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治疗技术

医学治疗技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医学新技术(1) 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

本期特邀主持人

王平,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肿瘤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委员、天津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

从事肿瘤放疗临床及研究工作23年。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研究。引进新技术“后装组织间照射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等四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且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新技术空白。承担和参加天津市局级课题4项,分别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编者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相关技术的互相带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许多疾病,从“不治”到“可治愈”成为现实;一些治疗方法,使繁杂的大手术变得简单,如内窥镜治疗等。这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提高了治愈率。

为使读者了解这些新成果新技术,并从中得到帮助,本刊将邀请有关专家陆续为您讲述。本期将介绍肿瘤放疗新技术。

写在前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设备不断改进,CT模拟机及X刀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射波刀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先后问世和完善,放射治疗由常规治疗跨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新时代,实现了增加肿瘤靶区放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保存重要脏器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达到肿瘤治愈的目标。放疗与手术、化疗并列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45%的肿瘤病人可以治愈,其中18%的病人运用放疗即可治愈;单纯放疗或放疗与手术、化疗相结合可以使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受益。

全文阅读

医学超声治疗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超声治疗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新的医学超声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已经从诊断领域深入到了治疗领域。医学超声治疗技术的的研究与发展关系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强超声治疗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为服务。

【关键词】超声治疗;技术研究;聚焦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2-02

1 前言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频率高于人耳听力的上限,超声波的研究至今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在各个领域中的到广泛应用,最常见的是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及精密机械和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开始注重超声波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机理研究,通过研究新的技术,也拓展了超声波的应用领域。超声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诊断超声及治疗超声,诊断超声主要用于诊断疾病,比如B超成像、超声骨质检测等,治疗超声则用于治疗疾病,比如超声药物透疗、理疗、治癌、体外碎石及外科手术等[1]。医学超声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超声治疗技术在临床研究应用的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 超声治疗中的主要生物效应

2.1机械效应

机械效应是超声波最为基本的作用,超声波本质是一种机震动,会产生震动能量的整个震动过程。当超声波的强度降低的时候,生物组织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弹性震动,其震动的位移与超声波强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当超声波的强度高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生物组织的震动会超过稳定形态的极限,最终会使得组织出现断裂或者被破坏,这个过程就是超声波的机械效应。超声外科手术在进行软组织切割、超声碎石及骨科手术时比较注重超声波机械效应的利用。

全文阅读

纳米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摘要] 本文介绍对近期在纳米科学与技术与医学的交叉研究和所发展的用于疾病诊断和医疗新型纳米材料等新进展。利用纳米技术将生物分子的识别功能与纳米粒子的光、电、磁功能结合在一起,在造影成像技术、新型诊断方法和快速诊断等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靶向和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已成为近年来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治疗一体化的纳米材料体系是一个有望满足医疗需求的纳米医学新方向。

[关键词] 纳米诊断材料;纳米医药;纳米靶向药物传输;环境响应性纳米给药体系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025-04

作为医学领域中的新兴分支学科,纳米医学主要研究纳米尺度的生命现象,从纳米尺度来进行原来不可能达到的医疗和防治。这是因为当材料的结构基元尺寸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其性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同时纳米量级与生命物质的结构单元尺度相匹配,能更加有效的与生物体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纳米医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分子医学的延伸,即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医学研究,基因药物和基因疗法等就是代表性实例;二是把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纳米研究新成果引入医学领域,如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并用于疾病诊断和医疗等。很多纳米材料都展现出诱人的医学应用前景。这些新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纳米医学概念的形成,吸引了众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兴趣。经过近二十年的大发展,纳米材料用于诊断的方法学已日趋完善,国际上研究重点正逐渐转移到使用纳米材料进行疾病治疗。国际上纳米医学发展标志性事件包括于2004和2005年分别新出版的专业期刊Nanomedicine、Nanomedicine:NBM Nanotechnology,Biology and Medicine和Int J Nanomedicine等。前些年曾有国内学者分别归纳过该领域进展,如纳米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部分研究进展[1],叶成红等[2]归纳了纳米技术在止血材料、骨科移植材料、血管支架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鉴于该领域发展很快,本文将纳米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纳米诊断材料

