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惠农业务工作计划

银行惠农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企业技术战略背后的全球阵营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成熟的问题升级流程和后台强大的技术资源显得至关重要

“记者今天从农行山东省分行获悉,该行业务系统即将进行升级,在升级过程中,9月9日16:00至9月11日将暂停办理柜台业务和自助银行服务,9月12日零时起全面恢复正常营业。据悉,为尽量减少系统升级期间对客户的影响,农行95599客户服务中心加强了人员力量,24小时接受客户咨询。系统升级以后,农行将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形成‘一个网络’,彻底取消数据传输的中间环节,无缝对接的数据传输方式,将保证客户办理银行卡、折、对公账户跨省通存通兑业务畅通无阻。”《济南日报》2005年9月7日的这则短消息,注定要在山东农行的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农行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色彩。该则短消息的后续是,业务系统顺利升级,山东农行作为全国农行系统数据大集中战略的试点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加速农行划时代的数据大集中战略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大集中 金融大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高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所谓数据大集中,即将散布在各个分支银行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向总行进行上收。数据大集中战略,是中国银行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发展的国际银行巨头的本土化挑战必须采取的举措。

虽然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建立起了金融电子化体系,但相比于国际银行巨头所提供的虚拟化、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及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差距。建设全国性的数据集中处理环境,实现银行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从而创造集约化规模效益,大幅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力拓展新型业务渠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农业银行目前正在构建统一高效、具有强大技术支撑的新型全国数据集中平台。全国数据集中是农行电子化建设“十五”规划总目标的中心任务,是农行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005年,山东农行作为农行系统的试点行,开始实施数据上收项目。基于业务需求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山东农行在数据上收项目中采购了惠普6套高端Unix服务器和2套高端企业级存储系统,用来运行其关键核心业务。这是山东农行近几年来的一次大规模的业务系统战略调整,涉及到网络系统、主机平台、存储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等各个IT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涉及到山东农行业务运营的各个领域。

而就项目的集成、实施与交付的艰巨任务,则落到了惠普的运维服务支持团队。他们将负责包括核心业务数据迁移、整体系统压力测试、上线期间的技术支持工作等具体工作。可以说项目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山东农行业务的正常运营,也关系到整个农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前途。

全文阅读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及完善建议

摘 要: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和地区也进行了有益实践,为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积累了经验。因此,本文总结、借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地区的做法和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完善

1.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做法

1.1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国是近代小额信贷的发源地,非政府组织的格莱珉银行是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典范,贷款对象为最贫困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运行框架采用无抵押担保、小组联保、分批贷放、分期偿还的方式。马来西亚小额信贷的特点是依靠财政支持(政府提供大量的无息贷款),信贷的对象也是最贫困农村人口。

1.2银行模式

巴西将非银行机构,如药店、邮局等为银行机构,通过将银行功能分解外包给机构,向农村提供广泛金融服务,如开立和管理存款账户、开展贷前调查等。同时,出台系列综合政策,使得其运营成本更低,能够大范围、多形式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1.3手机银行模式

全文阅读

持续深化农信改革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作为全国六个产粮大省之一, 安徽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里的农村金融改革也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综合金融改革,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安徽省联社”)推动辖内机构加快组建农商银行,并于2014年率先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这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近年来,安徽省联社带领全省83家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始终把践行普惠金融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把支持扶贫脱贫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走出了一条符合安徽省情和行业实际,具有安徽农金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目前,全省农商银行系统资产规模已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存贷款余额位居全国农信第八位,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七年位列安徽省同业首位,在安徽的金融服务体系中,特别是在农村金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时值安徽省深化农信社改革暨安徽省联社成立十二周年到来之际,本刊对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专访,以期深入挖掘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精髓,以及其改制和金融创新的先进举措,供同行业参考借鉴。

《》:国务院要求全国所有的农信机构尽快完成股份化和银行化改革,安徽是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全面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目标的,安徽省联社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

