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印刷文化论文

印刷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论印刷文化的本质及其演变

摘要:对于近些年来国内外印刷传媒的衰落现象,学界和业界一般将其原因归咎于新媒体的冲击。毋庸置疑,这在当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但如果将印刷传媒的历史演变过程放置在社会现代化这样一个宏观的、连续的历史维度来考察的话,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印刷传媒的衰落是由于现代化和现代性对其文化本质的冲击和分裂。不过,从当前印刷传媒的发展现状来看,印刷文化并不因此而走向终结,反而会因其精英性的本质而继续生存在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当中,并表现为一种传统的复归。

关键词:印刷文化;现代性;精英;大众;民主

印刷传媒的发展历史是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紧密相关的,因为正是“在15世纪和16世纪,印刷术的扩散撕裂了西欧的社会生活结构,并用新的生活方式将它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模式的雏形。印刷材料的使用促成了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业的变革,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①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印刷传媒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起源,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不过,现代化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的现代性问题非常复杂,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但同时也对一些传统因素进行了否定或者重新改造。正如在19世纪以后,印刷传媒就受到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多次冲击,它所具备的传统功能开始出现某种退化,直到在21世纪初期出现衰败的迹象。那么,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印刷传媒的历史会就此终结吗?从目前来看,还很难下这个结论,因为从当前的传媒市场来看,印刷传媒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而它所代表的文化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它极有可能会在新的社会秩序和媒介秩序中继续存在,呈现出某种复归传统的可能。

一、印刷文化的本质

“15世纪中叶之前,欧洲各地都没有印刷所,然而到1500年,每一个重要的都市中心都有印刷所了。印刷所给数以百计的城镇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元素”。②将印刷传媒定位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机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发展演变及其现状的重要认识论基础。因为传媒的含义不仅包括它传递了什么,还有它代表什么和引起了什么,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认为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③这种尺度,即是媒介的文化本质及其社会规范性。印刷传媒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技术层面经过了多次改进,结构层面也日益成为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但根源于其起始阶段的文化本质没有变化,因此,考察印刷文化的兴衰史,就要抓住这种文化的本质。

首先,印刷文化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印刷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于口语,小范围的文字传播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相较于口语交流,文字的交流以严肃性、逻辑性和内在的理性化为主要特征。具体来说,它首先展现的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印刷文化的线性逻辑,不仅是因为其文字的书写是线性的运动,而且其文本由字、句、语段再及文本的结构方式也是线性地推进的,进而由概念的运动形成判断,由判断的运动形成推理,由推理再构成思想系统这样的语言―思维演绎还是线性递进的”。④显然,文字语言的线性逻辑要胜过口语零散、随意的非线性逻辑。另外,语言一旦付诸印刷机,就会成为一连串有特定含义的文字,而“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⑤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⑥构成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野。而更深入地看,它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即由印刷文化引起的具有分析推理能力的逻辑性思维的出现。

其次,印刷文化代表一种个人化的存在方式。从印刷文本的书写,到印刷文字的传递,再到印刷文字的被阅读、被理解,印刷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信息的交流方式,重塑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学家里斯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根据默认的规则采取行动或作出判断,形成所谓的“传统指向型人格”。而活字文化将文化从外界带入到传统的小团体交流方式中,提高了人们的内在修养,因此培养出来的是“内部指向型人格”,也就是思想意识能够独立于小团体的近代人类。用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印刷创造出一种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变得不可抗拒。这倒不是说印刷术创造了个人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⑦从这个角度讲,正是印刷传媒的出现推动了属于资本主义价值范畴的个人主义的出现,而它和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价值基础。

最后,印刷文化具有精英化特点。印刷文化是一种知识文化,是基于特定基础的知识生产。知识生产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经济基础之后才能进入印刷过程。因此,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印刷文化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而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来看,“随着专门化的文化生产者团体的出现,也出现了与之并行的一个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符号商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变得越来越独立于经济、政治、宗教”。⑧这表明,以印刷文化为知识特征的文化领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英文化领域。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这种精英文化还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不是传统社会里相对固定的,以身份地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群体,而是更加开放,具有很强流动性的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其二,处在社会结构顶层的精英群体通过印刷传媒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传递,不仅形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也通过影响舆论的方式对社会文化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其三,这种精英文化演变存在一个不断分化和收缩的过程,即一部分走向大众化,一部分相对收缩,呈现出范围相对较小、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特点。但从一种权力视野来看,后者明显处在支配性的位置。

