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音乐专业结业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策略

我国传统的音乐学专业的建设通常以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为建设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学科建设开始出现了诸如音乐治疗、音乐新闻等跨学科专业方向,这种新情况是对音乐学科建设的一个考验。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为例,从该专业开办的原因、培养计划、师资组成、学生就业,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策略。

一、市场需求催生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全文阅读

乐评三分法及其实践

一、三分法的根据

我在《音乐周报》评论版当编辑十多年,经常碰到的提问是“音乐评论怎么写”,或者是“你们报纸要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前者多半是评论新手,不知音乐评论为何物,下笔有困难:后者多半是文章老手,想了解报纸乐评格式与内容,想知道本报乐评文章的具体要求。前者多数不知道乐评的内容与方法,后者多数不清楚报纸乐评该如何写才好。新手也好,老手也罢,问题所在,都不清楚音乐评论有分类之要求,不清楚乐评大旗之下,还可分为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块招牌。即便本人写乐评、译乐评、编乐评,是靠音乐评论工作吃饭的人,也时常困惑:音乐评论为何物?评论与批评、评论与欣赏、评论与分析是何关系?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当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乐评三分法有何根据,这些根据是否来自乐评实践之现实。

首先,大学之中,音乐欣赏是一门课程,国内外都一样。普通大学开设,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也开设。所讲内容,深浅不同;涉及范围,宽窄不同。同时,音乐分析也是一门课程,牵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许多内容:还是一门专业,可以拿学位,做硕士、博士论文。老外问你学音乐,是什么专业?做论文,什么类型?你说是音乐分析,他会很明白,知道你是做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国内外音乐院校一个样,音乐分析既是课程,也是专业。

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可能是作曲系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巴托克作品和声研究》,也可以是《郭文景(狂人日记)分析》。可能是音乐学系学生的博士论文,可以是《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研究》,也可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等等。都以音乐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就国内音乐专业划分而言,作曲学生更多偏向作曲、表演技法与风格的分析与讨论,音乐学系学生更多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上升到所谓的宏观层次。通常,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分析论文属于音乐分析或作曲专业方向的论文;音乐学系学生,以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则归属于音乐史学或者美学专业方向。

鉴于音乐分析在音乐学院既是专业也是课程,作曲系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课程,就属于音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创作元素分类剖析、渐进学习的方式,为作曲系、表演系与音乐学系学生分析音乐本体打下了基础,以便能进入社会、政治、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分析。在此,音乐分析可以继续分类,其专业与教学体系都较为成熟。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已经成立。作为音乐常识,这里不必赘言。

其次,音乐批评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专业。国外大学少数有设置,作为专业,使用Music crkidsm一词,也使用Music critic。以体现一种专业范围的限制,体现对音乐的评估与考察有更为严肃的态度。以此为题目、为主题、为内容的国外音乐书目有一大批;音乐辞典(比如《哈佛音乐辞典》)上也设有专业术语条目,阐明其内涵、外延,历史与方法。国内有学者明言撰书《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立意成立一门学科。所用之词组仍然是Music criticism。20年前,本人想出国留学,曾查阅北美相关大学音乐评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安大略省,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批评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业训练与音乐学差不多,只是要求更高的西语水平,强调更多的写作训练,强调报刊乐评的写作实践。

鉴于职业化的音乐批评与报业产生、新闻出版业发展有割不断的关系,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与报刊音乐评论Music review总是纠缠一起。许多人更喜欢用音乐评论来解释音乐批评,认为那只是报刊音乐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音乐批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音乐批评方式。

最后,国内大学之中,音乐评论成为课程,是近十年来的事情,通常局限于极少数有音乐评论专家学者的院校。音乐评论作为一门专业通常隶属音乐学的音乐史范围,或者音乐美学范围。作论文通常是音乐学系的学生。音乐院校不招收音乐评论的学生,是因为当前社会中没有形成一个对音乐评论专业学生直接需要的职场。

全文阅读

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研究新视野

摘要: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院校音乐类的传统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备受关注,《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选取我国高等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教师和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学业评价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起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是目前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唯一一本专著,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的出版,同时也推动了云南省高校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并为艺术学科其他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高等学校 音乐表演 学业评价

罗宇佳教授是笔者学生时代的钢琴老师,初中开始笔者就师从于她学习钢琴演奏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罗老师的知识面很广,教学中不仅教笔者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还时常给笔者讲解作曲家的身世经历、人品性格、创作背景以及曲式结构等,甚至还教笔者不少钢琴教学方法。《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201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著作出版之际有幸得于恩师赠予,笔者也曾细细阅读,可惜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今年年初,正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笔者接到了罗老师的电话,邀请笔者参加云南省音协音乐评论学会2014年举办的“音乐学术阅读专题读书笔会”,并指定让笔者写她专著的书评。一直以来,罗老师活跃的学术思想、旺盛的学术精力和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都让笔者佩服不已,这次要给老师写书评,我既兴奋又胆怯。由于能力有限,只有反复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向老师讨教多次。在无数次的沟通、交流、咨询之后,笔者终于对老师专著中的精髓及真知灼见有了深刻的理解,至此,笔者才真正放下心来完成这篇《高等学校学业评价研究新视野――评罗宇佳教授》。