陈鹏:安徽作为中部省份,能率先在全国完成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并不是偶然的,最为关键的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改制攻坚期间,时任省委副书记李锦斌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亲自设计改革方案,亲自给改制难度较大的12家农村信用社所在市县主要领导写信,提出指导意见,并亲自督促协调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使得改制攻坚得以推进。各市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各地农信社(农合行)改制。各级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部门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快审快批。省联社作为省政府授权的行业管理和服务平台,创新思路、加强调度,破解难题,在推进改制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对改制工作的协调推动。全面改制工作启动后,面对系统上下的“坐等观望”和畏难情绪,面对全系统几十家风险高、困难多的机构和200多亿元不良资产包袱,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进行统一,先后召开了改革动员会、调度会、协调会,凝聚改革共识;与此同时,加强统筹协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特别是在改革攻坚的2014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打破“不想改”的观念束缚,以大刀阔斧的闯劲冲破“不敢改”的思想禁锢,加强整体谋划,细化工作措施,提出“指标达标、筹建批复、募股到位、年内开业”的改制路线图,按照“一行一策”的要求倒排时间表。省联社班子成员与改制机构“一对一”挂钩(其中泗县等两家最困难机构由主要领导认领),压实责任、传导动力,统筹谋划改制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形成了改革合力。

二是探索创新改制工作机制。在攻坚阶段,省联社抓住充足资本和不良贷款达标两个重点,组织全系统33家实力相对较强的农村商业银行帮助11家最困难的机构,并建立了长期的重点帮扶机制,扶上马送一程,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先进带后进。以泗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改制前是我省出名的高风险机构,由于出现过大案,不良包袱沉重,已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为确保改制成功,省联社多次召开现场会,明确改制纪律,强力督导督办,并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帮扶牵头行选派董事长和工作组,落实改制责任,确保改制进度。目前,牵头帮扶的农商行以引资促引制,通过人员派驻、组织培训、建章立制等途径,帮助其引入新的经营理念,完善治理架构,转换经营机制,效果初显。

三是加强对改制重点环节的突破。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改制达标的最大“拦路虎”。在省政府分管领导直接推动下,全系统在改革中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创新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用清收一块,改制机构核销一块,优质资产置换一块,财税政策扶持一块,新股溢价购买消化一块等“五个一块”的办法化解不良贷款。有关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强有力的清欠组织,从党政干部、内部员工自借担保贷款和乡村两级及企业欠贷入手,依靠公检法司力量帮助改制机构依法清收不良贷款,打假打恶(依法打击假名冒名贷款和恶意逃废债行为),以“打”促收,先后出现了“太和经验”、“皖北速度”等好的经验和做法,效果显著。以太和联社为例,在县政府的推动下,仅4个月时间,由公安立案、法院执行的案件457起(件),共计清收不良贷款3.4亿元,提前达到组建标准。整个改制期间,全系统共剥离处置不良贷款187.23亿元,其中清收50.65亿元,核销42.49亿元,政府现金和土地置换48.84亿元,股东溢价置换不良贷款45.25亿元。

全文阅读

奔涌在高原上的经济血液

编者按:在雪域高原的青海,记者看到一家服务网点最多的银行,有的建立在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的地方,尽管交通不便,他们或骑马或徒步,带着服务“三农”的赤诚,将培育致富的“及时雨”播送到千家万户,用行动兑现“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承诺。

2008年12月12日,冬季的青海雪寒冰峭,而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这一天却春意融融,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金穗惠农卡首发仪式正在这里举行,一些农牧民们从青海省副省长高云龙手里接过金灿灿的惠农卡,喜上眉梢,一张惠农卡授信取贷3万元,来年扩产的资金有指望了,想到增产增收有了保障,农牧民们乐得合不上嘴。

其实,早在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上,国务院对中国农业银行就定下“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发展基调,一年多的实践,中国农业银行一手抓改革,一手抓业务经营,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各项工作。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中国农业银行奋进的大旗下,青海省分行面对诸多的困难,不折不扣地践行着总行的宗旨,依然在欠发达的高原省份创造出不俗的业绩。2008年,投放60多亿元信贷资金,比上年多投放20亿元,尤其是四季度,面对国际经济寒流,仅11、12月就发放贷款达1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青海省经济持续发展。

“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廖廖数字,饱含着社会的重任和工作的艰辛,尤其在高原艰苦的环境中格外分明。近日,在采访中,农行青海省分行行长张要武向记者讲述了该行一页页服务“三农”的闪光篇章。

主动请缨促发展

去年以来,农行青海省分行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历史机遇,围绕重点资源区域,大力营销国家和青海省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业务,很抓有效发展,强化风险防控,积极拓展“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自已,力求合作共赢”张要武行长一语中的,农行青海省分行由此转换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几年来,农行青海省分行主动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协调,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营销。班子成员先后拜访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拜会了省交通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局、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省扶贫办、青藏铁路等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全行上下联动营销,信贷业务亮点纷呈: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签订总额为10亿的加快黄南州特色产业开发建设意向性信用额度融资合作协议;与青海省交通厅举行了“全面业务合作暨农村公路10亿元贷款发放”签字仪式,计划在未来三年向省交通厅发放贷款50亿元;与海东行署签订了50亿元合作协议;4月28日,又与西宁市政府和海西州政府分别签订了1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支持两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5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北京成功签署了5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意味着雄厚的财力势将化为推动青海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的源泉,结出银政互赢的硕果。