全文阅读

从图书馆的角度探究我国印刷史论文

[摘要]主要从文献梳理与评述角度考察我国印刷史研究发展历程、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从事印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群体特征等,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概貌特征,特别分析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群体对印刷史研究的贡献,并与印刷工业领域的专家倡导的“大印刷观”进行比较分析,概述印刷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全文阅读

我国印刷史研究述论

[摘要]主要从文献梳理与评述角度考察我国印刷史研究发展历程、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从事印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群体特征等,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概貌特征,特别分析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群体对印刷史研究的贡献,并与印刷工业领域的专家倡导的“大印刷观”进行比较分析,概述印刷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全文阅读

艺术设计中印刷工艺课程教学

[摘要]印刷工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主要通过印刷工艺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的阐述,分析并探讨高职设计专业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途径,从而突出印刷工艺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印刷;教学

一、艺术设计与印刷工艺

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将各个元素组合布局,其中包括图形创意、色彩编辑、文字设计等重要元素。这些设计内容的传达最终会通过现代印刷工艺技术来传递,批量复制的印刷工艺属性同时也成为艺术设计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印刷工艺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会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印刷工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印刷工艺理论

完整的印刷流程主要包括印前、印刷、印后三阶段。

(一)印前

印前技术指的是印刷前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设计稿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稿,特别是印前计算机图文处理,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融合着电子网络技术、激光技术、图文技术等,迅速将艺术和技术结合进入现代数字制版时代,成为先进印刷工艺的主流。

全文阅读

印刷与印刷文化遗产综述

印刷文化的范畴体系

(一)大印刷观为基础的印刷术视野我们分析印刷文化的构成体系,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着眼,从“印刷术”产生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又为人类社会所改造和创新等社会现象来抽象提炼,概括出印刷文化体系的主要构成单元。我们对于印刷文化的认识基础是来源于“大印刷观”。长期以来,传统印刷观念把“印刷”理解为仅仅是印刷书报杂志。这种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经济发展并带有很大局限性的旧有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大印刷观是以系统、整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方法来看待“印刷”的。印刷从属于文化这一概念已为人们所共识。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事实上印刷远远超出文化的范围,现代社会已充分显示印刷的社会性。即使在古代,印刷除应用于书籍印刷外,还应用于宗教(佛像)、金融(纸币)、政治(告白)、生活(印布)等各个领域。由于过去以出版为中心研究印刷史,所以书籍与印刷关系的研究比较详细,认识也较深,而对印刷在其他领域的功能与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则缺乏研究或研究较少。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领域不断开拓。印刷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局限于文化、教育,印刷技术现已扩展到诸如: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艺术、宗教、财政、金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印刷”作为一种特种工艺技术正在更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无愧于人类“文明之母”的称誉。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印刷各种书籍,为出版服务。因而形成印刷业从属于出版业的结构模式,一般以出版机构命名沿袭千余年直至近代。传统印刷观,即以出版为中心,影响着印刷史的研究。如:在考证印刷术发明年代时,往往以印本书籍最早出现的年代作为印刷术发明年代的依据。这一论点已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大印刷观也应用到印刷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大印刷史观作指导进行印刷史的研究。李兴才先生主张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系统研究印刷史。大印刷史观派生于大印刷观,应用于印刷史研究可以揭示印刷术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潜在社会功能与作用,对印刷术的发明做出更准确、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大印刷史观逐渐为印刷界众多人士承认与接受。张树栋先生提出的大印刷史观的涵义是:“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研究印刷史。”这对印刷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钱存训教授在《中国印刷史的研究范围、问题和发展》一文中也对印刷史领域的新课题进行了扩展性思考。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考虑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科技史、文化史、中外交通史等对印刷术的发明、传播、功能和影响等方面的因果加以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后果,以及印刷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没有产生影响?对现代西方文明和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的因素和后果?印刷术对社会变迁有怎样的功能?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研究新课题的提出,正是一种大印刷观的视角,同时也从线性的印刷史研究拓展到多元的印刷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二)印刷文化的范畴体系综上所述,印刷文化的研究范畴是比较宽泛和丰富的。其主干部分由器物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业组织文化、信息文化等要素构成。所谓器物文化,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即由印品及其印刷设备所积累形成的一种印刷文化。印刷在不同载体介质上的印品丰富多彩,就拿印刷在纸本上的图书来说,图书的产生相应地就产生了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而围绕图书的研究,则衍生出了“图书文化”这个研究分支。不同时期、不同介质的印品、不同装备的印刷设备及材料(比如,位居我国印刷业重要行业协会的组织就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则形成了不同形态与特质的印刷器物文化。这是一种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构成的器物文化,也是一种媒介文化。所谓技术文化,则主要是由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印刷技术的动态趋势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印刷文化范畴之一,包括印刷术的特性、印刷术的功能与价值、各种印刷术的演变历程与技术创新等。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比如我国古代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代表的雕版印刷技术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管理和调节印刷行业的各种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印刷行业的各种知识成果与精神财富所构成的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所谓行业组织文化,是指主要由印刷行业的各种学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组织及其活动,以及行业代表人物的专业活动与知识成果等因素所构成的印刷行业文化。所谓信息文化,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信息生态和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业态。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Wiener)在1948年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般形式,信息就是消息,具有一种知识属性。印刷行业所产生积累的大量书、报、刊等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和磁盘、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虚拟数字资源,构成了印刷业信息文化的知识核心部分。以上各个文化子系统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印刷行业的文化整体系统。