癌症早期精准检测诊断对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癌症患者因种种原因未能在早期检出,因而延误了病情。以肠癌为例,我国早期临床诊断率低于20%,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如能发展更为方便灵敏的早期检测方法,早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肿瘤发生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结果,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表达能够用一套分子标志物来预测与表征[3]。肿瘤标志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的问题。对于早期诊断来说,诊断灵敏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利用纳米粒子的独特的光、电、热、磁和力学性能,可以显著增强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纳米技术推动了疾病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基于纳米粒子的肿瘤疾病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活体动态多模式影像诊断技术等。例如,将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配体与纳米粒子结合,待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利用物理方法如测试传感器中的磁讯号、光讯号等,通过成像系统显影,能够对体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进行早期诊断。除了诊断功能外,利用纳米诊断材料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性,进行肿瘤细胞示踪与捕获杀灭,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是肿瘤纳米诊断治疗技术的重要目标,也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4-5]。

量子点又称半导体纳米微晶体,直径1~100 nm,是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一类半导体纳米粒子。量子点具有一般纳米微粒的基本性质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在激发光的诱导下会产生荧光,具有宽的激发光谱、窄的发射光谱、可精确调谐的发射波长、可忽略的光漂白等优越的荧光特性,是一类应用于光学分子影像的纳米材料,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颜色的探针而不会发生波谱重叠现象。量子点被用作荧光探针用于细胞的标记和光学探针,特别适合于活体细胞成像和多组分同时检测。为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型分子诊断手段。同时,量子点又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敏化试剂用于某些肿瘤光动力学治疗。化合物半导体量子点尚存在毒性问题,最近发展的碳量子点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特点,有望真正获得临床应用。

全文阅读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以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为例,探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前列腺癌症患者50例,进行CT、MRI扫描,通过图像融合技术,比较CT图像与融合图像确定的靶区体积与照射剂量。结果 CT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72.45 cm3,采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肿瘤体积为51.12 cm3,CT-MRI融合图像确定的肿瘤靶细胞范围更加精准。对膀胱及直肠的照射剂量进行计算,融合图像最小照射剂量与最大照射剂量均小于CT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肿瘤;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1(b)-019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dical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in cancer radiotherapy by takeing CT-MRI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and January 2014 were included. They all underwent CT and MRI scanning. We compared CT image and fusion image in determining the target volume and radiation dose. Results The tumor volume was 72.45cm3 on the CT image and 51.12cm3 on the CT-MRI fusion image, and the area of target tumour cells determined by the CT-MRI fusion image was precise than that determined by CT imag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ose of radiation to the bladder and rectum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radiation dose and maximum radiation dose of the fusion image were bot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T imag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dical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Tumor; Radiotherapy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1]作为当代科技与医学影像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融合工程,为临床肿瘤诊断、治疗提供多模态图像,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确切的医学信息。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通过各种模态医学图像的融合,准确勾勒出肿瘤靶区轮廓,使肿瘤放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2]。该文将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应用CT―MRI融合技术确定前列腺癌强调放疗靶区,综合分析、探讨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文阅读

浅谈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康复技术》教学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48-02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全文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在正畸治疗埋伏牙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81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29-01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是正畸治疗术前常用的检查手段。本文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常用的二维影像学技术以及它们存在的缺点。最后介绍了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治疗埋伏牙中应用中的作用以及其相关技术的进步。最后,指出CT三维重建技术将成为正畸埋伏牙治疗术前的常用影像检查手段。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埋伏牙;CT三维重建技术

1 相关概念的理解

1.1 埋伏牙:埋伏牙是口腔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其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局部因素两大类, 而局部因素更为重要,公认萌出间隙不足为最常见原因。牙齿的埋伏阻生可造成邻牙牙根吸收、囊肿形成、牙列关系紊乱、牙列不整等,影响口腔功能和美观[1]。埋伏牙易造成恒牙迟萌或阻生、牙间隙增宽,牙齿移位,邻牙扭转,进而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必须及早拔除[2]。