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音乐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以及艺术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高等学校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关注。《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复修改后出版的著作。该专著立足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对学业评价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起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可以说,该专著是目前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学术著作,填补了音乐学科学业评价研究的空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独特的研究视觉

一直以来,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延续着教师观察和聆听学生表演的评价方式。每个学期期末,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几首考试曲目就算完成考试,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场考试情形给予一个综合评分。教师们的评价标准也不统一,通常表现出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吗?只有一个综合分数,往往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样的考试也反映出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业评价”的概念,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在各学科已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也有音乐教育学者和音乐表演专家提出要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考试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但这些观点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缺乏一定的学术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之我国对学业评价的研究多为引进和翻译相关著作为主,对音乐表演专业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学业评价定位还很模糊,因此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罗宇佳教授以独特的研究视觉,首次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厘清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相关理念和模式,着眼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理念与目标,罗宇佳教授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内容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量表,并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框架下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二、丰富的研究内容

《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全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清晰、论述深入全面,富有独立见解。书中绪论部分阐明深入研究“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缘由和价值,对核心概念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给予明确界定。主体部分围绕“如何构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这一命题,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功能窄化、方式单一、标准客观性差等问题。发现问题容易,但要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实践调查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罗老师以艺术学、教育学、评价学、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外音乐史中有关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部分当代著名音乐家的访谈等,总结出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主体、标准、规则以及评价任务设计等理论框架,并借鉴“演出组评议模式”、“档案袋评价模式”以及“青歌赛式评价模式”,提出音乐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中相应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该实践模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可以说,该著作不仅拓宽了学业评价的研究领域,促使学业评价理论深入与学科实践相结合,也对推进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全文阅读

产学研视阈下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构想

[摘要]产学研视阈下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可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教材制定由“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四大结构要素构成,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其构成的基本模式可派生出诸多具体的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 旅游院校 民间音乐 课程设置 教材制定 构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76-03

产学研视阈下,立足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把民间音乐的研究、民间音乐的教学、民间音乐的文化产业开发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做到三者的良性运作,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借助旅游对民间音乐实行活态保护,而且可以促进旅游院校教育的健全和完善,还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充分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和资源对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实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如下构想。

一、课程设置

依据教学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在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中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

(一)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体系设置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算2个学分。它既可设置成一般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以设置为专业重点课程,甚至还可以打造成专业精品课程。

全文阅读

关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研究

【摘要】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诸多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篇论文主要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教学理念和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论述对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学 本科专业 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音乐学专业方向培养的拓展性研究”(编号:2014JG -26700306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6-02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但是近年来,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都呈下滑的趋势,且改行率非常高,这说明现行的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社会需要和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音乐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扩招改革与专业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与毕业生素质问题发生双重变化,大多数院校音乐院系原来的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定位以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都与当下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一定的错位现象,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下滑,改行率高的现象。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说是没有完全脱离表演专业培养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和音乐课堂教学法课程严重不足。音乐学专业既是技能专业也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节目编排等的专业技能,也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音乐活动组织、策划、音乐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理当做到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并重。而当下大多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靠近音乐表演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缺实践。造成当今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科研理论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综合素质等等现象。

全文阅读

浅谈音乐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摘 要】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也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应首先具有较高的修养和素质。本文试图素质和修养,并作初步探讨,以期待不断加强音乐修养,提高音乐教师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自觉性,以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音乐教师 素质 教育 修养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课的开设目的,不单纯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培养,而在于音乐的传播和普及,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教育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陶冶和思想教育。这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音乐教师应当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为此而奋斗,同时高尚的人格和人生境界都是作为优秀教师的首要前提,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事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同时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首要前提。

事实证明,从事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然应当以全面的素质作为基础,同时,还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和全面的音乐修养,教师应在以上的基础上再具体有所侧重。具体的说,音乐教师基础知识结构可分为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1 文化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

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普遍比其他学科教师略弱一些,音乐教师应当理性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广泛的文化知识修养对音乐专业的教学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其中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英语学科和计算机运用知识。

在21世纪的时代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若不懂的英语,可能成为时代的聋哑人,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及提高的教学方法。

全文阅读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和其中文化课不受重视的现状。然后,分析总结了文化课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最后,根据高师院校的特点和情况,针对如何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提出了三点对策。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文化课,对策