印刷文化的社会知识价值

毋庸置疑,印刷文化是孕育和推动人类其他文化发展的“文明之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集》中有30多次提到谷腾堡和他的印刷术,以及后来的印刷机,高度赞誉了印刷术作为最伟大发明的意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的代表作《文化的解释》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些网。印刷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整个交往环境、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印刷媒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钩织了人类所悬挂在上的文化之网。印刷文化塑造了人类文化的诸多特性。印刷术带来了空前浩瀚的书籍,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书籍的编目、分类、整理,以及著作本身的索引。这势必引起知识分类的革命和学术传统的变化。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改变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社会组织。他在《媒介通论》中还特别指出:“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关于印刷术对人的感受力的影响所做的明确的评论和了解,实在是寥若晨星”。在他看来,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过程。西方有一批历史学家在“新社会文化史”的旗帜下开始研究“知识”,探讨知识的组织和传播,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接受等内容,他们将此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史”或“知识社会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印刷媒介这一过去不受重视的内容进行研究,进而探讨知识、文化、社会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知识和传播领域中,印刷与书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中国,留存下来诸多种关于书籍的各种论述和体裁,如艺文志、经籍志、购书记、卖书记、藏书约、书目、书跋、书序、题跋、书志、书刻、书约、校勘记、注疏、补遗、章句、疏证、读书记、书话、词话、诗话、评点、夹注、眉批以及有关禁书、焚书、藏书、书厄的表达,书籍地位之崇高自是不言而喻。印刷文化形态下的书籍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社会知识精英阶层。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雕版

印刷技艺保护规划2010年8月19日,江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为了更好地把这一块“金字招牌”代表下的雕版印刷技艺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扬州市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专家研讨会,为雕版印刷的发展制定了10条规划———做好雕版印刷的传承规划;成立行业协会;出版两本著作:《扬州雕版印刷》、《当代扬州雕版印刷精品集》;办好传习所;成立研究所;征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贵版片;实现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的承诺;留住技艺精湛的精英;建立起营销网络;举办国际研讨会。该社“十二五”期间的保护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整合雕版印刷技艺人才和相关资源,充分发挥雕版印刷传习所的社会传承职能,建立健全传承体系;牵头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制定雕版印刷技艺标准,挖掘整理出雕版印刷工艺与工具专业书籍,确立以扬州为龙头的雕版印刷权威;策划筹备组建中国雕版印刷研究院、中国雕版印刷产品设计院和中国雕版印刷信息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把扬州印刷打造成集产、学、研、传为一体的生态雕版印刷集散中心。笔者为了调查我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状况,专程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江南工艺美术大师也是该社原社长陆文彬先生的导引和介绍下,详细了解了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古籍刻印社的历史发展与辉煌业绩,同时对该社在当今新的发展机遇面前紧抓机会,多方争取资源、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殚精竭虑继承和弘扬我国雕版印刷文化的各种努力印象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十二五”的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我国雕版印刷文化遗产一定会更加安全和自豪地屹立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林之中,并永久焕发光彩。