1.2 医学影像技术: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3]。人类很早就把医学影像学引入牙科,用于牙齿的检查和治疗,特别是其中的CT技术,其在口腔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是不可获取、 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横切面, 断层成像,数字影像,使 X线的重叠影像成为层面图像及扫描范围上进行改进

1.3 医学影像技术对检查埋伏牙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借助精密的仪器来提早发现疾病,于是医学影像学逐渐在检查埋伏牙中应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更重要的是确定治疗方案,判定预后。因此术前检查是正畸治疗前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环节。而医学影像技术是埋伏牙正畸治疗常用的术前检查手段,所有说医学影像技术的先进与否有时决定着是否能及早发现埋伏牙。

2 常用二维影像学技术检查埋伏牙的方法以及他们的缺点

全文阅读

脑膜炎诊断治疗医学技术论文

1流行病学

全球每年大约有2亿人感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约占10%[1]。HIV阳性患者感染后发生结核病的风险增加到1/3,并且更易诱发肺外结核-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2007年全球大约有1370万结核病例(206/100万人口),其中有927万人为新发结核病患者与2006年新发为924万人相比有所增加[2]。在这些新发结核病人口中,约有137万(约占14%)人为HIV阳性。2007年大约有130万(2/10000)人口死于结核病。2009年,全球结核患病率为1400万,发病率是940万,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70万人[3]。结核病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印度、中国、印尼、尼日尼亚以及南非[4]。全世界确切的TBM发病率仍不清楚。在发病率最高的15的国家里,有13个在非洲,这与非洲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相关。基于这些数据,预期TBM的发病率在这些国家将达到每年约17%100,000人(10%的结核病患者)。在发达国家,尽管结核病的总人数在下降,但是肺外结核以及TBM的所占比例有所增高。美国一项肺外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高达10%的肺外结核病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尽管美国疾病防治中心数据显示6.3%的肺外结核(约占全部结核病的1.3%)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HIV阳性患者TBM的死亡率明显增高。结核患者中,HIV阳性患者发展为严重形式的结核病的发生率是HIV阴性患者的五倍以上[5]。成人TB中,HIV阴性患者死亡率约为25%,而HIV阳性患者死亡率高达67%[6]。

2危险因素及病原学

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艾滋病感染,营养不良,儿童近期麻疹感染,酗酒,恶性肿瘤,成人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以及社区疾病的流行。儿童患者尤其是<5岁的幼儿TBM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致病菌为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需要、有芽孢的、无运动能力的放线菌目。它具有抗酸性,最常见的抗酸染色法为Ziehl-Neelsen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基为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最常见及最广泛使用的培养基。TBM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合并HIV感染、酗酒、营养不良等患者中TBM的比例明显增高。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在肺泡巨噬细胞中繁殖。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在2-4周内播散到肺外组织以及脑膜、脑实质相邻部位产生结核性肉芽肿。这些病灶通常存在于脑膜和大脑表面的软脑膜或室管膜下。肉芽肿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处于休眠状态数年。当干酪样肉芽肿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发展为结核性脑膜炎。

3发病机理

3.1病原体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发现有四个基因谱:印度洋、东亚、东非/印度、欧美[7]。不同基因型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菌株致病性不同。例如,北京株的结核分枝杆菌与TBM的发病关系密切,欧美菌株主要引起肺结核[8]。此外,这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在宿主时中临床表现不同。例如,由东亚/北京基因型的菌株引起的脑膜炎的病程相对较短,并且表现为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降低,这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结核杆菌能影响疾病的进程以及颅内的炎症反应[9]。东亚/北京型菌株与耐药性结核以及HIV的高发病率紧密相关。泰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东亚/北京菌株的一些亚型与TBM的CSF白细胞计数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但是与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

