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素养规划

艺术素养规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规划专业的美术教学创新

设计艺术以其所独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设计师作为设计艺术的创造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因此在规划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美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在从事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课教学的3年中发现:学生常常对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不知美术学习与日后的设计有何具体联系,而原有的美术教育也只是单一的从素描、色彩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教师不自觉地将教学降低为“中学美术补习课”,导致“削足适履”;美术课程学时有限,素描、色彩、渲染类课程的总学时约240个,对于美术基本功弱的理工科学生来说缺少足够的课堂训练;缺少对设计艺术本质的认识,将其笼统地视为“修养课”,势必将规划设计类美术教学混同于普通的美术教育,没有在事实上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以致美术教学与专业脱节;没有认识到美学和艺术理论教育在城市规划类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与之相关的课程开得太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类专业美术教育。

一、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即艺术处理和表达手段的训练。然而,经常有学生反映头脑中有许多好的想法,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城市规划设计需借助于绘画来准确表现设计意图,需通过手中的画笔来传达设计思想。所以解决这一矛盾,应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审美评判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基本的功能训练融入到创造性设计为主线的启蒙教育中去,让基本功能训练服务于创造性,在每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发现新的规律后再创造出新的结果来。例如,在进行色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先找一些园林画进行临摹,单从色彩基础出发进行第一遍的临摹来了解色彩的本质。然后在这张画的色彩中加入一些历史、文化因素。如在中国园林设计色彩中,土红、桔黄、黑、白、金等用色甚为大胆,至明清色彩更趋丰富多彩,在原有传统用色的基础上添加了蓝、青、绿及复合色调,如浅灰、灰棕、浅褐、浅黄、浅蓝等,色相纯度的降低使色彩添加了许多含蓄。作好这些解释后进行第二遍的临摹。最后,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加入自身的想法后进行创造性的第三遍绘画。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思考、创造逐步形成一种习惯,从而改变原来那种与设计完全脱节的重复性训练。

二、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的开发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另一目的,就是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的开发。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李砚祖(2002)谈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学宗旨时指出:“为了教育出能够适应潮流和努力变革的学生,我们鼓励灵感,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进行学习、实验以及对现状提出的质疑;鼓励敢于冒险和打破陈旧的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能力、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使他们成为发现新未来的设计师。”作为设计教育的第一步,城市规划教育的重点也应放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创造活力的激发和培养两方面着手。这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必备的知识储蓄,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兴趣教学以“融合式教学”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相结合,从根本上唤醒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然后激发灵感把其运用于设计中。例如:一把椅子,单一的思维是“用来坐”,进行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后,可以想到椅子可以用来做游戏、放东西、遮风雨等,这时许多答案就会同时出现,如可以用来站上去拿东西、躲下面不淋雨等。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缺乏感性思维,因此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形象思维能力,旨在为其更适应专业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因为设计艺术是典型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三、课程学时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城市规划设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设计教学得以延续的关键。由于城市规划类专业学生一般都缺乏美术基础,美术学习得从头开始,在有限的240左右学时的美术教学中,要完成城市规划设计教育对美术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稍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例如,在国外,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规划设计系,单素描课就有1078学时,每学期约110~120学时,且一至五年级均有素描课。因此,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城市规划教育的美术教学学时应作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240学时调整到400学时左右为宜,从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提供学习时间上的保证。为适合城市规划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城市规划教育“专业基础”的要求,课程设置除应该继续保留开设基本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如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用草图表达设计意图的手头能力的《素描》、《速写》,为培养学生城市规划色彩设计能力的《色彩》,为培养学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处理整体构造能力《构成设计》等,还应该开设培养学生基本美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把握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艺术创意类训练选修课程,如《图形创意设计》、《概念设计》等,可以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城市规划设计开拓艺术想像空间。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城市规划类专业教育中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面对当今各领域互相渗透产生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学科的时代,需重审城市规划设计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的“专业基础”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保证对学生未来的规划设计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使规划设计本身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学生脑海里得到自然的融合。

全文阅读

对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其特殊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当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加强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入手,阐述和分析如何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艺术类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艺术类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合理的规划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特别是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艺术类学生通常被认为是有“个性”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追求个性和时尚,具有创新思维和敏锐的的感知能力。艺术类的学生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专业的实践性强,所以艺术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往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团队意识。