作者:彭俊玲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全文阅读

数字印刷民族文化影响

一、数字印刷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制造业飞速提升也加快了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然而,印刷业作为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在不断的进步和历史的变革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横跨多领域、融合多种技术的新时代产业。数字印刷,是将设计好的作品文件直接转印在承印物上,区别于传统印刷的工艺过程的一种全新印刷方式,省去了传统印刷的制作菲林片、制版等繁杂工艺,大大提高了成品印刷的速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ndigo和Xeikon两企业相继推出各自的第一台数字印刷设备,成为全球最早的数字印刷机。数字印刷在简化了传统印刷工艺过程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编辑、印刷一体化。

二、数字印刷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数字印刷发展现状

据中国产业信息量的统计,在2012年数字印刷产值占比全球印刷总值的12%。其中数字印刷总产值为800亿美元,应用数字印刷技术最广泛的是户外广告业,占比约为25%;截至2014年12月,数字印刷占印刷行业的产值比例翻番,由2004年的12%上升到30%左右。换句话说,全球印品的三分之一均适合由数字印刷技术来完成。国外发达国家的数字印刷技术在市场中纷纷找寻着合适于其国情并且附带有足够进步空间的发展方向。到2014年6月为止,澳大利亚印刷业产值为79.69亿澳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行业年增长率预计为-4.3%。在未来5年内,预测降幅会缩小至2.6%。日本的数字印刷市场在不断增长,2014年日本数字印刷产值达到2940.58亿日元,占整个印刷市场的6.5%。数字印刷的需求增长,说明在不断的技术革新下越来越多的印刷品被数字印刷市场所兼容。

(二)国内数字印刷发展现状

在中国,根据国家印刷总局2014年印刷企业年度核验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0398.5亿元,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全行业资产总额10624.7亿元,利润总额796.2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837.5亿元。2013年全国2488家主营与兼营数字印刷的企业年印刷总量为103亿元。目前国内印刷业主要集中在三大沿海地带: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印刷产业带、以上海和苏浙为中心的长三角印刷产业带、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印刷产业带。而中国的西北则为印刷技术产业相对薄弱的地带,以新疆为例,新疆作为中国的多语种印刷大省,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50年来新疆累计用维、哈、蒙、柯、锡伯、汉等多种文字出版各类图书3.82万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2.67万种,占出版总数的70%,新疆少数民族出版物占到全国少数民族出版物总数的一半,但数字印刷设备资产却不及发达片区的1%。截至2014年新疆,市场上目前较为主流的几大品牌(惠普、柯达、富士施乐)的大型数字印刷设备覆盖量勉强破百台,远不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平均水平。

(三)新疆数字印刷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中国封建时期雕板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范式

摘要: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应该很好的代替雕版印刷术,完成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的转移,但是为什么在随后的封建时期中始终没有完成这种转移,直到清末时期西洋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的引入,活字印刷术才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民国时期完成了这种转移。

关键词:范式 范式理论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写到“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和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1]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是范式的转移过程。范式规定了其一定的研究、实践的领域、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型与范例,然而一旦研究在常规的范式下有了不能解决的冲突,那么必然的运动、融合、转向便使得传统范式不再适用,直到新的范式将其替代(范式理论图形概括如下)。[2]

印刷术是从中国古代的印章和碑拓技术发展而来的,我们常常把印刷术视为是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项科学发明。但笔者却将印刷术与范式理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它推动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在不断的前进。其中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封建时期印刷术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印刷术,它们在印刷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革命性的地位。印刷术技术革新的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累积的过程,而范式的转移才是印刷术革命的内在结构。雕版印刷术作为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从整体上加快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增加了书籍产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是一种恩惠。

众所周知,我国宋代布衣毕昇(约990年——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与他同时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之中简明完整地记载下了毕昇造字、排字、印刷以及拆换版面的完整的技术组成,并且表明了对此项发明的看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3]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确己经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发明,这项发明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便于扩大印刷的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达到适应印刷品得以较大规模传播的目的。那么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为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能否取代其传统的雕版印刷术的范式呢?事实证明,活字印刷术在其后来400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广泛盛行。

难道活字印刷术这种新范式技术模型不符合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吗?其实不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本身,更像是基于某种新范式的早期的技术模型。活字印刷术作为当时印刷术一种新的范式,体现了生产技术方面改良的成果。但是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对的。笔者认为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都决定着印刷术的范式转移。所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方面