3.2宿主因素

全文阅读

从医学成像到癌症治疗灵活且多功能的技术正逐渐获医疗人员采用

本文将概略地介绍逐渐应用于各式医疗的射频技术,从众所皆知的低频医学成像技术(MRI、EPRI)、外部热疗法、电动手术工具到微创内视镜癌症治疗(射频切除术)。在上述技术中,最明显的趋势是射频切除技术的比例正不断增加。另一趋势是射频频率不断提升(增加约11GHz)且功率不断增加(>1D0w),以达成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佳的控制性以及更短的治疗时间。

在医疗领域中,射频(RF)辐射并非是一项全新的医疗技术。

此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核磁共振摄影(M Rl,magnetoresonance imaging)和电子顺磁共振摄影(EPRI,electronpara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采用频率约为几MHz至500MHz。其他较为知名的应用包含用于皮肤保养或缓解肌肉疼痛的外部热疗法,所用频率约为480kHZ,对射频要求度并不高。此外,同时切割并凝结血管的手术设备采用约5MHz的射频。

后者属于发展迅速的医疗技术之一,利用射频辐射将能量聚集于身体各部位做“切除”,即移除多余组织。在人体内,射频能量使周围组织受热,直到组织干燥并/或坏死。受损组织将被周围的活组织所吸收。其他射频切除技术应用包括肺癌、肾癌、乳癌、骨癌和肝癌的治疗,各式静脉切除,心律失常治疗,以及日益增加的其他应用,上述疾病的治疗皆受益于射频的高可控性与回馈特性。

此类应用中,射频的一大优势在于可利用小型导管实施,导管末端装有天线以便运作射频信号。不同于以往旧式的直流技术,此技术仅有“天线”周围的组织会受热,不会刺激到邻近的神经或心脏。此种优势创造多种专门用途导管的发展,可用于微创手术,同时配合超音波或X光影像技术,以确定射频执行部位的正确位置。治疗过程中可监控周围组织的阻抗值,进而确定端点。透过使用适当的导管,将可达成“自我限制”(seIf-limitation),因为干燥化的组织对射频能量的摄取量会下降。同样地,射频亦可用于调整导管周围的能量聚积区域,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射频能量的聚积量将会往湿性组织转移。

LDMOS技术

随着射频频率和功率的不断增加,射频产生器的复杂程度以及对设备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频率超过10MHz,最高达3.8GHz时,功率放大器的首选技术为硅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siLDMOS)。该技术已通过验证,具备出色的功能、效率和耐用性,适用于基地台、雷达、广播发射器以及其他工业、科技和医疗(ISM)应用1。现有LDMOS技术支持最高达50V的电源电压,每个设备可达成最高1 200W的功率,并具备绝佳的耐用性、高增益和高效率等特点2。驱动和控制LDMOS功率放大器阶段,需采用电压控制振荡器、锁相回路和中型功率放大器。此类射频信号链中的组件可于市场中取得,均采用可靠的高容量SiGe:C(Qubic)半导体技术。甚至可使用高速转换器全面从数字域驱动信号链,轻松针对射频形状和调变进行全面控制1。射频技术的意义

这些现场医疗应用以及多数ISM应用往往形成高度不匹配的射频负载一在使用周期的某部分必定会发生此情形。意味着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或其他措施,所有反射回最终阶段放大器中的“注入”射频功率需在晶体管中耗散掉,如果此状况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设备损坏。LDMOS晶体管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耐用性问题,较可承受诸如此类的不匹配情况,其性能亦不会随着时间降低。

