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解析

【摘要】当今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发生新传染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充分认识新发传染病的危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新的控制技术和措施,提高社会稳定性和人群生命的安全性是广大预防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措施

199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表的1996年世界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说,人类健康仍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世界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报告列举了造成传染病蔓延的诸多因素:城市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既拥挤又不卫生;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流动;日益发达的航空业和贸易为疾病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原体可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甚至面临瘫痪。为此,WHO把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点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1]。其流行特点为:人畜共患性、细菌与病毒为主导病原体、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为: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SARS、人禽流感等。

2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策略,预防为主是防患于未然的集中体现[2]。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全文阅读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及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432-01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输血传染性疾病进行总结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结果:选择敏感的测检方法是控制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效果显著。结论:在大多数国家是发一张有关风险性质的表格,让献血者填写并签字,申明没有传播这些疾病的风险。已证明这种挑选方法是有效的,其中HIV、HBV和HCV标志物的发现比一般人群低100倍。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疾病;感染;预防措施

输血是治疗贫血等疾病和抢救出血性危重患者不可替代的手段之一,是对手术、创伤等急性失血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平衡、保全生命的有力措施。但是输血也给患者带来隐患和一定的危险。而与输血相关传染病中最重要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HTLV感染以及CMV感染等,根据这一情况,我院对一些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进行分析与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病毒的感染与预防措施

1.1 甲型肝炎病毒(HAV) :在正常情况下,HAV经粪-口途径传播,一般不经输血传播,因为它仅仅是隐性毒血症,也无慢性带毒期。但在90年代初,曾在意大利、爱尔兰、比利时和德国证实HAV也具有输血传播的危险。还有报道因误输含病毒血液(浆)造成易感新生儿甲型肝炎流行者。1995年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暴发,发生在4例因子Ⅷ接受者和1例因子Ⅸ接受者。国内杨杰忠等在39名受血后发生输血后肝炎或感染者检测抗-HAV,IgM均为阴性。积极预防传播的措施是注射HAV疫苗和继续监测血液和血制品供应的安全。

1.2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 HIV是1983年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分离得到的病毒,最终定为艾滋病的致病因子。根据1997年底WHO报告,全世界已有3 000万人感染HIV。最近联合国的数字是已有1600万人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约有3300万人感染HIV。从1982年已知血友病患者是一组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人群。在1985年5月左右,由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尚未实施输血筛检和因子Ⅷ加热灭活处理,所以有较大一部分血友病患者感染HIV。由于从感染HIV到发展成为艾滋病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因而出现了因输血而感染HIV的受血者。截止到1999年9月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已查到HIV感染者,共有15 088例,其中已有240例死亡。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HIV感染者已超过40万。但在长春地区献血者及血制品HIV抗体检测和1993~1995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新鲜冰冻血浆、人血白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3种血制品进行HIVAb和HIV,RNA检测均未发现HIV阳性。这说明目前我国输血和血制品传播HIV的危险性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应继续认真地做好献血者的HIV筛检和确证试验,尤其是在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和地区必须严格地实施献血者的HIV筛检。

1.3 丙型肝炎病毒(HCV) :70年代在美国大约有5%~12%接受自愿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并发输血相关肝炎。这些肝炎患者中有90%诊断为非甲非乙肝炎。到1989年非甲非乙肝炎的重要病因被确定为HCV。80年代后期预防HIV传播所采取的措施使HCV感染的危险减低到0.2%~1%。1990年首次实施HCV筛检,输血相关非甲非乙肝炎急剧下降。一直到1996年第三代HCV抗体检测方法的解决,大大减少了窗口期和假阳性结果。如同大多数输血传播致病因子一样,血友病患者非常易于获得HCV感染,如在加拿大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约有63%的血友病患者查到抗-HCV抗体。在1993~1994年曾在美国和法国由于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而暴发HCV感染。在我国1987年有作者报道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占输血后肝炎的17.95%,输血次数越多,受血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李方和等报道对一组临床应用的全血、血浆制剂与丙种球蛋白制剂进行检测。血浆制剂性抗-HCV阳性率显著高于全血,分别为32.64%与11.68%。三组样品中抗-HCV阳性样品的HCVRNA检出率基本相似。新近,张铁汉等报告在该地区1993~1995年度所有血制品的抗-HCV的平均阳性率为19.1%,HCVRNA为17.3%;1993~1994年度的新鲜冰冻血浆的抗HCV和HCVRNA的阳性率比1995年度高(30%、26%和5%);人血丙球的抗-HCV和HCVRNA阳性检出率为5.6%。另在献全血组和单采血浆组,其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0.3%和8.3%。现有资料提示:在献血者中常规筛检抗-HCV抗体可降低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而PCR检测HCVRNA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献血员中筛选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综合解析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1 - 130 - 01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1)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2)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3)治疗性预防措施。下面就对每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1 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1.2 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3 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1.4 健康教育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全文阅读

浅谈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与消除措施

摘要:目的 结合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我国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工作现状和目标进行回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免疫预防与消除措施。结果 现阶段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克服较多挑战和难题。结论 全面有效的落实免疫接种工作、完善免疫监测和监督管理、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并严格遵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要求,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传染病;免疫预防;消除措施

传染病具有危害性大、传播迅速和难于控制等特点。如人们熟知的艾滋病、流脑、乙脑、梅毒、破伤风、百日咳、结核、麻疹、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免疫预防由于可普遍提高易感人群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并且便于组织和实施,因此目前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最为关键的措施。结合我国传染病免疫预防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现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免疫预防工作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研究,在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治方面获得了较大进步,使得免疫预防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自我国开展免疫预防工作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根据国情特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前期(1950年~1977年)、计划免疫时期(1978年~2000年)、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2007年)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时期(2008年~至今)等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免疫工作的内容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2 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目标

