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生急救知识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危重急症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现场急救的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将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但同时他们也是院前急救的生力军,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对他们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然后通过他们对其周围人群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促进,逐渐向社会推广,则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加强大学生实施急救技能培训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6份,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1067名,女生1419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为(21.45±3.5)岁。临床专业893人,护理专业645人,公管专业251人,药学专业234人,检验专业228人,康复美容专业235人;一年级586人,二年级567人,三年级607人,四年级726人。

1.2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急救网站的研究与建设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专家审核后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级、专业等;②急救知识,常见急救电话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日常伤害急救技术等;③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电视、书籍、互联网等;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⑤急救知识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并采用访谈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急救技术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诉知填表方法,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以P

2结果

2.1在调查的2486名大学生中,在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清除、常见危重及意外事故急救技能知识得分最低,分别占42%、53%、47%,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救知识培训,缺乏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医学院校开展急救知识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在技能操作上重视不够,在中毒、创伤、急救电话的使用上得分较高,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对这些学生们较熟悉,见表1。

2.2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性别、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

全文阅读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探析

摘要 目的:为更好地培养非医科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本文结合非医科大学生群体特征及校园特点,提出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4项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普及性原则。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全文阅读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为对其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05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率为93.1%,在5项急救技能自评中学生选择“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最少,分别是4.9%、4.9%、4.9%、5.9%和5.9%,学生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网络;培训现状:93.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培训需求:90.2%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掌握急救知识技能,71.6%的学生希望接受多媒体讲授与模拟实践的综合培训方式,并且超过一半的学生(57.8%)愿意医院从事急救医学教学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应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力度,促进其急救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 急救; 知识技能

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让人们掌握自救互救的本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具有学习、理解、接受能力与可塑性强的特征,因此,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调查通过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旨在为开展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遵义医学院2010级和2011级非医学专业105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2 方法 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四部分组成。于2011年10月进行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5份,其中个人信息不完整、问卷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所有问卷经核查后统一编号,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102例学生,其中2010级39例(38.2%),2011级63例(61.8%),年龄(19.83士1.22)岁。

全文阅读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需求及认知现状

摘要:目的 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需求及认知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我校337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利用自设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采用相应措施提高急救知识水平。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cene first aid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needs and cognitive status.Methods Cluster sampling of 337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school, using its own first aid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22.30±5.87,emergency accident injury 25.50±7.63,5.85±2.26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a low level.Conclusion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first aid at lower levels, should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irst aid.

Key words:Non medical professional;Field first aid knowledge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全文阅读

论医学生以社会实践为主体普及急救知识的便利性

【摘 要】目的:利用当代高等院校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活动形式,结合高校医学生自身的特殊优势,在急救知识层面上增强群众安全救援意识。方法:以高等医学院校技能知识为基础组成志愿服务队,聘请资深专业老师为教官,通过问卷调查、情景剧编排、现场讲解互动等形式完成实践活动。 结果:志愿者自身的得到了充足的锻炼,群众的参与度增高,社会反响也颇为不错。结论: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医学生来普及急救知识,对医学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方便性。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实践;急救知识;群众;便利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对于医学院校,因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更加要求在其社会实践中要有所针对地加强、侧重某些方面或环节的重要攻关。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因此,培养公众急救参与急救的意识性和主动性是刻不容缓的。

由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利用在校和寒暑假期间,对各阶层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志愿活动,旨在加强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建立详备急救普及培训体系,传授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在具有专业医学精神的医学生培育体系中,急救知识及手法原理的接触与应用,对社会群体保障有重大意义。

一、实践中医学生对急救知识普及的优势

(一)专业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其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医学生是未来可以很好实施急救操作的潜力人才。

(二)优越的实践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专业的急救培训设备与理念,具备资深的急救救援指导者,在大学结合社会实践的宣传中可以起到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借此利用专业的急救知识起到培训大众的作用。

(三)当代社会的要求。通过“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4年来,开展专业培训30余次,培训团队400余支,大众急救普及培训为25次,更结合历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万余人。

