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余秋雨经典语录

余秋雨经典语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余秋雨现象”与“于丹热”比较简论

【摘 要】“余秋雨现象”是1998年以后,包括余秋雨创造的散文,归于余秋雨名下或涉及余秋雨的一系列文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关于散文创作公开的或不公开的评价、论争。成为了当时令人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借助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一举成名,成为了又一个广受大众追捧的大众文化偶像。两种文化现象虽然形式相迥,但却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地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大众的肯定和市场的追捧。因此,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去比较研究 “余秋雨现象”和“于丹热”产生、发展和趋向是有很必要的。

【关键词】余秋雨现象;于丹热;文化;比较

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时,散文继小说诗歌之后,骤然“发热”。特别是1998年以来,余秋雨因其散文作品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热点,以至于大众习惯上把余秋雨创造的散文,归于余秋雨名下或涉及余秋雨的一系列文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关于散文创作公开的或不公开的评价、论争,称作“余秋雨现象”。此后的2006年,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与电视传媒的联姻诞生了许多新兴文化现象,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借助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一举成名,成为了又一个广受大众追捧的大众文化偶像,从而引发了“于丹热”。

一、“热”关注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而寻找“人文山水”,以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成为余秋雨游历和写作的冲动。他观道士塔、莫高窟、访柳侯祠、都江堰、游西湖、庐山,走三峡、洞庭,在天柱山、狼山脚下徘徊,于天一阁、新加坡日本人墓地前沉思,与古先贤文人志士对话,抒写一个当代学者对历史沧桑和文化兴衰的感喟与反思。这些散文不以写景状物见长,而靠丰富的知识和鞭辟入里的思辨取胜。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深邃的思辨才能、艺术想象的诗性喷发、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使余秋雨的散文独树一帜。

作为一个传播、影视学的教授,于丹异军突起、凭借电视传媒,强势跻身传统文化经典领域,在众多专家学者固守的学术阵地上纵马驰骋,引人侧目。她的讲座不仅获得广大电视观众垂青,而且她的著作《〈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也出现了空前的畅销局面。她从自己的视角探讨人生的哲理,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紧扣现代人的心灵需求,并借用自身深厚的古典修养、旁征博引,从中渗透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事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通过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所闻,提出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重新描绘历史的大背景,引出传统文化的诸多观念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谓为读者观众打开一扇参悟中国古典哲学的方便法门。

二、“冷”思考

当余秋雨以学者的姿态进入散文领域时,读者开始为他笔下一篇篇精心架构的鸿篇巨制式的“大”散文所吸引,为他那种渴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气所折服,为他向大众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丰富程度所惊叹。他的散文没有枯燥的专业词汇,引发的议论对于普通读者来讲更多的是令人掩卷沉思。对于许多渴望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钻研学术著作的人而言,又有“饱腹”之感,故一经面世,就拥有了庞大的读者群,且行销不衰。余秋雨散文在文体的拓展和话语更新上更是有着其独到之处,就是追求个人生活体验诗意化的市民文化阶层。有人评价“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显示出知识分子在挣脱和超越传统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后,力图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对话者’和‘交流者’的身份和姿态融入民间大众生活,在重新自我定位中谋求文学的新发展,彰显个人价值和意义。”

全文阅读

上田秋成研究综述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的国学者、歌人、读本小说家。幼名仙次郎,俗称东作,别号无肠、余斋、渔焉、和译太郎、秋翁等。1766年发表浮世草子《诸道听耳世间狙》,次年发表《世间妾形气》,显示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学才能。1766年发表读本小说《雨月物语》,以怪异小说的形式巧妙的描写了人类的本性,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基础。晚年著有《胆大小心录》《春雨物语》等。他通晓俳谐、小说、戏曲,深谙中国古典文学,并有深厚的国学修养。虽然作品不多,但秋成将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开启了其后山东京传、曲亭马琴等人的后期读本小说的更新领域。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对秋成的研究文献有32篇,其中学位论文7篇。本文以这些研究为基础,综述目前国内的秋成研究概况。