民办高校的艺术生大多是高考时文化课成绩不好,或是因为发挥失误,选择了民办高校,所以综合的文化素质水平略低。思考问题过于狭隘,对待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过于缺乏理性的思维。大部分艺术生重视自己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很多公共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过高。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没有真正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艺术类的大学生同样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虽然少数同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操作,计划得不到实施。

全文阅读

论析中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并且提出了该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探索与前景展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各级学校之间紧密衔接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和培养新世纪知识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必将会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开创艺术教育美好的未来!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与发展成果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后,国家教委于1989年11月正式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由幼儿园、小学、初中、中等学校、高中、高等学校组成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路。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落实有关《总体规划》的有关工作基础上,再次强调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有关理论。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跨世纪发展鸿图的纲领性文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在历次颁发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大纲、《总体规划》等文件法规的实施,全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课率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中小学开课率达到100%。

全文阅读

职校设施农业技术改革措施

作者:祁连弟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依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植物生产、养护、果蔬贮加的工作过程,充分利用生长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地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工学交替,创新形成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特征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理、都市农业观光等行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以及园艺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进行,结合设计、预算、施工等主要工作过程以及园艺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座果期、成熟期、休眠期等主要物侯期,基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岗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识图、预算、施工、种子处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园区规划设计、施工、园艺植物生产和养护,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以育苗、植株调整、花果调控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种子处理、苗木繁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花期控制、施肥、灌水、园区设计、识图、施工养护等关键技能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由《植物识别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植物肥水管理》、《园艺设施与机械》组成,使学生能够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专业核心课程由《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区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技术》组成,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专业拓展课程由《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市场营销》、《园艺植物造型艺术》组成,满足行业对学生拓展能力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既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托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还要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同步现场教学,同时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因此,根据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业园区,与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如:包头市万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共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头市园林研究所、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包头市果树研究所,这些校外基地可以批量的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全文阅读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综述

1.制定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艺术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这是突出高职艺术教育职业特色的关键一环。我们知道,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确立高职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艺术爱好,征求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意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应着重从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做好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职业规划

由于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使知、情、意等因素和谐统一,艺术教育的功效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将艺术素质列入培养计划,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定位好、支持好、发展好艺术教育在职教培养中的潜能。同时在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除开设传统的艺术课程外,还可利用课外实践、综合性比赛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众艺术,认清艺术的本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另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打破单一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也可实行跨学科开课。譬如对理工科学生,要求他们选修一定的中外文艺鉴赏和艺术技能如模型制作等课程,对文科类学生可以开设形体塑造、绘画、音乐技能等课程,对医学类学生可以开设声乐、美学与医德修养等课程,旨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素质的提升。

3.结合艺术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常态化就是要将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经常开展,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品牌化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所受益,同时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其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学生的骄人艺术才华而出彩,学生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高职学校应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传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文艺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文艺社团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学修养,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艺术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实数量、专兼亦可为基础,以培养双师型素质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技艺高超的艺术教学团队。除了要求教师提高学历职称外,要侧重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会教也能做”,侧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会做更能教”。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争取科研课题、安排教师深造学历、实行导师制、职教系列培训、教学能手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从社会上聘请知名人士,将社会需求、市场人才和企业文化等信息引进艺术教学过程,使教师在同社会各界交流融通中紧跟时代脉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全文阅读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可以看出,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就业环境相对紧张,存在着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问题。对当前艺术院系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旨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的就业形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1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也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十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由于急于开设专业和大量招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出现比较严重的趋同化,毕业生能力也极为同质化,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一方面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优势,另一方法也造成就业渠道的单一,使得学生在就业领域遇到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各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互相复制,造成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殊方式的探索和具有自身优势的课题体系建设的忽视,导致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不能形成独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具有差异化能力的学生,最终导致大量学生的同质化竞争,一些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另一些岗位无人胜任,一些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就业困难。可以说,新形势下就业困难是对高校现有培养模式的一次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深刻思考,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充分结合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自身条件,建设具有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样性设计人才的需求。

