自己的玉文化,形成了著名的环太平洋三大玉文化板块。
在这三大板块中,对于古老的中国玉文化,研究的学者颇多;但对于其他两个玉文化板块,我们的学者却关注得不多。环太平洋地区是地球板块运动最剧烈的火环带。黄翠梅、叶贵玉女士根据世界闪玉矿(Nephrite)与辉玉矿(Jadite)的分布,认为真正形成玉文化的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的三个区域――东亚、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岛屿。按照玉器出现的时间顺序,最早的是东亚闪玉文化圈(公元前6200年至今),其次是中美洲辉玉文化圈(公元前1800年~公元1521年),最后是毛利人居住的纽澳一带和南太平洋岛屿的南太平洋闪玉文化圈(公元1200年至今)。后两个玉文化圈,无论从自然条件、人种起源的DNA证据,还是从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基因(包括玉器造型、仪式及审美倾向)来看,极有可能最初都始于一源,即东亚玉文化圈。而启动东亚和世界玉文化引擎的则是中国。
从对中美洲玉文化的亲身考察出发,笔者认为中美洲并非辉玉文化圈,而应称之为以绿石为主的玉文化圈。东亚玉文化圈在三大玉文化圈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延续的时间也最长。其核心为中国,早期还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列岛、台湾地区、朝鲜半岛、东南亚大陆及岛屿地区(如越南及菲律宾地区)。在除中国之外的这些地区的玉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玉块,且其发展大都受到了中国玉文化的影响,延续的时间并没有中国长。中美洲玉文化圈的分布主要在墨西哥及连接北美与南美的狭长地带,包括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伯利兹等地。其中,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是主要地区,整体区域内分布着各种文化。南太平洋玉文化圈开始的时间较晚,延续时间不长,包括了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印尼苏拉威西岛、新几内亚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出产透闪石玉,玉料与中国玉基本一致,但多以绿色闪石玉为主,主要玉器为斧、凿一类的工具,巴图棒之类的礼仪用玉,人形的颈饰以及鱼钩形器等具有装饰功能的玉器,其使用者主要是原始的土著毛利人。目前,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DNA的证据均显示出,毛利人与五千年前居住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的居民有密切的联系,其玉文化也深受东亚玉文化的影响。
2012年是中墨两国建交四十周年。故宫博物院和墨西哥国家考古与历史局(INAH)为此联合举办了“山川菁英――中国与墨西哥玉石文明展”大型玉器展览。故宫博物院遴选出100件(套)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藏品;墨方则从全国多个博物馆所藏的玉石器中也遴选出100件(套),穿越了中美洲三千多年的时空,包括著名的奥尔梅加文化、玛雅文化及墨西加文化玉石器。这是世界上两个古老玉文化板块之间的第一次文化碰撞与对话。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与“绿石崇拜”
中国古代玉文化概念中的玉,主要是指闪石玉;而在中美洲,玉文化并非是指纯粹的辉玉文化,玉的概念也十分宽泛,主要是指绿色石头。
摘 要:玉、石二字在《红楼梦》中地位非同寻常,本文试从二元辨证角度着手,分析玉、石文化的思想积淀,以求更准确把握作者创作初衷。
关键词:贾宝玉 玉 石 二元论 士人
宝玉之奇异在于那块诞生时口中所含之美玉,作者以玉在人灵秀、玉失魂魄散的故事,形象地演绎了关涉士人精神品味的中国玉石文化。作为公认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宝库,《红楼梦》涵盖了诸如梦文化、茶文化、神话传说、名字文化、以及儒道墨诸家思想,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可谓集大成者。至于对玉石意象的观照,周思源“亦玉亦石话宝玉”和刘心武“玉石之迷”的论述,已引起学界注意,但对于其中的玉石蕴涵发掘还不够理想,而深入理解这两种意象的关系,对于理解宝玉这个形象,对于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辰冬认为:“这玉是整部《红楼梦》的关键”为此笔者从宝玉形象二元矛盾统一性角度入手,来解析借玉和石所要传达的士人生态之蕴。
一
《红楼梦》曾用名《石头记》、《三生石》、《玉石传奇》,主人公是“通灵宝玉”幻化成的,其形色:“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日前南京雨化石研究所所长池澄提出,这块“通灵宝玉”可能是雨花石。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南京是曹雪芹故乡,也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他痴迷石头,为石头画过画,写过诗,可知玉石文化直接影响了《红楼梦》的成书。