一、作家研究

对上田秋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学思想和文学观研究,如、、。另外,在秋成的反复古主义国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反功利主义文学观,从“寓言说”的物语观和“发愤徒言说”的文学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秋成独特的文学观进行了探讨。

二、作品研究

我国对上田秋成的作品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翻案小说《雨月物语》、以及《雨月物语》与我国明代小说的对比研究上。

在对江户时代读本小说及中国明清小说的研究中,提及《雨月物语》的研究有:、、等。以《雨月物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等。也有以中国白话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为视角的研究:、、、等。

对《雨月物语》其中的一篇的研究较多,且多为中日文学对比研究:、、、、、、、、、、、、、、、、等。

值得一提的是 一文,以“冥婚”为例,探讨了在接受《剪灯新话》时越南、朝鲜半岛、日本所表现出的不同个性,以及在《雨月物语》中体现出的传统特色,指出“《浅茅之宿》是以传统的文学主题为主线,点缀以冥婚故事的怪异性”,颇具新意。

全文阅读

对《闲吟集》中“秋萤”的考察

摘 要: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闲吟集》 秋萤 汉诗 和歌

《闲吟集》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歌谣集,其中收录了室町时代的“小歌”(流行歌谣)、“猿乐”、“田乐”等311首。《闲吟集》采用了日本古代常见的敕撰和歌集(由天皇下令编写的和歌集)的题材,即前后分别附有“真名序”和“假名序”。所谓“真名序”即用汉字写成的序文,而“假名序”则是用假名写成的序文。《闲吟集》的假名序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命にまかせ、しも秋のにらひて、月をしるべにす事しかり。(试译为:时与秋萤互语,时与明月为伴,任命而作此处)”此句中的“秋の(秋萤)”自古以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解释此处“秋萤”的合理性,一些注释书甚至把“萤”解释为“蛩(蟋蟀)”的别字,例如朝日古典全书中注释为“は蛩のりか(“萤”大概是“蛩”的笔误)”。也有一些注释书例如《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大系》和《新大系》等中虽然保留了原作的“秋萤”,但都对此加上了特别注释,认为是中国汉诗中的题材,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由此可见,“秋萤”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生疏甚至颇有抵触感的词汇。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日本文学中“和歌・散文”与汉诗文是相互独立的两大文学派系,因此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和歌和散文文学中的“萤”

“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并不是一个极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历史记录《日本书纪》中可以找到歌咏“萤”的例子,而到了平安时代(710―794)“萤”已经作为普遍的吟咏对象备受歌人的青睐。但是日本的和歌作品和散文文学中”萤”又名“夏虫”,都是作为夏天的代表性景物被歌咏的①,而歌咏“萤”的和歌一般都被归类为四季中的夏季歌。此外,和歌中引用的“萤”,多用于比喻因恋爱而产生的思念之火。例如:

暮るより露とみだれて夏草の茂みにしけくとぶ哉(新拾和歌集1749)

试译为:日暮露水影零乱,夏草深处萤火飞

夕さればよりけに燃ゆれども光ねばや人のつれなき(古今集562)

全文阅读

余秋雨坦言对打击盗版没信心等八则

余秋雨坦言对打击盗版没信心

欣然出任《辞海》珍藏本正版形象大使,以打击盗版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昨天在进行新浪网直播前说:“我对打击盗版,还没有足够的信心。”

余秋雨近一年多以来没有新作出版,忙于演讲、访问。日前他帮《辞海》打击盗版的消息一经传出,即有人发问,余老师当“王海”了?对此余秋雨似有诧异,“没有,我是当形象大使。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社长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对我讲现在社会上大量的伪劣辞海欺世盗名,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他们要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辞海珍藏本全国伪劣辞书大清剿’活动,我觉得这是好事,就答应了。虽然我知道我的力量一定不够大。”

