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师培训教育

医师培训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本市10所医院100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参与医德培训的目的,影响医德的因素及院领导对医德培训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①影响住院医师医德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道德因素、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及医德现状,所占比例分别为44.00%、32.00%、23.00%;②住院医师参与医德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水平,所占比例为66.00%;其次,则为完成医院规定任务,所占比例为21.00%;③超过50.00%的住院医师认为院领导对医德培训重视程度为一般,仅有34.00%的医师认为其非常重视。结论:为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广大病患提供较好的服务,必须明确当前医德培训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落实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及道德水平较高的住院医师。

关键词:住院医师 医德培训 教育 问题 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医学领域的研究同样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医疗科技产生了本质的改变与巨大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当前“技术至上”的现象愈发普遍,传统医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近年来有部分统计研究显示,部分医院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且医疗矛盾较为尖锐。医德是医师从业的根本要求,是卫生行业的职业准则。而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人类崇高的事业,对人的服务及研究均有其重大的责任,因此在要求医师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基于此,为明确、深入了解住院医师医德培训及教育现状,本研究对部分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本市10所医院住院医师作为总体样本,随机选取100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其中男82例,女18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4.9±2.3)岁;本科及以下12例,硕士68例,博士20例;工作年限2年及以下者50例,3-5年46例,6年及以上4例。

2.方法。对入选研究的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医德的认识,医院医德培训现状,住院医师参与医德培训的目的,影响医德的因素,对医德培训的重视程度等。共计发放105份问卷,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95.24%。

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

全文阅读

医师学员培训对医学教育的心得

1一般行为习惯

表1显示了培训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多数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仍然比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时间、随地吐痰的行为习惯现状上存在性别差异(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要好于男学员。

2饮食习惯

表2表明,培训学员整体饮食情况较好,表现出了较合理的饮食观念。18.1%的学员饮食缺乏规律性,女学员的饮食规律好于男学员(χ2=49.65,P<0.01)。11.9%的学员经常“高盐饮食”、16.4%的学员经常“高脂饮食”。

3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全文阅读

医师培训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1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3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4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全文阅读

美国医师教育模式及对我国医师培训的思考

摘要:美国医学教育不同于我国医师培训模式,笔者对比了中美两国医师培训模式的差异,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培训途径。

关键词:美国;医学教育;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迅速,对医疗学科进行了重新定位、专科专人定员定岗、医疗学科规范的建立等等使得医疗队伍不断的壮大与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其相对局限性和缺点。笔者有幸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 医学中心医学部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期间比较全面的对其日常管理、临床与科研工作进行了参观学习。亲身经历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及深入学习医师教育的具体培训方法和制度,为中国医师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国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教育思想先进,学术造诣蕴厚。总体来讲,美国的医师培训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培训周期长、学科跨度广

在美国,要想成为1名合格、优秀的专科医师,必须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学习和培训:首先,进入医学院之前需要完成综合性大学4年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理论学习;其次,理工科毕业后顺利通过医学院校的入学考试才能正式进行系统的医学院校5年学习。医学教育前2年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则进行临床专业的培训,最后1年主要准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1]。USMLE分为三部分(STEP),具体为:①STEP-I:相对应于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阶段。主要以医学基础学科为主,内容涉及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剂学、生理学、营养学、遗传学以及老年学共10门功课;②STEP-II包括两部分: ?訩STEP-II- Clinical Knowledge(STEP-II-CK): 即临床专业知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6门课程内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心理学与外科;?訪 STEP-II- Clinical Skill(STEP-II-CS): 专门考察采集病史、医患沟通技巧和病历书写能力。③STEP-III:即是临床操作考试(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CSA), 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诊断技能,病例书写和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等等。再次,顺利通过USMLE的第一、二步之后就有资格申请住院医师规范的培训,周期一般为3~5年,具体依各科要求而异。这样一来,自本科毕业后,取得专科执业医师资格需要经过10~13年的教育和培训

2教育方法灵活、培训设备先进

美国的医学院实行学分制,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以获得学位。在医学院学习的前两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接着是两年的临床课程。不过由于他们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很多学生从第3年起开始就逐步开始接触临床了,可以自行联系医院或者研究所进行参观和见习[2]。

3专业医师执业资格考核严格

全文阅读

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教学模式评析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师,以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年12月6日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一种模式”、“两条路径”分别指全科医师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条路径,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长期规划。“四条渠道”为解决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现状的重要举措,即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其中进行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培养目标不明确: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程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有效、经济的基本卫生服务。而我国的培训模式未能深刻领会全科医生培养的的内涵,教育理念落后,仍采用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②课程设置不合理: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服务范围涵盖各年龄、性别、各系统及各类健康问题和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的照顾,并将个体照顾与群体照顾融为一体。③教材内容滞后,脱离基层社区卫生需求:教材多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压缩版,过分强调各门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④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⑤师资队伍匮乏: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⑥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上述情况,要针对南阳的全科医师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广泛调查;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订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 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1.1 组织参加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或借助现代网络系统,更新理念,学习全科医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素质;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水平。

1.2 深入基层,充分调研或参加实践。要求带教教师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富其基层服务经验,深入体会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改变其惯有的专科理论体系,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

2 课程设置

全文阅读

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基层卫生工作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环节,故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家医疗服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我国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现状;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药学教育探讨

1规范化医师培训的意义

1.1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师(医科学生)的意义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全文阅读

