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文化反思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对青少年尤其是幼儿的教育、发展也在逐渐加强关注力度。为了保障幼儿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必须提升幼儿园环境的质量。一个优越的幼儿园环境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并有效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何加强幼儿园环境的建设力度成为目前相关学者热议的话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期间,必须确保其具有教学内涵,从而让每一处环境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该文将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展开文化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 环境创设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45-02

1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内容

1.1 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展开研究

1.1.1 幼儿园的教学资源

目前全世界较为先进的幼儿园教学理念是瑞吉欧教学,该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因素,将其最大程度的转换为教学课程资源。相关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培养时一般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借助教学内容来为孩子们营造氛围,即教师在教育期间为幼儿创造相关的主体墙。第二种方式就是借助一切可利用的环境资源,将其最大限度的转换为教学资源。所以不难发现,为了更好的开展幼儿园教学工作,环境创造的作用尤其突出,当然能否有效利用周环境,还要取决于教学的教学水平。通过对周边信息的不断挖掘,将教学与环境合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做也有利于推动环境创设的进程。

1.1.2 推动幼儿的教育发展

全文阅读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论文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环境创设的内容分析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根据园内的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结合环境创设的目标,合理考虑环境布置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域内容、内容的简单化、内容的固定化、参考内容、内容单一性。1.内容选择不均衡调查发现环境创设中,教师选用健康领域为布置内容的占19.5%,选用语言领域的占10.3%,选用社会领域的占12%,选用科学领域的占16.3%,选用艺术领域的占41.8%。总体上各园环境创设的内容较全面,但偏重于健康和科学领域,侧重于艺术内容的选择,而忽视其它教育内容。反映出大家只重视环境的美化作用,忽略内容选择的均衡性。2.内容制作简单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师都说:“环境创设不要过于复杂,要简单方便、易制作为好。”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环境创设既要求孩子参与又要简单赋予童趣,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孩子的画、孩子的手工作品贴到创设空间里,这样既省时省力,孩子也一定会喜欢。这样做就把环境创设看成作品展示。实践证明,“作品展示”类的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意义很小。另一方面,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本就不能更好的去发现、探索新的事物,不能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3.内容创设固定化从教师对班级整个学期开展环境布置的次数来看,一学期布置次数为2-3次和1次的占83%以上,布置次数为4-5次的占9.2%,布置次数为5次以上的占7.6%。相比而言,大多数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频率相对低。其原因在于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很多教师都会把环境创设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对待,环境创设就成了一种担负。不能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年到头对环境不调整,很多布置的主题环境无人问津,[2]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现象在市区幼儿园中也存在着,但在乡村幼儿园比较多见。4.内容设计创新少从教师进行环境设计的参考资料来看,其中对教材的参照占17.4%,对专业书籍的参照占14.1%,网络搜索占51.1%,自行设计的占16.8%。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设计是主要参考网络资源,缺少专业书籍和相关刊物。由于网络资源的零散性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教师环境创设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师不易把握所处环境的地域特点,环境创设创新不足。从家长是否愿意参与环境创设的参与度来看,有33.1%的家长认为没必要,有4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还有25.9%的家长不确定,可见家长对于环境创设的兴趣和要求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设计取向和积极性。环境创设的内容设计缺乏创新,这也与教师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专业资料欠缺以及家园合作联系不够有关。5.环境创设内容的单一性对环境创设内容布置的调查发现,教师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占39.7%,对活动室环境创设占27.8%,室外场地环境创设占26.6%,其他占6%。由于部分领导和老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狭隘或片面,只注重室内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往往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创设和利用的需求,而以丰裕的物质条件为满足。大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空间使用率低,只有室内外和墙壁的布置,忽略了其他空间的有效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整个校园的育人场所不能全部发挥作用。[3]