玉石之间由石而玉的故事源于中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才有了《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说。经锻炼的石头已通灵性,后经神僧施以法术幻成小如扇坠的“通灵宝玉”。《说文解字》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是特殊的石头,所谓宝者,稀缺罕见也,不易被发现的“玉”谓之“宝”。二者向来真假难辨,历来识“金香玉”者寥寥。《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的故事就是明证,文王即位是和氏之石以“宝玉”面世的良机,若没有和氏经受厉、武二王的残害却不弃的精神,那此宝的命运就需要另写。显然,需要有识宝之伯乐,而现实中却是难有如此好运,往往混淆二者关系。
那么,“玉”有何不寻常特质呢?玉坚硬深沉。追问这一答案的是黛玉和宝玉二人。黛玉问:“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这一问和不答大有意味。黛玉以“宝”和“玉”二字发问,促使贾宝玉思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品质,自己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是否具备美玉的优良品质。他“竟不能答”,为什么?笔者以为,或因他还未及认真思考过这个层面;更多的是我们或许可做此般猜想:宝玉对自己也是非常不满,无材补天而幻化入世,自称“浊玉”。面对特殊的提问人和这样严肃的禅问,他不能自称既坚又贵,更不肯承认不坚不贵,因为他还是看重自己的追求的,他只能是无言以对,这说明他是认真地在思考他的位置和未来。作者称他为“蠢物”、“顽石”,他也以“浊玉”自称。可以说他自己也是真假难辨了,何况他人!
古人赋予玉许多美好的内涵,如:高尚、纯洁、美丽、优雅等。古之君子“比德于玉”,对玉的认识,主要以孔子提出的“十一德”为代表,后有管子的“九德说”、荀子“七德说”、刘向“六德说”,指出了玉石之美与其品性的联系。东汉许慎“五德说” 对后世影响深远。把人的仁、义、智、勇、洁等五种品德情操加之于玉,使得爱玉这种行为更加人格化。与其说崇拜玉,毋宁说是对一种高尚美好情操的景慕。而这“玉德”,历来就是“玉”与其它叫做“石”东西的重要区分标志。而曹雪芹却认为玉是土石的精华,把玉和石统一于“宝玉”一身。《红楼梦》的核心形象――宝玉,太虚幻境中为神瑛使者,瑛即是玉石,他投胎人间口中所衔之玉,为女娲补天顽石,本来是一块弃石。宝玉之形象为何来自弃石?作者为什么设置这样的一个无解难题,其深意何在?这些问题若搞不清楚,自会影响对作品深度的理解。
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活动已于2016年7月17~27日完成。在甘肃省秦安县的总结会后,想到对十次考察的全面回顾,其缘起需回溯到二三十年前。
1989年,在西安召开的“长安・东亚・环太平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提交的论文《文化研究的模式构拟方法――以传统思维定向模式为例》,批判了传统文化孕育成的“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思维偏向,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应只是对海开放,强调重新向西开放,提出重开丝绸之路的构想。那时笔者在陕西师大任教,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建议把重开丝绸之路作为国策:“从中国经济文化的宏观布局上看,欧亚贯通的陆路大动脉给我们输入新的血液,给全国发展的总体布局带来有益的变化,从根本上扭转重东轻西的文化偏至,实现资源、交通、人才等多重因素的优化配置与良性循环,搞活全国一盘棋,从宏观上带动地方,彻底解决中西部闭塞、贫困和落后局面,促进其经济文化的腾飞,从而大大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研究方法论》,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8页)
今天,要研究四千年前的西北史前玉文化分布,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西玉东输这样一种中国特有的资源调配现象,由此便进入到玉石之路的调查。这才逐渐地意识到: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来华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说,虽然已经流行世界,却不符合国人对此路的认知习惯。近几十年来,国内学界把这条路称为“昆山玉路”或“玉石之路”。若是兼顾中西视角,可以像唐代诗人常建所咏(《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采用古汉语习语“玉帛”一词来命名较妥当。名字问题中隐含着从西学东渐以来的本土文化自卑感到恢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后的话语策略问题。