在图书市场上,余秋雨的书是遭受侵害最大的品种之一,针对屡禁不止的盗版行为,余秋雨有着平静的无可奈何:“作为一个行者,没说的,我可以不断地去寻觅、去发现,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却要花费多余的精力去捍卫安全,名誉的安全以及著作保护的安全。目前我国的文化法制不够健全,在中国文化没有很好地完成转型,大多数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到位的时候,这种权益的维护是难上加难的。因此我说,我现在对于国人打击盗版,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是尽力而为罢了。”

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在港颁奖

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在港颁奖,来自内地南开大学的曹燕以《沐浴》夺得散文组冠军,而台湾东吴大学文学院的陈柏青凭借《大屋》摘取短篇小说组桂冠。此次文学奖还设立了文学翻译奖项,但冠军空缺。

本届文学奖的来稿达1300份,参加者来自海峡两岸、香港特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由王蒙、白先勇、余光中等担任评审。

第一届得奖作品已结集成册出版为《春来第一燕》,此书曾获选为2002年度香港书展区30本好书之一。

全文阅读

竹坡词艺术研究

【摘 要】众所周知,周紫芝晚年在政治上附会秦桧而遭后人的鄙夷与诟病,对他的诗歌与词作流传上有负面影响,过去鲜少引起关注。近年对他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在其人、其诗、其词上都有相关研究,可谓开启了周紫芝研究的先河。周紫芝的《竹坡词》共存词156首,在南渡词人的词集中,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忽视,然而梳理为数不多的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对竹坡词的研究依然存在研究格局失衡的问题。学者更多倾向于对竹坡词题材内容方面的分类与论述,而对竹坡词的艺术特色成就分析鲜有涉及,存在有较大研究空间。

【关键词】意象分析;词风风格;语言特色

一、竹坡词概述

(一)竹坡词版本源流。周紫芝词亦称为“竹坡词”、“竹坡老人词”,高邮孙兢在《竹坡老人词序》中称其:“嬉笑之余,溢为乐章,则清丽婉曲。当是岂苦心刻意而为之者哉。”周紫芝词作现今共传世156首,有汲古阁本《竹坡词》三卷收词150首,后今人唐圭璋先生又从《太仓米集》21卷中增补6首《渔父词》。而关于《竹坡词》版本,先后曾有有一卷本和三卷本之说。

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歌词类中载,“《竹坡词》一卷。周紫芝撰。”这是对周紫芝词集版本的最早记载。然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却对一卷本的《竹坡词》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书录解题》载《竹坡词》一卷,此本作三卷。考卷首高邮孙兢序,称离为三卷,则《通考》一卷乃三卷之误。”此处《通考》指的是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说的“《竹坡词》一卷”,四库馆臣认为《竹坡词》之所以有一卷本和三卷本只差,是由于记录的笔误造成的。而现代学者全彩宜在其期刊论文《版本源流考》中表达了于《四库》完全不同的观点。她认为:“《竹坡词》一卷之记录非三卷之误。南宋时由周紫芝之子周所校雠刊刻的三卷本《竹坡老人词》与《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竹坡词》书名亦有差异,不能认为是笔误。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著录的《竹坡词》一卷本,即是长沙刘氏书坊所刻《百家词》中的一种。该书大概成书于嘉定三年(1210)前后,南宋时期流传的《竹坡词》少有两种本子,《书录解题》记录的应为南宋长沙坊刻《百家词》中一卷本《竹坡词》,此本在元代应尚存,明初已经散佚。”