从隋唐雕刻印刷术的出现,到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又至清末西洋机械活字印刷术引进到中国之前,印刷术发展历经了千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社会。首先,封建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想注重儒、道、佛家思想,人们对新思想、新技术常常持保守怀疑的态度, 只要视某一事物为正宗, 便常认为代替这一事物的新事物是佞邪, 对于活字印刷术便是如此。据张秀民先生所著《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一书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 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此数量是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可见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清代图书出版中仍是占主导地位。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美籍华裔学者钱存训先生曾对中国印刷使用活字的不利条件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的书籍每次复制的需求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多次再版是常见的方式。“过去中国印书每次仅印数十部,即将书版搁存,若有需求,可随时将书版取出重印,极为方便。这样的方法可免将印就的大量成书积压,造成资金的冻结。”[4]而活字印刷的模式要求在每一批次的排印完成后活版必须拆除,不能反复应用。另外,成套的活字一般数万枚,甚至20万枚以上也不为罕见,因而所需事先投入的资金巨大;加上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中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新的活字应用与管理系统,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所以从长远的计划来看,活字固然有可以重复使用的有利一面,但是却很少会有书坊或个人为这种长期而未必有效的计划投资。从与传统书业相关的整体社会关系上看,相比之下,雕版印刷的技术模式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书籍的供求关系和模式更加吻合。

全文阅读

国务院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印刷业

10月10日,国务院第六批取消和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与前五批相比,本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项目、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个领域。

其中,取消的与印刷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设立专门从事名片印刷的企业审批以及印刷机械维修工的职业技能鉴定;下放管理层级的与印刷业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包括: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兼营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审批,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变更印刷经营活动(不含出版物印刷)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兼并其他印刷业经营者(不含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审批,印刷业经营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印刷业经营者(不含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审批。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

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6部委于9月18日联合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共评选和认定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485家、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08个。中国印刷总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印刷包装企业入选重点企业目录。经各地组织申报、相关部门评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每两年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今年已是第3次。

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公示

9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公示了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据了解,通过公示的企业将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国家会在相关政策方面对其给予支持。根据201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至“十二五”期末,全国将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

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出版技术装备博览会举办

9月26~28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出版技术装备博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博览会以“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为主题,展出和活 动面积约达7万平方米,共设置六大展区,每个展区 特色鲜明,向业界全方位展示了新闻出版行业技 术、设备的发展趋势。来自国内外的约600家参展商展示了出版业大型装备和设备、器材及其相关技术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出版产业发展的高端、前端和绿色生态理念。

全文阅读

平版印刷一体化教学“纸张的平滑度”探析

平版印刷一体化教学是围绕印刷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环节应完全服务于印刷技能训练。只有理论教学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培养技能过硬的印刷技术工人方不为空话。

平版印刷是间接印刷,它的承印物是纸张。纸张在印刷过程中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要获得高质量印刷品,纸张的平滑度、吸墨性、白度、光洁度等性质,对印刷工艺、印刷品的质量会构成明显影响,而纸张平滑度最为关键,它直接影着印刷品质量。通过多年一体化教学实践,本文重点对纸张的平滑度进行探析。

一、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的平滑度是指纸张表面平整、均匀与光滑的程度。纸张的平滑度是由造纸企业技术水平来决定的。印刷企业改变不了纸张的性能,只能改变纸张在印刷中的适应性。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纸张的平滑度,通过70~80g书写纸、70~80g胶版纸、105~157g铜版纸等不同的纸样,让学生亲自用手摸,通过感觉、观察、比较纸张不同克数的厚度、平滑度、光洁度。使学生们从感性上认识到纸张厚度:随着克数增大,纸张越来越厚,在纸张的种类上铜版纸的平滑度、光洁度优于胶版纸,胶版纸优于书写纸。

二、平滑度影响印迹还原

纸张的平滑度是纸张表现平滑度和表面可压缩性的综合效应。它直接影响印刷品的图文印迹质量。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滑度对印迹还原的影响,在实习教学中,应用一台胶印机,一套版,把克数相同、平滑度差别较大的70g胶版纸混在一起印刷以便于更好地比较。

全文阅读

浅谈印刷技术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学习国家对于技工教育的指导文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师队伍作了阐述,对于校企合作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印刷技术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制造和电气控制基本方法。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们学院印刷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笔者认为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按照印刷生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出印刷高技能人才。

1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印刷生产任务和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

1.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印刷相关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印刷技术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1.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印刷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2印刷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