(二)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及形式分析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内容的依据,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主题分析、功能分析、设计分析、色彩效果分析。1.环境创设的主题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环境创设的主题选择中,不同主题所占的比重各不一样。老师最偏爱和学习相关知识的主题占37.5%,其次是四季主题占25.5%,节日主题占17%以上,常识内容主题占10%以上,童话故事、其它的主题比例略低,占5%以下。对于环境的主题选择中,并没有全面性的来选择主题。2.环境创设的功能分析通过教师对环境创设效果的调查中分布情况分别是,培养幼儿认知占80.2%,美化环境占66.7%,培养幼儿适应活动的需要占62.9%,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占61%,促进幼儿社会化占49.4%,其他占1.9%。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占69.2%,而美化环境占47.5%。表明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环境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认知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对环境的教育功能和实用功能认识不够,教师的这种认知,可能影响环境创设内容的选择和方式。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环境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环境的美化不太看重。尤其在农村幼儿园的家长对环境创设,希望看到的创设效果是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得到孩子的喜欢,更注重环境本身,缺乏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3.环境创设的设计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老师对室内外的环境创设的设计更注重于无安全隐患的环境占36.4%,其次是有创意的游戏设施占29.3%,游戏空间的丰富变换占22.8%,而完善的功能配套占11.4%。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中,家长和教师最为重视无安全隐患的环境,对其它方面关注少,空间设置多为封闭性,环境创设不具开放性。4.环境创设的色彩效果分析在对于分析教师是否会用丰富的色彩来装饰整个校园的问题中,有84.2%的老师会,有15.8%的老师不会,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从理论上知道色彩装饰功能对环境创设的意义,但城乡幼儿园都存在着在创设环境时较多地从材料本身的色彩、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去考虑,忽略了教育功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环境更多的是提供给幼儿“看”为主,往往缺乏可动员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可让幼儿操作的、可让幼儿触摸的、活动变化的内容和形式。

(三)对环境创设的幼儿参与性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的作品有50%以上的占48.3%,说明幼儿作品参与还不到一半;图2中,对于幼儿参与材料准备里,76.6%的材料准备都是师幼合作完成的,对于幼儿自己完成的材料准备都不超过5%,可想而知,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幼儿基本就没有参与;表3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最多的是材料的收集和制作两部分,都在60%以上,环境主题的确立以及布局的设置中很少有幼儿的参与。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较少,教师应该设置幼儿展示专区。其中超过64%的教师都会主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但据笔者在幼儿园中的观察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主动引导幼儿对所创设的环境进行观察,环境一直是处于无声状态,和孩子之间互动性不强。

二、环境创设的对策建议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位“无声的老师”,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影响,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我们的环境是会说话的,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空间暂时和永久地展示幼儿和成人的生活,环境可以记录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课程、开展教学、给予意见的整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反思的平台,环境创设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不仅要学好还要玩好。做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笔者建议:

(一)正确认识环境的教育功能和环境与课程的关系倡导良好环境的创设和利用,避免片面追求环境创设的新颖、外部表现方式和领导的认可,肯定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功能,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主阵地。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去思考,应关注和挖掘设计者和教育者背后深厚地教育理念和思想。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教师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创设,把办园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之中,[4]让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发挥教育功能。在环境创设中,要把每一个环境的细节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明确材料设施增减和改变的教育意义。开创环境创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课改之路。

(二)注重环境创设主题、内容的全面性要把环境创设同主题、教育目标、内容相融合,同语言、社会、科学、健康和艺术教育、空间等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的融合,更注重幼儿的发展。同时应该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环境创设与教育内容、主题、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幼儿置身于一个井然有序、丰富刺激的环境中。把握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比重,采用灵活多变的地点,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置身在具有温馨家庭氛围的环境当中。