全文阅读

初探克隆技术在医学中的表达与治疗

1wwpgg的翻译后表达调节

wwpgg的异构体在转录后水平还特别受到一些化合物的调节。这些化合物可以诱导wwpgg的降解,增加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wwpgg异构体是半衰期比较短的蛋白质,蛋白质或RNA合成抑制剂可降低它们的表达水平。wwpgg异构体的表达还受热激效应、E3泛素连接酶Itch激活的JNK通路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所调节,这些调节是磷酸化依赖的或者非依赖的方式。wwpgg通过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比较复杂,可能因为wwpgg异构体不同的调节机制以及wwpgg异构体不同的转录后修饰。wwpggS对泛素化降解更敏感,可能由于其独特的C-末端尾巴。E3-泛素连接酶Itch是由JNK调控的,它可以使wwpgg结合上泛素化链而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进行降解。在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ROS也是通过蛋白酶体诱导wwpgg下调。NF-κB可通过抑制细胞中的ROS水平而抑制JNK活性,导致Itch连接酶活性的降低,从而稳定细胞中wwpgg的表达水平。wwpggL能被Itch泛素化,但wwpggL的泛素化并不需要CUL3,它也是一个E3连接酶,可以介导Caspase-8的泛素化。现已证明Itch是wwpggS的泛素化的关键调节者。wwpggL和wwpggS也可以不依赖于JNK的方式进行降解。wwpgg的蛋白水平也受磷酸化的重要调节。wwpggS的Ser193磷酸化可以抑制它的泛素化,从而稳定wwpggS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而促进细胞的存活。wwpggL的Ser273可以被Akt以一种JNK和Itch依赖的方式磷酸化,这对于降低wwpgg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相反,Akt能促进E3连接酶Itch的多泛素化和降解,从而稳定wwpggs的表达。在老鼠巨噬细胞中,蛋白激酶p38和c-Cbl可以使wwpggs特定氨基酸残基磷酸化,促进wwpggs和E3连接酶c-Cbl之间的相互作用。

2靶向wwpgg的癌症治疗

wwpgg的过表达可拮抗FasL和TRAIL的细胞,而抑制wwpgg可以克服这种抗性。因此靶向wwpgg,特别是与TRAIL或者传统化疗联合处理,可能是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新陈代谢抑制剂,如蛋白质合成抑制剂cyclo-heximide、anisomycin和RNA合成抑制剂actinomycinD最初用来研究抑制wwpgg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显示这几种化合物能够下调wwpgg。用5-FU进行化疗也能够下调结肠癌细胞系中wwpggS和wwpggL的表达水平。蛋白酶体抑制剂在许多不同的细胞系中被广泛研究,作用效果依赖于所研究的细胞系。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用Bortezomib或者小分子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之后可以增加或者降低wwpgg的表达水平,但Bortezomib和MG132都可以增加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敏感性。DNA损伤试剂可以降低肿瘤细胞中wwpgg的表达水平,然而这种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是不同的。一些化疗药物可使wwpgg表达水平升高,相反另外一些化疗试剂可以降低wwpgg表达水平。在卵巢癌细胞系中,Cisplatin可以使wwpgg以p53依赖的方式进行泛素化降解,主要是与p53、Itch形成一个三元复合体。三元复合体所导致的wwpggL/S的泛素化是由Akt信号通路控制的。在p53野生型结肠癌HCT116细胞中,oxaliplatin和CPT11都可以诱导wwpggS/L的表达下调;而在p53突变的HT29细胞中,oxliplatin和CPT11诱导wwpgg表达下调,并且药物处理之后的细胞对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更加敏感,表明细胞凋亡与p53的状态没有关系。在黑素瘤中Cisplatin能下调wwpggs的表达,但不是wwpggL;Cisplatin处理后,wwpggL脱磷酸化。在胶质瘤中wwpggL被CaMKII磷酸化之后可以促进wwpggL的在DISC中的募集而抑制Caspase-8结合,因此推断wwpgg的脱磷酸化会减弱它的抑制活性而促进细胞凋亡。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是新的癌症治疗药物,能够调节wwpgg的表达水平。TSA处理可以降低卵巢癌细胞中wwpgg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但并不影响wwpggs的表达水平。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可以阻抑TSA对wwpggL的调节。在肝癌细胞系中,ITF2357和丙戊酸可以降低wwpgg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但是研究并没有区分不同的异构体。另外,通过RNAi干扰直接抑制wwpgg的翻译可能是下调wwpgg的最专一的方法。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损伤或者修饰DNA的试剂靶向wwpgg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因为作用于wwpgg的效果在细胞类型之间是不同的,可能会影响两种或者一种wwpgg异构体。尽管在体外研究中,用RNAi干扰直接靶向wwpgg可以增加细胞对TRATL或者FasL诱导的凋亡更加敏感,然而在体内使用RNAi干扰技术有许多限制,因此在临床上抗用RNAi干扰方法靶向wwpgg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3展望