2008年问世的英文书《丝绸之路史前史》的作者俄罗斯学者库兹米娜认为:“旧世界历史中的主要现象之一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在古代和中世纪,这条连通中国、欧亚草原、中亚、印度、西亚以及欧洲的贸易路线,那时还延续到拜占庭帝国、威尼斯甚至更远的地方。丝绸之路过去用来从中国输出丝绸,而反过来,商人从罗马和其他国家向天朝大国(中国)输入玻璃器、珠宝以及其他高艺术价值的商品。”(Kuzmina,E.E. The Prehistory of the Silk Roa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8,p.4.)这是从国际视角对这条路的贸易情况的说明,没有顾及到中国本土视角。如果我们能够分析丝路中国段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传播及其多米诺效应的因果链条,尝试论说丝路起源和贸易整体构成;再从比较文化的形象学角度,解析四类主要的传播物品的每一种在文化接受方所激起的精神回应,就能清楚地看出对每一种西来的物质要素神话化的文化再编码过程。我将此过程初步概括为四种主要物质的互动,即玉、马、佛、丝,称之为“丝路形成的多米诺效应”。
以往对丝路形成史的研究,海外视角注重的是对西域的科考探险和外文语种文献的发现,国内视角侧重在中西交通的历史、地理和贸易对象方面。无论是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都侧重于现象层面的研究,缺乏一种因果关系的整体把握,未能进入到揭示丝路文化现象所以然的理论层面,即关注和诠释如下的深度问题:在什么时候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条文化传播路线?在这条古老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上,是何种物质要素率先登场,并发挥着依次催生或拉动其他物质要素的作用?
本文提出一种有关丝路(中国段)发生史的文化传播多米诺效应的理论解释,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期对新疆和田玉石的发现和持久需求,拉动中原国家与西域之间的物资贸易之路的构成,即先出现一条运送玉石的路线,从而奠定丝路中国段的早期历史(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0世纪)。随之而来的是西域和中亚的马匹大量进口(公元前10世纪――公元19世纪),更进一步拉动丝绸作为交换玉石和马匹的筹码(张骞,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开始陆续出口或转口贸易,并强化着这条路线上双向物资流动交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公元1世纪前后的西佛东输的过程,特别是佛教石窟寺从喀什到于阗、龟兹(克孜尔石窟),再到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和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特别需要留意的是,公元3世纪后佛教石窟寺建筑与佛陀塑像的渐次向东传播,其路径居然和一千年以前周穆王西游中亚的路线惊人的一致。
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商品流通之程序看,所谓的丝路,自西向东运输的物品,是玉在先,马紧随其后,佛教和佛像又在马匹之后。丝绸即帛,是作为交换玉和马的中原一方筹码,大量地和持续地自东向西运动。要追问这四种物质要素彼此之间的关联,应是一种原生和派生的逻辑关联,即因果链的关联:没有西玉东输的需求,就不会有作为运输工具的马和骆驼伴随着玉石一起向东的旅程,也不会有大规模的东帛西输;同样的,没有玉石东进中原的黄河河套路线,也就不会有佛教石窟寺东向传播,沿着河西走廊直到晋北的大同盆地的线路轨迹(从敦煌莫高窟到云岗石窟)。
就构成丝路中国段的各种物质要素而言,丝不是决定性要素,而是派生物质。原生性物质是西域的玉料。过去只知道新疆和田玉,九次考察重新确认甘肃玉矿多处,即“玉出二马岗”(临洮的马衔山、肃北的马鬃山),以及渭源县碧玉乡。如今第十次考察又聚焦到渭河上游的武山县鸳鸯山的鸳鸯玉(如今大量用来生产旅游纪念品――夜光杯)。这种墨色中透绿的蛇纹石玉,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沿着渭河输入中原。所以说渭河道是玉石之路和西玉东输现象的最初原型。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都很重要,但我认为其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青铜之路(也叫做“黄金之路”)也很重要,将三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多旋律的探索。这三条路是有先后关系的,玉石之路是最早的,紧接着是黄金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晚一点,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东亚新石器时代可以称之为玉器时代:红山、良渚、齐家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三座高峰。然而,西亚及附近地区金崇拜亦源远流长。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地中海周围地区均崇拜黄金。英国罗森夫人和中国邓聪先生最早注意到并正式作出了论述。
