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母亲节活动总结

幼儿园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摘 要:亲子游戏是儿童出生以后最早出现的游戏,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可以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本文结合幼儿、家长、教师等在亲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开展亲子游戏的内容、形式和进行游戏等几个方面,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对家庭教育提出相关要求,最终实现家园共育。

关键词:亲子游戏;开展;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亲子游戏既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亲子游戏可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1)嬉戏性游戏:嬉戏性游戏是指挠痒痒、举高、藏和找,追和跑等活动。(2)指导性游戏:指导性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玩具、材料教孩子认物体、认字、猜谜等。

幼儿园亲子游戏以其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形式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园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对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为亲子间的沟通架起一座桥梁,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了解游戏的内容与形式

幼儿园亲子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通常结合节日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开展亲子游戏。常见的幼儿园亲子游戏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父母与幼儿郊游

全文阅读

家园携手—共创亲子教育新画面

摘 要:亲子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两者间的默契配合能为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机会,也能让孩子与家长积极互动,这样,幼儿园和家庭携手配合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创造亲子教育的新画面。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期的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对孩子的早期发展和关心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有了更大的提高。幼儿园亲子教育要紧密结合孩子的家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亲子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效地为幼儿园补充教育资源,促进孩子在幼儿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亲子教育的本质内涵

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延伸,它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父母的尽职教育,二是父母与孩子间如何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1.具有自然的血缘性

亲子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它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亲子教育在维系上的自然性、永存性和亲密性。亲子教育中的血缘关系,主要是指直系血亲中的父亲和母亲,同时也包括旁系血亲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叔、伯、姨、舅等。血缘关系对孩子个体的成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孩子与父母一起生活,为亲子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情感基础。

全文阅读

节日主题活动下的有效家园合作

摘 要:幼儿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期,幼儿园有责任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目前,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和当前欧美国家相比,国内幼儿园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幼儿园在保护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需要进行加强。通过现有模式,园方可以借助节日活动这个载体。家长有效的支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真正增加家园合作的强度,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到幼儿园的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针对节日主题活动下的有效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节日;有效;家园合作;幼儿园

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是家庭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本着纲要精神,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园双方紧密地配合。幼儿园在实施主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园相互合作的方式,幼儿教育可以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效的家园合作的内容

婴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培养幼儿,使他们从过去“唯我独尊”慢慢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礼貌的新时期学生,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幼儿园以节日主题活动作为重要的平台,以亲子互动和积极的探索节日主题亲子活动有效性,从而培养幼儿适应社会能力。同时全面提高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节日既有特定的功能。如“五一”劳动情感,“十一”爱国情感,“重阳”敬老爱老的精神,只有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社会,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真正激发爱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我国节日活动的资源

无论是社会性节日,还是过去传统的节日,都可以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而这些精神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传承下去。从当今的社会关系来看,由于家庭结构的变迁和独生子女缺乏社会性体验。因此,幼儿引发了一些不良的习惯。缺乏必要的交往、互助和合作的意识方面的问题,导致幼儿不尊重长辈,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因此,幼儿教育需要通过多种节日活动使幼儿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家园有效互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需要幼儿园、社会、家长密切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协调一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品质也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全文阅读

借助亲子班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摘 要:每年的新生幼儿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出现分离焦虑症,不能很快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能很快融入一个新集体。作为父母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哭吗?会自己喝水吗?中午吃饭吗?……面对幼儿的不适应和家长的担心,可以借助亲子班活动,发挥家庭、幼儿园双方力量,让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亲子班;游戏;家园配合

每年的9月份开学幼儿园总会出现一阵阵的哭声。为了帮助幼儿缓解由分离焦虑带来的心理不适应,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开展亲子班形式的活动,让家长陪同幼儿在幼儿园一起活动和游戏,让幼儿感觉幼儿园就像家,父母就在身边,从而渐渐喜欢幼儿园,爱上老师。亲子班活动帮助幼儿消除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缓解了幼儿的入园焦虑感,帮助幼儿顺利地迈好入园的第一步。

1.亲子班的形式

在一些早教中心或幼儿园,亲子班的形式都是让家长带着幼儿在幼儿园里跟着老师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但时间短(一个小时或一个游戏活动时间)而且效果不显著。所以为了更快速地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也为了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幼儿园里到底在做什么,我们把亲子班的形式变动了一下。(如右表)

亲子班形式的小小改变最大得益者是幼儿,它为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开了一个好头。第一天的亲子班让幼儿觉得虽然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有父母的陪同和老师的游戏,幼儿园还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让幼儿在脑海里不停回味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第二天我还想来。第二天的亲子班,虽然家长只是陪同一个上午,但有了第一天和第二天老师对幼儿的接触和游戏,让幼儿心中可以接纳老师,无形之中确立了老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一个上午的游戏,让幼儿对幼儿园有了一个期待。第三天家长陪同幼儿时间缩短了,但有了第一天第二天的铺垫,幼儿心中渐渐喜欢上了幼儿园,也爱上了老师,并且不再害怕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当幼儿兴高采烈地玩“小司机”游戏时,父母的离开对他们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2.在亲子班里巧用游戏,让幼儿更快适应新集体

幼儿天生爱玩游戏,游戏可以缓解幼儿紧张的状态,同时游戏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快乐。我们要让他们在游戏中逐渐感受到新集体里的温暖和快乐。

全文阅读

《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

自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通过学习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这一宝贵资源的重要性。我院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游戏活动,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而且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我们惊喜地发现家庭亲子教育正在幼儿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我就我院开展的各项幼儿园亲子活动做一些探讨和交流:

一、亲子游戏的概念

亲子游戏是指父母与子女间或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亲子游戏的发生先于其他的游戏,父母或成人向婴儿微笑、用手指逗婴儿与婴儿谈话,这是最早期的亲子游戏。随着婴儿的成长,婴儿游戏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出现实物游戏、伙伴游戏,同时亲子游戏的内容和方式都有了更繁杂的变化,不仅仅是情感交流,还扩展到心智发展和认知活动上。

二、亲子游戏活动的意义

1.幼儿园亲子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即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每年9月份新生入园,最使人担心的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它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轻则情绪抑郁,重则生病住院。幼儿心理学称这一现象为“分离焦虑”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就是幼儿初到幼儿园后,对周围事物的陌生所引发出来的精神高度紧张的一种表现。离开家庭脱离父母对幼儿来说在感觉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而亲子活动正好在这个飞跃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幼儿在父母亲人的带领下,在参与老师们组织的活动中,逐渐对幼儿园的环境、教师有了一个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愿意来幼儿园的良好情绪。

2.亲子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和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行为,进行交流,为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搭建了交往平台,有助于社会性关系的发展,有助于家庭成员密切关系。如:音乐亲子游戏《螃蟹舞》《依比呀呀》,家长和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两两相对一同模仿螃蟹走路、用肢体动作表现音的长短……亲子游戏活动是家庭内成员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3.亲子游戏活动联结了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幼儿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幼儿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反过来,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又会进一步丰富亲子游戏的内容。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4.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游戏,有利于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亲子游戏活动是为了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亲子的内容和方法,发挥家长们的教育作用,支持幼儿园的亲子教育活动。

全文阅读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全文阅读

单翼天使也有春天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影响尤为深刻。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缺乏关爱和温暖的残缺家庭中成长,心理缺陷日益明显,孤僻、逆反、偏执、嫉妒等。这些不健康心理在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家庭乃至一生。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关注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摆脱失去父亲或母亲的不幸,度过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

我园178名幼儿,单亲家庭幼儿12名,占全园幼儿的6.7%。其中单亲原因为离异的占100%,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的不宜性有着直接关系。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幼儿期是孩子认知、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付出加倍的努力,从分析幼儿性格、行为的不足之处入手,家园联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性教育,以期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来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探究成因,分析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就我园实际情况统计,以因离婚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为主。而这些离异家庭一般存在着以下特点:

1.夫妻年龄较小,不够成熟。

夫妻都比较年轻,结婚时间较短,大部分离异原因为感情破裂。同时也因为年龄较小,思想与行为还不够成熟,有时会相互赌气,常把孩子作为牵制或制约对方的工具。

2.上辈干涉较多,教育缺失。

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导致两方经济压力增大,这时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留给祖辈来加以照料,有的甚至是从小就开始由祖辈照看。年轻一辈的离异,很大程度上一定有上辈的干预或介入,也是由于参与了整个事件,这些现任的“照看者”会抱着补偿心理对孩子格外溺爱。有时因为种种原因也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诉说另一方的不是。这些很容易打破幼儿心理和感情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全文阅读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模式实践和探索

摘要:家园共育概念经过时间的磨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家园共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幼儿教育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家园共育的模式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归纳出两种典型的家园共育模式。

关键词:家园共育 会所模式 亲子平行小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37-02

1 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教育。而是在幼儿、幼师以及幼儿父母之间形成的一个幼儿教学的统一体,由于三者的社会属性不同,在家园教育中相互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目的,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2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家园共育幼教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自理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实际案例的对比中获得的。

案例一:就“中秋节”教育为例,我园会组织有特长的家长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配合我园开展一些特色的幼教活动,例如:中班年级开展“与美食妈妈共度中秋”活动,请来会制作月饼的家长,向幼儿教授做月饼的方法,在互动中不但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节日氛围,有助于孩子德育发展。小班年级的“故事庆中秋”的家园共育活动中,让家长在家中向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孩子的知识得到丰富,更合自己的家长亲密接触,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全文阅读

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及策略

【摘要】本研究对南京市272名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了解3~6岁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情况。调查表明,3~6岁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总体需求较高;不同群体的幼儿父母对于亲职教育具体内容的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专业性、内容、形式和支持等有一定的要求。据此,研究者认为,当前的亲职教育除了要关注幼儿父母普遍性的需求之外,也应关注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内容针对性、个性化的需求以及组织形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3~6岁幼儿;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76-06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关注。成千上万的家庭面临着育儿难、育儿烦的困境,家长们也开始检视和反思自己在育儿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指出,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当下,构建有效的亲职教育服务体系,为学前儿童家长提供长期、专业的指导,这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对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一词源自台湾,指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其理念是,做父母是一份职业,要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育儿水平,以期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陆学者也开始使用亲职教育这一概念替代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父母为教育对象,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幼儿父母改善有关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动。

(二)亲职教育需求

全文阅读

对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幼儿教师应把日常教学和感恩教育相结合,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祖国花朵。幼儿工作教学活动感恩教育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以乐于助人、知恩图报为传统美德。而现行中国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大大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幼儿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和厌烦情绪,这些都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作为一名基层幼儿教师,应把日常教学和感恩教育相结合,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祖国花朵。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珍惜同伴、理解父母,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只有让幼儿学会理解爱,才能够让幼儿去表达爱。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又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表现出自私、狭隘、霸道、脆弱、敏感、任性等性格。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儿园更应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利用幼儿故事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狐狸妈妈的葡萄》等,通过生动的童话故事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理解母爱的伟大,进而懂得母爱,学会感激母爱。

2.抓住日常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