一、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落后。高校培养模式落后是影响艺术设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设计人才在高等院校受教育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是他们未来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艺术设计人才技能素质的高低,与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基础设备、文化素养、专业实践机会以及对接社会市场需求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联,但是当下一些高校的教育模式缺少其中一些重要的环节。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只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单一的高校教育资源,缺少与市场对接的培养环节,就很难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全面能力的培养,如果适当地增加学校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环节的对接的话,艺术设计人才的才能真正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当前受各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学校学生数量增多,而教师教学环节的弱化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虽然近些年很多高等艺术学校认识到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改革或变革的复杂性,都在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索,但是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全新、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2.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未能与社会接轨。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中,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多边需求和符合应用型人才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社会和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和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在当下是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信息媒体的飞速翻新,人们对艺术产品提出了更高、更多、更快的要求。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沿袭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们在堂课上仅仅学会了早期或者“陈旧”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当下社会变化和流行的艺术风尚、流行元素、审美观念、生产技术、新型材料等缺乏相应的了解,造成专业学习与社会现实及大众需求之间的偏差以及供需节奏失衡等问题,从而使得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延长实习期,增加企业的投入和成本,客观上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应当与社会接轨,在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要多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学校和教师时刻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技术、材料等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不脱离社会现实,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3.艺术设计人才缺乏职业规划。社会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经济多元化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生行为以及思维带来系列的影响。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多元化和丰富化,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和专注力。受到各种信息和社会现象的影响或干扰,学生学习劲头下降、自制力减弱、学习规划和执行落实能力降低,特别是在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依赖心理,客观上忽视了专业学习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科学合理规划。这种现象造成设计人才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全面发展目标大打折扣,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缺乏职业规划和树立职业目标,对大学生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和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即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智力性特征,属于“智慧”产品。只有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牢固的职业目标,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全面汲取各种知识和能力,成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应用型、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全文阅读

论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摘 要: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民办高等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差距,本文试图分析探讨民办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高校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切实加强高校艺术教育,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但是各地区、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艺术教育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将立足于客观、现实、创新的角度,结合民办高等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民办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方向,旨在有效地引导民办高校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扎实组织实施艺术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认真制定符合民办院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划是艺术教育的发展的“软件”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召开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推出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江苏省在2003年研究制定了《江苏省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江苏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和措施,为艺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制定《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其目标与公办院校是一致的。但是民办院校的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从民办教育的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艺术教育,就需要制定适合民办院校的艺术发展规划,将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划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制定公共艺术教育的年度计划和活动方案,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必须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治宜、讲究实效,遵循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适当增加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与配套保障是艺术教育的发展“硬件”

(一)经费投入。

全文阅读

城市规划类专业中美术教学的原则

摘要: 加强美术教学是城市规划类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类专业美术教学中应该遵循注重美术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城市文化熏陶美学教育和注重美学材质教育三条原则。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专业 美术教学 三条原则

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工为主、文理工结合,正在兴起的专业,为社会培养注册职业规划师和管理、研究人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才已成为了21世纪的热门人才,城市规划专业已成为了21世纪的热门专业。在教学中,应依托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坚持走以项目带学科的发展路子,专业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规划设计实践的锻炼。该专业主要使学生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风景园林游憩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区域规划及城镇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分析、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筹划设计及组织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美术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而美术知识又是学生最缺乏和最容易忽视的知识。加强美术教学是城市规划类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类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注重美术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

在西方美学史上,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序列的开始而备受重视。设计艺术以其所独有的特征和其他艺术相区别,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设计师作为设计艺术的创造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因此在规划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美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从事城市规划类专业的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以下特征:(一)学生常常会对美术学习产生一定的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不知美术学习与日后的设计有何具体联系,而原有的美术教育只是单一地从素描、色彩等方面进行教学。(二)招收的学生多为理工科,缺乏美术基础,教师不自觉地将教学降低为“中学美术补习课”,导致“削足适履”的现象。(三)受美术课程学时的限制,素描、色彩、渲染类课程的总学时过少,对于美术基本功弱的理工科学生来说缺少足够的课堂训练。(四)缺少对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将其笼统地视为“修养课”,势必将规划设计类美术教学混同于普通的美术教育,没有在事实上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以致美术教学与专业脱节。(五)没有认识到美学和艺术理论教育在城市规划类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与之相关的课程开得太少。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即艺术处理和表达手段的训练。然而,经常有学生反映头脑中有许多好的想法,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城市规划设计需借助于绘画修养来准确表现设计意图,需通过手中的画笔传达设计思想。所以解决这一矛盾,应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审美评判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基本的功能训练融入以创造性设计为主线的启蒙教育,让基本功能训练服务于创造性,在每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发现新的规律后再创造出新的结果。例如,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美术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我们可以大量引入树林、花卉、草坪、动物和水等,这些自然物体本身就是美术中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就是利用大量的绿化点缀广场的环境。引入动物设计广场文化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欧洲的一些广场上的鸽群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德国的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成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1)以水的单独造型方式。(2)以水与其他环境或个体配合的方式。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就如同漂在水面上。又如,波特兰市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的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建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这些城市广场的环境的设计,表面上似乎跟美学无关,其实无不跟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另一目的就是培养开发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缺乏感性认识思维,因此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更适应专业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因为设计艺术是典型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例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注重公共艺术品本身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公共艺术品往往会被人忽略。公共艺术品包括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和旗帜等艺术作品),具有纪念性、主题性、标志性、游乐性、观赏性等功能。公共艺术品在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雕塑艺术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文化广场的魅力离不开雕塑的设计,它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环境。不同的时代赋予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纪念性的,例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等等,这时的雕像都是具象的。在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理解它。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营造了放松自己、休闲的氛围。这些都是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该时常让学生感受这一点,以增强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美术惯性思维。