目前,我国处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时期,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

全文阅读

浅谈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摘要: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对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春季;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5-02

在我国,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当春季来临时,气候温度仍然较低,也使得人们集中于室内活动,彼此接触较多?再加上门窗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室内与外界的空气不流通,较高的室内温度给病菌的繁殖带来有利条件?春季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传染病不仅对成人健康不利,也会损害到儿童,特别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患病的概率更大?在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全文阅读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 对社区传染病类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治疗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相关方式对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 社区传染病主要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其中儿童是主要的传染病人群。结论 在社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加强社区人员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对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的规模以及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社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1]。尤其是城市社区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疾病的重要阵地,要想做好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就必须认清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特点,才能做好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26例,年龄为6-41岁,平均年龄为(23.5±17.5)岁,其中儿童有305例,成人有162例。共涉及到5个社区。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同时与服务前后询问并且记录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用Excel统计传染病的发病种类。

全文阅读

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措施与预防意义

[摘要] 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危害性大,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就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作斗争。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预防已不再是简单的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进行预防,现已扩大至全球。SARS的流行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因此,建立和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到发现疫情及时报告,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可减少和控制传染性疾病。

[关键词] 传染病;控制方法;预防措施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就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作斗争。早在3 000年前[1-3],就有了天花的记载;1340年,在欧洲,黑死病的流行,造成了欧洲人口的大减员,每4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死于黑死病,这场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传染病流行。到近代,霍乱的流行使许多村落变为无人村,种种传染病的流行史触目惊心。进入21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人员流动性则更大,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4-5],如前几年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还有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发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人类从未放弃与传染病的抗争,至今已有了多种疫苗可有效避免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如天花、乙肝等[6],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旧的传染病得到控制,不断地有新的传染性疾病出现,如艾滋病等的流行至今尚无法根治与有效控制。因此,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全球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1 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及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的流行传染病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H1N1流感、小儿手足口病、结核病等,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染、唾液传染以及血液传染等,根据传播速度及危害性,为便于预防与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级。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霍乱、鼠疫等;乙类传染病仅次于甲类传染病,包括SARS、炭疽、狂犬病等;丙类传染病主要是进行监测管理或地区、季节性流行疾病,包括流感、伤寒等。笔者对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70%以上的传染性疾病是或人禽共患病,如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尼帕病毒脑炎等;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如禽流感可以通过鸟禽的迁移来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且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潜伏期长,如疯牛病毒,从感染到发病平均时间为28年, 一旦出现症状, 半年到一年内死亡。随着大气环境的改善,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有了新的特点,首先患者与病毒携带者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不仅可以引起人与动物直接死亡,另外还迫使动物迁移形成利于疾病爆发流行的传染源;其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导致某些传染病进入未受感染过的地区,而当地人群普遍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影响往往比较严重。

2 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2.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叫人工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法是将某疾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疾病特异性的免疫力,以提高整体的免疫水平,如乙肝疫苗、天花疫苗等。预防接种从婴幼儿做起,可有效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

全文阅读

浅谈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容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控制社会上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现将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浅谈如下: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校园内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合理营养、良好卫生习惯、戒烟、性知识、体育锻炼及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宣传教育。定期对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在校的高中、中专学生开展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一些常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提高素质、降低发病的目的。

1.2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饮食、饮水安全:学校食堂应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食堂作业处必须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同时注重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食堂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持证上岗;设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食堂的采购、加工、储存及销售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认真提高厨师技术,尤其应加强高危食品的加工注意事项的培训,确保所加工的食品安全、卫生。加强水源管理,搞好食堂卫生,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的规定。认真落实“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措施,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霍乱等的发生和流行。

1.3 做好学生入学体检和免疫接种工作:做好新生入学体检,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免疫接种情况,对未参加计划免疫者应及时补种疫苗。在一些传染病的流行高峰时期,校医要掌握学生的免疫状况,如果学生免疫水平低下,可以集体接种相应的疫苗或免疫制剂。

2 学校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健全学校医疗保健服务设施,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卫生教师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应加强晨检报告及缺课报告登记,及时发现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出现较多学生同时缺课时,老师应对缺课原因作调查,了解掌握发生原因。严格执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全文阅读

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摘要】 目的 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杜绝传染病漏报。方法 通过主动监测、追踪调查的方法;督导医生及时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结果 近五年我院无传染病漏报现象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结论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监查制度落实并及时监测;加大对临床医生及辅助检查科室的培训力度可大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传染病的控制意识,杜绝传染病、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全文阅读

基层部队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84-01

在我国南方气温高,各种微生物孳生,污染食物,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伤寒与副伤寒等。尤其在部队基层人员群居地这些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容易造成传染和流行,是军队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1-2】。

其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于苍蝇、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以发病,病后又可能传给其他的人。现将在基层一线卫生队肠道传染行疾病的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常呈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流行,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主要症状有:清水样腹泻、呕吐、无腹痛、不发热或低热,部分患者可因迅速脱水而危及生命。我县历史上也多次发现霍乱、副霍乱病人。

(二)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餐具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预后差,尤其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本病发病率高,应该将其作为防范的重点。

(三)甲肝和戊肝:甲型和戊型肝炎分别是由甲肝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都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和毛蚶等,是甲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戊肝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在集体单位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肝的发病率特别高。

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