踏雪调研问金卡

全文阅读

“十三五”时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更多弱势群体有获得感,已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然而,能否改变农业、农民、农村融资难的现状,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既面临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难得机遇,又面临产品功能定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深层次难题。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 十三五 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1-01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农村传统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倾向于规模以上客户群,忽略了那些有着潜力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厂等弱势群体,而这些群体要想融资,必须通过民间高额借贷或私人之间有偿信誉借款等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他们需要的发展资金。如何使农村普惠金融在全国开花结果,让弱势群体获得普惠金融的便利。笔者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反思,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1.普惠金融已成为世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20多个国家先后制定并启动了国家普惠金融战略规划。世界各国在普惠金融践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美国富国银行细分小微企业市场,运用零售化管理、交叉销售手段。我国邮储银行开发特定的普惠金融贷款,为“两小”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打破“抵押物”贷款,交叉检验客户贷款资格,培养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客户。可见,普惠金融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2.政策叠加的机遇

全文阅读

农商银行扶贫工作专题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紫金农商银行由原来市区、江宁、浦口、六合四家联社组合而成,并于**年3月28日正式开业。成立5年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在践行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目前,全行注册资本23.76亿元,员工2137人,资产、存款、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055亿元、839亿元、570亿元。现将我行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

作为南京地方法人银行,我行扎根南京、融入地方,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城乡”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一是构建普惠金融网络。126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城乡,其中102个位于农区和城郊,284台自动存取款机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276台紫金快付通实现全市225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完成全市474个村级财政集中支付归集,将网点服务延伸至行政村,做到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实现助农取款不出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成为南京地区“网点金融服务最广的银行”。坚持“立足乡村,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利用网点连接城乡两个市场独特优势,抓住成为全市第5家公积金归集行、第7家市民卡发行行等契机,将市民卡、理财产品、公积金按揭等业务从城区引入农区,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让农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是打造特色支农银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三农”是金融供给的薄弱点、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围绕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金陵惠农贷”、“绿化贷”等特色产品,抓住增加“三农”金融供给着力点,在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出有益实践。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业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9.2亿元,服务户数200余户。围绕全市百个“美丽乡村”提供金融服务,签约40家农家乐商户,打造特色农家乐商圈,为板桥、星甸等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6500万元信贷支持;向全市2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3亿元,合作面达25%以上。

三是侧重支农支小服务。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优化信贷投向,**年全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41.8亿元,缴纳国、地两税4.5亿元。重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涉农贷款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小微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4.7亿元,增幅3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7亿元,增幅达22.4%,高于全省农商行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6%,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

作为南京人自己的银行,全力打造亲民、便民、惠民、受人尊敬的商业银行。

全文阅读

探析农牧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路径

【摘要】普惠金融慢慢的深入当下的各种地区,而其发展也慢慢变成了常态和绝对趋势,而对于农牧区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也变的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惠农金融服务点的普及并非一日之功,是没法一蹴而就的,长远目标和长期的规划必不可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长效机制。明确分阶段分项目逐步推进,适当总结,明确规范,确保能够明确探索金融体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牧区;普惠金融体系;方法

一、阻挡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政策的依据和理论无根可循。农牧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路径是一条新型的路径,没有可参照的对比。

(二)基层顶层的设计并没有协调好,虽然此时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纳入的有关部门的重视,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为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协调性并不足以应对,上下联动性不足,所以会制约了普惠金融的有效性的发展,从有关部门的管理性上来看,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在其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作为牵头部门,所部署的文件太偏向于整体策划的实施,却忽略了方向性的层面,对于金融机构的管制不够彻底和严谨,并不能做到这一块的行为动作统一,从机构的管理层的角度上来看的话,金融普惠的决策时在上层,但是实施的确实在下层,也就是说职责也是在基层,这样就间接的导致了人,财务和审批权的具体落实脱节。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统一,这导致了普惠金融同时强调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又强调机会平等原则,所以在最终的社会实践和经济的效益太难统一,而客户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客户类型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其消费类型也不会相同,商业银行所需要的产品业务和研发经费比较大,而为了客户的体验度也不得不这么做。相反从地域的划分角度分析,偏远的落后地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区域,这里需要商业银行的投入大大追加,同时要保证服务网络面的覆盖,但是由于偏远地区的数量大,业务种类多,服务半径大,风险差异大,不便于管理,而且会导致其成本增加,入不敷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实行的难度。