(二)竹坡词题材内容。对于周紫芝词作的研究,本篇论文以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中辑录的《竹坡词》三卷为依据。通读其词后不难发现,周紫芝词作内容多为描绘个人生活感受之作。在题材选取方面,诸如相思闺怨、离别情愁、惜春悲秋、赠别贺寿、登山临水、抚事兴悲、隐逸闲情等在其词中均有涉及,以下简单归结为四点:1、爱恋情愁之作;2、赠别、贺寿之作;3、抚事感怀之作;4、山水隐逸之作。除此之外,周紫芝在自寿词《水调歌头》中写到“拟把彭殇梦,分付举痴儿”,说明了渴望归隐林泉的心愿。同时他在下阕还冷静地指出“金印借令如斗,富贵那能长久”的人生哲理,遂即明确的提出“此生但愿,长遣猿鹤共追随”的美好心志。在《渔家傲》中“遇坎乘流随分了,鸡虫得失能多少”也是先点出自己人生的坎坷起伏,后用“唤取扁舟归去好。归去好,孤蓬一枕秋江晓”一句传达出他已看淡世间百态,不愿再随功名利禄的潮波起伏,直接坦白的表明了意欲退隐山林的心愿。周紫芝对自然的热爱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不着痕迹的遍布在他的隐逸词之中,毫无娇柔做作之感,字里行间均渗透这他那颗渴求安逸闲适的心。

二、竹坡词意象分析

(一)竹坡词意象分类。关于意象的分类,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根据意象内涵的不同,将其粗略的分成了三个大类,分别为:“(一)自然的。这一类意象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物象,包括花、鸟、草、木、山、水、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等。(二)人生的。这一类意象主要取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人物、用具、时间、地点、事件、典故等等。(三)神话的。这一类意象既不专属于自然,也不专属于人生,但它又切切实实是自然和人生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借助了初民的幼稚想象而采取了非现实的或者说超现实的艺术手段,它包括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的神话传说,和作者自己根据幻想的创造。”笔者在借鉴了陈植锷先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并根据竹坡词意象使用的具体情况,现将竹坡词意象归为两个大类:其一为自然类意象,其二为人文类意象。

全文阅读

论郝懿行及其《燕子春秋》

摘要:郝懿行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把毕生精力贡献于祖国文化事业,同时他的《燕子春秋》具有较高的生物学和物候学价值。

关键词:郝懿行;燕子春秋;价值

一、训诂大师郝懿行

郝懿行(1757-1825)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他将自己的堂号叫做“晒书堂”,【1】后来人称晒书堂主人。郝懿行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五年,年六十九岁。嘉庆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二十五年,补江南司主事。郝懿行生性沉默,呐若不出口,然谈经则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萧然,庭院蓬蒿常满,懿行处之泰然。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笔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纪》、《燕子春秋》、《海错》各一卷,《宋锁语》一卷,《实训》一卷,《尔雅义疏》十八卷,《春秋说略》十二卷,《山海经笺疏》十八卷,《易说》十二卷,《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等二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郝懿行从小刻苦好学,早有文名,十九岁入县学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受到提学使赵鹿泉的赞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郝懿行以优秀的成绩,被推荐保送入国子监学习。这时的清朝统治者,一面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一面又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的目标。因此,在文化界,读书治学大都脱离现实,而埋头于古书古学,并逐渐形成对经书古义的考据学风,这种学风直到乾隆、嘉庆时期最为兴盛,历史上称为“乾嘉学派”。

郝懿行为人谦逊和蔼,但却不愿多与人交往。他遵循自己的信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他平时总是显得沉默寡言,若遇亲戚故旧来访,他陪伴座饮,有时竟无一句话,倘若谈论经学,则,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郝懿行“性嗜学”,即喜爱读书。郝家原是文人世家,藏有万卷古书。郝懿行做官后所得俸钱,也全用来买书。他一生履行这样四句话:在家,以读书为孝爱;做官,以读书为忠勤;修身,以读书为卓德;立名,以读书为奇勋。所以,平时总是手不释卷,即使出门,也不忘记怀揣一本。有一次郝懿行外出,因在路上光顾读书,忘记了看路,头竟碰到了树干上。郝懿行不仅酷爱读书,更勤于著述,每天读书写作至半夜,十年如一日,著书颇多。著有《尔雅义疏》、《春秋说略》、《易说》、《书说》、《诗说》、《郑氏礼记笺》、《诗经拾遗》、《汲冢周书辑要》、《竹书纪年校正》、《苟子补注》、《山海经笺蔬》、《宋琐语》、《晋宋书故》、《宝训》、《蜂衙小纪》、晒书堂《笔录》、《笔记》、《诗文集》等,已刊和未刊者合起来约有六十多种。郝懿行学问渊博,治学严谨,造诣最深的是经学,代表作是《尔雅义疏》。