1 引言

毋庸讳言,在所有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中,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平均水平是最差的,这是长期强调专业技法导致的。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生是因为文化课不行,才临时转考音乐舞蹈专业。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滑坡。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和其中文化课的现状。然后,分析总结了文化课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最后,根据高师院校的特点和情况,探讨如何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

2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可以分成三大类:音乐技法课、音乐理论课和文化课。

2.1 音乐技法课

全文阅读

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实践

摘要: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以地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趋势等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音乐学科。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全方位地掌握民族音乐的各项专业技能。本文从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点入手,具体探讨了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实践,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践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2104

一、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点

高师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因而高师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出发,以实现真正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为目标,促进学科体系从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具体来说,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性地采用专业核心课程体制,在强化原有的专业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增加人文教育的比重,将人文教育与单纯的专业理论教育相融合。与此同时,整合民族音乐史论、理论课程与民族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搭建专业民族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平台。第二,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务必要强化民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并在此基础上将对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始终,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基本能够开展独立创作、演出等艺术表演实践活动。

二、高师院校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增设民族音乐作品赏析课程

高师民族音乐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应在音乐赏析方面增加更为多样化的世界各民族音乐的比重。纵观当前的民族音乐学专业教育,高师的音乐赏析课欣赏的作品大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人数较多的民族诸如蒙古族、藏族的音乐,而国外的音乐也是较为主流的民族音乐,这很难体现出世界各民族音乐在体裁、形式、风格上多姿多彩的风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因此,我们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充满各种民族风味的音乐赏析课程,结合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元素,鼓励学生从多民族富有特色的民歌、乐器、舞蹈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民族音乐学各理论课程本身的内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全文阅读

学前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随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当前现状和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路和建议,以期实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的实际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民办高校;多元文化;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体的有机性,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体系的构建加以实现,从而发挥出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多元化的特性。恰当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辅助实施是保障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将培养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定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当前现状和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趋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民办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则逐渐增加。由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民办高校没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一些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一般教学模式,并未按照课程内容的差异化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安排,让学生仅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守旧,欠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声乐和乐器的课程,仅仅是从操作技术、技巧的熟练性进行教学指导,完全忽视了音乐文化教学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形成。音乐审美和人文情怀的欠缺,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工作中,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受到相关文化角度的制约,非常不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中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往往跟不上进度,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民办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总体形势,民办高校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前教育培训为主,所以从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上,需要对这一理念有绝对的满足。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在多元文化课程的体系构建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起专业性学习的观念,实现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只有课程体系专业化构建,完善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才能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提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高就业率。使学生储存较强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较高的专业管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明确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与音乐专业课程的本质差异化,在课程的设计中加强与实际关系的结合,优化专业知识教育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专业性、明确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学前音乐教育的深层含义,实现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前提。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依据的完善还需要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协调进行,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来看,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储备都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实现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全文阅读

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简析

【摘要】对2010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有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25篇硕士论文与58篇期刊文献所作的计量分析显示:就作者分布而言,近3/4的学位论文出自音乐学专业学生,略多于1/4的学位论文出自学前教育学专业学生;期刊文献作者则主要来源于北京、江苏等几个省市。就研究内容而言,学前教育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内容全部为幼儿园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内容全部指向其他机构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基本囿于幼儿园音乐教学范畴。就研究质量而言,25篇学位论文中,近一半的研究质量较好,期刊文献的研究质量则总体上呈教案类好于文论类的状况。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6-0046-07

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提供了:①代表某一领域研究水平的硕博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②具有时效性并拥有明确而稳定读者群的期刊文献,〔1〕有叙事性的也有理论性的,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某一时段某一领域实践与理论的研究状况。

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库的检索思路:①循环地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为主题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论文。②集合两个数据库的所有论文,去掉重复统计的论文。③阅读每篇论文,去掉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论文。最后整理结果:2010年无此领域的博士论文,共有25篇硕士论文。

期刊文献的收集思路:①确定以学前教育领域的六本核心期刊为检索对象,它们是《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教育导刊(幼教版)》。②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得到2010年目录后,再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得到每本期刊的文献。收集结果不完整,因为即便用了两个数据库进行查漏补缺,发现还是有期刊缺期现象。③查阅这六本期刊2010年纸质本,对数据库的数据作了查漏补缺工作。④阅读每篇文献,去掉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文献。最后整理结果:六本核心期刊有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文献共58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论文的界定:在硕博论文库与六本核心期刊范围内,凡研究对象为学龄前儿童,探讨问题为音乐教育现象的文献。另外,以下三类边界交叉的文献也被收录其中:①在艺术综合教育的文献中,涉及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文献。②有关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内容的文献。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传统习惯是把幼儿园舞蹈教育归入音乐教育范畴的。③在运用个案研究法的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一个以上个案是有关学前儿童或学前儿童教育机构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

下面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2010年25篇硕士论文与58篇期刊文献作计量分析。

全文阅读