全文阅读

环境创设学前幼儿园教育论文

一、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大环境主要指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政府决策和相关制度等。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像教育一样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在一定时期的这些东西会逐渐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这一时期社会的学前教育理念。这些都将间接作用于学前教育,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纵观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基础条件。在我国,《规划纲要》中提出“明确政府职责”这是改革当下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国情,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至少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加快立法,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有研究表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办园能够享受到在经费、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因此,要建立各项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法规与制度,尽快完成学前教育立法,出台有关学前教育的投入、管理监督、质量评价、师资准入等规章制度,让各级政府依法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依法规范各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环境创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逐渐建立起一套学前教育保障体系,并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另有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无形的社会舆论会使学前教育机构做出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教育,去追求或达到某种单一的目标。如,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舆论影响下,催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政府应该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这将有利于树立现代学前教育的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适合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质量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中环境

中环境主要指与学前教育机构直接相关联的环境,包括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社区环境等。以瑞吉欧教育为例,在意大利瑞吉欧这个地方,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共同合作,所创设出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成就了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

1.创设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组成的整体,其中家庭和教育机构对幼儿影响最为直接。只有家庭环境与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紧密相连,两者协调一致才能更好的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在协调教育环境的一致性上,学前教育机构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且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专业性,积极主动与家庭建立联系,取得家庭的配合,并对家庭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进行指导,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环境创设等方面保持一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创设良好的社区学前教育环境。社区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直深受重视。良好的社区学前教育环境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营造社区学前教育软环境。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和宣传,努力提高社区家长素质,让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价值,让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真正走进家庭,在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重视学前教育,关心学前教育,关心每一个社区儿童健康成长的风气。为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相互合作,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营造精神环境。其次,实现学前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融合。在空间上,学前教育走出学前教育机构,拓展到社区这个更大的环境,形成资源共享的环境。社区资源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资源要综合利用,尤其要发挥社会机构,如社会福利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博物馆等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在时间上,学前教育从3~6岁的幼儿园教育延展到从胎儿时期直至上小学这一整个学前阶段。

三、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小环境

小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创设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内能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精神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是整个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全文阅读

幼儿园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论文

(一)拓展素材来源

要想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班级主题教育环境,首先要获取环境创设的丰富素材,而它们往往存在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和整理。下面以主题教育活动“有用的瓶子”为例,谈谈如何多渠道获得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素材。1.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学习过程主题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学习成果,如活动照片、美术作品、记录统计表等,教师都可将其作为环境创设的素材。(1)活动照片。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行为表现时,可以随时用照相设备捕捉其中的精彩瞬间。如,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幼儿使用废旧瓶罐制作体育器械的过程,以及幼儿利用自制体育器械自主进行体育游戏的场景。(2)美术作品。幼儿处于前书写期,喜欢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通常会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如,在装饰瓶子的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水粉、毛线、贴纸等材料把瓶子装饰成各式手工艺品。同时,幼儿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花瓶。幼儿亲手制作的“瓶子”及绚丽多彩的花瓶绘画作品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环境创设素材。(3)记录统计表。记录统计是幼儿数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记录统计表,让幼儿在具体的记录操作中初步感知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与变化,如统计幼儿园的物品、记录园内植物的生长和每天天气的变化等。又如,在回收瓶子的环保活动中,让幼儿使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记录每次回收瓶子的数量;对回收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记录表里。2.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也是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1)文本资料。为了丰富主题教育的材料,家长和幼儿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事先收集一些与主题教育相关的文本资料,如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尤其是涉及到幼儿成长、亲子旅游、家庭生活等的照片,是主题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如,在“环保齐行动”活动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提醒幼儿把使用过的瓶子分类投放到回收垃圾桶里,并用镜头来记录幼儿的这一分类过程。同时,家长和幼儿可以通过画报剪辑、网络搜索等形式来收集与主题教育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拓宽幼儿的眼界。(2)实物。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实物更感兴趣。因此,实物是主题教育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适当地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用于班级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如,教师在班级里设立瓶子回收站,倡议家长与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各类的废旧瓶子,清洗干净后放到瓶子回收站中。幼儿可以在瓶子回收站里整理瓶子并创设生活体验区“瓶子小超市”。(3)亲子作品。教师根据主题教育的需要,提出完成亲子作品的任务,如社会调查、观察记录、口述记录等,邀请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孩子增长主题知识。如,教师以超市里的瓶子为主题设计亲子调查表,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在超市里观察并画出其中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还要记录瓶子的材质以及用途。3.素材来源于教师的协助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协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谈话记录、统计记录、文本资料等协助幼儿进行记录。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幼儿有代表性的言行表现,既能记录幼儿的成长瞬间,又能让环境呈现出多维度特征。