《尔雅》是我国古代解释语辞和名物术语的一部训诂专书,成书于汉代,唐代列为经典之一。由于它的说解过于简略,很难让人掌握,每个词的具体意义,从东汉至清代,有不少注疏家为它作注。著名经学家邵晋涵撰《尔雅正义》,但是郝懿行认为邵晋涵的《尔雅正义》,虽然搜集资料较广,但是在音韵、训诂方面还有许多地方讲不通,也没有多少新的创见,因此,郝懿行对《尔雅》作进一步的疏解,不仅能明其然,更要明其所以然。郝懿行不仅“精训诂”,还擅长于音韵。郝懿行曾在乡下居住过多年,对草木虫鱼等各种动植物,作过详细的考察研究。他把这些多年的调查研究用于《尔雅》注疏,待草稿写成以后,曾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直到晚年才最后修订定稿。书成之后,王念孙特意校点了全书,并把书交给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校勘学家阮元刊刻行世。

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也是为时人所推重的一部书。《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两代陆续有所增删。内容主要是记述各地的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以及原始风俗等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资料,自东汉以来有不少注家为这部书作注。郝懿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正名辨物,刊正疏谬,进一步从音韵训诂方面作了不少补正,他的补正超过了当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阮元评价说:“吴氏广注,征引虽博,失之芜杂。毕沅校本,订正文字,尚多疏略。惟懿行精而不凿,博而不滥。”他在整理我国古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著作“精博邃密,足资考证”,【2】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全文阅读

CULTURE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现在的语文课一半不该学

“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近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细谈教育常识。他认为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应该增加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

对于语文教学、语文课本,批评的人很多,王旭明也只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他是其中批评较为尖锐、较为频繁之人。细细浏览新闻不难发现,王旭明批评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几乎是一种常态行为。去年11月,在亚洲教育论坛上,他批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去年12月,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暨2014语文教育盛典上,他继续向“伪语文”宣战,称“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

此次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上,王旭明一如既往地批评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并举例说明了两个方面的不妥:一是现在语文是“假语文”、“伪语文”,有一半不该学,并建议将古代诗文恢复过来,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二是教育存在太呆板、太刻板、太僵化的问题,并表示,“好的学校教育,是教会学生思考,特别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这般说法,虽然很容易引发共鸣,但都只是对常识的重申罢了。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最期待的电视剧”榜单top10中,除了《虎妈猫爸》能算“原创剧本”,包括登陆江苏卫视黄金档的纯爱偶像巨制《何以笙箫默》在内,《芈月传》、《花千骨》、《盗墓笔记》等全部脱胎于网络热门小说。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痞子蔡的成名作《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个年代,还是“我拍你看”的制作与宣传形态。放眼今天,从2011年《步步惊心》的惊艳开始,历经几年的量变,这条高密度细分的产业链早已改朝换代,变为“网友想看什么,赶紧拍什么”的局面。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时代跨越古装、现代、民国,题材涉及仙侠、悬疑、权谋……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500万元。以2015年开年亮相江苏卫视和优酷视频的纯爱偶像巨制《何以笙箫默》为例,该剧的原著小说可算是第一批在网络走红的言情经典,曾连续三年荣登当当青春文学销量榜的TOP10,持续畅销10年,108次售罄,52次加印,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和粉丝群。未开拍前,就已问鼎过多个“最希望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网络小说”榜单。