全文阅读

南京地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南京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南京某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400名,对常见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获取途径及学习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急救知识的来源较分散,主要来源是媒体,以及生活中体会而来;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全面。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且缺乏实践能力,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急救知识 培训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81-01

急救是当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在医疗人员未到达或患者尚未送达医院前的一种短暂而有效的处理措施。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1],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而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这个时间叫救护“黄金时间”[2];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3]。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急救知识比较匮乏,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仅占15.8%(含医学类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知识水平高,因此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1、调查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在校非医学专业三年级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5%。

2、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有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

全文阅读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探讨在校大学生在急救方面的不足以及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采取1:10比例整体抽样,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46.74±15.76),其中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知晓率较低;医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知晓率较高,但缺乏对技能的掌握和主动运用能力。[结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可通过有效途径增强医学生急救知识的运用和实际现场救助能力、提高非医学生急救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医学生;非医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程度

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能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1],所以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主力军。增进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急救方面的差异,促进各院校急救教学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8月,对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全文阅读

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急救的最根本目的是挽救生命。正确实施现场急救可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对于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l]。我国许多医学专家指出,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可以使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把对生命的威胁减低到最低限度,因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势在必行[2]。大学生既是将来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普及急救知识的主力军[3]。笔者根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试论在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与开设急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实施办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推动急救知识在高校的普及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 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 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全文阅读

健康管理人员的急救知识调查

1.体检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受调查的50名体检医护人员中,男性13名,女性37名,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29.8±6.9)岁。医生20名(40%),技士15名(30%),护理人员15名(30%)。大专及本科学历占82%,中专学历占18%。工龄≤5年的占32%,16年以上工龄的人员仅有10%。高级职称人员较少,仅占6%,初中级职称人员分别为38%、56%。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课本,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人员仅为26%及6%。见表1。

2.体检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急救知识考核中,我院从事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器材、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6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8%、66%、54%、72%。其中,医生在急救药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6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仪、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0%、48%、62%。其中,医生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5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中,医生组的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和技士组,护士组得分亦均高于技士组,且三组人员得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需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体检医护人员认为急救是急诊科和临床医护人员涉及的工作,而体检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是日常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种观念首先忽视了健康体检作为公共医疗区域存在的医疗风险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其次也忽视了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重要作用。由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不了解、环境不熟悉,体检过程较长、劳累、饥饿、焦急等,体检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体检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表1发现,体检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职称及学历均较低。

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仅3人。中专学历有9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占82%,无研究生学历。职称和学历的滞后以及急救观念的淡薄,导致了医护人员在急救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中显得落后和不足。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表示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有26%的人员通过自学途径获取新知识,只有6%的医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更新知识。由此可见,体检医护人员不但不重视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从业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还在啃老本,没有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拓宽学习途径,做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更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训练:本次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普遍欠佳,医生、技士、护士的平均得分为(78.78±1.013),(53.27±1.655),(68.83±1.441)分,且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上与技士和护士相比占有一定优势,具体来讲,医生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及气管插管得分上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及气管插管多数由医生操作有关。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医生和护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为医生与护士在校均学习过《急诊医学》,加之平常工作中接触抢救患者的机会都较多,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较熟悉,因而得分接近。通过统计还发现,医生与护士急救器材及除颤仪的使用正确率均较低,提示体检医护人员在某些急救技能中有相对薄弱环节,其原因可能与临床操作较少有关。但前两者所有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成绩均高于技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技人员参与临床急救机会少,且参加工作后未经过急救相关知识的再培训而得分不如医护高,这表明职业分工的不同导致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事实上,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随时可能接触到需要接受急救服务的体检者,而急救又是一项强调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作为体检中心的各类医护人员均应全面掌握各项急救知识与技能。

急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普遍认为是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而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临床急救中最严重的急症,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对应急、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可体现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体检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急救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作者:谢桃李文华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全文阅读

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自主学习救护知识的意愿,探讨开展大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兰州市4所本科院校(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的400名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359名本科生(181名医学生和178名非医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知晓情况:完全知道的为59人(16.43%),知道一点的为218人(60.72%),完全不知道的为82人(22.84%)。医学院校类学生的知晓率高于非医学院校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大学生;救护意识;学习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3-0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