二、注重城市文化熏陶美学教育的原则

全文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初探

【摘 要】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对培养高素质和高修养的劳动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公共艺术审美教育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定位,审美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情感、工作价值观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反映,这类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并普及到每一位中职学生,对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创新能力、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是迫切需要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中职 公共艺术教育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93-02

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后,全国各地、各层次学校都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受3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影响,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大多数从事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其都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感受。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职,这种问题更加明显。怎样科学合理地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很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课题。笔者从事了多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审美教育,现总结一些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所做的探索。

一、开展和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怎样提升中职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更好的发挥产业文化在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础先导性;怎样促进中职学生具有较好文化审美修养,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都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如果还固守那些滞后的艺术教育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忽略中职学生成长期必需的品德修养,只能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缺失”和审美情趣淡薄,使中职学生成为有熟练技术而文化素养低的劳动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央下发了国家十六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各级政府组织开始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计划(2012-2012)》,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中职学校启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等种种教学改革。国家和各地政府组织的以各种技能大赛引导教学改革、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等诸如此类的有力和有效的教学措施,都是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明智之举。而公共艺术审美修养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劳动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并普及到每一位中职学生,是必要和紧迫的。

公共艺术教育的紧迫性体现在:①时代在变,认识在变,生源的本身情况在变,因此,只有随着大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保障。②中职学生的成长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有历史责任感。中职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未确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决定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全文阅读

艺术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面对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和职业角色的不对等问题,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相关课程,多数以通识课或讲座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很少有高校做到对于具体问题具体探究,针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思考较少,即便是艺术类高校也没有完全做到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讲解。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不断地发展,关于对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性研究也提上日程。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创新研究

一、前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逐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社会各层面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另一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专业和就业不匹配、就业难、就业环境低于理想预期而导致频繁跳槽等现象频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以后自己从事职业及方向有所了解的第一个环节,而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对学生今后生活、进步和成长的影响巨大。在我国知识产权尚不完善、文化产业不够发达的社会环境下,艺术类高校学生所面临的职业竞争更为残酷,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艺术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艺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去了解、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模式。在对艺术类就业岗位的现状、艺术专业的特点、艺术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提到日程。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创设机会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研究,创设条件,激发个性优势和内生动力,以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力,发挥技能优势,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职业价值。

二、艺术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艺术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不符合要求。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多数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感到陌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精髓。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教师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公共理论课来进行简单的讲解,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的重要性;2.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针对性。当前,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一个系统而又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数高校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做一门公共课来进行教学,老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他们是否知晓其中的意义,而再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也只是把这门课程当做修学分的公共课,很少与老师互动,私下也很少与老师交流、探讨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3.高校素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的老师。因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起步晚,同时高校一直以来也不也是特别重视,因此,专门从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师资是匮乏的。而艺术类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更是稀缺,这也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三、关于创新艺术类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研究

艺术类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开设前,应该在学生间进行调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来开设相应的课程。同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设置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这就需要艺术类高校在以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研究,设置出既符合学生需求又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1.增强艺术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视。高校领导要切实引导艺术类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处,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热情,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体系,以便他们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出规划;2.要建立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课程。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有层次、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建立起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要有专业且师资雄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类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以便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