纵观近些年的改编剧热潮,话题、收视双赢的《步步惊心》《甄执》等,无一例外都是由古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宫斗宅斗的古装言情小说,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适合被改编。 ”一名曾出品过多部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制作人表示,近年来网络改编的题材也在丰富,不过,制作人表示,唯独现代题材的网络小说市场不广大。

全文阅读

秋之物语作文2200字

秋雨

一凉再凉。

望一眼前方,江南是迷蒙的,我是透明的。

有一粒雨,浸透我的身体

江南是雨水的部分,在九月底一直蔓延到十月。

我没有撑伞,于一棵海棠下,记录着过往的情节,并一不小心融入秋雨

做了部分

没有带任何的修饰品趁,着南方雨水浇开的路口,选择逃脱。

全文阅读

年度7大网络新成语

兆山羡鬼

典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齐鲁晚报》发表的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13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释义:兆山羡鬼,面对6万多死难者竟作诗“纵做鬼,也幸福”,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

林貌杨音

典出:在万人瞩目的第二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林妙可高高地站在台上对口形时,大家就诧异是怎么录音的。后来才知道问题比想象得更为严重,原来是另一个杨姓小朋友的配音。

释义:指为了某种原因和目的有意犯下冒名顶替的错误,没有代人受过的意思。“林貌杨音”这个新成语还揭示了两个新的含义,一个是为了追求完美无缺而以假乱真,另一个是以所谓“国家利益”的名义干任何违背常理常情的缺德事。

猪涂口红

典出:奥巴马在弗吉尼亚州莱巴嫩的竞选集会上说,麦凯恩开口谈变革,声称要改变华盛顿,但他根本和布什没有两样。奥巴马说:“你可以为猪涂上口红,但它仍然是一只猪。你可以拿一张纸包装一条旧鱼,然后称之为变革。但经过8年后,它仍然发出恶臭。我们已受够了。”

全文阅读

百听不厌的《蕉窗夜曲》

汉乐“串调”软弦曲子,我的理解是第一段节奏较缓,突出“夜”字;第二段开头稍微紧张,为风雨欲来铺垫,然后节奏渐渐加快并由虚向实处理,仿佛乌云逐渐密布并接近。下来一段速度、力度加强,表现“雨”字,最后一段高音力求轻巧跳跃,表现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的情景。曲子最后在宁静与清新的气氛中结束。

《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客家筝曲的形成,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音乐随人”,于是中原的古筝艺术被带到了广州客家地区。经过历年来与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的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中州古乐庄严肃穆的余韵,又富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蕉窗夜雨》是以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成),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提炼而形成的古筝独奏曲。20 世纪30年代,经过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五六十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何育斋的高足)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国内外出版的不少古筝独奏专辑录音盒带以及唱片、激光唱片都选录了《蕉窗夜雨》一曲。

《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犹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释。

《蕉窗夜雨》全曲只有三十四小节,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蕉窗夜雨》第一、第二遍采用较为自由的4/4拍的慢板,缓慢、平和而雅致,重在抒情。右手弹奏出的浑厚、多变的音色与左手吟、揉、滑、按等技巧的结合运用,精美而美妙,并以旋律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精确表现了“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的思乡之情,诱发听众联想的意境。

自第三遍起速度开始加快,转入2/4拍节奏。旋律下降到低音区,而旋律骨干音则连续采用切分节奏加以变奏,浑厚浓重、铿锵有力的主音、下属音和属音,配以勾指技法形成的和弦低音与富有动力的旋律浑然一体,有雷声阵阵之感。

第四遍旋律移向中音区。骨干音以连续扫弦“加花”的技法来装饰。由于加花的音符不超过四个音,其古朴典雅的音色与前两段的慢板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完美描绘了秋雨绵绵,“碧沙窗外有芭蕉”的诗情画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