(二)明确创设者的角色

1.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合理规划环境布局,培养幼儿建构空间思维;让幼儿利用色彩装饰环境,培养欣赏美、运用美的能力;让幼儿整理各种各样的素材,学习分类与整理;让幼儿自主剪贴照片、作品等素材,锻炼手工基本能力;等等。可以说,在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生活物品是幼儿收集的,美术作品是幼儿创作的,活动照片是体现幼儿学习过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亲手完成的。如此的主题教育环境无处不看到幼儿的影子,幼儿由此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由于幼儿的发展能力不同,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创设班级主题教育环境时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创设“我的家”主题环境,在小班活动室里,由于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让幼儿带来自家的全家福以及家居等照片,或者带幼儿自己在家喜欢玩的玩具和生活用具,与幼儿共同在班级创设温馨的“家”的氛围。在中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有所提高,表现能力也初步形成。在创设“家”的氛围时,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利用自己和同伴从家里带回来的物品,与教师一起布置自己喜欢的“家”。在大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设计、操作、商讨、管理环境,把自己想象中的“家”通过绘画、建构、手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实现心中梦想的“家”。2.教师是环境创设的主导在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的调控,做到适时介入、适度干预、适当支持,引导幼儿自主创设环境。在介入时机上,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创设环境时的表现,尤其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出现停顿时,要能及时判断此困难幼儿能否自行思考或在同伴的启发帮忙下能否自行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主导环境创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干预程度将随之减弱。

(三)展示多元内容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是变化的,遵循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展示着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与成果,多元呈现着幼儿的学习过程。1.环境要呈现出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教师按照主题网络图的实施顺序把最能代表幼儿探索兴趣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清晰展示出来,既方便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回顾和反思,又能让家长完整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如夏天里“玩水”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前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泳衣、泳帽、泳镜以及游泳圈等游泳装备,共同创设“游泳装备展示区”,让幼儿直观认识各种各样的游泳装备;组织趣味水上游戏,教师用照相机拍下游戏的全过程后,让幼儿自己先把活动的照片分类展示在墙面,再帮助幼儿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结合水上游戏,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游戏的欢乐情景,并用绘画作品创设环境;教师还提出假期安全游泳的亲子活动任务,并把亲子活动成果展示在环境中便于大家分享并凸显安全游泳的经验做法;等等。2.环境要体现出幼儿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若干个与主题有关的活动个体的简单拼凑。教师应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纵向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主题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形式,是幼儿“产生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探索验证记录分析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应把对主题的探索路径完半月整地展示出来,赋予教育环境更深层次的内涵。

(四)把握适宜的创设时机

环境创设应该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是主题教育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和活动素材,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不应由教师在业余时间来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地挖掘主题教育内容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基于阶段性主题教育内容启发幼儿进行环境创设。幼儿在创设环境时通过设计构思、收集素材、剪切粘贴等一系列动手探索活动,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主题活动内容,如,整理环境素材能学会物品的分类;修剪作品和粘贴素材能学会剪、撕、贴等手工技能等,从而更深入地参与主题活动。教育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建立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层层深入,教育环境要不断充实和更换,及时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足迹。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会持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天性和探索精神,充分体现出环境独特的教育功能。

全文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论文

1.结合幼儿兴趣增加区域环境内容

增加区域环境内容与幼儿活动质量息息相关,能够让幼儿尽情尽兴地探索他们的世界。活动区域必须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科学性的,但增加环境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且过于复杂的环境虽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让他们三心二意,这和幼儿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幼儿的兴趣对环境进行创造。一般来说在进行区域活动之前应该事先与幼儿进行沟通,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2.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