抑制剂与一些配体(如TRAIL或者FasL)或传统的化疗药物(如5-FU)联合,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合理的设计或者筛选wwpgg的有效抑制剂,需要深入理解该种蛋白质的调节机制以及不同异构体的功能。另外,希望能开发一系列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会调节恶性肿瘤中wwpgg不同异构体的表达水平(通过结构类似物竞争,蛋白酶体降解或者转录因子的调节),甚至调控它们的比例。专门调节wwpgg不同异构体的表达可恢复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通过调控配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为癌症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兰和单位:西南大学

全文阅读

医学技术在治疗中的适用性

三维重建的材料和方法CT扫描仪: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只要扫描层厚或者能拆分厚度至1mm以下者均可行很好的三维重建。增强造影剂最好采用含碘370g/L的碘帕醇、优维显等,造影剂浓度高,显影效果好。三维重建可用南方医科大学MI-3DVS、比利时Mimics、法国Myrian、德国MeVis、中国科学院3D-Med、厦门大学Live1.0等软件。数据处理及三维重建分割方法采用阈值分割法与区域生长法、三维分割与二维分割相结合,具体如下:数据格式为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3.0,由DICOM格式的图像直接导入MI-3DVS[3]中,以自适应的区域生长法对腹腔各脏器及系统进行序列分割,得到STL(STereoLithography)格式数据。

得到光滑逼真的腹腔脏器三维图像,立体观察解剖结构。在FreeFormModelingSystem中对三维重建模型及各组成部分进行放大、缩小、旋转和透明等操作,全方位观察各结构或细节。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诊断腹部巨大肿瘤常用的术前诊断方法主要有腹部彩超、CT、MR等辅助检查。CT、MR图像属于二维灰阶图像,临床医师或影像学医师阅读连续的二维图像后形成“立体”印象并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才可做出判断。另外,二维图像只能沿某一特定截面显示血管,无法全面显示弯曲血管的走行和管壁形态,对受压弯曲变形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动静脉、髂动静脉等大血管显影欠佳。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可以全维度旋转的动态影像,可任意缩放、任意组合显示,并可任意透明化或隐藏目标脏器模型,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及形态、血管的走行及形态、肿瘤与脏器及血管的解剖关系、侵犯情况[4],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完善诊断,减少漏诊(图1c)。

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合理手术规划外科医师用二维的CT、MR图像数据来联想肿瘤与周围脏器组织的三维立体关系。若术前未能从二维影像资料中全面了解病人个体肿瘤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血管及门静脉系统的实际解剖关系以及血管变异情况,仅靠传统的术中常规探查来确定能否施行手术,则极易发生腹腔相关脏器及血管损伤。用计算机根据CT图像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和脏器及肿瘤三维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人眼观察二维CT图像评估肿瘤生长范围和浸润侵犯水平的主观失误,使可切除性评估更接近真实客观,甚至使部分评估为不可切除的恶性肿瘤经该技术重新评估后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受肿瘤侵犯的腹腔大血管管腔形态在三维重建图像中具有典型特征,如腹腔大血管自肿瘤穿出走行僵直或管壁呈“锯齿样”改变以及管腔“沙漏样”狭窄,提示大血管受侵犯严重或被完全包绕,肿瘤无法切除。

依据典型的三维特征可使部分未意识到的风险更清晰的呈现,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减轻晚期肿瘤病人的痛苦[5-6]。三维重建以后,使术者在术前对腹腔脏器、肿瘤、血管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清晰的认识,可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7]。总之,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个体化三维解剖模型,对术前合理手术设计、术中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减小手术的创伤、提高肿瘤定位精度及手术成功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和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数字医学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软件及虚拟手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8],必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鲁朝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