(四)整个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系统并不完善,服务半径大,服务效率低。太过于追求利润化,农牧区发展落后的县域的国有大型银行都慢慢的退了出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撤消了经营效益低的乡镇网点,服务半径过大是最大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人口密度太小,太过于不集中,致使农牧区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五)现阶段出现很多服务对象和支持条件不匹配的现象,国家明确说我们的支持对象有严格的条件,严格追究其本身的合法性的有效性,但农业和牧区的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三农”经济实体,个体工商户,小型和微型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太难达到其本身的条件限制。

全文阅读

渠道交易银行业务建设方案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为例,阐述了交易银行渠道业务发展背景,分析了交易银行渠道业务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发展渠道交易银行业务的主要模式和路径,以期促进交易银行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交易银行;线上线下;渠道;考核;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70

[中图分类号]F832.33;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交易银行渠道业务发展的背景

交易银行渠道平台主要作用在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创新渠道产品、优化渠道功能、提高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吸引、留住客户,增加资金沉淀,促进客户资金在农行体系内的循h。在发展公司类交易客户时,通过发挥网点、农行掌上银行、POS、智付通、ATM、商e付(B2C)、e商e农管家等线上线下渠道作用,解决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问题,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成本,并从每一个账户持有人处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润。

2 交易银行渠道业务发展瓶颈的分析

当前交易银行渠道业务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渠道产品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渠道产品功能同质化;渠道管理部门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自助设备投放欠科学;三农渠道市场渠道覆盖模式需要创新;移动渠道发展力度不够。

全文阅读

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对于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宁波通商银行本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围绕如何加快普惠金融发展这一主题,从宁波通商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以及在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中所遇到的难题,对下一步开展普惠金融工作思路等三方面来探究普惠金融服务内在规律,以全面提升宁波通商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微;创新;困难;思考

宁波通商银行的前身是原成立于1993年3月,由印尼金光集团控股的浙江省首家外资银行———宁波国际银行。在宁波市政府的主导下,2009年启动重组改制工作,通过引入国内13家优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股东,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由外资银行成功重组改制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国有企业为大股东的新型混合所有制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为深入贯彻监管部门关于普惠金融的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等新经济形势的挑战,宁波通商银行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探索实践,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为助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

宁波通商银行一直恪守服务甬城千万家的宗旨,全面推进“向下、向小、向个人、向特色”的“四向”转型战略,在普惠金融服务上开启了四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即服务小微,助力宁波市域经济升级提速的实践;全力推进个性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开发,服务于“三农”的实践;大力拓宽国际金融服务的实践,通过推进这四大实践活动,切实提升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渗透率和便利性,大力支持了小微、涉农、民生事业等国民经济较薄弱环节的发展,并取得积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服务小微,助力宁波市域经济升级提速的实践

宁波通商银行依托网点、网络和人员优势,努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为其量身设计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微企业节省利息开支,降低融资成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

1.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浙江省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关要求,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打造商贸金融专业银行的战略定位,通商银行深入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年”活动,研发众多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不断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在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小微业务在2015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8月末,单户贷款金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客户数较年初增长274%,贷款规模同期增长259%,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

全文阅读

关于对勃利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人民银行勃利县支行作为基层央行,从金融角度给予精准扶贫工作更多的政策倾斜,帮助勃利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黑龙江省8个省定贫困县之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共有10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为40个,涵盖10个乡镇)。当前,勃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573户,贫困人口38,117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仅为1,783人,勃利县贫困农户口学历低,小农意识未革除,金融知识淡薄,因此集中金融资源实施脱贫攻坚,十分必要。

(一)领导组织得力

人民银行勃利县支行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规划》、《2016年金融扶贫计划》,并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指导。通过召开勃利县银行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勃利县银行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与扶贫办进行对接,搭建县域金融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平台和长效机制等方式方法,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二)有效推动落实

指导农业发展银行紧紧围绕县政府重点规划项目,为地方政府提供中长期融资业务,做到精准信贷投放。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县域城镇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3年内投放中长期贷款7.8亿元,其中勃利县第二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和勃利镇输水管线改造项目4,800万元已报省发行,待核准发放,为金融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加大信贷投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