儿外科基础教育及医师培训困境分析

一、我国儿童外科教学和专业训练的历史沿革

我国儿童外科基础教学早期兼容于儿科学和外科学,在医学院本科教学中,儿童外科基础部分大多出现于儿科学教材中,由儿童外科医生进行讲授,部分病种则在外科学讲授。在少数设有儿科系的医学院则具有较为完整的儿外科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儿外科教学在儿科学和外科学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独立成科,不再被外科学和儿科学大纲涵盖。上世纪90年代,医学院系改革,多数儿科系被调整,儿外科基本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的教学大纲中,儿科学没有儿外科内容,外科学中只有常见先天性心脏疾病和运动系统畸形,仅少数院校开设儿外选修课。

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中的困境

发达国家的儿外科规培已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德国学者曾对20余个国家的儿外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在美国,必须经过5年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认证后才能进入儿外科专科培训,其余国家的平均培训时间为6年3个月。在我国,儿外科作为二级学科,在规培中作为培训科目之一独立招生。综合性医院极少设儿外科专业或缺乏规培能力,故儿外科规培基地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培训主要在儿外科各专业轮转。医师一旦完成规培,也基本就业在各儿童专科医院。由于受训面和就业面窄,儿外科规培基地生源紧缺。相反,每年的外科规培基地供不应求。由于外科规培未将儿外科纳入培训细则,经过规培的外科医师对儿外科临床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不具备接诊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能力。他们一旦进入基层医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儿外科病患。不难看出,现行的住院医师规培过早专科化,造成外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与其在基层一线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临床能力间尚不够契合。

三、儿童外科疾病就诊中的窘况

由于儿童年龄段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上海市仅有的四家设有儿外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儿外科医师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满足就诊需求。我们亟需将儿外科常见病的诊治下沉至基层医疗单位完成,但这一过程存在极大困难。首先,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初诊主要在基层,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分散在各级医院的儿科或普外科医师。近年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儿童外科教学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全科、儿科、外科规培中也没有儿外科培训内容。因此,全科医师在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体检时往往漏诊新生儿或婴幼儿外科疾病,儿科或成人普外科医师容易在接诊儿外科急症或肿瘤患儿时发生漏诊误诊。造成该年龄段的儿童外科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在绝大多数的二级医院,儿童外科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也很少能得到及时治疗,必须转诊至儿童专科医院。这势必导致儿外科常见病诊治在今后几年仍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窘况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和困境,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儿童外科临床能力,需要一个从院校教育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长期而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全文阅读

我国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基层卫生工作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环节,故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家医疗服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我国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全科医师 教育培训 现状 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文阅读

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训研究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应考虑到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要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很好的接轨,必须要求每家单位和个人认真执行临床轮转的培养计划,并在毕业和进入基地时提供切实可信的临床轮转经历依据,招生基地在入门和结业考试资格审核时必须严格把关,保证培训工作的公平、公正。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结合沪上三家医学院校相关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情况来看,临床型学位对于临床轮转均十分重视,在3年的培养阶段,均有一半以上时间用于临床工作的积累。而同时也看到科研型学位的研究生在培养中临床工作并不是其培养重点。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分开是国家学位委员会一直以来的制度与政策,因为其培养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其初衷是非常明确的。而近几年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高学历层次的人逐年增多,很多单位在聘任制度上与学历学位的挂钩日趋紧密,故很多医学生开始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学位而忽视临床工作。然而,临床工作是一项需要时间积累,而且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在临床一线工作,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住院医生。而研究生学位培养与住院医师培训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培训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此次调研,我们发现以/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0的原则来整合学位培养与住院医生培训体系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即将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临床工作计入,予以抵扣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从而适当缩短其在住院医生的培训年限,体现高学历高学位层次人员的优势。

(二)保证研究生临床轮转质量

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医学是/经验科学0,最能反映临床能力的是平时受训的量和积累的经验及证据,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不可能在临床上独挡一面[1]。如何保证各家院校和单位切实落实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临床轮转,如何监督其完成值得思考。据了解,一些院校对于硕士和博士毕业的要求比较高,这给众多研究生带来很大压力,导致其将更多时间花在实验室以完成毕业要求,而原本可能进行的6个月临床工作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并不强求一定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所以大多数的医生都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少部分从事过基础研究一般是完全脱产出来从事研究工作[2],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缺乏有效的体制来规范和制约导师和研究生的行为,亦无客观的评估体系评估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毕业仅靠考试、论文答辩、数量来决定,即使有各科室出科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或真正反映研究生的临床独立工作能力。临床研究生一下科室就沦为廉价劳动力,导师有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社交活动,无法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既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也不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在培养期间不安心,分配上难如意,而且培养目标也不确定[3]。我院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轮转质量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把研究生临床二级学科轮转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必要条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接轨,要求临床型研究生参照瑞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第一年的标准,管理床位、书写病史,病房值班以及完成各类操作。每轮完一个科室,由该科室负责带教的老师组织出科考试,出科考核不合格或未切实执行轮转计划,或有1/3缺勤者,由学生和导师提出补考和补轮转的申请,轮转完成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论文答辩。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如果不重视,培训将流于形式,部分科室对住院医师存在/重使用、轻培养0倾向,有些甚至任其在临床实践中自行摸索,带教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再加上上海39所培训医院在等级、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各培训基地之间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差距反映在招生过程中,表现为学员分布不均,结果往往是优质生源向优质培训基地集中,具有一定临床经验或学历较高的优秀者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培训资源[4],这一现象导致了医疗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公平。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