环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幼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能力,尽量地提供一些实际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材料来让他们自己动手研究。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但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同时也应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成长。[2]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夹豆豆”这一游戏内容,准备好豆豆和特殊的筷子之后,让孩子用筷子将放置于玻璃瓶中的豆豆夹出来,而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或者动作较为缓慢不习惯使用筷子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旁边放置几把小勺子,让他们用勺子将豆豆舀出来。这样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都能够获得满足感。

3.区域活动中创设“互动性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旧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设愉悦、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与活动伙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成为互动性环境。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与幼儿的互动,通常都存在“教师少幼儿多”“区域多战线长”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与控制者,而忽略了幼儿的反馈与其进行互动。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乐趣和创造行为,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来给予幼儿回应,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4.结语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环境创设以及教师的指导。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自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组织更多更好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全文阅读

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的数学环境,能使幼儿在其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抓住了三个突破。

一、材料的突破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我们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的做法,放手让幼儿参与,使幼儿成为环境建设的主人。准备的材料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品种多:材料不限于一幅图、一堆玩具,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数学环境的材料,如自然类材料:石子、树叶、沙、水、土等;成品类材料: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算盘、时钟模型、棋类等;辅助类材料:剪刀、纸、彩笔、橡皮泥、操作板、沙盘等;废旧物品类材料:塑料泡沫、布条、线头、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贝壳、火柴棒等。

2.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数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分层次:提供的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创设的“量的守恒”数学环境中,既有探索长度守恒的材料,又有探索量的守恒、面积体积守恒、液体守恒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或多项去探索、体验。

二、场所的突破

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不只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

全文阅读

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管理论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的数学环境,能使幼儿在其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抓住了三个突破。

一、材料的突破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我们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的做法,放手让幼儿参与,使幼儿成为环境建设的主人。准备的材料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品种多:材料不限于一幅图、一堆玩具,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数学环境的材料,如自然类材料:石子、树叶、沙、水、土等;成品类材料: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算盘、时钟模型、棋类等;辅助类材料:剪刀、纸、彩笔、橡皮泥、操作板、沙盘等;废旧物品类材料:塑料泡沫、布条、线头、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贝壳、火柴棒等。

2.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数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分层次:提供的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创设的“量的守恒”数学环境中,既有探索长度守恒的材料,又有探索量的守恒、面积体积守恒、液体守恒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或多项去探索、体验。

二、场所的突破

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不只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

全文阅读

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幼儿园环境

内容摘要:今年来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针对于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幼儿园环境方面的现状研究进行收集整理与评述。

关键字:本土资源;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评述

在当今学前教育中,环境正作为一种“隐形课程”越来越多地引起学前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1倡导为幼儿创设充分发挥其潜力、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环境,是全体幼教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但目前许多幼儿园对环境的概念理解有所偏差,一是设计思路上没有鲜明的理念和主题,环境创设总体规划、系统发展;二是设计主体上以教师创设为主、忽视幼儿参与;三是设计模式上以固定画面为主,缺少动态环境;四是缺乏对本地区文化、物产、文化等核心内容的挖掘。创设形式内容单一、材料贫乏、千园一面。

近几年我国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幼儿园环境方面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资源文化的教育价值、本土可利用的资源内容分析以及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实践成果和现状分析等方面。

1.价值研究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从理论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第一人,在《陈鹤琴全集》中记录了他对“创设怎样的环境”、“怎样创设环境”、“采用什么材料”(创设环境)都有着系统论述。另外,陈鹤琴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幼儿园中要坚持“中国化”的原则,指出“幼儿园环境创设要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气候条件”。张宗麟先生对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有着独到见解,《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中提出通过环境创设把我们的孩子带进民族传统文化的高远意境,无疑是培养幼儿爱国思想的一个途径。吴志芳《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策略》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对幼儿成长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娜《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中认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