玉石之路
早在1966年,日本近山晶就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并行的玉石之路。1994年,臧振在《人文杂志》发表《玉石之路初探》,明确提出了“玉石之路”概念,并大胆地将良渚、石峡文化玉器与西域联系起来,认为开通玉石之路的很可能就是以玉为兵的黄帝族,他同时在《丝绸之路》发表文章宣称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1995年,张如柏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进行了探讨,提出游牧民族昆仑-祁连一带的月氏、塞人和羌人在玉石之路上起了关键作用。早在1989年,杨伯达就注意到了玉石之路的存在,2004年,他对玉石之路网络进行了重新具体勾划。2002年,巫新华结合考古学和地理学对“玉石之路”进行了溯源。
如今,有关玉石之路的成果有:1、王仁湘著作《彩陶与玉石:前丝绸之路探索》;2、干福熹《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论先秦硅酸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3、叶舒宪、古方主编《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4、电视纪录片《玉石之路》;5、梵人等著《玉石之路:消失在古墓中的历史》;6、骆玉城等著《玉石之路探源》。
《穆天子传》记载穆王西行见西王母:“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临羌在今青海湟源东南。从穆天子传等文献的记载,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手段,西王母的原型在甘肃、青海至新疆东部的可能性较大,说明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
玛瑙之路
此次考察的重要站点之一――阿拉善盟,是玛瑙的海洋。我们首先参观了博物馆,走廊上有玛瑙精品展。然后走访了玛瑙奇石市场,从十多年前几千元一卡车到现在上百元一克,价格疯长了成千上万倍。随后,我们又在腾格里沙漠捡拾玛瑙,天老地荒,乐在其中。阿拉善玛瑙质地坚硬、色彩丰富,但与深红的西周玛瑙明显不同。阿拉善虽然有大量玛瑙,却不是西周玛瑙珠的来源。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珠宝热的兴起,珠宝玉石鉴赏类课程走进了各大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根据教学实践和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构建了珠宝玉石定义、分类、特征、资源、成因、工艺、市场的珠宝玉石鉴赏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了集体观摩、分组实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关键词:珠宝玉石鉴赏;通识教育;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79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普通大众对珠宝玉石的购买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珠宝玉石是继住房后的又一投资热潮,所以现实版的《疯狂石头》在不断上演,“天价钻石”、“天价翡翠”、“天价和田玉”等宝石热炒事件层出不穷。同时电视媒体上的鉴宝节目也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视觉,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等节目。这些宝石热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更是人类高层次的本能需。人对珠宝玉石的喜爱是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上,利用珠宝的稀缺性来寻求安全需求,利用珠宝的美丽性来寻求社交需求。
在国家不断出台文件,推进素质教育和提倡通识教育的大环境下,《珠宝玉石鉴赏》作为文理交叉的课程走进了各个大学的通识课堂。目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对珠宝玉石的认识,加强学生走向社会应对珠宝玉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珠宝玉石鉴赏》涉及地质学、矿物学、宝石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众多文理学科交叉,同时通识课程又是面向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遵循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应从培养能力的核心诉求,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珠宝玉石相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