2.内容研究

刘雪芹在《利用幼儿园环境装饰提高幼儿母体文化认知》(2006)中有针对性地从幼儿园环境装饰民间特色本土化、幼儿园环境装饰民间特色多元化、幼儿园环境装饰民间特色生态化、幼儿园环境装饰民间特色长期性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胡显强在《渝东南民族混居地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进行美育的探索》(2012)中论述了利用乡土美术中便捷的物质材料资源、本地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创作的作品装饰美化幼儿园,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王美溢在《新疆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中提出将少数民族色彩、图案、地方民族节日、民族乐器和玩具应用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付洪岭在《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朝鲜族和满族的传统饮食、节日、礼仪、游戏等多样化的内容纳入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陈凤在《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民族艺术教育环境》(2010)中,立足于新疆的民族文化,对幼儿园民族艺术教育环境的创设目标、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张卫民、曾虹、詹霞在《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2011)中提出:创设以本地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为内容的环境,增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针对美术资源的利用方面,贺为民在《美在其中——美术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浅谈》(2009)中谈到,让幼儿在真实和自然、和谐与精致、丰富和灵活的美术特色幼儿园环境熏陶下,欣赏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高鹰在《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与实践》(2011)中认为应把我国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

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分析

摘要: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等。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环境的教育功能呢?本文从生态学视域下审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对研究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 文化 生态学 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86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所生长的环境同样的重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在无形之中对人们产生影响,对人们产生教育意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更是显得异常的重要,因为幼儿园环境的好坏能够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好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正是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为根本目标进行的再思考,对幼儿园优质环境的创建的实践来进行解读与深刻地剖析。

1 幼儿的发展与环境的互动

幼儿园环境创建的根本目的是经系统并且科学地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创设,更为合理地借用环境资源,使其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进而从本质上有效地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生态学学者认为,生态学是对环境系统及生命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机理以及规律的科学研究,这才是生态学准确标准的定义。而儿童在生态学的视域之下将会有以下的几点特征:

1.1 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在以往比较传统的理论观念之中,人们总是认为儿童的发展与外界无关,而对于儿童发展的解释则是较为偏激地认为其发展是儿童自身内部来开始的,外界环境的如何,并不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作用,简言之,就是说儿童和环境之间是可以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实体。然而生态学的理论之中义正言辞地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起步于外界,并且严格强调儿童自身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其相互之间是机密联系的。同时,虽然环境是一个实体,但是也需要儿童这个主体的因素加以描绘,所以儿童与环境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试问孟母为何三迁,原因就是孟母希望能够给予其子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如此才能促进其子整体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1.2 系统的结构化多重关系利于儿童发展

全文阅读

发展生态学理论视阈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环境被视为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也将“环境创设与利用”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之一,这都突显出环境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发展所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有形的、静态的(如物质材料、设施和自然条件等),精神环境是无形的、动态的(如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幼儿园园风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非是孤立的,幼儿发展所处的物质环境也并非是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经由成人精心选择所创设的环境。因此,幼儿所处的精神环境也必然受由成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组成的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发展所处的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及社区环境等。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因其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及独立性较弱等因素影响,致使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更大。虽然当前许多研究者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这些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班级物质环境或幼儿园物质环境,很少关注班级精神环境或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另外,幼儿发展所处的班级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对发展生态学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二、发展生态学理论概述

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布朗芬布伦纳在论述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人发展的微观、中介、外在和宏观四个系统。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幼儿身处其中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如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同伴关系等。微观系统中所包含的每一因素都会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介系统主要是指幼儿发展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班级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幼儿从所处的情境中进入到一个新的系统时,这两个系统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外在系统主要是对幼儿发展不直接起作用的环境,如幼儿园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父母工作单位等,这些因素虽然不会对幼儿发展起直接作用,但也会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宏观系统主要是指幼儿发展所处的社会(社区)环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会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微观系统、中介系统与外在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者都处在宏观系统之中,且都会受到宏观系统的影响。

总之,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给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关注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环境创设,而且也应加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一体化的环境创设机制,以确保所创设的环境对幼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依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